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马立伟  孝奇  耿惠杰  贾彦生 《河北医药》2010,32(14):1920-1921
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外科治疗采用脾脏切除术,手术风险大、病死率高。目前临床多实施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artialsplenicembolization,PSE),疗效肯定,已成为治疗原发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的主要方法。PSE所用栓塞剂种类繁多,既往研究多使用明胶海绵,存在不易精确控制明胶海绵颗粒大小、栓塞体积,术后再通、并发症多等缺点。  相似文献   

2.
脾部分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部分脾栓塞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脾亢和原发性脾亢。方法 28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巨脾患者,分别经股动脉穿刺引入COBRA导管或肝导管超选择至脾脏中、下部分进行动脉造影,采用1mm左右的明胶海绵碎块+庆大霉素+造影荆进行栓塞。结果 最先发生反应的是白细胞升高,其次是血小板升高,脾脏体积逐渐缩小及肝功能改善。结论 PSE既能抑制亢进的脾功能,又能保留脾脏的正常免疫功能和预防感染的能力,具有适应证广、简便、安全、效果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等优点,是替代外科脾切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经B超、CT和临床资料证实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将4~5FRH导管经右侧股动脉插至脾动脉,行DSA检查,观察脾动脉的分支及结构和脾脏大小,对栓塞范围进行评估,然后超选择插管脾动脉远端近脾门处,经导管注入用抗生素浸泡的1mm×1mm×1mm大小的明胶海绵颗粒行部分栓塞术。结果:脾动脉插管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2周、3个月复查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26例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恢复到正常水平,2例部分缓解;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栓塞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左上腹疼痛,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对脾亢患者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既可减轻脾亢又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且并发症少、恢复快。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可作为评价脾部分栓塞术后疗效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1996-03~2001-10,采用明胶海绵行部分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1 材料和方法 住院肝硬化脾亢进患者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为30~62岁。经血常规、骨髓象、B超或CT检查确诊。临床Child-Pugh分级:A级7例,B级13例。栓塞前先行脾动脉造影,根据脾实质显影计算其栓塞面积,了解脾动脉走向,然后将导管插入脾动脉远端3~4级分支注入明胶海绵微粒(2mm×2mm×2mm)30~40粒+76%的泛影葡胺4~5ml,在电视透视下,缓慢沿导管注入,栓塞后再摄片,了解梗塞范围,术后使用抗生素3d预防感染,并于治疗后1、2…  相似文献   

5.
<正>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脾功能亢进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创伤小,手术操作相对外科切除简便,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脾切除的替代治疗,又称内科性脾切除。PSE所用栓塞剂多应用明胶海绵,将导管超选择至脾动脉下极分支进行栓塞,多因脾功能亢进后脾动脉走形迂曲,需采用同轴导管技术套入微导管进行超选择,增加了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肝动脉化学灌注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对43例原发性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TACE治疗的同时行PS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白细胞及血小板变化情况,并观察肝脏肿瘤情况。结果术后1周及1个月复查血常规,WBC和PLT有显著升高(P〈0.01),RBC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1个月复查CT示肝脏病灶内均有碘油沉积,脾脏有脾实质梗死区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选择性脾动脉栓塞(partial splemeamrial embolism,PSE)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分析25例肝硬化并脾亢患者临床资料,使用菲利浦800MA数字减影系统,采用sel-deinger’s方法行腹腔动脉造影,超选择至脾动脉下极用明胶海绵碎片行部分栓塞,治疗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脾脏大小的改变。结果 25例患者中,脾栓塞面积在50%~60%19例,70%~80%4例,30%~40%2例。术后25例CT示脾脏体积均缩小。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腹痛,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上升(P<0.01),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脾亢患者实施PSE治疗效果好,提高了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超选择性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经股动脉穿刺Seldinger技术置入导管鞘,将导管尖端超选择插至脾动脉,注入高压消毒5次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部分脾动脉的分支血管,结果:20例PSE患与15例脾切除对照组及献报道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本对PSE的栓塞范围和方法等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PSE可替代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马立伟  孝奇  耿会杰  贾彦生 《河北医药》2010,32(13):1770-1771
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an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脾功能亢进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脾切除的替代治疗,又称内科性脾切除。PSE所用栓塞剂种类繁多,目前临床多应用明胶海绵,其优点是廉价,但存在明胶海绵颗粒大小不易精确控制,栓塞体积不能精确掌握,术后再通、并发症多等缺点。  相似文献   

10.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的近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  朱宏英  黄捷晖  顾岚  高清花 《江苏医药》2005,31(10):783-784
目的对进行部分脾脏栓塞术(PSE)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近期临床观察,探讨不同的栓塞方法及术后处理的临床意义。方法超选择组29例,采用超选择性插管至脾中下叶动脉,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非超选择组21例,将导管插至脾动脉主干近脾门处行栓塞。超选择组术后处理予地塞米松15例、消炎痛栓14例。结果50例患者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超选择组栓塞范围的符合率明显高于非超选择组(P〈0.05);术后使用地塞米松患者疼痛和发热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消炎痛(P〈0.01)。结论PSE脾脏栓塞术疗效肯定,超选择性插管能很好地控制栓塞范围,地塞米松能明显减轻栓塞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在治疗脾功能亢进中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脾动脉插管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结果本组6例行脾动脉栓塞术后所有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术风险小,痛苦少,临床疗效明显,并可保留脾脏免疫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2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至脾动脉主干,注入适量大小约1.0mm×1.0mm明胶海绵颗粒,进行部分脾栓塞。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栓塞后随访6个月,脾功能亢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同时有效改善了外周血象。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效果良好,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3.
杨明放  顾福嘉  唐斌 《贵州医药》2005,29(8):714-715
部分性脾栓塞术(PSE)因其创伤性小、并发症低,同时又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而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脾功能亢进。目前最常用明胶海绵作为栓塞材料,本文对18例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通讨PVA颗粒栓塞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周围性部分性脾栓塞,栓塞剂为明胶海绵,以明胶海绵与脾动脉分支关系公式得出的明胶海绵颗粒数为基础,术中多次造影分次追加控制栓塞面积,栓塞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结果2例青年Child分级A级患者栓塞了75%,6例肝癌伴脾亢者为40%左右,其余均在50%-60%之间。术后24h、72h、1周、2周、4周、3个月、6个月复查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较栓塞前明显升高(P〈0.05),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安全、显效、并发症少。术中多次造影分次追加能防止过度栓塞和栓塞不足,减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金龙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05-106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术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对46例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同时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观察术前术后血象变化情况。结果:TACE联合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可明显改善患者外周血象,术后3d、1周、2周及4周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较栓塞前明显提高。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行肝动脉栓塞术同时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安全可靠,既能有效控制肿瘤发展,又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介入治疗的风险,从而有效保证了化疗栓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血流脾动脉栓塞术(FSE)是我院2009年9月以来新开展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微创小、费用低、痛苦小。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内外已有较多报道,疗效肯定,但存在PSE所用栓塞剂种类繁多,既往多使用明胶海绵,存在颗粒大小、栓塞体积不易精确控制,并发症严重等缺点,这些严重并发症限制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有资料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9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1~4年,观察术前与术后血常规、脾脏体积、门脉内径、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肝功能改变以及并发症。结果9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3个月脾脏逐渐缩小,6个月内明显缩小( P<0.01)。门脉内径缩小,术后不同时期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改善。肝功能无影响。83例术后有左上腹疼痛、发热,10例出现胸、腹水,5例出现左侧肺炎。结论 PSE治疗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可显著改善脾功能亢进症状,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消化道出血风险,不影响肝功能,延长生存期,远期效果显著且稳定,是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脾切除术与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脾切除术或脾动脉栓塞术的103例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接受脾切除术的57例患者定义为观察组,将接受脾动脉栓塞术的46例患者定义为对照组,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含量(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WBC、PLT显著升高,对照组患者的Hb、WBC、PLT同样显著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WBC、PLT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体温、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发热持续时间、腹痛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脾动脉栓塞术相比,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不同材料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症36例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强  黄成赛  庞尊中 《贵州医药》2008,32(7):609-611
自1979年Spigos首先采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脾功能亢进以来,该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的治疗,疗效肯定[1]。栓塞材料主要有明胶海绵、真丝线段、弹簧钢圈、聚乙烯醇颗粒(polyvinylalcohol,PVA)等,通过栓塞2~3支脾动脉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护理.方法 18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继发脾功能亢进患者,在DSA引导下,将5FRH型或Cobra型导管经股动脉穿刺选择性地插入脾动脉内,用1 mm×1 mm×1 mm明胶海绵块60~120枚与抗菌素和造影剂混合后,在透视监视下分次注入脾动脉.术后1、2、3、4周和半年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血尿淀粉酶、脾脏B超或CT.结果 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腹痛、胸水、腹水、顽固性呃逆、脾脓肿、肝肾功能损害、门静脉血栓、左下肺炎等.结论 掌握脾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给予及时准确的护理,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