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中医各家学说>各家学术思想为源,探讨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概况.阐述中医体质的形成、体质与疾病、体质与辨证用药关系及增强体质的方法.认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情志、饮食、生活条件、疾病、社会因素等有关,男女体质有差异,体质决定病邪易感性、发病后疾病的演变过程、转归及预后,体质学说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体质学说自本世纪70年代提出以后,近20a来,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 理论研究1.1 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8年被比较明确地提出后[1],受到中医界广大学者的关注,随着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专著的出版,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已得到确定——“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2]并认为其基本原理概括为:(1)体质过程论—…  相似文献   

3.
王泽  韩旭 《中医临床研究》2023,(22):120-124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特征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也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中医体质学说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特征及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学说。现代医家对中医体质分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还是以《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基础,分类较全且具有代表性的是王琦的体质九分法。总体来说,中医体质学说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利于明确疾病的类型及传变趋势,从而有效治疗各种疾病。南京中医药大学韩旭教授在长期研究体质学说的基础上,将辨证论治与辨体质论治相结合治疗多种内科疾病,效果显著。韩旭教授认为,虽然汗证是由机体阴阳失调导致的,但不能盲从阴虚或者阳虚论,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及临床表现论治,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文章通过案例介绍韩旭教授辨体质论治汗证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体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可将其应用到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上,与疾病发病、辨证、治疗用药以及疾病预后等方面有密切联系。本文从疾病易感性、中医证型、治疗及预防等方面探讨张仲景体质学说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诊治过程的指导作用,对临床防治PCOS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溯源中医体质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辨别体质是在中医辨证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对目前比较公认的中医体质学说的溯源、分型及应用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6.
中医体质学说与现代健康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78年盛增秀等“略论祖国医学体质学说及其实践意义“[1]发表后,随着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专著的出版,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得以确定--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  相似文献   

7.
任辉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3):111-113
体质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而且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目前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内容日趋深入,研究水平日趋提高,研究思路日趋拓宽,本文是对近年来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疾病发病、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出增加疾病病种与体质关系的研究、临床经验的总结及突出“治未病”在体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是未来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医体质学说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医学领域已做了很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本文在总结中医体质学说内容与特点以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医体质学说与体育研究结合的可能性,为体质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医关于"体质学说"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妮  逯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1094-1095
中医对于体质学说的研究由来已久,体质研究的内容广泛,涉及分类、发病、病性,治疗等多个因素,通过研究中医体质学说的源流及发展,探讨体质对于中医辨证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脏病因其发病率高、并发心血管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高已成为困扰全球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早期防治才能改善本病的预后。体质状态反映正气强弱,决定发病与否,也影响发病倾向,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导致对某些致病因子有着易感性,或对某些疾病有着易罹性,形成某些(类)疾病发生的背景或基础,还是预测疾病发展、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体质具有相对稳定和动态可调的特征,“体病相关论”在慢性病防控研究中逐渐被深入应用。文章从中医体质学入手,阐述了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总结慢性肾脏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发现体质与慢性肾脏病发病具有相关性,气虚质对慢性肾脏病有易罹性,且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虚性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为多,实性体质以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为多。文章试论中医体质角度下的慢性肾脏病病因病机,探讨运用中医体质学说指导慢性肾脏病的防治,主要从辨体养生层面未病先防、从体质影响因素层面预防与调摄慢性肾脏病、从主要体质类型层面预防与调摄慢性肾脏病、从辨体-辨病-辨证体系层面防治慢性肾脏病等四个层面论述。文章最后讨论了目前中医体质学说在慢性肾脏病临床运用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人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认为调理体质、改善体质,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而饮食性味凉热对人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有明确的规律可循。为了使糖尿病患者将饮食调护融入其日常生活,需要运用中医体质辩证理论指导患者的饮食,从而潜移默化的发挥其作用。传统的三消辨证治疗已难以满足治疗的需要,近年来,有学者根据体质学说及自身的经验,创建了全新的糖尿病体质分型来指导临床治疗。在临床上辨证施治与辨证施膳相结合的模式,更好地提高中医饮食治疗的有效性,中医食疗作为自然疗法之一,在日常生活和临床的应用中越来越显示出其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体质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而且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目前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内容日趋深入,研究水平日趋提高,研究思路日趋拓宽,但是某些研究还停留在文献整理上,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度不够,学科研究队伍人数也明显不足。目前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体质分型的标准模型,以更好地为临床证治服务。  相似文献   

13.
体质辨惑论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成绩,但目前对该学说的认识和应用尚存在着一些疑惑。本文针对有关问题,从气质与体质、异常体质与疾病及从体质形成过程中澄清某些模糊认识、辨体施治与辨证施治如何有机结合和体质九分法为何未列“血虚质”等五个方面进行辨惑释疑,旨在推动中医体质学说进一步提高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及治疗密切相关。忽略体质因素,临床上很容易造成误诊或误治。因而在临证时必须认真考虑患者的体质因素,疾病的发生应从体质上寻求根源,以明辨病因、病机以及疾病的传变;辨证论治时运用体质理论可以简化辨证及指导用药。故体质学说的运用,为适应多元复杂的临床需求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一定程度上减免了误诊误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近年来不断完善.朱丹溪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临证时善于运用体质学说.通过对朱丹溪医案的分析,从特定体质发病具倾向性、诊断以体质为先、治则治法皆因体质而宜、治疗中注重保护体质、据体质判断疾病预后五个方面阐述了朱丹溪在临床诊疗时运用体质学说的特色,对帮助临证诊断,确定治疗法则,判断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质现象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生命现象,与人体的健康、疾病密切相关.作者对近10年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成果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流调学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评述.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的体质学说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志雄 《四川中医》2007,25(12):42-43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有关体质学说的内容及特点。方法:研究原文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伤寒论》中有着较系统的体质学说内容,体质不仅是疾病发生的内因,而且是决定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与类型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对临床治疗有着现实指导意义。结论:体质因素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有关体质学说的内容是研究《伤寒论》时不可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医体质学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先秦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及《伤寒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民国时期的医著都对体质学说有了进一步发挥,并充实其学说。建国后是体质学说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王琦教授编著的《中医体质学》一书,集历代之大成,又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观点,使中医体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体质学,是在历代体质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从四个方面对中医体质学进行展望 :即中医体质学的基础研究、体质学说将促进心身医学的发展、发展中医体质学优势 ,带动临床学科发展及体质预防和康复学。认为体质学说研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可逐步从中医体质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建立学科分支 ,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开展研究 ,使之进入新的研究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中医学中最具影响和最有特色的学说思想之一,一直以来被国际社会评价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现将中医体质学说的内容与"治未病"的思想有机结合,责之于体质与疾病不可分割的关系,体质决定着发病与不发病,体质决定病情的转变与预后,所以辨易感人群,辨各类不同体质变化,调整改善体质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中医体质学说必将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