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用L-半胱氨酸、水杨醛和醋酸铜合成了一种新的希夫碱铜(Ⅱ)配合物(Cu(Ⅱ)L),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荧光、黏度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希夫碱铜(Ⅱ)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是插入和吸附的混合模式,测得Cu(Ⅱ)L与CT DNA的键合常数是1.63×104L/mol.该配合物与单链DNA和双链DNA有不同的电化学性质,利用这种性质可以作为识别dsDNA和ssDNA的探针试剂.  相似文献   

2.
三元铜(Ⅱ)配合物Cu(IDA)(NBZIM)(H_2O)与DNA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粘度法及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三元铜(Ⅱ)配合物Cu(IDA)(NBZIM)(H_2O)(IDA=亚氨基二乙酸根,NBZIM=6-硝基苯并咪唑)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研究表明,随着DNA的加入,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呈现明显的减色效应,但未发生红移;荧光光谱研究发现,配合物对EB-DNA复合物的荧光有明显的淬灭作用;粘度试验中,配合物对DNA溶液的粘度未产生明显影响;电化学性质研究发现,随着DNA的加入,配合物循环伏安曲线中氧化峰和还原峰的峰电流都发生了明显的降低,但峰电势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这些试验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与CT-DNA是以沟槽模式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2-羟基-1-萘酚醛缩邻氨基酚(L)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及差热-热重分析,对此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配合物组成为ML[M=Co(Ⅱ),Ni(Ⅱ),Cu(Ⅱ),Zn(Ⅱ)].在pH=7.22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黏度法研究了2-羟基-1-萘酚醛缩邻氨基酚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以插入式与ct-DNA键合.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六氮杂镍的配合物(Ni(Ⅱ)L-1,8-二羟基乙基-1,3,6,8,10,13-六氮十四烷高氯酸镍).用电化学、荧光光谱及黏度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电化学实验表明,Ni(Ⅱ)L在Tris-HCl缓冲溶液(pH=7.3)中的氧化还原是1电子转移过程,Ni(Ⅱ)和Ni(Ⅲ)配合物对DNA键合常数的比值(K2 /K3 )为3.2;荧光实验表明该配合物与DNA具有明显的嵌插作用,其结合常数为2.15×104L/mol;黏度实验表明Ni(Ⅱ)L可使DNA发生卷曲或扭结作用.实验均表明Ni(Ⅱ)L和DNA相互作用为部分嵌插和部分沟谷结合的混合模式.在H2O2存在下,凝胶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证明Ni(Ⅱ)L对ct-DNA和pBR322 DNA的劈裂能力均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合成的3种稀土(Pr,Sm,Dy)同水杨醛-1H-苯并三唑乙酰腙(C155H13N5O2,简称SBTH,以下用H2L表示)的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作用机理.方法 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 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峰随着DNA浓度的增大而发生减色效应、荧光吸收峰逐渐增高,加入DNA后,配合物Pr(HL)2ClO4和Sm(HL)2ClO4的荧光猝灭曲线均变为直线,而Dy(HL)2ClO4的仍为曲线.结论 配合物Pr(HL)2ClO4和Sm(HL)2ClO4与DNA主要是以插入式结合,而配合物Dy(HL)2ClO4与DNA是部分以插入式结合,并伴随有静电式结合.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邻菲啰啉铋配合物[Bi(phen)2(NO3)3](phen=1,10-邻菲啰啉),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通过紫外吸收、荧光和圆二色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作用方式为插入模式,计算得到了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Kb为1.11×105 L·mol-1,配合物对EB-DNA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Ksq为2.23.圆二色光谱表明配合物的加入引起了CT-DNA分子中碱基对π-π堆积的变化,使其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合成并表征8-羟基喹啉-2-醛-苯甲酰腙Cu(Ⅱ)配合物(2a)和8-羟基喹啉-2-醛-对羟基苯甲酰腙Cu(Ⅱ)配合物(2b),利用黏度滴定、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它们与CT-DNA相互作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2a和2b均为良好的DNA插入试剂,它们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162×106 L·mol-1和6.934×106 L·mol-1,均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8.
利用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同钌(Ⅱ)配合物[Ru(bpy)2MDHIP]2+(MDHIP=2,4-二羟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和[Ru(bpy)2ODHIP]2+(ODHIP=3,4-二羟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与DNA的作用机制,并研究了这两个配合物与Cu2+的配位情况及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后的荧光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取代基的位置对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及荧光性质等都具有较大影响.配体MDHIP上的2-位OH可以与相邻咪唑环上的N原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增强配合物与DNA的插入作用.但其4-位OH取代基又会产生一定的位阻,使配合物只能以部分插入模式与DNA作用.而配体ODHIP上3-和4-位的两个OH取代基不能与相邻咪唑环上的N原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并会产生更大的空间位阻,使得配合物不能插入到DNA的碱基对中.但ODHIP上的2个OH可以同时与Cu2+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使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由沟面结合改为插入结合,配合物的荧光减弱.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2种单核吡啶-铜配合物[Cu(Py2)Cl2](1)和[Cu(Py2)Br2](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运用黏度、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标题配合物与鲑鱼精DNA的作用方式;采用MTT法研究了配合物对人体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2种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均为插入方式;在物质的量的浓度为50μmol/L下,该配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HeLa,NCI-H460,MCF-7,HL-60和HepG-2都表现出一定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一例双核铜配合物[Cu2L(NO3)(PhCOO)2(H2O)](ClO4)·3H2O (1)(L=4,4'-二(N,N-二(吡啶-2-甲基))氨基二苯甲烷). 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并解析了其单晶结构. 单晶结构表明每个Cu中心均为五配位畸变的四方锥构型. 利用光谱实验研究了配合物与DNA 的结合能力,凝胶电泳实验进一步证明了配合物的化学核酸酶活性,并对切割机理进行了研究. 此外MTT 实验测定了该配合物对体外HeLa、HepG-2和SGC-7901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用邻香草醛对天然高分子壳寡糖进行改性, 将其与具有优异配位性能的席夫碱和Cu2+配位, 制备邻香草醛席夫碱改性壳寡糖的铜配合物, 并通过循环伏安法、 紫外光谱、 黏度和熔点法, 考察席夫碱及铜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 配合物具有电化学活性, 当扫描速率为0.025~1.0 V/s时, 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反应主要由吸附过程控制; 加入DNA后, 配合物的氧化峰电流减小, 峰电位微弱移动, VCOS Cu13和VCOS Cu31与DNA可形成1∶1(物质的量比)型配合物, 结合常数分别为0.78×104,0.69×104 L/mol; 配合物的吸收峰强度降低, 峰位出现红移; DNA的相对黏度和熔点在加入配合物后增大; 席夫碱及两种配合物以嵌插模式与DNA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金属Cu,Zn,Ni为"牺牲"阳极,在无隔膜电解槽和含配体水杨醛缩甘氨酸Schiff碱、2-氨基吡啶的甲醇溶液中首次电解合成了Cu(Ⅱ),Zn(Ⅱ),Ni(Ⅱ)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质谱、核磁、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ML.L.′nH2O[L=C9H7NO3,(M=Cu(Ⅱ),L′=CH3OH,n=0;M=Zn(Ⅱ)、Ni(Ⅱ),L′=2-氨基吡啶n=1)].电合成Zn(Ⅱ)、Ni(Ⅱ)配合物的电化学效率Ef接近0.5 mol.F-1,电极反应为2电子反应,电合成Cu(Ⅱ)配合物的电化学效率Ef接近1.0 mol.F-1,电极反应为1电子反应,Schiff碱配体均以三齿进行配位.Cu(Ⅱ)配合物中Cu(Ⅱ)(L)L′/Cu(I)(L)L′电对的可逆半波电位Er1/2为-1.225 V(vs SCE).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结构中同时含有氮和磷的新型手性希夫碱,将希夫碱与金属配合物结合催化α-苯基-α-重氮乙酸甲酯与硅氢化合物的不对称硅氢插入反应,考察了不同的金属铜配合物和希夫碱对反应的影响,探讨了手性希夫碱/金属配合物催化体系对不同硅氢底物的适应性.当采用希夫碱4与Cu(CH3CN)4PF6的催化体系催化α-苯基-α-重氮乙酸甲酯与二甲基苯基硅烷的不对称硅氢插入反应时,反应具有优良的产率(100%)和对映选择性(76%).  相似文献   

14.
Five new solid complexes were synthesized about transition metals with Schiff base( L, C18H23NO2 ) derived from adamantaneamine and o-vanillin,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molar conductance, infrared spectra, UV-vis spectra, thermal analysis. Their chemical formula are [ML2](ClO4)2 ( M= Mn, Co, Ni, Cu, Zn), and the coordination numbers are four,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chiff base ligand and its complexes was studied.  相似文献   

15.
应用紫外-可见光谱、循环伏安法和粘度法研究了3个镓(Ⅲ)—水杨醛氨基酸Schiff碱配合物(GaL2,GaLbipyCl,GaLphenCl,L为水杨醛谷氨酸Schiff碱,bipy为2,2'-联吡啶,phen为1,10-邻菲啰啉)与DNA分子的键合作用.紫外-可见光谱表明配合物与DNA发生插入作用;循环伏安法表明GaLbipyCl与DNA的作用涉及沟槽或静电结合方式,GaL2和GaLphenCl与DNA发生嵌入作用;粘度法表明配合物与DNA以沟槽模式或部分插入的方式结合.综上所述,推测3个配合物以沟槽模式或部分插入的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16.
合成3,5-二碘水杨醛缩-2-氨基苯并噻唑schiff碱及其过渡金属(Cu,Zn,Ni,Co)的配合物.用元素分析、UV和IR吸收光谱、TG-DTA分析和摩尔电导率方法表征了配合物的组成和基本性质;通过荧光发射光谱、黏度及其与溴化乙锭(EB)的竞争实验研究了配合物与CT DNA的作用情况.结果表明,该系列配合物的组成为M(NO3)L·H2O;配合物与CT DNA的作用方式为插入模式.另外,4种配合物对藤黄微球菌的抑菌作用明显高于配体.  相似文献   

17.
分别对含不同质量分数(2.5wt%、5wt%、10wt%、15wt%)的双水杨醛缩二胺型Schiff碱Cu(Ⅱ)配合物的改性UHMWPE与45#钢配副进行了干摩擦条件下的销-盘摩擦磨损试验,并采用SEM观察试样磨损表面形貌,采用EDS分析销试样未磨损及磨损表面的主要元素组成,探讨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在15wt%质量分数范围内,随着双水杨醛缩1,6-己二胺Schiff碱铜配合物添加量的增加,改性UHMWPE与钢配副的摩擦系数逐步降低,耐磨性逐步提高,其中磨损最轻的是含10wt%双水杨醛缩1,6-己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的改性UHMWPE;磨损机制均为磨粒磨损,并发现Schiff碱Cu(Ⅱ)配合物添加剂中的Cu元素发生了选择性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型的铜(Ⅱ)西佛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原位生成”合成法,在Cu(ClO5)2.6H2O的存在下,乙酰丙酮在对苯二胺反应,制得了一种新颖的西佛碱配合物的「Cu(H2O)2L」(ClO4)2,并通过元素分析数据及热重,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磁化率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乙酰丙酮和二胺生成了“1+2”西佛碱,同时其中的未缩合氨基发生了氧2经反应,生成了亚硝基。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不对称双Schiff碱(H3L)Cu(II)单核配合物HCuL(H3L=N-(3-羧基水杨醛)-N′-(5-氯水杨醛)缩乙二胺)和异金属三核配合物(CuL)2Mn,并通过IR谱、电子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其组成为Cu2MnC34H26O9N4Cl2;在5~300 K温度范围,测定了这些三核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并拟合了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金属离子间均为反铁磁耦合,磁耦合因子J=-9.24 cm-1.  相似文献   

20.
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了脱氢枞胺(4 羟基)水杨醛Schiff碱β 环糊精包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以及紫外光谱对包合物进行鉴定,并对脱氢枞胺(4 羟基)水杨醛Schiff碱及其包合物的抗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氢枞胺(4 羟基)水杨醛Schiff碱和环糊精可形成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 β 环糊精可以将脱氢枞胺(4 羟基)水杨醛Schiff碱在混合溶剂(V(DMSO)∶V(H2O)=1∶1)中的溶解度提高34倍; 在质量浓度为10 μg/mL时,脱氢枞胺(4 羟基)水杨醛Schiff碱及其包合物对卵巢癌细胞株(Hey 1B)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034 %和416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