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9个设区市所辖7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利用2011—2020年山东省供地信息库中的工业用地供应数据,以及同期工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黄河流域(山东段)工业用地供应与工业利润总额时空变化特征,通过空间错配指数分析工业用地错配时空格局,并从科学配置、存量挖潜、提质增效和层级协同4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研究对于实现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聚集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划》2020,(5):35-43
乡村"农业去中心化"背景下,重塑农业与乡村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具有维护农业和乡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双重意义。研究在分析"去中心化"下农业与乡村社会人口、生活互动关系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剖析长三角地区乡村农业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探讨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下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关系重构路径。研究表明:(1)农业与乡村社会人口、生活耦合互动关系强,但协调性不足;(2)协调关系发展类型可分为优化型协调、稳定型协调和脱钩型协调;(3)社会生活改善对协调关系优化具有引领作用,而农业发展是根本动力;(4)乡村"农业去中心化"需要避免农业发展"去乡村化";(5)提出从区域视角重构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关系的空间规划路径和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0):72-80
笔者围绕"净化水源、清洁空气、改良土壤"三大主题,结合首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总体要求和实际情况,按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治理、再评价的闭环链条,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构建符合北京市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5大类常规监测与评价指标、3大类8小类23项治理与评价指标,及其与之对应的标准和模型。依据指标体系,采用模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设计开发了具有农业生态环境数据监测、质量评价、治理规划等核心功能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北京市农业生态环境的定量评价,并统一了评价数据源标准,尤其突破了大规模定量关联评价的难题,具有较高的评价模型和标准的智能匹配能力。这将为整个农业生态环境领域定量评价做出重要贡献,为北京市制定生态农业环境监测、治理、规划等重要方针政策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评价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7个子系统20个指标,对2017年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得到淮海经济区内除徐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为低度协调外,其余城市均为中度失调的结果,并对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元栋 《重庆建筑》2023,(12):27-30
根据35个大中城市2005—2020年的数据,建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对高质量发展水平值进行测度,然后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房价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让城市房价适应现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两者协调发展对策。研究发现:1)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城市房价有显著相关性,且排名基本相符;2)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3)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房价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五个梯度。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4)
河北省具有丰富的农业和旅游资源,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选取河北省2000-2017年旅游业与农业相关指标,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北省旅游业与农业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发现河北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程度达到初级协调,处于耦合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河北省应积极做好做稳产业融合的相关措施,利用河北省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2011—2019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各地级市子系统综合得分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探讨三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及其分布特征。结果发现:2011—2019年山东省各地级市三个子系统综合指数均呈现上升态势,且地区差异明显;在相对发展状态方面,三个系统并未实现同步发展,大多数地级市处于生态环境超前状态;从耦合协调水平看,山东省约50%的地级市处于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阶段,总体呈现由鲁东、鲁中地区向鲁南、鲁西地区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测算特色小镇与其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促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运用AHP-熵权法对安吉天使小镇、分水妙笔小镇、浦江水晶小镇和萧山信息港小镇4个特色小镇及其2015—2020年的特色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显示,特色小镇总体上呈现从发展初期的波动阶段到稳定上升阶段的发展趋势。基于平均水平的耦合度分析表明:时间维度上从磨合耦合跃升到高水平耦合再到中水平耦合,空间维度的耦合度差异不大;基于平均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分析表明:时间维度上从严重失调逐步升级到良好协调再到中度协调;基于个体差异的耦合协调分析表明:因资源禀赋和规划政策不同,耦合协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刘滨谊  贺炜  刘颂 《中国园林》2012,28(5):42-46
首先对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理论进行了诠释,认为该理论是对绿地空间存在于城市中的基本方式这种普遍现象的解释,是对城市空间和绿地空间矛盾运动规律的总结,该理论由耦合模式、耦合过程、耦合功能这3个重要概念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的概念框架.其次,构建了基于该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评价体系,它是耦合模式、过程和功能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由耦合的空间形态模式指标、耦合的空间内容模式指标、耦合的空间关系模式指标三方面构成.第三,提出了基于该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的规划方法,它主要通过结构性空间要素的耦合、骨架性空间要素的耦合、功能性空间要素的耦合3个方面来实现.最后通过对石家庄滹沱河滨水新区规划案例的分析,说明了该评价体系和规划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王浩 《规划师》2013,(9):41-48
武汉市城乡建设统筹规划以武汉城市圈及武汉市域为研究对象,规划范围包括城市建成区和农业生态区,以协调城乡发展、引导城市化进程、保护生态环境、抓好协调工作为重点,制定技术路线,确定发展目标与策略,从区划与布局、农业生态片区发展指引、政策保障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各远城区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提供上位规划依据,对农业生态区相关规划编制进行有效指导,在城乡空间利用、各项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并有效指引了城乡综合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现代农业工程与传统农业的关系以及现代农业工程与村镇规划建设的关系入手,概要阐述了现代农业工程的基本框架构成——"三个系统",即大地生态环境修复系统、农业科学技术工程系统和市场经济产业链系统,并依托村镇土地政策与村镇经营管理体制两个改革。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地结合北京西部妙峰山区域发展综合性规划科研项目,进一步诠释了现代农业工程在村镇规划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田鹏伟 《山西建筑》2015,(6):182-183
阐述了构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的原则,并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生态环境规划中的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表述人居环境规划、分析与决策等作用进行了详细探讨,以确保生态环境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以投入-产出视角构建区域建筑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耦合系统测度体系,基于2009—2017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量化分析区域建筑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建筑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两者在研究期内同步增长,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差异特征;2009—2017年我国建筑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处于中度失调发展向基本协调发展的过渡阶段,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东北地区处于波动状态;我国区域建筑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程度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递减,空间集聚明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耦合系统的协调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以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地为相对高协调区,东北及中部地区发展均衡,西部地区形成以四川为中心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刘蕾 《中外建筑》2015,(4):90-91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是目前优化城乡绿地空间布局、保护城乡生态系统的常规途径。自2002年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以来,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逐步规范与完善,各个城市的绿化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但规划后的城乡绿地系统建设是否达到规划的预期成效,抑或是它是否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应对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需求,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本文旨在对当前国内外城乡绿地系统规划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基础性研究,从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涉及的规划理念、编制内容、技术方法、规划协调和规划管控五方面分析,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寻求优化符合当前时代发展需求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途径,完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5.
顺应空间规划改革要求,建立“技术、实效、价值”三位一体的规划评估工具,深入考量既有规划的适应性问题,是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前置性工作。文章以兰州新区为例,反思其规划预期与发展现实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半量化的方法从基本层面、实践层面、长远层面三个层面开展总体规划适应性评价,并基于评价结论从用地、价值、目标、布局和政策五个维度提出了空间规划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协调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2011—2019年湘江流域9个地级城市,通过熵值法,建立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探索其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的演变规律。得出结论:在时间维度上,2011—2019年湘江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评价值协调评价值整体处于濒临协调阶段,但呈现积极上涨趋势;在空间维度上,湘江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值,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且以长沙为中心,由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扩散。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6)
在构建基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熵值法,以2016年我国31个省市的相关指标数据为依据,对我国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四个子系统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劳动力市场改革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社会公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合林  唐永伟  慈慧  王智勇 《规划师》2023,(12):101-107
都市圈农业生态空间具有独特价值,在推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面向都市圈农业生态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学界关注的议题,亟待建立新的规划响应机制。引入协同规划理念,全面梳理都市圈农业生态空间的多维特征,明确其协同规划的理论逻辑,包括发展与安全相统筹的价值逻辑,空间与功能共融合的组织逻辑和同编共谋共同实施的行动逻辑。基于对规划核心难点的判断构建3大解决策略。同时,结合武汉市江夏南部区域实践,从发展格局协同、目标定位协同、产业共链协同、空间板块协同、共同行动协同、事权权限协同等6个方面构建了协同规划的核心内容框架。  相似文献   

19.
王建萍 《规划师》2003,19(10):111-113
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主要是从在规划末期(2010年)使福建省成为全国经济大省、海洋强省的目标出发,通过协调、整合、提升三方面进行。在规划中,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和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主要着眼于空间的整合和小城镇和开发区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一、规划指导思想 蒋家生态村规划,坚持以人和生态环境为本的规划思想,其建设定位既要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又要应用农业系统工程的方式,满足对村、山、水、田、路改造的要求,又必须面向新世纪,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它必须体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