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交泰丸原方以重黄连轻肉桂的特点用于心火亢而肾水不升的心肾不交证,近现代所著方书文献也均从“心肾不交”的理论出发,探讨交泰丸的临床应用。本文基于“少火升气”的理论特点,认为交泰丸以大辛大温的肉桂配伍清热降火的黄连,具有寒热同用、少火生气、升降相应和心肾同调的组方思想。交泰丸一寒一热以达少火生气,一升一降以实现心肾同调,配伍精炼,药味少。临证掌握其组方思想和配伍特点后,无需固守原方药量配比,可以结合患者阳与气之主次轻重,灵活调整肉桂和黄连的剂量,以达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心肾不交可分为三类:肾不交于心,心不交于肾,心肾两不相交。"交通心肾"法是对心肾不交进行辨证分析,通过调整心肾阴阳以达到心肾相交、阴平阳秘的状态。通过对部分方剂及病证进行具体分析,详细论述"交通心肾"法在处方、临证中的具体运用,以期开拓今后临床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心为火属阳,肾为水属阴。中医先贤乃至后世医家皆以水火相济的理论解释心肾之间相互制药、相互依存的关系。水指肾阴,火指心阳。心火下降而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以制心火勿亢,此谓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如果这种关系遭到破坏,便称为心肾不交或水火失济。本文所要说明的是,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只能专用于说明心阳与肾阴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心阴与肾  相似文献   

4.
心肾相交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此说乃源于《周易》坎、离二卦及既济、未济卦的交感原理。坎离分别应水火,离火下降,坎水上升,坎离相交,组成既济卦,象征心肾相交。坎上离下则坎离不交,卦属未济象征水火不济,心肾不交。笔者从《易经》既济和未济两卦的角度探讨中医心肾之间的关系,包括坎离既济和心肾相交及坎离未济和心肾不交,并从卦象演变的角度研究中医学心肾不交证的形成、转归、治则及治法。  相似文献   

5.
研习陈士铎的《辨证录》及其它相关著作,分析心肾与神志的关系以及神志病心肾不交的原因、治疗方法和用药思路,认为心肾与神志关系密切。神志病心肾不交的原因有心和/或肾的功能异常,导致心肾两脏间“水火既济”功能失调及肝胆功能失调导致心肾不交两方面,治疗方法主要有补益心肾法、调理肝胆法和益肾调肝法。除审因论治外,陈氏非常重视补肾填精,人参、巴戟天、黄连、肉桂、远志是其常用的交通心肾药物。  相似文献   

6.
心肾相交包括心肾水火相交、心肾阴阳相交、心肾之气相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实现途径是心肾之气的升降相交,在此过程中心肾阴阳和水火完成各自的相交。这三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平衡协调关系被破坏,均会导致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曹理璞 《河北中医》2010,32(11):1648-1649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致病机制复杂多样,心肾不交为失眠常见致病机制之一。神发于心而交于肾,心与肾的关系,以五脏而言,心为阳中之阳脏,肾为阴中之阴脏;以五行属性而言,心属火,而藏神,肾属水,而藏志;从生理上,水升火降,坎离交泰,心火下降于肾以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以滋心火,使心火不亢,心肾之间这种阴阳升降平衡、阴阳相交之关系称为心肾相交。  相似文献   

8.
"心肾相交"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心肾不交"是与之相对应的病理概念。通过梳理"心肾相交"及"心肾不交"理论的历史沿革,结合作用于心肾两脏方药的功效,探析心肾相交的实质:功能互用制约,物质互相化生,物质与功能的互根互用,即心肾相交的内涵包括了心肾阴阳之间的互相济助、制约,心血肾精间的同源互化以及心神肾精间的互相为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在少阴里虚的基础上因心肾虚损导致的心肾气化失调而出现的心肾不交,本病证病理变化以原著少阴病证辩治演变过程为依据,试从虚寒正治简要、阴阳相交转化、不交发生条件等三个方面予以揭示说明,并结合阴阳、脏象学说进一步阐述心肾不交是以肾虚、命门水火不足为本证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将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序和丛邪滋生等综合原因导致发生的心肾不交的病理基础之探讨。  相似文献   

10.
略论心肾相交及其病变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心肾相交即水火既济,但由于对水火概念的狭义理解,又把心肾不交的病机局限在“肾阴亏虚或心火旺盛,肾水和心火失衡,不能相济”的范围内。作者认为,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的生理病理关系不仅限于心火与肾水,肾阴虚、心火旺的黄连阿胶汤证,肾阳虚、心火旺的交泰丸证,心肾阳虚的补坎益离丹证,心肾气虚的心肾两交汤证都属于心肾不交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张蕴慧教授认为心悸的病机关键为“心肾不交”,指出心肾相交的本质为水火既济,精血同源,精神互用,阴阳相交。并将对心肾不交的认识归纳为以下四种:火旺引起水亏;阴虚不能潜阳;心气不足、肾气不纳;肾气不足、心火独亢。在治疗上主张“欲安心者须实肾,欲补肾者须治心”,协调心、肾二脏的平衡,用药精当,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2.
张志真氏撰文阐述了在少阴里虚的基础上因心肾虚损导致的心肾气化失调而出现的心肾不交。本病证病理变化以《伤寒论》原著少阴病证辨治演变过程为依据,试从虚寒正治简要、阴阳相交转化、不交发生条件等三个方面予以揭示说明,并结合阴阳、脏象学说进一步阐述心肾不交是以肾虚、命门水火不足为本证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将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序和丛邪滋生等综合原因导致发生的心肾不交的病理基础进行了探讨。气机紊乱、代谢异常、水湿寒热郁邪滋生,这正是心肾不交病证的结果。心肾虚损为本证的病理基础,因心肾虚损而导致的心肾气化失调继而出现的心肾不交又是本病证病理变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沈舒文运用交泰丸治疗顽固性失眠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明强  王文娟 《河北中医》2010,32(9):1286-1287
交泰丸源于《韩氏医通》,由黄连一钱,肉桂五分组成,黄连上清心火,肉桂下温肾阳,引火归源,交通心肾,治心火上亢,火不归源的心肾不交(心肾不互相制约)失眠、心悸不安、难以入睡等。沈教授运用交泰丸加味治疗顽固性失眠得心应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对其论述比较混乱。文章从古代论述、阴阳理论、五行角度系统梳理了水火既济和心肾相交的含义,阐述了阴阳冲和、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三者之间的区别及联系,提山了心肾相交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肾相交是指心肾之气的全面交感,狭义的心肾相交单指肾水与心火的相交,并指出了心肾相交的途径、时间和其他含义。  相似文献   

15.
交泰丸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敏  于春泉 《天津中医药》2012,29(1):101-104
交泰丸组方出自《韩氏医通》,方名出自清代.王士雄《四科简要方.安神》,曰:"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名交泰丸。"方中黄连大苦大寒,入心经,生用且用量较大,意在清心降火除烦,为君药;肉桂辛甘大热,入肾经,性主下行,引火归元,化气生津,其用量为黄连的十分之一,意在制约黄连的苦寒,又不助火。两药合用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治疗怔  相似文献   

16.
失眠在临床治疗上存在耐药性、依赖性及常见不良反应等问题;中医药治疗具有安全、个体化、疗效稳定的特点.文章总结了吴辉副教授多年来诊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吴辉副教授认为该病病机在于人体阴阳失衡、水火不济,导致神不得安发为失眠,临证首选黄连阿胶汤加减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阳潜阴藏,人体五藏阴阳归于平衡,疗效显...  相似文献   

17.
心肾相交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文章从人体水火阴阳盛衰、气机升降角度探讨引起心肾不交的原因,从火立论,分为实火、虚火、衰微之火;气机升降失常多从上下失交,上者不下行,下者不上走及上下的通路受阻。归纳古方的制方思路,从恢复人体心肾相交的机能入手,寻求心肾不交的主要病机,以期对临床遣方用药有所稗益。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近年在我院脾胃病专科门诊中用乌梅丸加减治疗肠道易激惹综合征38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8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发病与情绪忧郁有关22例,有心悸、乏力、潮热、多汗、失眠等心肾不交症状16例。临床均以腹痛不适、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为主要症状。2治疗方法基本方组成: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川椒。脏寒腹痛加吴茱萸、肉桂;中满呃逆加丁香、砂仁;脾虚湿盛加苍术、陈皮;心肾不交桂枝易肉桂;邪热内陷去桂枝、干姜;大便燥结加火麻仁、杏仁。…  相似文献   

19.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二者相互配合,则阴阳平衡。若心火与肾水之间阴阳失衡,则会出现心肾不交之证。脾胃居于中焦,其气机升降和运化功能对心肾之间相互交济也有着重要影响。若气机斡旋失司,运化功能紊乱,或是有实邪阻于交通要道,同样可出现心肾不交之证。临证遣方用药,不仅要关注心火、肾水本身的问题,还要审证求因,重视脾胃在其中的作用,治以运脾胃以交心肾。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交泰丸由黄连和肉桂组成,方名出自清·王士雄<四科简效方>.但早在明·韩(矛心)<韩氏医通>中就有黄连与肉桂配伍的记载,<中医大辞典>对其解释说:"黄连、肉桂.为细末,炼蜜为丸.功能交通心肾,清火安神.治心肾不交,怔忡不寐.本方原书无方名."然而,后世医家大多解释方义为黄连清心火,肉桂.引火归原.我们认为,将交泰丸中肉桂反佐之功释为"引火归原",于原方义不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