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 of spinal cord cavernous hemangioma. Methods Six cases of spinal cord cavernous heman-gioma diagnosed by MRI and confirmed by pathology were revie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RI wereanalgzed and correlated with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inal cord cavernous hemangioma. ResultsIn 4 cases, the tumors were located in thoracic segment of the spinal cord and 2 in cervical cord. Alllesions were solitary and the spinal cords were normal or a little thicker. The MRI showed that the im-ages of focus were ball-like popcorn or mulberry with mixed signal,with short T2 signal around the fo-cus. Under microscope, the hemangioma was composed of highly expanded blood sinusoids and its wallwas thin and consisted of flat epithelial cells. T'here were some red blood cells in the cavity of the sinu-soid and a little fibrous tissue in the diazoma between blood sinusoids. And also some fresh and old hem-orrhages could be seen in the specimen. Conclusion MRI has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 thediagnosis of spinal cavernous hemangioma.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磁性微球靶向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能性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自制的平阳霉素明胶磁性微球 ,并在外加磁场条件下局部注射治疗以口底、软腭、腮腺区等部位为主 ,平均范围 2 .5cm× 3 .5cm大小的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 2 5例 ,平均 3 .5次 ,需约 60 0mg的平阳霉素磁性微球。结果 :患者临床治愈率 10 0 % ,观察 18~ 3 0个月 ,未见复发 ,且保留了颌面部的正常形态及功能。结论 :该方法较以往的血管瘤治疗方法更具有优越性 ,其为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中颅窝海绵窦区,典型病例磁共振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本文报道了1例不典型三叉神经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下等及稍长T2信号、灶内点状短T1信号及增强扫描不强化是其不典型征象。  相似文献   

4.
周玮  祝跃明  潘锋  何剑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955-1956
目的探讨蝶鞍旁海绵状血管瘤(Parasellar cavernous hemangioma,PCH)的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3例PCH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扫描,19例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7例行单体素1HMRS检查。结果病灶MRI扫描后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强化;19例DWI呈等或稍低信号;7例1HMRS均表现为NAA峰、Cr峰和Cho峰消失,其中6例出现Lip峰。结论PcH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肝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雁  陆伟  金玉坤 《医学综述》2006,12(7):416-418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确切的病理发生机制尚未明了。因为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有赖于B超、CT、MRI、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显像等。无症状的肝血管瘤大都不需治疗,对有明显临床症状、生长迅速、肿瘤>4cm或不能排除肝癌者,应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患者的肝功能及全身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大鼠胸髓完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成年正常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3)和损伤组(n=3)采用BBB评分进行后肢功能评估,并运用3.0TMRI技术对大鼠胸髓进行成像,观察正常大鼠胸髓的形态结构及胸髓损伤后缺损情况。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行为学评分显示了损伤后大鼠后肢肌力恢复过程;3.0TMRI成像技术显示大鼠胸髓的矢状面、横切面形态结构及损伤后脊髓的状况。结论:3.0TMRI成像技术有助于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缺损情况,并与BBB评分结果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和结核MRI不同表现。方法: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和结核各30例的MRI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1)转移瘤多为跳跃性骨质破坏,发生于椎体的中后部,易累及椎弓根,椎体压缩呈盘状后突征,椎间盘呈嵌入征。椎旁软组织肿块局限,呈均匀强化;(2)结核累及相邻两个椎体,好发于椎体的前部,亦可累及椎弓根,椎体压缩后缘表现为成角畸形,破坏椎间盘。椎旁软组织肿块常呈梭形或长条状,多为环形强化。结论:(1)骨质破坏的分布、椎体累及的部位、椎间盘以及椎旁软组织肿块的形态是鉴别转移瘤和结核的重要方面;(2)盘状后突征、成角畸形、椎间盘嵌入征、环状强化则是两者鉴别诊断的主要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8.
脑海绵状血管瘤CT 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结合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改变 ,分析其 CT、MRI表现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资料 ,其中 CT 9例 ,MRI 6例 ,CT加 MRI检查 12例。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 CT特征性表现为平扫示类圆形高或稍高密度病灶 ,多数为不均匀 ,常伴钙化、出血。MRI特征性表现为 T1WI大部分呈等或稍高信号区 ,T2 WI一般为不均匀高信号区 ,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结论 :CT能良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钙化的特征 ,显示效果 CT优于 MRI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MRI对脊柱脊髓损伤诊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50例脊柱脊髓损伤的MRI表现。结果粉碎骨折(4例)、压缩骨折(40例)、骨折脱位(3例)、椎间盘损伤(29例)、附件骨折(3例)、韧带断裂(1例)、脊髓受压变形(12例),脊髓信号异常(21例)。结论MRI在显示脊柱序列、脱位、骨折片突向椎管压迫脊髓以及脊柱骨折与脊髓损伤的相关性方面优于CT和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导管超选择插入32例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以超液化碘油、平阳霉素栓塞。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1~12个月行CT或B超随访。瘤体缩小>50%者22例,瘤体缩小>30%者10例。全部患者中,临床症状消失者18例,明显消失者14例,总有效率100%,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指证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48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资料,对手术指证、手术方式选择及治疗效果、并发症进行讨论。结果:48例病人中,32例采用肝叶(段)切除,12例采用血管溜摘除术,瘤体缝扎术、肝动脉结扎或/和栓塞术等方法4例。17例出现手术并发症,以胸腔积液多见。结论:直径大于5cm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应考虑手术治疗并根据病变大小、部位、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以肝叶(段)切除、血管瘤摘除术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皮肝动脉超选插管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2月,经动脉注入平阳霉素+碘化油混悬乳剂栓塞治疗肝血管瘤208例患者,分析疗效.结果 208例患者随访3~12月,除6例瘤体大小无明显变化外,其余肝血管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有效率达97.1%,其中有108例缩小≥50%.结论经皮肝动脉超选插管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肝血管瘤,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相对低廉、安全、微创等优点,可作为肝血管瘤首选的治疗方法,治疗不理想的小部分患者可行根治手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的阴茎包皮外板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大脑胶质瘤病的核磁共振成像及核磁波谱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磁波谱成像(MRS)对大脑胶质瘤病诊断及病理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大脑胶质瘤病MRI平扫、增强及病灶MRS综合影像学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侵犯两个或两个以上脑叶,以颞叶、额叶、胼胝体常见,分别为91%、64%、64%。MRI表现:T1WI呈低或等低信号,T2WI呈高或混杂高信号,FLAIR像敏感,呈高信号,受累区脑组织轻度肿胀,邻近脑裂、脑沟变浅或消失,占位效应轻;注射Gd-DTPA增强扫描示,4例不规则、结节状强化,1例肿块样强化,2例线状轻度强化,4例无强化;DWI3例弥散受限,8例弥散不受限。MRS:5例强化患者行MRS分析,肌酸(Cr)升高明显,胆碱复合物(Cho)中等程度的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和乳酸、脂质(LL)降低,Cho/Cr、Cho/NAA比值升高,肿块样强化患者MRS数值变化明显。病理检查结果:肿瘤分级6例为星形细胞瘤Ⅰ-Ⅱ级,4例(强化)Ⅱ-Ⅲ级,1例(肿块样强化)Ⅳ级。结论:MRI,MRS对大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及病理分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多层CT、低场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诊断分析,为临床手术提供最大的帮助。方法对3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CT、MRI及动态增强检查。对病变进行三维重建。结果CT及MRI均可反映肿瘤的良性特征,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可对大多数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两种方法均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定位,随着多层的三维应用。CT对肿瘤与眶壁的关系诊断准确,MRI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增强扫捕均可反映血管瘤病理特性。结论CT及MRI对本病的定位诊断均有重要作用,强化特点对定性诊断有重要作用。为临床术前提供准确诊断,为手术提供三维模拟路径。  相似文献   

16.
肝巨大血管瘤较少见,容易与原发或转移肝癌混淆。本文报告18例最大直径在7 cm以上的肝巨大血管瘤的动态CT结果。CT平扫见低密度的肿瘤病灶内有多种形态的更低密度区,动态扫描此区始终不强化。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边缘强化及向心性充填,但无1例完全填满。5例表现不典型,强化灶少而小,延迟至15 min 仍有相当部分未成等密度。对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及动态 CT技术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45例,对比CT和MRI的表现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MRI可比CT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量化的方法快速调节磁共振的窗宽、窗位以获得最佳质量的图像。方法与结果 :测量图像的最高信号强度 ,其值作为窗宽 ,1/ 2窗宽 +5 0为窗位。用此方法对病人的磁共振图像进行调节 ,所得图像层次丰富 ,对比度佳。结论 :利用最高信号强度的值确定窗宽、窗位 ,可以方便、快捷获得层次丰富、对比度佳的磁共振图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n=5)和CT(n=4)表现。结果5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胸段椎管内4例,腰段1例。均位于硬膜外间隙,沿椎管长轴生长并延及椎旁。其中脊髓背侧3例,可见环绕脊髓生长,呈钳状;左后侧1例,右后侧1例,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梭形3例,哑铃形1例,1例一端尖锐,呈鼠尾状。5例肿瘤MRIT2WI呈均匀高信号4例,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相邻的骨侵蚀(n=5)和椎间的神经孔扩大(rt=4)多见。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有其特征性MRI、CT表现,有助于术前精确定位及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诊断明确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5例 ,采用超液态碘化油及平阳霉素混合乳剂进行栓塞治疗 ,术后定期复查 ,进行分析。结果 介入手术成功率 10 0 % ,并发症少 ,术后复发率低。结论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