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和目的:从卒中治疗中心出院后的最佳功能康复服务机构尚未确定。本研究旨在根据随着时间推移的病情变化和患者卒中5年后的预后,评估支持性早期出院(ESD)和在家进行持续的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从斯德哥尔摩西南部选取83例急性卒中5~7d后,功能轻度或中度损伤的患者纳入随机对照试验。ESD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卒中中心的初始治疗和包括派出的医疗组与患者共同在家完成的功能康复。在5年的随访过程中,用于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包括存活率、运动能力、语言障碍、日常活动(A D L)、社会活动、自觉功能障碍和自陈的摔倒次数。结果:卒中5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疗效。方法:比较接受早期康复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对照组只接受传统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康复组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康复组出院时达生活自理16例,对照组8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早期的康复治疗可缩短住院日,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康复干预对脑干出血致瘫痪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早期即进行康复介入,中后期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18例患者,10例能生活自理,6例生活部分自理,2例生活不能自理;对照组所有患者生活均不能自理。结论康复治疗干预能降低脑干出血致瘫痪患者的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2002年~2005年住院的238例急性恼卒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肢体训练、语言训练及二便训练等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结果: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后取得了显著效果。患者均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主动配合,配合率达100%。238例患者出院随访均能回归社会,其中89%重返工作岗位,11%达到生活自理。结论:针对脑卒中病人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保跃  黄果  陈京京 《黑龙江医学》2021,45(24):2589-2591
目的:探究卒中中心超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出血并发症患者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涟水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卒中中心病房组(卒中中心超早期康复治疗方法)和普通病房组(常规时期康复治疗方法),每组各20例,观察入院及结束治疗时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评分、住院期间感染情况及死亡情况、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卒中中心病房组治疗有效率为90.0%,普通病房组治疗有效率为70.0%,卒中中心病房组并发症发生率10.0%,普通病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9、4.800,P<0.05).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NIHSS评分和ADL 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卒中中心病房NIHSS评分低于普通病房组,卒中中心病房ADL 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普通病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7、2.074,P<0.05).卒中中心病房组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例数低于普通病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4.329,P<0.05),两组患者脑部直接原因死亡例数相同,卒中中心病房组非脑部直接原因死亡例数低于普通病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00、4.444,P<0.05).卒中中心病房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普通病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中心模式下超早期康复训练患者康复效果好,并发症少,有利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接受氨氦刀治疗的肝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接受氩氦刀治疗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干预组(n=3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工预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工预后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评分及医疗服务满意度等进行对比.结果: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娃著低于对照组,而健康知识评分及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接受氩氦刀治疗的肝癌患者进行护理,可以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提商患者健康意识和医疗服务满意度,促进其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7.
曲哲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7):861+864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临床康复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30例老年AMI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结果:出院时生活能够自理者28例(93.3%),与康复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背景:营养不良常见于卒中住院患者。本研究旨在确定卒中后肠内管饲时机及途径是否影响患者6个月时的预后。方法:FOOD试验由3个实用的、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组成,其中2个试验包括卒中伴吞咽困难的患者。一项试验的患者均在入院7d内被纳入研究,并随机接受早期肠内管饲或无管饲至少7d(早期-回避应用试验)。另一项试验中,患者被分配到经皮内镜胃造瘘组(PEG)或鼻饲组。主要预后指标是在6个月时死亡或预后差。进行意向治疗分析。结果:1996年11月1日至2003年7月31日,15个国家83所医院的859例患者纳入早期-回避应用试验。早期应用导管灌食与死亡…  相似文献   

9.
胡凤英  孔爱华 《医学综述》2013,19(3):555-55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及意义。方法将72例无合并症AMI患者根据适应证需要和家属意见进行不同的治疗,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分别实施2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和传统康复治疗方案。结果两组在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住院期死亡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ownⅡ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天数、出院时达到生活自理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合并症的AMI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安全可行,可以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0.
陈响红  罗斯莉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1):2735-2736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26例与对照组20例,康复护理组进行肢体、语言、心理的康复护理,对照组只接受一次性康复指导.采用改良巴氏指数在治疗前后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MBI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两组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1),早期康复护理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功能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46例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76例与对照组70例,康复护理组进行肢体、心理的康复护理,对照组只接受基础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MBI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两组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1),早期康复护理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综合康复运动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3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疗效。方法:将32例老年AMI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分别完成2周、3周、4周康复程序,其中25例患者出院前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结果:30例患者如期完成康复程序,生活质量及心率变异性明显改善,出院前生活均能自理,其中28例运动试验测定的METS达5.17±0.71。结论:老年AMI患者病情平稳后,在密切监测、正确药物治疗下进行早期运动康复是可行、安全的,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医学》2017,(5):397-399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收集2013-10—2016-10间于桂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作为本次试验的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而试验组予以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脑出血后的并发症、致死率,并随访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表示)、运动功能(用FMA评分评定)。分析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是否有临床意义。结果实验组(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短,(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取得的临床疗效明显较对照组好(P<0.05);随访2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均优于普通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较常规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加快患者部分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背景:营养不良常见于卒中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发展或恶化,预后往往较差。本研究旨在确定常规口服营养补充能否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方法:FOOD试验由3个实用的、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组成。将可进行吞咽的卒中患者随机分配至正常医院饮食组或正常医院饮食加口服营养补充组,直到出院为止,并检测其预后。主要预后指标是死亡或预后差犤校正Rankin量表(M RS)等级3~5犦。患者纳入研究6个月后,盲法检测其预后,进行意向治疗分析。结果:1996年11月1日至2003年7月31日,15个国家125所医院的402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基线时,仅有314例(8%)患者被确…  相似文献   

15.
背景:rt-PA静脉内溶栓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在一项前瞻性的研究中,对rt-PA治疗的每年使用频率、安全性和早期临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1998—2003年间到本卒中中心(SU)就诊的全部患者资料纳入1个前瞻性的数据库。记录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到住院的时间间隔、初次治疗(如溶栓)、死亡、脑内出血、其他并发症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S)的评分。结果:1998—2003年间,共有112例患者接受系统性溶栓治疗。发病2.5h内住院的患者适合进行溶栓治疗,上述患者的数量在1998—2003年间未发生显著变化。1998—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卒中单元医疗管理模式与普通神经内科病房模式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本院90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45例被收入卒中单元病房(治疗组),45例被收入普通神经内科病房(对照组)。治疗组均按照标准化诊治程序,在及时药物治疗的同时予早期规范的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吞咽困难训练、尿便障碍的康复、心理康复及健康宣教、出院随访等,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一定的康复护理。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及6个月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时上述相关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感染、褥疮、焦虑抑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卒中单元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卒中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冠(AMI)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疗效。方法:比较接受早期康复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对照组只接受传统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救。结果:康复组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康复组出院时达生活自理16例。对照组8例,盖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早期的康复活疗可缩短住院日.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CVFT-MG201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对老出血患者早期功能康复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从而使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方法:将本组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经临床医生积极抢救,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转护理组.接受CVFT-MG201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总结并实施护理.结果:治疗组20例患者中,生活完全自理10例、基本自理7例、不能自理3例.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生活完全自理4例、基本自理8例、不能自理8例.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功能康复,使用CVFY-MG201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部供血量,提高肢体运动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单元早期康复的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我院36例患者分为卒中单元早期康复组(观察组,n=18)和普通病房对照组(n=18),治疗前后3个月两组进行巴塞尔指数(BI)及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相比较,患者BI和KPS均有进步,但早期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较,BI及KPS评分提高更为显著(P<0.01)。结论卒中单元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ESD)与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消化内科收治早期NET接受内镜手术治疗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EMR组和ESD组,各49例。患者分别接受EMR或ESD治疗后,组织病理学评价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84、4.749、17.204,P均=0.000);EMR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切除病灶平均直径均优于ESD组(χ~2/P=6.282/0.012,4.141/0.042、t/P=4.132/0.000);ESD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EMR组高(χ~2=6.682,P=0.010);术后随访12个月EMR组4例患者复发再次行ESD治疗。结论 ESD有助于提高肿物彻底清除效果,临床治疗效果优于EMR,但手术安全性较差,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