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护理方法.方法 我院2006-01~2007-06开展应用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抢救治疗急性脊椎损伤性截瘫19例,我们根据大网膜的特殊生理功能,将大网膜移植于受伤脊髓表面,使其形成侧支循环,从而解决外伤后脊髓的缺血缺氧问题,有利神经功能恢复.结果 经6~8个月随访,除2例手术中发现脊髓部分横断病例,经长期恢复感觉平面下降,大小便自控,但肌力恢复较差.其他病例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恢复方面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 正确的护理工作在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术治疗外伤截瘫50例,病程1~132个月。26例已作过椎板减压术。胸腰段38例,占76%。术后随访1~3年,肌力恢复33例,占66%;感觉平面下降42例,占84%;括约肌功能改善43例,占86%。手术优点:(1)大网膜移植改善了脊髓的血供;(2)大网膜的吸收功能可消除脊髓的水肿;(3)大网膜移植改变了脊髓的内外环境,有“激活”受伤脊髓的作用;(4)硬脊膜外翻缝扎减压彻底。  相似文献   

3.
改良大网膜脊髓移植术治疗外伤性截瘫二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84年9月至1985年6月对10例外伤性截瘫患者施行了大网膜脊髓移植手术。最初我们做后路减压加大网膜脊髓后方移植,术后患者感觉平面下降、大小便功能及性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但肌力恢复不够理想。此后我们有2例改做脊柱侧前方减压加大网膜脊髓前方移植,随访半年,病人肌力均有较明显恢复。现报告如下: 例1 男,23岁,战士。患者于1983年8月施工时砸伤腰部,致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住院拍X片示胸12腰1压缩骨折,急诊行钢板内固定手术,术后3个  相似文献   

4.
大网膜脊髓移植术治疗非外伤性截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外伤性脊髓损害造成的截瘫,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们根据大网膜生理功能的特点及大网膜脊髓移 植术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结果,用于治疗椎管内及脊髓某些病变所致的原发性与继发性脊髓损害并发截瘫.作了探索性的临床治疗观察,1987年11月~1990年3月治疗这类患者32例,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男22例,女10例,年龄17~49岁平均25.5岁,病程3个月~23年,平均18.5个月。脊髓损害节段T_(2~12)。脊髓炎后遗症24例,脊髓胶质瘤术  相似文献   

5.
带蒂大网膜移植于兔损伤的脊髓,观察脊髓组织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的改变,并观察脊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实验显示大网膜脊髓移植可以早期吸收脊髓损伤后异常升高的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大网膜移植组动物运动功能恢复显著优于损伤组。作者认为大网膜的吸收功能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验证大网膜是否对脊髓损伤有修复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SD雌性大白鼠20只,分实验、对照两组。在同等条件及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下造成截瘫。实验组施行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对照组截瘫后不作任何处理。动物饲养存活3~8周后进行辣根过氧化酶逆行追踪法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红核内标记细胞总数为1846个,对照组为556个。P值<0.05,提示差别显著。结论: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大网膜脊髓移植对红核脊髓束神经纤维轴浆运输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从形态学的角度进一步肯定了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外伤性截瘫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狗大网膜转移治疗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82年6月在临床开展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外伤性截瘫以来,至今共手术200余例。通过观察,发现对运动、感觉、括约肌、植物神经系统、性机能等功能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恢复。为此,本实验用狗作大网膜转移治疗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验证大网膜是否对脊髓损伤有修复作用。方法:本车实验采用SD雌性大白鼠20只,分实验、对照两组。在同等条件及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下造成截瘫。实验组施行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对照组截瘫后不作任何处理,动物饲养存活3~8周后进行辣根过氧化酶逆行追踪法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红核内标记细胞总数为1846个,对照组为556个。P值<0.05,提示差别显。结论: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大网膜脊髓移植对红核脊髓束神经纤维轴浆运输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从形态学的角度进一步肯定了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外伤性截瘫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报告带蒂大网膜移植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15例,经12~18个月随访证明,术后肌张力下降较迅速,随之肌力有所加强,其中3例已就业劳动,除痴呆病员外,其余病例皆取得一定疗效,生活自理能力得以改善。该手术对精神症状的改善、语言功能的恢复和促进智能也有一定效果。认为痴呆者不宜手术。  相似文献   

10.
脊髓型颈椎病对周围神经传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对周围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5天及3个月三次检测周转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术前下肢远段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异常占81%,于术后3个月内复查发现已明显恢复。结论:颈脊髓损伤对下肢远端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网膜具有复杂的生理功能,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业已证明.大网膜移植至脑或脊髓可很快形成新生血管,建立新的供血联系,从而对缺血性疾病具有保护作用,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有促进修复及帮助功能恢复作用.近年来研究更证实大网膜内还存在某种神经递质,能引起血管增生.大网膜亦有良好的吸收功能,能吸收和转移30%的脑脊液量.大网膜合并胶元(Collagen)移植可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所有这些为大网膜中枢神经系统移植治疗某些疾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病人的手术经验。均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术前及术后1周采用McCormick分级进行脊髓功能评估。结果肿瘤全切除37例,近全切除1例。术后运动及感觉障碍改善30例,无变化6例,加重2例(1个月内恢复)。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60个月,脊髓功能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36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血管母细胞瘤为高度血管化的良性髓内肿瘤,可通过显微镜下全切除治愈。  相似文献   

13.
脊神经根撕脱伤是一种严重损伤,预后不良,动物实验提示,如脊髓和脊髓前根的连续性得到恢复,脊髓运动神经元可再生出轴索至周围神经,使运动功能恢复。据此作者对1例臂丛神经前根撕脱的患者进行了脊髓内再植并获得了成功,现报道如下: 病例:男性,25岁,车祸致左肩部纯性损伤,左上肢连枷骨折,霍纳氏征(十),肩、臂、手运动功能全部丧失,除上臂近端和背外侧感觉正常外,上肢其余部位感觉全部丧失。伤后一个月肌电图仅显示棘上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展型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ISC)的手术时机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1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陀分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例)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外科(3例)收治的27例进展型I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首次急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或反复发作后突然加重至手术时间<7 d[即急诊挽救性手术组(ESS),15例];另一组按常规时间手术(即非ESS组,12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复查脊椎MRI以判断病变是否残留或复发;采用改良Aminoff-Logue量表评分(mALs)判断脊髓功能,其中较术前提高个等级为改善,不变为稳定,降低个等级为恶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判断ESS是否为影响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27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随访时间为(51.7±19.9)个月(12~8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病变均无复发。至末次随访,17例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10例患者的脊髓功能稳定。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病变累及脊髓节段、家族史、伴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或多发ISC、术前mALs、病变横径比及矢状径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S组较非ESS组的发病至手术时间短[分别为(3.8±1.9)d、(10.7±4.7)d,P<0.05],且术后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的患者占比高(分别为13/15、4/1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SS是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保护性因素(OR=0.077,95%CI:0.011~0.521,P=0.009)。结论选择急诊挽救性手术可更好地改善进展型ISC患者的脊髓功能。且手术时机是影响进展型ISC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报告用游离大网膜脑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5例,于发病后5天~9个月施术,选用颞浅动静脉作吻合血管,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8例脑血管复查出现较多网状血管,经5个月以上随访,2/5以上正常生活,认为本手术可能至大网膜与硬脑膜粘连产生微细血管吻合而改善脑血供,适于不能施行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或大网膜过短不能伸至头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相似文献   

16.
临床观察到许多大网膜脊髓移植和/或脑移植病人,术后短时间内在网膜脊髓及网膜-脑之间出现丰富的血管联系,病人神经病学方面的症状迅速得到改善,因此,大网膜组织中血管活性物质日趋被人们重视。作者取5只成熟的狗,将其附于胃大弯及十二指肠的大网膜完全游离,仅留胃食道动静脉以维持实验期间网膜的血液循环,并在术前和术后测定网膜静脉中血管活性物质的浓度及外周静脉中血管活性物质的浓度。结果表明,网膜静脉中血管活性物质的浓度(特别是网膜经手术处理后)比外周循环中的浓度高得多。经手术处理后的网膜静脉中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股静脉内的水平(P=0.05),多巴胺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7.
脊髓空洞症患者放射治疗的远期疗效观察(附2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0年2月~1993年7月应用深部X线或60钴γ线低剂量分次放射治疗脊髓空洞症23例。病损部位:颈段1例、颈胸段17例、胸段3例、胸腰段2例。病程4月~13年,平均4年8月。放疗后即期疗效:显效12例,有效10例,稳定1例,有效率95.7%。远期疗效: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有效率87%。结果提示对无手术指征原发性脊髓空洞症病例放射治疗安全,远期效果较好,可作为本病治疗选择的疗法。  相似文献   

18.
随访我所1960年1月至1985年2月46例64次的肌无力危象。 临床资料 1.诊断标准:因病加重而昏迷、死亡或需辅助呼吸;恢复呼吸2周后再恶化者为复发。 2.基本资料:女23人,36次起病,1~70岁(X32.9),男23人,28次起病,16~62岁(X40.5)。病后14天至16年(X2.4年)发生首次危象。20%在3个月内,61%在2年内,9%在10年后。  相似文献   

19.
例1 女,17岁。1983年10月16日,因左侧偏瘫10天入院,一个月前曾有弱热史。体检;神志清,左侧中枢性面瘫,左上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左半身痛觉减退。脑血管造影示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右大脑前动脉闭塞,双侧脑底部异常毛细血管网。EEG示广泛异常。于1983年11月18日在全麻下行右侧游离大网膜颅内移植术,以网膜右动、静脉与颌外动、静脉吻合。术后12天,左中枢性面瘫消失,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1~2级;2周后左下肢达2~3级;3周后左上肢达3级。术后17天再行对侧STA-MCA吻合术。术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构建“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治疗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患者大小便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4例脊髓脊膜膨出大小便功能障碍患者,行左侧L5前根近端与S3前根远端吻合,术前与术后8 ̄18个月行尿流动力学比较。结果4例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3例高反射型患者于术后10 ̄12个月恢复可控性排尿,充盈性尿失禁消失,剩余尿逐渐减至(18±13)mL;1例无反射型患者于术后8个月获得控尿和自主排尿功能,尿失禁消失,排尿间期逐渐延长至2 ̄3h,逼尿肌压由1.29kPa增加至2.98kPa。4例患者在获得膀胱可控功能的同时,直肠肛门括约肌功能也转为基本正常,下肢功能损伤较小。结论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能有效地修复脊髓脊膜膨出所致的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