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牙槽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106例单颗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进行种植体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生物膜引导骨再生,对照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生物膜引导骨再生。评价2组种植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率、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骨缺损再生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种植体种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23%:88.68%,P>0.05)。种植后12个月,实验组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72±0.43) mm:(2.51±0.36) mm,P<0.05],不同位点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出血指数[(0.32±0.02):(0.42±0.03)]、探诊深度[(3.31±0.69) mm:(4.32±0.95) mm]、附着丧失[(3.06±0.52) mm:(5.24±1.35) m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植骨高度[(2.61±0.52) mm:(2.31±0.35) mm]、成骨高度[(2.59±0.32) mm:(2.01±0.16) mm] 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9%:5.66%, P>0.05)。结论: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减少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丢失,促进骨缺损再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联合Bio-Oss骨粉对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口腔科接诊的83例上颌单个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将其分为2组,实验组(42例)采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Bio-Oss骨粉引导骨再生,对照组(41例)采用Bio-Oss骨粉引导骨再生。随访2组患者术后7 d、6周、1年手术区黏膜愈合程度、种植体成功率、骨缺损再生情况、疼痛程度和其他并发症等的发生情况。观察2组种植体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黏膜颜色、肿胀程度、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植骨高度、成骨厚度的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种植体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5.24% ∶ 97.56%,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38% ∶ 14.63%,P<0.05),实验组黏膜颜色、肿胀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65±0.03)分 ∶ (2.01±0.15)分、(1.10±0.37)分 ∶ (2.69±0.54)分,P<0.05],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显著低于对照组[(0.35±0.05) ∶ (0.49±0.09)、(3.39±0.62)mm ∶ (4.41±0.95)mm、(3.02±0.66)mm ∶ (5.31±0.91)mm,P<0.05],植骨高度、成骨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61±0.50)mm ∶ (2.20±0.31)mm、(2.53±0.34)mm ∶ (2.02±0.27)mm,P<0.05],实验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联合Bio-Oss骨粉可有效促进口腔种植引导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减轻术后疼痛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徐双波  姚红  许小会 《口腔医学》2019,39(12):1090-1094
目的观察不同冠根比短种植体在上颌骨高度不足后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剩余牙槽骨高度为4~5 mm的后牙缺失病例,共计12例患者植入17颗短种植体。随访1年半,检测指标包括种植体存留率、边缘骨水平变化、临床检查(改良菌斑指数、改良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短种植体存留率为100%,总体边缘骨吸收为(0.45±0.07)mm,临床检查平均改良菌斑指数为(1.12±0.32),出血指数为(1.11±0.32),探诊深度为(1.57±0.37)mm。平均冠根比C/IR=1.92±0.30,按1.02.0进行分组,不同冠根比组边缘骨吸收与探诊深度无明显差异,P=0.47;冠根比与改良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在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区,冠根比对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无明显的影响,但对软组织健康可能有影响,应定期复查和维护口腔卫生,以提高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美学区单颗牙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的短期红色美学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行美学区单颗牙种植的患者共114例,分为即刻种植组和延期种植组。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随访1年,测量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部结构修复完成1年后114颗种植体均稳固,即刻种植组在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36±0.39) mm,显著小于延期种植组(0.79±0.67mm)(P<0.001);2组在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修复对2组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得分,以及修复完成1年后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不翻瓣术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得分分别为9.58±1.67和11.58±1.57,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25±0.22) mm;而翻瓣术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得分分别为7.11±1.45和9.96±1.56,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43±0.47)mm,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A和DAE表面处理方法对PES和边缘骨吸收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植骨手术对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均有不利影响(P<0.05)。结论 美学区即刻种植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速度小于延期种植,有利于延长种植体寿命。不翻瓣术提高了修复后的美观度,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不翻瓣即刻种植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上颌骨后牙区牙槽嵴高度以及牙弓曲线上上颌窦骨壁之间的距离,探讨其对无牙颌种植手术及上颌窦提升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105例患者的锥形束CT(CBCT)数据,分别测量其后牙区牙槽嵴高度以及前牙区牙槽嵴顶以上10、12 mm处牙弓曲线水平面上的最大骨内距离。筛选出磨牙区牙槽嵴高度≤10 mm的49例患者,统计其上颌窦骨壁之间的距离,并推算上颌窦骨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牙槽嵴高度的平均值依次为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一磨牙。105例患者的牙槽嵴顶以上10、12 mm水平距离平均值分别为(82.40±27.56)和(70.54±29.70)mm,49例患者的测量值分别是(67.85±28.53)和(52.75±24.90)mm。由此推算上颌窦骨壁与水平面夹角平均值为(23.55±39.13)°。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各项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不同组别之间以及同一组别不同水平面上的数据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分析CBCT测量数据,有助于临床上制定种植手术计划,开展上颌窦提升术及无牙颌倾斜种植体植入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单纯种植体与天然牙联合种植体的临床修复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6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天然牙联合种植体修复的牙列缺损患者34例(联合组),单纯种植体修复的牙列缺损患者33例(单纯组),随访3年,评价2组患者修复与骨吸收情况,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种植体失败影响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联合组种植体修复成功率为93.65%,与单纯组的95.08%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术后1年半,牙槽嵴吸收水平均高于单纯组(P<0.05)。种植体失败组,女性、上颌后牙区、牙体牙髓病、缺失骨密度Ⅳ级、糖尿病、吸烟、种植体直径>4.5 mm、长度>12 mm、牙周探针深度>3 mm 、龈沟出血指数≥2均显著高于成功组(P<0.05)。缺牙骨密度、糖尿病、吸烟及天然牙龈沟出血指数≥2、探针深度>3 mm是种植体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单纯种植体与天然牙联合种植体均具有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短期随访结果显示,天然牙联合种植体修复是可行的。缺牙骨密度、糖尿病、吸烟及牙周龈沟出血指数≥2、探针深度>3 mm均为种植体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植骨后未覆盖屏障膜技术对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较小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中心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种植体未暴露且颊侧至邻牙牙槽嵴顶弧线距离>1 mm。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植骨无生物膜组(骨粉组,30例)和植骨并覆盖生物膜组(GBR组,30例)。分别于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种植体肩台下0、3、6 mm处(分别设为T1、T2、T3)颊侧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评价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较术后即刻各位点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为骨粉组:T1(-0.48±0.73)mm、T2(-0.64±0.95)mm、T3(-0.28±0.80)mm,GBR组:T1(-0.35±0.66)mm、T2(-0.49±0.74)mm、T3(-0.30±0.84)mm。2组各位点的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复查, 2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均健康且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均有较高的满意度。结论: 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较小骨缺损可通过单纯植骨达到与GBR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能获得健康稳定的软组织以及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简单种植病例非引导植入种植体的位置偏差。方法:筛选3名医师治疗的68例简单种植牙患者,共97颗种植体,术后利用CBCT软件测量种植体颈部、尖部、角度偏差。比较3名不同医师、左右后牙与前牙区、游离端与非游离端种植体在颈部、尖部、角度偏差方面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7颗种植体颈部、尖部、角度偏差平均值为(0.76±0.57)mm、(1.41±0.90)mm、(4.76±3.68)°。医师间比较颈部、尖部、角度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后牙组间比较,3项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后牙与前牙相比,3项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后牙与前牙组相比,3项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端与非游离端比较,颈部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部、角度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简单病例非引导种植的总偏差与计算机导板相仿,偏差与医师经验相关,前牙组偏差小于双侧后牙组,非游离端颈部偏差小于游离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混合固位(改良粘接固位)在后牙种植义齿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60例后牙牙列缺损患者共植入92枚种植体,其中50枚采用粘接固位修复体,42枚采用混合固位修复体。分别于修复1年后复诊,检测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出血指数(mSBI)临床指标以及患者对种植义齿的满意度。结果:1年后,粘接固位组及混合固位组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分别平均为0.531mm和0.492mm;两种固位组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mPLI、mSBI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混合固位种植义齿短期临床修复效果尚可,可用于种植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严重先天缺牙患者选择双侧双颧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对21例严重先天缺牙患者行双侧双颧种植设计,测量虚拟植入的颧种植体在颧骨段影像学水平上的种植体-骨接触值(radiographic bone-to-implant contact, rBIC)。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患者完成双侧双颧种植设计,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22.8±5.3)岁。共虚拟植入80颗颧种植体,平均颧骨段rBIC为(13.85±3.29) mm。40颗近中颧种植体和40颗远中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3.80±3.74) mm和(13.90±2.81) mm(P>0.05);男性近中颧种植体和远中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4.21±4.08) mm和(14.31±3.18) mm,略大于女性的(13.18±3.18) mm(P>0.05)和(13.29±2.10) mm(P>0.05)。15颗窦外型、46颗窦壁型和19颗窦内型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6.27±2.95)、(13.87±3.10)和(11.88±2.78) mm,窦外型与后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侧双颧种植对严重先天缺牙患者是一项可行的治疗方案,颧种植体能获得满意的颧骨段rBIC,为义齿受力提供稳定的支持和固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氧化锆全瓷修复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变化,评估氧化锆全瓷修复体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78例采用氧化锆全瓷修复系统进行固定义齿修复的病例纳为研究对象,随访5年,检测修复体完整性、密合性、种植体存留情况,并检测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改良菌斑指数(mPL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种植体倾斜植入在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6 mm行种植修复的患者。其中,行种植体倾斜植入(倾斜角度为25°~35°)患者28例(共植入种植体40颗),为A组;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患者23例(共植入种植体34颗),为B组。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评估种植修复后种植体存留率;术前、术后拍摄曲面体层片或锥形束CT(CBCT),通过图像分析测量软件测量种植体周边缘骨量。采用SPSS 24.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术后随访3年,检查并记录种植术后基台松动、修复体松动、崩瓷或缺损、食物嵌塞等并发症。结果: 所有种植体观察最长3年,最短1年,A组累积存留率为100%;B组累积存留率为97.06%(1颗种植体修复前脱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 2组种植体周边缘骨平均吸收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A组仅有3例患者出现水平食物嵌塞,1例出现中央螺丝松动,B组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对于部分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患者,种植体倾斜植入在本研究观察期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游离端与非游离端单颗种植体的垂直骨吸收量是否有差异。方法:选择进行种植修复的牙缺失患者50例(50颗种植体),根据牙位分为非游离端缺失组(A组)和游离端缺失组(B组)。一期植入直径4.1 mm、长度不等的种植体,术后3个月进行全瓷冠修复。应用CBCT测量修复后36个月的骨吸收量。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期间,所有种植体无松动、脱落。A组远中骨吸收量为(0.288±0.183)mm,近中骨吸收量为(0.291±0.136)mm;B组远中骨吸收量为(0.562±0.201)mm,近中骨吸收量为(0.425±0.221)mm。A组平均骨吸收量为(0.289±0.144)mm,B组平均骨吸收量为(0.494±0.182)mm;B组远中骨吸收量显著多于近中骨吸收量(P<0.05),B组平均骨吸收量显著多于A组(P<0.05)。结论:游离端单颗种植体远中骨吸收量显著高于非游离端,提示游离端单颗种植体存在更高的骨吸收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上颌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角化龈重建方法,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对种植体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 筛选种植二期手术且伴有角化龈不足的患者11例,共11个上颌后牙区种植位点,应用改良根向复位瓣技术在种植二期手术同期为患者进行角化龈重建。于二期手术后6周进行冠修复,并于冠修复3个月后复诊。分别记录术前、冠修复时和冠修复完成3个月后的角化龈宽度。拍摄根尖片,测量牙周探诊深度(PD)和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BOP)。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冠修复完成时,角化龈宽度为(3.30±0.36) mm,术前为(1.44± 0.34)mm,平均增加1.86 mm(P<0.01)。重建的角化龈宽度在冠修复3个月后仍然保持稳定,平均(3.34±0.33) mm(P=0.58),无明显炎症与骨吸收。PD为(2.83±1.20) mm,BOP比为18.2%。结论 在种植二期手术同期,采用改良根向复位瓣技术能有效重建上颌后牙区种植体颊侧附着龈,短期内可以保证良好、稳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利用残余腓骨增加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患者垂直骨高度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2例下颌骨缺损血管化腓骨重建后拟行种植牙修复的患者,利用腿部残余腓骨段进行垂直骨增量,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并最终完成牙列修复,对术后骨吸收情况和种植体稳定性、存留率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近中骨块和远中骨块的吸收量分别为(0.94±0.18)mm和(0.89±0.15)mm;术后12个月,吸收量分别为(1.16±0.21)mm和(1.07±0.17)mm。种植体植入6个月和12个月后,ISQ值分别为(67.25±6.43)和(71.08±4.89);边缘骨吸收量在植入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0.65±0.12)mm和(0.76±0.18)mm。术后1年种植体存留率为87.1%。结论: 非血管化腓骨具有可靠的抗吸收能力,在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垂直骨高度不足的情况下,可为种植体植入提供充足骨量,并维持长期稳定性和存留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联冠桥修复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上颌后牙种植修复(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无法直接接受常规种植体植入)并采用上颌结节倾斜种植技术的40例患者(80颗种植体)纳入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组(A组),选取同期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的42例患者(84颗种植体)纳入上颌窦内提升组(B组)。比较2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种植手术所需时间及费用等。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访2年,A组种植体存留率为100%,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吸收(0.31±0.27)mm,上颌窦炎、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率为0%;B组种植体存留率为96.43%,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吸收(0.28±0.26)mm,上颌窦炎、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9.5%、4.8%,2组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上颌窦黏膜穿孔、术后重度疼痛发生率分别为0%、7.5%,手术时间为(30.55±8.21)min,植入每颗种植体平均费用为(0.69±0.05)万元;B组上颌窦黏膜穿孔、术后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4.3%、28.6%,手术时间为(50.32±10.80)min,植入每颗种植体平均费用为(0.98±0.06)万元,差异均具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部分上颌后牙骨量不足的患者而言,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联冠桥修复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手术难度和痛苦,降低治疗费用,且疗效可靠,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prospective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arly loading on survival rate or clinical parameter of anodic oxidized implants during the 12-month postloading period.

MATERIALS AND METHODS

Total 69 implants were placed in 42 patients. Anodic oxidized implants (GS II, Osstem Cor., Busan, Korea) placed on the posterior mandibl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prosthetic loading times: test group (2 to 6 weeks), and control group (3 to 4 months). The implant survival rates were determined during one-year postloading period and analyzed by Kaplan-Meier method. The radiographic peri-implant bone loss and periodontal parameters were also evaluat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unpaired t-test.

RESULTS

Total 69 implants were placed in 42 patients. The cumulative postloading implant survival rates were 88.89% in test group, compared to 100% in control group (P<.05). Periimplant marginal bone loss (T: 0.27±0.54 mm, C: 0.40±0.55 mm) and periodontal parameter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P>.05).

CONCLUSION

Within the limitation of the present study, implant survival was affected by early loading on the anodic oxidized implants placed on posterior mandibles during one-year follow-up. Early implant loading did not influence peri-implant marginal bone loss, and periodontal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