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十年发展的近毫米波和亚毫米波的外差探测虽然尚未形成大规模的商业应用和标准元部件,但已应用在军事、等离子体诊断、物质精细结构和射电天文学等方面,尤其在军事应用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亚毫米波的辐射传输和探测包含了微波和光学技术;由于这一波段的元件尺寸与辐射波长可相比拟,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全天时、全天候、隐蔽性探测海面舰船目标,提出将高分辨率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作为星载微波辐射无源探测系统,用于探测海面舰船目标.提出一种新方法用于定量化评估微波辐射无源探测系统探测目标的能力;建立系统关键指标、目标微波辐射截面和探测距离间的关系,分别推导微波辐射无源探测系统的探测概率方程和探测距离方程;开展仿真分析和机载验证实验,其结果均表明高分辨率星载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无源探测技术探测海面舰船目标是可行的.高分辨率星载微波辐射无源探测系统可作为我国天基预警体系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亚毫米波(远红外)谱区的开拓研究是当前微波和红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七十年代以来,用光学和微波方法所进行的亚毫米波辐射源探索研究都取得了本质上的突破。辐射源研究的成功进展不仅充分展示了亚毫米波技术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亚毫米波探测器件的研究。在亚毫米波产生、传输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工作中,探测器件的特殊重要作用是人所共知的。这是因为,亚毫米波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电磁辐射形式,它不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感受,因而在研究亚毫米波辐射的运动变化规律时,必须借助于特殊的敏感元件把亚毫米波辐射能量转换为其它可以察觉的物理量变化。因此,亚毫米波探测器件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  相似文献   

4.
文中就红外目标探测实验中,目标辐射亮度随作用距离增加而增强的现象提出问题。以红外探测亮度方程为理论基础,利用大气辐射传输软件LOWTRAN,对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辐射亮度、路径辐射亮度、路径透过率、距离和有效作用面积等影响红外目标探测亮度的各项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作用距离的增加, 背景辐射亮度增加在所有影响探测亮度的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最终使得目标辐射亮度增加。通过文中的分析,合理解释了实验现象,对于设计红外探测系统、跟踪系统的目标提取算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毫米波被动探测涂层隐身目标技术的研究,分析了涂层隐身目标被动探测的机理与毫米波被动探测辐射传播方式,给出了涂层隐身目标毫米波被动辐射传递方程新的求解方法。并对覆盖双层隐身目标板,给出3mm被动辐射计探测的实验测试数据,画出双层隐身目标板辐射特性分布图,由此分析了双层隐身目标板的毫米波被动探测的辐射特性与被动探测技术原理。  相似文献   

6.
基于MODTRAN的红外系统对巡航导弹探测距离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鹤  吴平  孙文芳 《红外》2013,34(3):26-31
基于最小可分辨对比度准则,研究了在考虑背景环境下机载红外成像系统对目标最大探测距离的计算方法.分析了红外目标在3~5μm与8~12μm两个波段上的红外辐射特征和背景辐射、大气透过率等因素对探测距离的影响,给出了探测距离的推导公式.最后用MODTRAN软件对大气透过率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波数间隔为1cm-的光谱大气透过率数据.计算了各微小波长区间内辐射到探测器上的辐照度.考虑到大气透过率与距离的关系,取消了传统算法中用常数或者拟合函数来代替大气透过率的方法.以巡航导弹为例,对红外系统探测距离进行了数值计算.仿真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天基可见光相机探测距离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测距离是衡量空间目标天基可见光相机探测、识别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从辐射度学和光度学出发,通过对目标光度特性、天空背景特性、CCD噪声特性进行计算分析,建立了信噪比模型,信噪比模型是关于探测距离和成像像元个数的隐式.根据Johnson法则中成像像元个数与探测效果的对应关系,得出探测信噪比、探测距离与探测效果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8.
郑跃瑜  张志龙  郭建 《红外》2015,36(1):40-45
结合普朗克辐射定律,采用双波段测温法分析了高空远距离目标的温度与红外辐射。提出了一种目标投影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是远距离探测,在考虑地球曲率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计算任意方向两点大气衰减的计算模型,并分析了不同探测距离下3~5μm和8~12μm两个波段红外辐射的衰减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10 km左右的高空中,目标红外辐射测量的距离可以从低空的几十公里增加到几百公里,这为进一步分析目标辐射特性提供了理论与技术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邢业新  范志应 《红外》2014,35(12):19-22
亚毫米波会被大气严重吸收,因此在底层大气中进行金属目标的被动探测很困难。提出了一种利用360 GHz亚毫米波辐射计在高空探测目标的方法。介绍了360 GHz辐射计系统的结构。利用MPM模型计算了大气辐射温度和目标的天线温度对比度。在地面温度为0℃、相对湿度为20%的天气条件下对辐射计进行了定标实验,并对地面上方3 m处的0.5 m×1m金属目标进行了探测试验。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天线温度对比度的计算模型是可行的。在地面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20%的天气条件下,处于5 km高度的360 GHz辐射计对1 m×5 m目标的探测高度为0.3 km,而对10 m×20 m大目标的探测高度为2 km。  相似文献   

10.
远程运动点目标探测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外系统实现远程探测,其影响因素很多,如运动点目标的特性,背景辐射,近场光学辐射,探测器的性能特性。本文从点源目标探测基本原理出发,以深空背景条件下探测大气层外的目标物为例,建立远程目标红外探测距离估算模型,分析了影响探测距离的相关因素,为远程红外系统的指标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并根据现有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未来智慧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希望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传统教材内容的结构基本上是按科学逻辑顺序编排的知识应用结构,因而它的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一本具有传授知识的培养能力双重功能的教材,应具有经过`科学系统设计的知识系统结构和适应应用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扩大视角范围的角度,研究了工作电压的优比设计。  相似文献   

14.
王晓燕 《信息技术》2007,31(9):149-152
网络媒体的出现,给传媒领域带来的不仅仅是进步与发展,网络犯罪问题也如影随形,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严重威胁网络媒体的生存与发展,使网络媒体的管理陷于重重危难之中,成为世界各国在网络媒体规范和管理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难题。因此,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建立网络媒体规范和管理科学机制,网络媒体才会健康地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宋娴  赵佳然 《科普研究》2011,6(2):28-31
结合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以及上海科技馆的工作实际,探索性地建立了科学教育的三维目标模型,即以承载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的展品为中心,依托图文、动画、模型、实物等方式,从"科学探索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应用"、"科学的乐趣"三条路径拓展知识的外延。这一科学教育目标模型的构建体现了科学教育目标从"线性"向"立体"的转化,即从掌握科学知识向有科学素养的人的转化;避免了就展品论展品的单一展教理念;开启了重视知识外延拓展的多角度展示教育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6.
张伟 《电子科技》2011,24(12):97-98,105
分析了OTDR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原理,对OTDR中的技术难点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算法的解决方案,目的是对OTDR信号中的噪声进行滤波和信号中的事件点进行精确定位。经过理论论证和实践数据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电信运营商规模化部署FTTH、积极推进光进铜退的战略目标下,文章从工作实践出发,提出了铜缆退网的思路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电信运营商铜缆网的现状,提出了5种铜缆退网的改造场景,并重点阐述了各种场景下退铜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8.
沈文江 《电子质量》2014,(10):73-77
电磁炉在使用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已经不知不觉深入大众家庭中,看似很环保方便,但其同时也带来了隐忧。电磁炉通过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能量,在烹调等方便使用的同时成为人们生活的隐形杀手。电磁炉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是否存在危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该文通过利用频谱仪结合电磁兼容测量标准对电磁炉的辐射进行测量,客观地分析了电磁炉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降低辐射场源的方法和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简要地介绍了辽宁省通信公司黑山县分公司在农村支局维护和管理工作中的经验;阐述了农村支局维护工作的特点,论述了如何搞好农村支局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卫星电视接收天线LNB的本振频率对于一定的接收系统在理论上是一个固定值,但实际上其值受到工作环境变化的影响会出现漂移;其次,由于所选用的LNB不同,本振频率与理论值的频偏不同。在实际的保障工作中,接收同一卫星信号,用不同的接收天线得到的中频不同,严重时会出现二者的频偏相差超过2 MHz,这样在更换备用天线时必须调整卫星电视解码器的参数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