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与使命。高校教师对自身身份认知的偏差成为其立德树人的困境根源。破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困境,高校教师既要正确认识自身身份公务性与专业性并存的特点,也要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推进高校教师立德树人可以从促进立德树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相融合,构筑提高高校教师立德树人认知的法治基础,构建高校教师立德树人协调机制,推动教师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开放高等教育作为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教育形式,在新时代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要求,是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命题。为充分释放开放高等教育的育人空间与活力,针对开放高等教育对立德树人特殊性认识不够充分、立德树人理念落实不够彻底、立德树人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立德树人推进过程不够协同及立德树人保障支撑不够到位5大现实困境,强调开放高等教育立德树人需要厘清包括总体目标、内在原则、丰富内涵及方式方法在内的多维系统,进而搭建开放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可行性实践路径:1)入脑入心,铸牢思想根基;2)推引结合,搭建制度体系;3)全程贯彻,打造育人氛围;4)科学把控,抓牢质量成效;5)切实敦促,落实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3.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当前,"大思政"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内涵提升机制面临道德唤醒、网络环境、评价督导等多方困境,应从体制机制构建、网络使用监管、评价激励机制设定和思政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以有效提升高校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抓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模式。高校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和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通过构建“党建+育人”模式,抓牢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两个主体,建强课堂和课外两个阵地,以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为保障,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存在现实瓶颈,协同育人观要求与育人主体的育人观、德才并育的现实需要与育人主体实际育人能力以及现存育人评价体系与立德树人评价标准之间存在矛盾,有损立德树人价值的彰显。因此,在高校教育实践创新中,树立以德育人的育人理念,推动“大思政”理念深入人心,改革高校教育评价体制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理念有历史、理论、价值和实践逻辑四重逻辑。高校立德树人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生成于马克思人学思想,成熟于中国共产党育人思想;高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是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立德树人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教育保证,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宗旨的体现;高校要通过加固防线、坚守阵地、消除盲区、挖掘资源,让立德树人真正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立德树人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具体回答,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明方向。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生成具有逻辑自洽的显著特征,历史逻辑是其生成的客观基础,实践逻辑是其生成的现实土壤,学理逻辑是其生成的内在准则。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形成,反映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人才资源诉求,揭示了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呈现的时代境遇,体现了青年学生个体成长的价值追求。新时代践行习近平立德树人观,要把握"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实践育人"这三个基本向度,将立德树人观融入学校教育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引领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自身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成为必然。以立德树人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具有价值意义,即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以立德树人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具有生成逻辑,即立德树人反映职业教育时代诉求的根本趋势,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立德树人彰显社会发展为基础的实践指归。文章从理念路径、目标路径和实践路径提出了以立德树人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作为"五育"教育体系之一地位凸显,彰显出独特的立德树人价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丰富的价值,具有明确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和实施的协同性.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具有价值引领、实践育人和情感化人三位一体的立德树人价值.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质,学校劳动教育应该充分把握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实施样态的一致性和侧重点,在劳动教育实施的全过程中彰显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0.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树立引领社会发展之德,促进学生和谐成长,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是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深化立德树人工作,必须确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办学治校理念,创新立德树人的工作制度,打造立德树人的使命共同体,继承立德树人工作好传统,持续推进高等教育的系统改革。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渴求诚信社会的建立,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诚信的事件频频发生,法律行业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职业门类,缺乏诚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法学教育中诚信教育的缺失对法律职业发展的伤害尤为突出。本文拟从诚信教育的涵义出发,分析法律教育中的诚信教育现状,提出加强法律教育中诚信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传统职业教育中通常忽视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教学效果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和人才的培养目标等方面来看,情感教育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在职业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是在学习上激励、在生活上关心以及在思想上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美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几个特点,并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成人教育的实践中加强人教育,是完整的职业素质观的体现和要求,也是全面体现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特征的需要;要通过增加人知识教育含量,促进人精神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和营造良好的人精神氛围等方式和途径来强化成人人教育。  相似文献   

15.
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来认识学校体育,有效利用学校体育教育中所孕育的包括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文书礼仪、习俗礼仪和体育仪式等礼仪教育内容,形成生物的、教育的、心理的、社会的多维体育“育人观”。  相似文献   

16.
房宏 《化学教学》2011,(4):24-25
本文阐述了作为基层的化学教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树立公平教育的理念,创新公平教育的教学模式,改进公平教育的评价机制,改善日常的教育行为,尽最大的力量去践行公平教育,追求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与创新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高校德育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导向、激励、启发、人格内化、保障服务等功能 ,简介了我校德育推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基础课程的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评价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变革。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必须与个人的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在道德层面上达成一致,强化了德育与体育的联系和有机结合。学校体育既要育体,还要育心。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要结合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 ,通过教学策划和评价等阶段创建一个符合目标的教学系统 ,用以解决教学问题 ,完成教学任务。在科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设计 ,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以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设计为例做了一些尝试 ,以抛砖引玉。1 情感教育的目标设计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是人们对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 ,它由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情感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肯定的情感体验 ,消除否定的情感体验 ,形成健全的人格 ,从而对学习、对人的全面发展产…  相似文献   

20.
The time has come to re-assess the role that Philosophy has to play in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both at the beginning of and during their careers. The currently fashionable craft conception of teaching is inadequate as a preparation for a career in teaching.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preparing for a career in teaching. First, it enables teachers to acquire a grasp of the conceptual field of education and an ability to find their way around the often contested views within that field, which in turn impinge upon 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particular education systems. Second, it enables them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conceptual debates that involve the subjects that they are teaching. Third it enables teachers to understand the scope and limits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 educ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at research and conceptual issues in education. These claims are discussed with examples, and recent government statements about standards and competences in teaching are looked at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a conceptually informed, career-oriented profession of teaching. Reasons for the past decline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how they might be avoided in the future are also review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