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王涛  孟丽岩 《煤炭技术》2006,25(3):77-80
主要对弯剪型层模型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结构运动方程,并采用缩聚法建立结构总侧移刚度。  相似文献   

2.
场地类别及设计特征周期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结构地震效应的大小、抗侧移构件布置、以及结构材料用量有较大影响.浅析设计特征周期基本特性,并据此通过实际工程算例,定性分析其对结构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延  陈雪亮 《中州煤炭》2022,(4):24-29,44
考虑到现有悬臂梁式抗滑桩设计的劣势,以某地区边坡工程为研究背景,结合有限元原理,利用强度折减法对不同排布方式下的边坡稳定系数进行求解,从而分析弧形布置连系梁抗滑桩在不同构造方式下加固边坡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弧形布置连系梁抗滑桩能有效抑制边坡滑移,减缓塑性区的发展;同时能有效减小边坡塑性区域和剪切应变增量值,保护边坡的稳定。另外,连系梁和抗滑桩顶部连接,也能有效加强抗滑桩间的联系作用,提高结构刚度,抑制结构整体形变,为抗滑桩加固边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传统拉后部输送机的千斤顶采用倒拉方式,存在着千斤顶力量不能完全发挥,拉移力不够大、加大拉移千斤顶后布置空间受限、放顶煤时拉移千斤顶活塞杆一直裸露在外容易损坏电镀层等问题;现设计一种新的移后部输送机的结构型式,彻底解决倒拉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煤矿机械》2019,(12):119-121
从我国大型露天矿采煤半连续工艺发展的需要出发,综合运用露天采矿学原理、采矿系统工程、技术经济学和机械设计等方法,对露天矿坑底破碎站工艺布置、结构形式、移设参数及对剥离工艺的影响等内容展开深入研究。最终以露天矿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形成了破碎站坑下布置的工艺方案和适合新工艺移设要求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6.
运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建立40°、60°、80°3种倾角的逆断层模型。通过分析巷道围岩塑性破坏特征、顶底板和两帮的移近量以及围岩垂直应力分布特征,研究逆断层倾角和上下盘关系对两侧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在逆断层上盘时,随断层倾角增大,围岩稳定性有降低的趋势;若巷道布置在逆断层下盘,断层倾角为60°时巷道围岩稳定性最差;若巷道布置在逆断层下盘,则顶底板移近量均小于在上盘时,而围岩塑性区范围、两帮移近量和巷道两侧应力的集中程度大于上盘,且断层倾角越大差值越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出倾斜煤层纵采合理移设步距,以新疆准东露天矿为背景,揭示了倾斜煤层破碎站移设现状的不足之处,阐释了破碎站移设研究的改进方向,分析了单、双破碎站布置对露天矿开采的影响,通过破碎站移设步距费用相等法并加入卡车重载上、下坡的影响因素,构建出多台阶的纵采破碎站移设运费数学模型,确立了倾斜煤层纵采破碎站移设步距的通用公式,验证了通用公式的合理性,提出了端帮同侧分离布置、端帮两侧分台阶布置两种双破碎站端帮布置移设方案,并分析以上两种方案的优劣势选出端帮两侧分台阶布置为最优的布置移设方案,根据该最优的布置移设方案以准东露天矿的开采参数及参考其他露天矿的指标,计算出两破碎站在端帮纵采移设时合理的移设步距分别为481 m、492 m,验证双破碎站端帮台阶间移设时带式输送机布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宋领法  曹晓莉 《中州煤炭》2000,(3):10-10,12
结合高层建筑的实际破坏情况,针对在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三心合一、扭转、振动周期、侧移、轴压比、竖向布置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形式支撑对多层轻钢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运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构建6层纯框架轻钢结构,以此为基础对结构分别布置中心支撑、偏心支撑和隅撑支撑,计算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侧刚度、自振周期,并采用两条经典地震波对四种结构体系进行弹塑性时程的对比分析,比较四种钢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0.
隅撑的布置角度、长度及隅撑支撑的截面刚度对结构的抗侧刚度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隅撑布置角度、长度及隅撑支撑截面刚度,结构的抗震性能往往会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改变隅撑支撑参数,研究分析罕遇地震作用下隅撑支撑参数对钢结构加层抗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针对西川煤矿皮带下山在工作面采动影响下巷道矿山压力明显、巷道两帮和顶底板移近量大、变形严重,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通过对顶帮先长短孔交错布置注浆加固,提高围岩的整体承载性能,再扩刷后进行高强预紧力的锚网喷支护,控制围岩裂隙进一步发育,底板进行封闭喷浆,然后施工锚索高强张拉。通过对顶帮及底板的综合治理,巷道围岩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整体塑性承载结构,围岩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冀庆来  栾照明 《煤矿开采》1999,(4):23-24,26
简要介绍KC型并列滑杆式悬移支架结构, 根据柴里煤矿5 个工作面的开采实践, 得出对于构造复杂、煤厚变化大, 既不适宜综放, 又难于合理分层布置的煤层, 采用这种悬移支架放顶煤开采, 可减少顶煤丢失, 提高资源回收率和单产水平等结论。  相似文献   

13.
《煤矿安全》2015,(9):221-224
为解决穿煤层倾斜巷道穿层阶段地质条件变化复杂、存在多种巷道围岩弱结构、容易破坏失稳、支护困难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巷道穿层过程中存在的典型弱结构类型及其变形破坏特征,并运用数值计算软件FLAC3D模拟分析了不同围岩弱结构塑性区分布及变形规律,进而确定了对不同弱结构进行加强支护的具体方案,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深部大断面软岩硐室急剧变形失稳问题,以朱集西煤矿西翼11煤运输大巷机头硐室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4种不同支护方案及不同支护结构(锚杆支护、锚杆+喷层支护、锚杆+锚索支护、锚杆+锚索+喷层支护)的围岩塑性区破坏深度与位移进行分析,得出方案三锚网喷初次支护+预应力锚索二次支护为最优方案。工程实践表明,采用耦合支护方案三后,支护结构的整体性承载能力和围岩的自承能力提高,机头硐室两帮移近量为25.98 mm,顶底板移近量为43.45 mm,有效控制了深部复合围岩的大变形失稳问题,保证了巷道围岩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5.
扎哈淖尔露天煤矿轮斗系统工作帮可移设胶带L114已推进至采场地表境界,无法再继续向北推进,需对轮斗连续系统布置方式进行移设。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工程量、服务年限和采场协调发展等方面因素,提出扇形移设、境界内平行移设、沿端帮平行移设地表布置3个技术可行的移设方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最终确定沿端帮平行移设地表布置方案较优。  相似文献   

16.
工作面回采巷道的布置方式对巷道矿压现象、变形特性及稳定性影响显著,尤其是在受分叉煤层上分层开采的影响下,下分层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变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分叉煤层下分层回采巷道的合理布置方式,分析了5种回采巷道布置的应力分布、围岩变形特征。研究表明:上分层采动引起的煤岩体应力重新分布呈现非均匀分布,上部巷道所受应力集中程度明显大于下部巷道;随着下分层回采巷道由外向内布置,巷道受应力集中影响与变形破坏程度先增大后减小,由外错8m到内错8m,巷道应力集中系数减小82.3%,顶、底板移近量减小90.4%,塑性区发育高度减小74.7%,合理的下分层回采巷道应布置于内错8m与内错16m之间。现场实测证实,回采巷道布置于内错11m时,巷道顶、底板移近量144mm,两帮移近量249mm,可满足工作面安全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减少魏家峁露天煤矿原煤生产运输的运距,节省运输成本,在现有运输设备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对半连续工艺的半固定破碎站进行移设分析,和对破碎站带式输送机系统布置原则和布置方式的研究,从移设位置、影响因素和经济效益3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增设1套半固定破碎系统和带式输送机系统移设延伸的移设布置方式更适合于魏家峁露天煤矿。  相似文献   

18.
依据谢桥矿1151(3)综放面非对称布置开采的地质和技术条件,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FLAC3D)系统开展了一次采厚变化对覆岩运移特征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采厚围岩运移特征均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煤柱侧围岩塑性区宽度和位移远大于工作面中、下部;工作面前方塑性区宽度、走向工作面后方围岩塑性区边界与采空区方向的夹角和倾向下山方向围岩塑性区边界与煤层夹角与一次采厚呈非线性正比,走向工作面前方围岩塑性区边界与推进方向的夹角与一次采厚成非线性反比.工程应用表明,非对称开采工作面支架的选型和设计应适应围岩非对称变形的特点,并改善供液系统,加强端头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红庆梁矿双巷留巷在一次采动后围岩失稳的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对2次采动影响下的主应力差值分布特征及留巷在不同应力阶段下的塑性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留巷围岩主应力差值在一次采动和二次采动影响下经历了5个阶段,且呈现出阶段性增加的特征;留巷围岩在一次采动期间顶板塑性区由1.2 m增大到2.1 m,煤壁帮和煤柱帮塑性区由0.5 m分别增大到2.0 m和1.5m,在受二次采动应力影响后塑性区的扩展呈非对称的特点,顶板塑性区在煤柱帮侧塑性破坏较多,破坏深度可达3.0 m,两帮塑性破坏较对称,塑性破坏范围可达2.5 m。最终提出针对性的补强支护措施,现场应用后围岩顶底板移近量减小了38%,两帮移近量减小了36%,维护了巷道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张小健 《煤》2020,29(5):79-82
为保障伏岩煤业3206工作面厚层软弱顶板巷道围岩的稳定,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巷道围岩裂隙发育规律及塑性区的分布特征,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结合巷道围岩的具体特征,确定了顶板采用高密度长锚索加固,帮部采用短锚索加固,帮角采用单体加强锚杆的支护方案。现场应用表明,采用该支护方案后,在掘进期间,巷道顶底板相对移近量为142 mm,两帮相对移近量为133 mm,保障了厚层软弱顶板巷道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