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已开工建设,为保证其投运后线路带电作业能安全进行,需进行1000kV交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组合间隙研究。文章结合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实际,计算分析了线路带电作业时的过电压水平;通过试验得出了1000kV交流输电线路直线塔边相、中相、耐张串带电作业组合间隙的操作冲击放电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带电作业危险率的计算分析,研究确定了1000kV交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最小组合间隙。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高海拔地区220 kV线路的带电检修和维护工作提供技术依据,保证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开展,针对高海拔地区220 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分别在西藏羊八井(海拔4300 m)、青海乌兰(海拔3000 m)、青海硝湾(海拔2200 m)的试验场地进行了220 kV输电线路实际尺寸杆塔不同作业位置的操作冲击放电特性试验,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的操作冲击放电特性曲线。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和低海拔地区220 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常用海拔校正方法,通过危险率的计算,推荐了海拔3000~5500 m范围内220 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所需的最小安全距离及最小组合间隙距离。研究结果可为220 kV输电线路的工程设计和带电作业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750 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组合间隙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文章通过试验得出了750kV输电线路直线塔边相、酒杯塔中相、耐张串的带电作业组合间隙的操作冲击放电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带电作业危险率的计算分析,研究确定了750kV带电作业组合间隙。  相似文献   

4.
为给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用保护间隙的选型及实际作业开展提供技术依据,采用绝缘配合法研究得到了500 kV、750 kV和1 000 kV输电线路在海拔高度1 000 m及以下时保护间隙取值分别为1.6、2.2、4.0 m。并指出若按照常规研究方法,保护间隙与作业间隙无绝缘配合值时,为满足带电作业安全要求,则需调整保护间隙的电极结构,重新进行保护间隙与作业间隙的操作冲击试验。计算结果表明:1 000 kV、500 kV线路带电作业保护间隙的保护范围分别为0~1.8 km、0~1.7 km,在实际作业中需在作业点相邻杆塔的工作相上安装保护间隙;由于线路型带空气间隙避雷器与保护间隙的空气间隙结构和放电特性相差较大,采用线路型带空气间隙避雷器代替保护间隙是不可行的。该研究成果可为保护间隙带电作业方式的作业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三相导线垂直排列布置方式的500kV紧凑型输电线路杆塔空气间隙的放电特性较传统紧凑型线路有很大的不同,有必要通过试验对其空气间隙距离进行校核。本文首先分析了500kV垂直排列紧凑型线路塔头的初步设计依据,然后开展了模拟塔头的冲击放电特性试验及带电作业操作冲击放电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按传统500kV紧凑型线路的绝缘配合原则初步设计的垂直排列紧凑型线路杆塔的空气间隙距离可以满足安全可靠性要求。文章最后给出了带电作业时应保持的头顶-上横担和头顶-上方导线最小安全距离。研究成果可为500kV垂直排列紧凑型线路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为相关人员带电作业的安全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6.
刘庭  胡毅  刘凯  彭勇  肖宾  吴田 《高电压技术》2012,38(12):3261-3267
超高压交流/特高压直流同塔多回输电线路下层500kV交流导线平行处的塔身宽度(简称塔宽)比单一500kV线路铁塔增大1倍以上,同时下层带电作业间隙还存在着上层±800kV直流线路产生的离子流。为此,试验分析了"等电位作业人员-塔身"典型作业工况下,1.4~11.0m不同塔宽下空气间隙的操作冲击放电特性,并开展了0.80~1.25m间隙距离下离子流密度对空气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电压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塔宽的增大,相等带电作业间隙距离的操作冲击放电电压相应降低;当作业间隙距离为7.5m时,11m塔宽下的操作冲击50%放电电压比1.4m塔宽下降低了约14%;在0~167nA/m2离子流密度范围内的离子流对0.80~1.25m间隙距离的空气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电压无影响。该试验研究结果可以为超高压交流/特高压直流同塔多回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设计和开发性能优良的的超高压输电线路并联间隙防雷保护装置,开展了绝缘子串并联间隙的相关研究,包括其雷电冲击放电特性试验、操作冲击放电特性试验、工频短路电流试验和工频电压分布研究。提出了一种兼具绝缘子防雷保护和工频电场均压功能的环形并联间隙,并评估了加装并联间隙后的500 kV交流线路的耐雷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并联间隙具有绝缘子雷击闪络保护、转移疏导工频电弧和均匀电场分布的功能,使得平原地区架空线路加装并联间隙后雷击跳闸率低于0.14次/(100 km.a)。  相似文献   

8.
1000 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为确定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分析了我国第一条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操作过电压水平及概率密度,介绍了带电作业危险率计算过程和修正方法,结合特高压输变电试验示范工程的实际进行了各种工况位置的安全距离的试验研究,得出1000kV输电线路直线塔边相、中相、耐张串的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操作冲击放电特性,通过危险率计算分析确定了1000kV交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研究结果可为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带电作业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500kV线路带电作业保护间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用于500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保护间隙进行了研究。通过保护间隙与工作间隙放电特性的配合试验,证明加装保护间隙不仅可提高带电作业的安全性,而且能有效地减小塔头尺寸。  相似文献   

10.
75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为了确定75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组合间隙及作业方式等技术要求,结合兰州东—平凉—乾县工程的情况,采用仿真计算和模拟试验的方法,得到了带电作业典型工况下的作业间隙放电特性曲线,以及一回带电一回停电时停电回路上的感应电压和流过接地线的电流。根据计算及试验结果,提出了在海拔0~1000m、1000~2000m、2000~2800m高度下,75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等电位和地电位时的最小安全距离,以及进入等电位时的最小组合间隙;提出了一回带电一回停电在停电回路上作业时,应根据停电回路两端接地的情况,采用等电位方式或地电位方式。该研究结果为75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750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给750kV线路的带电检修和维护工作提供技术依据,保证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开展,结合官亭—兰州东750kV输电线路的实际,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了线路带电作业时的操作过电压水平;针对带电作业时的各典型工作位置,通过1:1模拟杆塔试验得出了各工作位置的带电作业操作冲击放电特性,并根据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的特点进行了海拔校正。在此基础上,通过带电作业危险率的计算和分析,研究确定了750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研究结果可为750kV输电线路的工程设计和带电作业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紧凑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方式及安全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紧凑型线路塔头尺寸紧凑,相间和相对地距离较小,对带电作业间距、组合间隙及作业人员进出高电位路径带来了较大的限制。为确保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对影响紧凑型线路带电作业安全间距的诸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通过试验提出了针对不同过电压水平的紧凑型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绝缘工具最小有效长度和最小组合间隙;分析了保护间隙的原理及设计原则,提出了500 kV紧凑型线路加装保护间隙的作业方式及安全措施,并通过试验得出了相关技术参数。结合现场实际,提出对于进出等电位的带电作业,过电压幅值大于1.80 pu且作业人员从塔身进出等电位时,应采用加装保护间隙的作业方式。  相似文献   

13.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与带电作业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我国正在积极发展结构参数高、运行可靠性要求高的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为了给线路的运行维护提供参考,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高压、超高压线路和国外特高压线路的运行情况,分析了特高压线路雷击、污闪、风偏、覆冰舞动等故障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明确了线路检测工作的重点,分析了在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运行维护中应用红外、紫外等检测技术和开展在线监测和状态检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了线路巡视工作的要点,探讨了直升飞机巡视在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中的应用;研究了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带电作业技术,确定了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和组合间隙,提出了人体安全防护方法,并讨论了加装保护间隙的作业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确保1000 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进行,进行了安全防护研究。根据1000kV交流特高压线路电压等级高、空间场强大的特点,研制了1000kV带电作业屏蔽服,并按照标准对屏蔽服的衣料和成品性能进行了测试。根据线路实际,进行了登塔过程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电场强度和等电位时人体不同部位的电场强度及流经人体电流的测量,并进行了进入等电位拉弧试验和脉冲电流测量。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屏蔽服满足带电作业安全防护要求,带电作业时作业人员应穿戴全套屏蔽服,进出等电位时应使用电位转移棒。  相似文献   

15.
目前,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使用较多的是酒杯型塔,运行线路空间磁场强度沿酒杯型塔不同位置分布水平不同。随着超高压线路带电作业的开展,对登塔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铁磁性材料对磁场分布具有一定的畸变作用,为了明确铁塔内磁场分布水平,确认工作人员在塔窗内工作时受磁场强度影响情况,测量了500 kV交流线路酒杯型塔典型位置点的磁场强度,并仿真计算了测量点处沿铁塔表面的磁场分布水平,测量与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计算与实测结果表明:酒杯型塔塔窗内磁场分布水平远小于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工频磁场职业暴露值,不会对带电作业人员健康产生影响,带电作业人员在进行500 kV交流线路带电作业时无需对磁场采取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蒋正龙  龚政雄 《湖南电力》2012,32(2):16-19,23
文中计算500 kV复艾紧凑型输电线路操作过电压水平,获得带电作业时可能产生的沿线最大相—地操作过电压为1.68 p.u.,最大相间过电压为2.85 p.u.,对直线塔塔窗典型带电作业过程中的人体位置进行长距离空气间隙及组合间隙的操作波放电试验,获得典型位置操作冲击击穿电压U50%和带电作业相—地和相间最小安全距离计算公式,以及带电作业时最小安全距离下的危险率;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在直线塔上进行带电作业的危险率均远小于1.0×10-5,相—地和相间最小安全距离以及最小组合安全距离均满足带电作业安全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1000 kV级交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国内首次系统地开展了交流1 000 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研究。在对1 000 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过电压水平计算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确定了不同过电压倍数下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和最小组合间隙;确定了绝缘工具的最小有效绝缘长度;研制出了能满足1 000 kV带电作业安全性要求的屏蔽服装;进行了安全防护试验;提出了不同作业方式时的人体安全防护措施。研究结果可为1 000 kV输电线路的工程设计和带电作业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