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党博  姜久雷 《计算机应用》2016,36(4):1050-1053
针对传统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仅通过使用用户评分数据计算用户相似度以至于推荐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首先,以用户评分的平均值作为分界点得出用户间的评分差异度,并将其作为权重因子计算基于评分的用户相似度;其次,依据用户项目评分和项目类别信息挖掘用户对项目类别的兴趣度以及用户项目偏好,并以此计算用户偏好相似度;然后,结合上述两种相似度加权产生用户综合相似度;最后,融合传统项目相似度和用户综合相似度进行评分预测及项目推荐。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基于用户评分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所提算法在数据集下的平均绝对误差值平均降低了2.4%。该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推荐算法精度以及推荐质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群组推荐方法准确率偏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评分和项目特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综合时间因素对评分的影响和项目领域特征,利用改进的TF-IDF方法构建成员在各个特征上的偏好模型。其次考虑群体用户间的相互作用,从项目特征属性均值相似性权重和特征属性频度权重两个方面来得到群体偏好模型。最后计算群组在项目特征上和评分上的综合相似度,进行预测评分并推荐。通过在MovieLens数据集上进行实验,表明本方法比现有方法的准确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利用用户行为挖掘用户的兴趣,提出一种融合用户兴趣表征与注意力机制的推荐算法.利用CVR算法将传统的用户-项目表征转换为用户-兴趣表征;构建一种应用于用户兴趣预测的深度森林模型,引入兴趣簇重要性作为特征选择权重,融合时间注意力机制进行兴趣预测,将用户-兴趣模型结合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预测推荐结果.两个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提高用户兴趣预测准确率,提升推荐效果.  相似文献   

4.
面向个性化电影推荐领域,提出一种基于多维度权重动态更新的用户兴趣模型。将电影分成演员、导演、类别、地区和时间5个维度,分别计算电影在这些维度上的相似度。采用归一化方法将电影之间的相似度转化为用户兴趣模型中的多维度权重,并应用TF-IDF算法计算各维度中特征词的权重,从而实现电影各维度权重及其特征词权重的动态更新。利用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在MovieLens数据集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推荐准确率和召回率,并且能够发现用户对电影维度的偏好,解决用户兴趣漂移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协同过滤算法中面临稀疏项目评分矩阵计算耗时不准确、同等对待不同时间段用户的项目评分这些影响推荐精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项目聚类和评分的时间加权协同过滤推荐算法(TCF).该算法将项目评分与项目属性特征综合相似度高的聚到一个类别里,能有效解决数据稀疏性问题,降低生成最近邻居集合时间.引入时间加权函数赋予项目评分按时间递减的权重,根据加权后的评分寻找目标用户的最近邻居集合.实验从平均绝对误差、平均排序分和命中率三个指标来表明改进算法能有效提高推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协同过滤算法是目前推荐系统中最普遍的个性化推荐技术。针对传统算法相似性度量方法不足的问题,提出了融合用户兴趣变化和类别关联度的混合推荐算法。算法根据用户的评分项目信息来对项目进行类别划分,挖掘出用户对不同类别项目的喜爱关注程度;同时将基于时间的兴趣度权重函数引入项目相似度计算之中来进一步提高计算的精确度,最后将改进后的相似度计算方法融入到用户聚类方法中,用户聚类之后,其所在的类别将对用户推荐准确度产生极大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Movielens-1k数据集上运行该算法,该算法在运行效率和精确度上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今电子商务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推荐系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在项目空间上用户的评分数据十分稀疏,导致推荐系统的质量不佳.商品评论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通过提取评论文本信息能够有效地减少数据稀疏性带来的影响.事实上,用户的偏好并非一成不变的,将不同时间段设置不同的权重能更有效地描述用户的整体状况.在神经网络算法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将神经网络引入到跨领域推荐中可以发现不同领域用户偏好的映射关系.此外,注意力机制是一种流行的深度学习方法,将注意力机制与主题模型结合,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跨领域推荐方法.首先,使用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分别提取源领域和目标领域的项目主题分布.接着,将其与用户评分、时间权重因子、注意力机制结合,得到用户的动态偏好.然后,使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学习用户偏好的映射关系,并将用户在源领域与目标领域的偏好结合.最后,通过协同过滤的方法进行评分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推荐方法在亚马逊电子商品、影视与以及音乐的评分评论数据集上较其它传统推荐策略有着更好的推荐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克潮  蓝冬梅 《微机发展》2013,(7):116-119,123
传统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仅仅根据稀疏的评分矩阵向用户推荐,存在推荐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属性和评分的协同过滤混合推荐算法。该算法由项目的类别属性计算项目之间基于属性的相似性,考虑到用户兴趣随时间的变化,构建评分时间权重的指数函数,并应用到项目之间的Pearson相关相似性中。通过权重因子加权项目之间基于属性的相似性和项目之间的Pearson相关相似性,然后计算基于项目属性的评分预测。描绘职业分类树,构建职业相似性模型,并与性别加权结合产生用户综合属性的相似性,得到基于用户属性的评分预测。最后,综合两者计算混合评分预测。在Movielens实验数据集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好的平均绝对误差。  相似文献   

9.
杨帅  王鹃 《计算机应用》2018,38(7):1866-1871
针对传统协同过滤算法仅利用评分信息作为推荐依据,没有利用用户评论和标签信息,无法准确反映用户对项目特征的偏好,推荐精确度低且容易过拟合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堆栈降噪自编码(SDAE)改进的混合推荐(SDHR)算法。首先利用深度学习模型SDAE从用户自由文本标签中抽取项目的显式特征信息;然后,改进隐因子模型(LFM)算法,使用显式项目特征信息替换LFM中的抽象特征,进行矩阵分解训练;最后通过用户-项目偏好矩阵为用户提供推荐。在公开数据集MovieLens上的实验测试,与三组推荐模型(基于标签权重及协同过滤、基于SDAE和极限学习机、基于循环神经网络)比较,该算法推荐精确度分别提高了45.2%、38.4%和16.1%。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充分利用项目自由文本标签信息提高推荐性能。  相似文献   

10.
传统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仅仅根据稀疏的评分矩阵向用户推荐,存在推荐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属性和评分的协同过滤混合推荐算法.该算法由项目的类别属性计算项目之间基于属性的相似性,考虑到用户兴趣随时间的变化,构建评分时间权重的指数函数,并应用到项目之间的Pearson相关相似性中.通过权重因子加权项目之间基于属性的相似性和项目之间的Pearson相关相似性,然后计算基于项目属性的评分预测.描绘职业分类树,构建职业相似性模型,并与性别加权结合产生用户综合属性的相似性,得到基于用户属性的评分预测.最后,综合两者计算混合评分预测.在Movielens实验数据集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好的平均绝对误差.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基于评论文本的推荐算法存在文本特征和隐含信息提取能力不足的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推荐算法. 通过分别构建用户和项目的评论文本表示, 利用双向门控循环单元提取文本的上下文依赖关系以获得文本特征表示, 引入注意力机制, 更准确的获取用户兴趣偏好和项目属性特征. 将生成的用户和项目评论数据的两组隐含特征分别输入全连接层处理, 再合并到同一个向量空间进行评分预测, 得到推荐结果. 在Yelp和Amazon两个公开数据集中进行实验, 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与其他算法相比, 具有更好的推荐性能.  相似文献   

12.
评分数据的稀疏性和新物品的冷启动问题一直是阻碍推荐系统发展的难题。针对这些问题,利用物品的图像数据作为辅助信息以提高评分预测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与隐语义模型的推荐模型(CNN-LFM)。CNN-LFM模型利用隐语义模型挖掘评分数据,获得用户和物品的潜在特征,其中物品的潜在特征会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的图像特征的约束下不断完善。在真实数据集下进行实验,对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表明CNN-LFM模型不存在新物品的冷启动问题,即使当评分数据十分稀疏时,其性能也远远优于其它推荐模型。  相似文献   

13.
传统推荐算法主要关注推荐准确性,而用户对项目的不同偏好和多样性需求也影响着用户体验和满意度。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在计算项目相似度时结合了用户对不同项目的评分差异,以此可以提高项目相似度计算的准确性,根据用户历史评分数据和项目类别数据得到用户-类别权重矩阵,一方面以此计算基于熵的多样性,另外根据用户对项目的兴趣计算公式,生成一个降序排列的初始推荐序列,根据用户偏好误差门限,并结合用户-类别权重矩阵实现基于用户偏好的推荐,最终生成[N]个推荐的项目,同时保证准确率和多样性的前提下,提高用户满意度。在数据集movielens的多个版本上,与多个经典算法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提高推荐精度和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存在评分数据稀疏和推荐准确率偏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优化聚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评分差异对原始评分矩阵进行预处理,再将得到的用户项目评分矩阵以及项目类型矩阵构造用户类别偏好矩阵,更好反映用户的兴趣偏好,缓解数据的稀疏性。在该矩阵上利用花朵授粉优化的模糊聚类算法对用户聚类,增强用户的聚类效果,并将项目偏好信息的相似度与项目评分矩阵的相似度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多个最近邻居。融合时间因素对目标用户进行项目评分预测,改善用户兴趣变化对推荐效果的影响。通过在MovieLens 100k数据集上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缓解了数据的稀疏性问题,提高了推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郭喻栋  郭志刚  陈刚  魏晗 《计算机应用》2017,37(9):2665-2670
针对基于k近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中存在的评分特征数据维度过高、k近邻查找速度慢,以及评分冷启动等问题,提出基于数据降维与精确欧氏局部敏感哈希(E2LSH)的k近邻协同过滤推荐算法。首先,融合评分数据、用户属性数据以及项目类别数据,将融合后的数据作为输入对堆叠降噪自编码(SDA)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取神经网络编码部分最后一个隐层的值作为输入数据的特征编码,完成非线性降维。然后,利用精确欧氏局部敏感哈希算法对降维后的数据建立索引,通过检索得到目标用户或目标项目的相似近邻。最后,计算目标与近邻之间的相似度,利用相似度对近邻的评分记录加权得到目标用户对目标项目的预测评分。在标准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冷启动场景下,均方根误差比基于局部敏感哈希的推荐算法(LSH-ICF)平均降低了约7.2%,平均运行时间和LSH-ICF相当。表明该方法在保证推荐效率的前提下,缓解了评分冷启动问题。  相似文献   

16.
潜在因子模型(LFM)以其优异的性能在推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LFM中除了使用交互数据以外,辅助信息也被引入用于解决数据稀疏的问题,从而提升推荐的性能。然而,大多数LFM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LFM在对用户进行建模时,忽略了用户如何根据其特征偏好对项目作出决策;第二,采用内积的特征交互假设特征维度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没有考虑到特征维度之间的关联。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推荐模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交互的用户属性偏好建模的推荐模型(UAMC)。该模型首先获得用户的一般偏好、用户属性和项目嵌入,然后将用户属性和项目嵌入进行交互,以探索用户不同的属性对不同项目的偏好;接着将交互过的用户偏好属性送入CNN层来探索不同偏好属性的不同维度的关联,从而得到用户的属性偏好向量;接着使用注意力机制结合用户的一般偏好和CNN层得到的属性偏好,从而获得用户的向量表示;最后采用点积来计算用户对项目的评分。在Movielens-100K、Movielens-1M和Book-crossing这三个真实的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均方根误差(RMSE)上与稀疏数据预测的神经网络分解机(NFM)模型相比分别降低了1.75%、2.78%和0.25%,验证了在LFM的评分预测推荐中,UAMC在提升推荐精度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使用评分数据作为学习的数据源,针对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中存在的评分数据稀疏以及算法的可拓展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和用户偏好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为了挖掘用户的偏好,该算法引入了用户对项目类型的平均评分到评分矩阵中,并加入了基于用户自身属性的相似度;同时,为了降低数据稀疏性,该算法使用Weighted Slope One算法填充评分数据中的未评分项,并通过融入密度和距离优化初始聚类中心的K-means算法聚类填充后的评分数据中的用户,缩小了相似用户的搜索空间;最后在聚类后的数据集中使用传统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生成目标用户的推荐结果。通过使用MovieLens100K数据集实验证明,提出的算法对推荐效果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8.
邱桂  闫仁武 《计算机应用》2016,36(4):1054-1059
针对原始的基于用户(User-based)或基于评分项目(Item-based)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CFR)大多采用"硬分类"式聚类,且具有数据稀疏性和可扩展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分布式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算法使用Hadoop分布式计算平台,首先,计算评分矩阵中每个评分项目的灰色关系系数;然后,计算各评分项目的灰色关联度(GRG);最后,根据GRG获得每个评分项目的近邻集合,对不同用户的待预测项目用对应的近邻集合对其评分进行预测。通过在MovieLens数据集上进行实验,与User-based和Item-based的CFR算法相比,该算法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下降了1.07%和0.06%,而且随着数据规模的扩展,通过增加集群节点,算法运行效率有相应的提升。实验结果表明,该推荐算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大规模数据的推荐,并能解决数据可扩展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算法最初以用户和物品的ID信息作为输入,但是ID无法很好地表现用户与物品的特征。在原始数据中,用户对物品的评分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现出用户和物品的特征,但是未考虑用户的评分偏好以及物品的热门程度。在评分任务中使用隐式反馈和ID信息作为用户与物品的特征,在消除用户主观性对特征造成的噪声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冷启动问题,利用单层神经网络对原始高维稀疏特征降维,使用特征交叉得到用户与物品的低阶交互,再利用神经网络捕获用户与物品的高阶交互,有效提取了特征间的高低阶交互。在四个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提高推荐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