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近年来近视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针对近视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迫在眉睫。随着OCT和其他技术的发展,原本不易观测的脉络膜结构及变化得以清晰展现,脉络膜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现笔者将对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血流变化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在近视的防治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方法及策略的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公共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脉络膜在调节眼球生长和近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研究发现,在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显著变薄并伴有血流灌注减少,进一步引起视网膜和巩膜局部缺氧,促进眼轴延长并加速近视发展;脉络膜的厚度和血流或许可作为近视的早期预测因子。本文即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近视是指外界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前方的屈光状态。近视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近视防控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普遍认为,近视与脉络膜变化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屈光度增加、眼轴增长,脉络膜厚度呈现逐渐变薄趋势。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有效的近视防控方法(角膜塑形镜、离焦镜片、阿托品滴眼液、光照、后巩膜加固术等)均呈现出脉络膜增厚效应,提示脉络膜增厚是近视控制的保护因素。本文围绕现行的近视防控有效方法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展开综述,以期为将脉络膜厚度变化作为近视防控疗效评价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隐匿性近视是指在儿童正常年龄段视力范围之内,眼轴长度超出相应年龄段正常范围,角膜曲率低于正常值范围,二者缺一不可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近视。由于隐匿性近视儿童的视力在正常范围内,近视筛查中极易被忽视,在未及时进行近视防控的情况下,隐匿性近视极易发展成显性近视,不仅视觉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视功能也将产生不可逆的改变。研究发现,隐匿性近视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视网膜、脉络膜等不同于普通近视,可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化辅助诊断,观察其发展进程。本文旨在总结国内外关于隐匿性近视儿童眼轴长度、角膜曲率、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等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量化分析10~18岁青少年近视眼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分析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与近视程度及眼轴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共纳入120例(120只眼)。按屈光度分为正视组与低度、中度、高度近视组。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EDI-OCT)确定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分布,ImagePro Plus软件测量各层厚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屈光度外层视网膜厚度与脉络膜厚度的关系。结果 (1)黄斑中心凹与黄斑中心凹颞侧1.5 mm直径处,高度近视组光感受器外节到色素上皮层厚度比正视组薄,近视组脉络膜厚度,外层视网膜总厚度比正视组薄,近视组椭球体区厚度比正视组厚(P<0.05)。黄斑旁中心凹1.5 mm直径鼻侧处,近视组光感受器外节到色素上皮层厚度,脉络膜厚度,外层视网膜总厚度比正视组薄,椭球体层厚度比正视组厚(P<0.05)。(2)黄斑中心凹与黄斑中心凹1.5 mm直径鼻侧及颞侧处,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呈正相关(r=0.715,r=0.718,r=0.745,P<0.001),眼轴呈负相关(r=-0.647...  相似文献   

6.
高度近视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眼病,因其对眼底造成的不可逆性改变。高度近视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不及时干预可引起近视进一步加重,甚至失明。但近视的筛查经常遇到患儿近视度数不高,进一步检查发现已有高度近视眼底改变,这种隐匿性的高度近视改变在诊疗过程中极容易被忽视。本文旨在总结近视儿童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文献,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临床研究提供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7.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首选术式。近年来,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降低。但是,部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这可能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厚度的异常改变有关。脉络膜作为一个高度血管化的组织,为外层视网膜提供氧气及营养物质等,尤其是提供黄斑区的营养和血供。脉络膜厚度变薄或者萎缩,将会严重影响光感受器的功能,甚至导致光感受器细胞死亡。近年来,随着增强深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观察脉络膜各层的细微结构及脉络膜厚度的定点测量在临床上成为可能。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白内障术后脉络膜厚度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可能与炎症反应、基因表达、眼内光线的增加及机械牵拉等因素相关。本文就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近视性黄斑病变(MM)黄斑区形态结构和微循环的变化,探讨其相关性及对视力的影响。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10/2018-12于眼科检查的高度近视患者165例189眼,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154例154眼纳入研究。根据病理性近视荟萃分析(META-PM)分类方法将患者分为M0组(分类0,41眼),M1组(分类1,53眼),M2组(分类2和分类3,52眼),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组(43眼)。所有受检者均进行OCTA检查。对比组间视网膜不同分层形态学参数和微循环指标的差异,形态学参数与微循环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视力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M0组、M1组、M2组中心区全层视网膜厚度(FRT),外层视网膜厚度(OR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M2组、mCNV组中心区表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VD)、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DV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 M0组、M1组、M2组、mCNV组旁中心区FRT、OR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M2组、mCNV组旁中心区内层视网膜厚度(IRT)、SVD、DV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 M0组、M1组、M2组、mCNV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CV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近视性黄斑病变不合并CNV眼中心区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与对应的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轴长(AL)、弥漫性或斑片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是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影响因素(均P<0.01)。

结论:近视性黄斑病变视网膜形态学改变早于微循环改变,且外层视网膜厚度改变早于内层视网膜厚度改变。中心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密度与对应的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BCVA的影响因素主要为AL和近视性黄斑病变类型。  相似文献   


9.
形觉剥夺性近视中巩膜重塑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明  瞿佳  周翔天 《眼科研究》2007,25(5):390-392
近视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屈光不正,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形觉剥夺性近视(FDM)动物模型的建立为近视的病因学研究开辟了新局面。形觉剥夺主要通过“局部视网膜机制”来调控邻近巩膜的生长。外界刺激作用于视网膜,启动视网膜一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一脉络膜信号转导系统,把局部视网膜信号转化为调控巩膜重塑的信号,诱导细胞外基质异常表达,巩膜胶原纤维改变等,引起巩膜重塑。就FDM中不同种属动物间巩膜重塑发生的形态学变化及相关因素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中青年高度近视眼近视弧和视网膜形态的3a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2例32眼35~45岁过-9.00D的高度近视眼,对比3a前、3a后视盘、近视弧、脉络膜萎缩弧、近视弧种类、平均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总体积的变化.结果:经统计3年前、后视盘面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5,P=0.35);3年后近视弧和脉络膜萎缩弧面积分别增加0.69±0.71mm2、0.57±0.97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P=0.001;t=-2.33,P=0.03).3年前、后近视弧种类、平均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总体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于-9.00DS的中青年高度近视患者三年主要改变指标是近视弧和脉络膜萎缩弧面积的增加,可作为临床随诊监测的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近视是目前最常见的屈光不正。高度近视,尤其是病理性高度近视往往会伴发一系列眼底病理改变,如Fuchs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等,可导致严重的视功能损伤。近年研究发现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的改变在高度近视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脉络膜的厚度改变可以直接反映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高度近视眼脉络膜厚度较正常眼显著变薄,且不同区域变薄程度存在差异。同时,脉络膜是眼部供血的主要来源,其血流状况直接决定了眼球的供血是否充分。因此观察高度近视眼脉络膜厚度及血流的改变,对探讨近视的进展或观察其病理性改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综述阐述了高度近视脉络膜结构、厚度及血流改变情况等,同时分析讨论了近年研究的新进展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所面临的新挑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期望为临床监测高度近视的发生和进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在-6.00D以上的一种屈光不正状态。由于高度近视常常伴随多种眼底病理性改变,因此高度近视患者的视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作为一种新兴的眼科辅助检查手段,可以高效、无创地得到视网膜、脉络膜的微血管分层图像,并对血流信号进行量化分析。自OCTA问世以来,运用OCTA观察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OCTA检测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及血流变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揭示高度近视与视网膜脉络膜厚度、血流密度以及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等参数的相关性,为科研人员深入探索高度近视发生机制,延缓高度近视发生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当今全球随着人类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基因等方面的改变,近视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并且呈现低龄化和高的屈光度的发展趋势。对于高度近视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取保守及手术治疗的方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的手术方法。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各种治疗高度近视的手术方法,并且通过文献回顾阐明各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高度近视治疗进展的全面认知。  相似文献   

14.
刘然  晏颖  陈晓 《眼科新进展》2020,(7):696-700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目前发展迅猛的新型层析成像技术,在眼科应用广泛。目前通过扫频OCT(swept 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增强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nhanced-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模式可以活体观察视网膜脉络膜横断面。视网膜脉络膜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脉络膜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尤其与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T)变化有关。因为CT受年龄、眼轴、屈光等多因素影响,所以单纯观察CT不能客观反映上述疾病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近年来运用二值化处理技术对EDI-OCT获取的图像进行量化分析处理后,可得到测量区域脉络膜总面积、管腔面积、基质区面积、脉络膜血管指数(choroidal vascularity index,CVI)等数据。SS-OCT以及衍生的图像处理技术无疑对分析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运用二值化处理SS-OCT获取的CVI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陈松  田歌  何广辉 《眼科新进展》2020,(10):994-1000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是高度近视眼常见的并发症,常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是MHRD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由于此类患者伴有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后巩膜葡萄肿、眼轴增长等异常解剖结构,故手术难度大、患者视力预后差,易复发。近年来,随着眼内填充物选择的多样化、内界膜处理技巧的发展以及眼科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兴起,VRS治疗高度近视MHRD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如何在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裂孔闭合率的基础上实现患者视功能的改善是目前VRS治疗高度近视MHRD的重点与难点。本文现就高度近视MHRD的VRS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感光神经节细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ipRGCs)是哺乳动物视网膜上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节细胞,它能表达一种视网膜色素蛋白即黑视素蛋白,因此具备自主对光产生反应的能力。ipRGCs本质上是光敏细胞,参与成像和非成像视觉过程。本文对ipRGCs的细胞分类、信号转导、中枢投射、生理功能以及其在疾病研究中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使用多焦视网膜电图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进行评估和分析。方法 符合入选条件的113例113眼,根据屈光度数和眼轴长度分为四组:正视组31例(31眼),等效球镜度数为+0.75~-0.50 D,且眼轴长度为22~24 mm;低中度近视组26例(26眼),等效球镜度数为>-0.50~-6.00 D,且眼轴长度为>24~26 mm;高度近视组34例(34眼),等效球镜度数为>-6.00~-10.00 D,且眼轴长度为>26~28 mm;超高度近视组22例(22眼),等效球镜度数>-10.00 D,且眼轴长度>28 mm。使用多焦视网膜电图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入选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功能和厚度进行测量。结果 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各环P1波反应密度值逐渐减小,1环、2环、3环不同程度近视组间P1波反应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各环P1波振幅总和均逐渐减小,1~5环不同程度近视组间P1波振幅总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P1波潜伏期逐渐延长,1环、2环、3环不同程度近视组间P1波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P<0.00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P1波反应密度呈负相关(r=-0.261,P=0.003),与P1波振幅总和呈负相关(r=-0.402,P<0.001),与P1波潜伏期呈正相关(r=0.340,P<0.001)。结论 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视网膜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临床应用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改变了眼科临床诊疗方法.随着新技术的进展,OCT能够获得一个真实、非侵入性眼后段“光学切片”.随着OCT图像处理软件的改进,可以分析眼后段更精致的解剖结构,如脉络膜等.最近,高清晰选择性成像处理软件通过评估所有像素数据,减少噪音和构建最佳图像,通过图像增强软件补偿眼后段到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之间降低的信号强度,从而可见脉络膜与巩膜的分界线.因此,目前应用OCT能准确测量脉络膜厚度.脉络膜厚度受诸多因素影响,如体位、年龄、眼压、眼轴长度、屈光不正和收缩压等.脉络膜是眼部血液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视网膜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近视性黄斑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视网膜色素变性、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高度近视、特发性黄斑裂孔等疾病中脉络膜变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Vogt-小柳原田病(VKH)、开角型及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等疾病中脉络膜增厚.本文就脉络膜厚度自身特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以及眼科疾病中脉络膜厚度变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