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适应对高年级食品检测专业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在食品检验课堂教学中探索引入"课题化教学"的理念,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科学性、研究性、实用性,形成了适合课题化教学的组织模式。通过对比实验,发现课题化教学模式组学生综合能力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食品化学实验是食品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和核心课,互联网技术结合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食品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发展趋势。基于多年来食品化学实验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发现,以学为中心,结合新型教学模式、区域特色、开放实验室及校企合作等形式,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这是"互联网+"时代下农林院校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是满足食品行业发展的人才需要。  相似文献   

3.
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模式被各高等院校追求。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模式上吐故纳新、勇于借鉴,探索出一条螺旋上升式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即"基础—深化—综合—创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经过实践取得硕果颇丰,得到老师、学生、企业以及兄弟单位等的一致好评。通过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均有一定程度提高,稳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潮流,展现出我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优势,吻合我校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仪器分析实验是食品科学、化学化工等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实验课,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以"应用型"教育为教学改革的背景,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对食品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循环模式上课、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建立校-所-企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为更好的培养企业和市场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5.
高校生物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理解、实践能力锻炼、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从高校生物学专业实验教学的体系设置、实验项目安排、教学模式及考核制度等方面对生物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索,旨在为高校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出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近三年来,我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构造"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企业实践-创新实训(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根据近几年来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趋势,各个专业都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积极改革,食品专业也进行相关的探索。结合食品专业学科特点及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深入探讨目前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教学实践改革来突破这些问题。从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需要着手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应用型能力,可以通过建立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食品专业是应用与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不仅需要教授大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食品专业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大环节,详细分析了三大教学环节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三大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高等学校合理开展食品专业教学的建议。最后得出,高校食品专业大学生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三大教学环节并重,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完善和探索出各有特色的适合当前食品科学领域发展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出推动食品科学进步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本文以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剖析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了实践教学理念与新形势要求的匹配性、实践教学体系多环节之间的衔接性等关键问题。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新工科建设理念,形成了“强+弱”实践环节分类培养体系、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理念、智能化实践教学平台等3大模式。通过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构建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符合新工科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也只是单纯地依赖课后作业以及大量的练习来完成,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及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地引入到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路径,同时对于提升高校食品专业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应用型人才"实习教学培养模式,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必要性及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东北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具体情况,提出了"2+1"的实习教学新模式,对实习环节进行了优化。通过多年的实习实践证明,优化的实习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食品毒理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和完善,以适应食品质量安全学科发展的整体模式规划.本文结合多年来对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心得阐述,旨在为素质型和创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和成长平台.  相似文献   

13.
刘鑫  刘颖 《广西轻工业》2011,27(12):142-143
独立学院自诞生以来,发展迅速,其教育教学质量是国家、社会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独立学院的艺术教育从学生的特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特点提出综合运用多种教学项目、优化课程体系,在吸收传统教学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种新型的由"专业基础教学+专业工作室+综合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构成的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应用性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如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是实践教学重点和难点。在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用优化培养机制、创新实践技能培养模式、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推行生产性实践教学、采用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等方法,从而提高高职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5.
《四川食品与发酵》2019,(3):120-123
"乳品科学与技术"是食品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系统掌握该课程知识对乳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灌输式的"乳品科学与技术"教学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我国乳品工业的高速发展,无法满足乳品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成为制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限制性因素,因此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本文简要介绍上海理工大学"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行模块化教学和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显著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本课程培养乳品行业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正>近几年来,各大高校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培养,转变教学思想,不断的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可见实践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工程中的重要性。然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学。本文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及重要性出发,对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做了有关论述,旨在为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模  相似文献   

17.
研究纺织品设计专业方向纺织面料设计与开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注重纺织基本原理及工艺教学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综合运用技术与艺术结合进行纺织品的创新设计。同时论述通过构建培养方案,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具备创意设计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8.
周平 《纺织教育》2013,28(1):33-35
结合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论述近年来设计并践行的几种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几种模式相互融合、交互推进,推动了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了学生服装设计专业技术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以"食品综合检验分析能力"为中心的主修能力,对支撑主修能力的主干实践课程进行了教学体系的构建。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中专业主干课对主修能力的支持程度等方面阐述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修能力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并通过拓展主修能力的培养途径和保障机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试图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的方式实现对传统教学的革新与改革。纺织工程"新工科创新班"教学模式作为传统专业改造的重要一环,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深度及广度延伸、校企结合、充分发掘高校教师能动性等方面,构筑新型的纺织工程教学模式。通过上述模式的构建,可以更为全面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纺织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