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钢筋混凝土粮食立筒仓在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常常需要较大幅度地增大钢筋用量,如果仓壁高度加大和仓壁直径大幅度增加,会出现加大钢筋用量仍无法满足规范对裂缝宽度的要求的现象.根据某钢筋混凝土筒仓工程实例改为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筒仓进行试算,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筒仓的设计、施工作了介绍,经过计算理论上可行.  相似文献   

2.
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建造大型或特大型圆形筒仓,能解决普通混凝土结构钢筋用量较多的问题,而且较容易实现筒仓结构的承载力和抗裂要求,具有很好的经济效果。环形锚具的运用,可以不设置扶壁柱,节约锚具数量及锚下垫板。以工程实例介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圆形筒仓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
钢筋混凝土筒仓仓壁强度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限元法对钢筋混凝土筒仓仓壁受力进行了静力有限元计算,得到了仓壁的详细应力分布情况,以及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受力时各自承担的环向拉力.基于计算结果对仓壁受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混凝土筒仓设计规范》能够满足仓壁的静力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4.
岩土体环境、结构、材料等因素对地下钢筋混凝土筒仓结构失效产生影响。通过随机有限元法,建立了地下筒仓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模型,分析随机参数对功能函数的灵敏度和相关性。研究表明:筒仓半径是影响仓壁混凝土强度失效的主要因素,相关性系数为-86.5%,半径越大对强度影响越不利;钢筋弹性模量是影响仓壁裂缝失效的主要因素,相关性系数为79.5%,钢筋弹性模量越大对仓壁裂缝控制越有利;混凝土弹性模量是仓顶梁板结构挠曲失效的主要因素,相关性系数为97.0%,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增大对仓顶梁板挠度控制较有效;混凝土弹性模量、筒仓半径是仓壁结构变形失效的主要因素,相关性系数分别为68.7%和-67.6%,混凝土弹性模量和筒仓半径增大,对仓壁结构变形控制分别产生有利和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VOIGT-REUSS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钢筋混凝土粮食筒仓壁开裂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分析中考虑到裂缝区混凝土的拉伸软化和骨料咬合作用,钢筋暗销作用,以及非裂缝区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局部粘结滑移等因素,给出更接近筒仓壁的实际受力状态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6.
在VOIGT-REUSS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钢筋混凝土粮食筒仓壁开裂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分析中考虑到裂缝区混凝土的拉伸软化和骨料咬合作用,钢筋暗销作用,以及非裂缝区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局部粘结滑移等因素,给出更接近筒仓壁的实际受力状态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环向预应力碳纤维条带加固钢筋混凝土筒仓在贮料荷载下的受力性能,本文主要考虑了有无预应力、预应力大小、材料厚度、宽度以及加固形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对5种针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加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环向预应力加固钢筋混凝土筒仓可有效限制仓壁径向位移和混凝土、钢筋应力,并改善其整体应力水平;预应力的施加可较大程度提高碳纤维条带中的应力,使其高强特性发挥更加充分;加固时,碳纤维材料的厚度宜为0.35~0.5 mm,预应力宜为其抗拉强度的10%~15%.  相似文献   

8.
常规火电厂储煤设施一般设计为大型通过式煤场,钢网架干煤棚结构,其施工工艺比较成熟,缺点是占地面积比较大,环保效果较差.近来,大直径预应力圆形贮煤仓设计因其占地面积小和良好的环保效果,在新建的常规火电厂储煤设施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江苏利港电厂2×600 MW超临界机组工程的10座直径40 m的贮煤筒仓,为亚洲目前最大规模的预应力混凝土筒仓群,单个筒仓设计贮煤量为3万t.在斗壁、外筒及环形锥结构设计中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加强技术,预应力筋采用1860级φs15.2钢绞线,QM15锚固体系,预应力筋用量达160多t,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采用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筋通过严格的材料控制、断料、定位、铺设、张拉等一系列措施保证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9.
以建设中的钢筋混凝土地下粮食筒仓为研究对象,在土体回填过程中,对仓壁侧压力、仓底钢筋内力以及仓壁钢筋内力进行现场监测。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得出仓壁侧压力、仓底和仓壁钢筋内力的分布规律;通过钢筋环向内力的实测值,反算出仓壁的侧压力,并与仓壁侧压力实测值和根据规范的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为地下粮食筒仓的设计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进行12根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对比分析混凝土强度等级、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2种部分预应力高强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挠度及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配筋率能够显著提高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承载力,减缓试验梁的刚度退化.有粘结、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承载力可以按照现行《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中相关公式计算.当600MPa级钢筋抗拉强度的设计值取500 MPa时,按规范计算梁受弯承载力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相似文献   

11.
预应力混凝土建筑施工事故案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工期间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时变结构体系,除承受施工荷载外,还承受预应力等效荷载,因缺乏理论支持,其设计施工容易出现问题.本文介绍的某工程实例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且设计有跨后浇带与不跨后浇带两组预应力钢筋,施工期间后浇带两侧结构出现过大变形差,影响结构施工安全,通过将后浇带钢筋的约束作用简化为弹性支座,分析对象简化为弹性支座连续梁,并考虑施工荷载和等效预应力荷载,分析了该工程出现过大变形的原因,结合预应力筋锚固角度等参数分析,给出了留后浇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过程中 ,通过实测张拉各阶段的伸长值、钢筋回缩损失及其对应的跨中反拱值分析 ,既可以对施工过程实行有效监控 ,也可以检验梁中建立的有效预应力能否达到设计的要求 ,为确保预期的施工质量和满足设计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为背景,拟定了组合-混凝土混合连续梁桥结构形式.新拟定的混合结构形式中,钢混结合段采用填充混凝土后承压板连接方式,结合段内力的传递主要由承压板、预应力钢筋和PBL剪力板来完成.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组合-混凝土结合段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运营过程中各种最不利荷载工况,计算分析了结合段种工况下的应力状态,检验拟定结构的安全性和合理性.结果表明:结构中钢梁绝大部分应力值都在-200MPa-200MPa之间,混凝土大部分应力值都在-20MPa~3MPa之间.组合梁钢梁在折角和过渡处存在少部分应力集中现象,混凝土极少部分面积区域内力超过规范允许值,但总体满足规范设计要求,可以通过改善预应力钢筋和承压板、混凝土的连接,在钢梁折角处适当增设加劲肋和使用纤维混凝土作为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解决普通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抗弯(剪)性能较差的现状,研发了主筋加强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并进行抗弯及抗剪性能方面的原型试验研究.抗弯试验结果显示:非预应力螺纹钢筋的配置较大幅度提高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抗弯性能,且原有预应力钢筋配筋率越低效果越明显,但抗裂性能没有明显改善;螺纹钢筋的配置明显减小了桩身裂缝的长度和平均宽度,裂缝分布范围及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2种类型管桩的主要应力均位于跨中纯弯段内,裂缝出现以前跨中界面应变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裂缝出现后中性轴上移.抗剪试验显示:非预应力螺纹钢筋的配置改变了桩身的应力和裂缝分布规律,较大幅度减小了管桩在剪力作用下的变形量,但抗剪承载力提高程度取决于原有预应力钢筋配筋率.对比试验结果说明此创新型管桩在抗弯及抗剪性能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武汉轻轨桥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普通钢筋采用一种分层的等效方法,对预应力钢筋采用修正的等效载荷法.将结构要素都纳入到有限元模型中,计算了几种典型工况作用下轻轨桥梁的应力和变形,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验证了该桥梁的安全性,提出了对于该桥梁设计及三维有限元方法应用于轻轨桥梁设计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劲性砼预应力转换大梁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着重解决了预应力转换大梁的梁柱钢筋节点处理及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在梁柱节点处理上形成了深化设计图,为顺利施工扫除了障碍;在模板支撑体系设计方面,成功地解决了转换大梁荷载大的施工支撑问题。  相似文献   

17.
预应力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梁抗弯延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预应力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梁的抗弯延性性能,进行了15根预应力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梁和3根预应力超高强混凝土梁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受弯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内置型钢提高了试验梁承载力的同时,提高了试验梁峰值荷载后的持载能力;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随着有效预加力、型钢含钢率、普通纵筋和预应力筋配筋率的增大而降低,随着钢绞线和型钢在截面内位置高度的降低而降低.分析了考虑截面整体配筋情况的综合配筋指数ωc与位移延性系数的关系,通过数据线性回归,给出以综合配筋指数ωc作为单一变量的位移延性系数简化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试验研究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PSRC)结构是一种结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与型钢混凝土结构优点的组合结构。为研究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受力性能及弯矩重分布规律,完成2榀接近足尺单跨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静力试验,分析其受力过程、破坏形态、裂缝的开展与分布、刚度变化以及内力重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发生类似于钢筋混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