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颖颖  张仁开 《城市》2012,(5):27-32
县域经济处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基层,是省(市)域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县域科技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县域科技进步在根本上决定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就上海而言,区县科技是全市科技的活力之源和实力之基,全市科技实力的提升有赖于各区县科技能力的增强.“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攻坚克难期.区县是上海创新驱动的活力之源,也是上海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增强区县科技创新实力,促进区县创新发展,真正发挥区县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既是上海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2.
2013年,上海各区县经济逐季向好,创新转型发展的支撑力显著增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显著进展。2014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回升态势尚不稳固,制约发展的机制性问题日渐显露。上海重点是加强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5个方面的引导,即:对接自贸区建设,共创共享开放型经济新红利;突破改革难点,释放制度红利和破解发展瓶颈;创新转型路径,增强区县经济发展活力;注重功能和品质提升,提高特大城市治理水平;改善民生保障,建立健全发展成果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3.
2014年,上海各区县以改革增活力,进一步夯实转型基础,深化与自贸试验区对接,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的态势.展望2015年,各区县应积极适应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力,确保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和科学谋划“十三五”规划.  相似文献   

4.
2015年,上海各区县坚持以改革统领全局,全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深化自贸试验区对接、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民生保障改革、城乡统筹发展,基本完成了年初计划任务和“十二五”规划目标,为“十三五”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展望2016年,各区县重点聚焦稳增长、促改革,继续坚持以求进为目标、以夯稳为基础、以创新为手段,增量、存量、质量并重,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世博效应、世博经验进一步放大和深化之年,上海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线,积极探索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社会建设新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展望2012年,宏观经济日趋复杂,城市转型日益加快,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人口格局深刻调整,既有社会矛盾和潜在风险因子互错交织,上海新一轮社会建设将面临更大压力和挑战。对此,迫切要求上海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上海社会转型平稳、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6.
构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体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特点、兼顾区域比较、结合当前重点和着眼长远需要4个原则,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和研究:一是经济结构合理化,主要从产业结构、投资与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企业所有制结构等的优化方面加以考察;二是创新驱动和经济运行质量提升,主要从创新成果、节能减排、经济效益、居民收入、就业等方面加以考察;三是社会生态环境优化,主要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加以考察。上海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民生改善"3个子指标体系和30个具体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变和上海城市发展转型背景下,旨在实现制度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主要目标在于创新开放模式,并实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相互衔接。对此,产业与地理的一体化发展作为核心的实现机制,决定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独特的平台属性及转型倾向。本文通过对转型导向下的上海自贸试验区预期演化路径展开深入的分析,从功能拓展的角度提出上海自贸试验区依托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和专业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并认为它的建设应纳入到国家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总体政策框架与上海全球城市的战略转型框架之中,以降低"试错"式改革的成本,提高制度创新与复制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2014年,面对国内外复杂的不确定因素,上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战略,重点聚焦自贸试验区建设,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制度创新,接轨国际规则,以开放促改革,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展望2015年,国际政治博弈将迈入新阶段,世界经济复苏将进入新常态,全球金融市场将呈现新结构,投资贸易谈判将形成新格局,上海要以"可复制、可推广、可辐射"为核心,继续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效应外溢,努力构筑开放经济新优势,促进开放转型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最终要服务的是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上海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了金融、贸易、航运"三个中心"的建设,但不能说上海的制度创新推动了经济中心的建设,因为金融、贸易、航运都是服务业,把信息技术加进去就是现代服务业;上海要成为"四个中心",还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而发展实体经济,更要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平台经济、健康经济,发展智能制造业。  相似文献   

10.
"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是上海产业发展应遵循的总方针。行业比重处于扩张期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大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行业属于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和发展的行业。上海未来产业发展要关注: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的能级;进一步做强上海高端制造业品牌;提升金融、贸易、航运、信息等服务业水平;发挥旅游业对上海经济的带动作用;调整、转型,发挥重化工业在上海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建筑业、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以来,上海市宝山区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经济实力更强、城乡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任务,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促和谐,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一带、两轴、三分区”的现代化滨江新城区框架已初步形成。在综合分析“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上海宝山区“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加快“国际大都市现代城区”发展,并全面阐述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上海郊区差别化管理体制机制的总体思路是: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基础,根据各区(县)不同的主体功能和开发任务,实施差别化政策;按照"二级市"的要求,简政放权,增强郊区自主发展权和统筹协调权;适度调整市、区财政分配体制,使郊区各区(县)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建立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利用激励、财政激励、生态发展激励和绩效考核五大机制,促进郊区差别化管理,增强郊区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实施"强镇扩权",创新郊区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增强郊区发展活力。上海建立郊区差别化管理体制机制,还需适当调整郊区城市建设标准、制定全市统一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设施建设标准、增加郊区人口导入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规范简政放权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上海要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开放型经济新高地,首先需对其概念重新定义。所谓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就是既要对内带头引领,又要对外开放,还要整合与服务周边地区,更要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其核心内涵主要集中在3点,即兼容、引领以及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认识"开放"的双重含义、"新"的具体表现、"高地"的实质内涵,上海须进行四大调整,即"商旅文"变"文旅商"、信息与零售业变革、金融业创新、制造业升级,使上海重回经济高地。  相似文献   

14.
构建县域经济联合体发展模式,调整现有县域经济结构,促进县与县的经济联合,以达到县与县之间的资源互补,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河北省县域经济联合体的范围如何划分?划分县域经济联合体的主要依据?县域经济联合体的运作方式等几方面的研究对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13年的国际经济复苏依旧缓慢,美国经济复苏尚无起色及“财政悬崖”处于僵持状态,欧洲经历了比预期更深更漫长的衰退,日本在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改革,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2014年世界经济总体趋于改善,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可望持续.其中美国经济调整渐现成效。欧盟经济也走出债务危机引发的衰退,日本经济正逐步走出通缩.但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具挑战性。  相似文献   

16.
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这就是在西和县流传1800多年,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活化石的“乞巧节”。  相似文献   

17.
李小年 《科学发展》2010,(10):52-61
与工业经济形态不同,服务经济形态下的生产要素是信息、智慧和知识型劳动力。因此,服务经济的发展需要在科技、信息、教育、金融、航运、保险和旅游业方面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服务经济专业化、规模化与网络化的要求对法律法规体系的国际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各种创新科技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消费者权益及小股东和公共投资者的保护是服务经济时代法律体系的主要特征。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旅游法、航运竞争法和物流法,制约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相关立法。上海应借"四个中心建设"契机,在金融、工商、税收、投资、航运、邮轮旅游和物流的地方立法方面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