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气相色谱法用于聚氯乙烯中单体脱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素卿 《化工时刊》1996,10(7):26-30
采用“反气相色谱法”技术研究了聚氯乙烯(PVC)树脂中单体的脱吸速提出了表征悬浮PVC树脂单体脱吸速率的双粒子扩散模型,并用新指标“吸附系数”,评价树脂单体脱吸的难易程度。  相似文献   

2.
张云洁  尹建平 《现代化工》2012,32(12):111-113
为了改进聚氯乙烯颗粒内部结构,运用反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氯乙烯树脂内部结构,测定其脱吸速率,得到容易脱吸氯乙烯单体的聚氯乙烯树脂。以氯乙烯(VCM)作探针分子,聚氯乙烯作固定相,通过测定探针分子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固定相的物理化学参数,将实验数据与双粒子模型拟合,计算出凝胶体直径d2、凝胶体含量X2、聚集体直径d1、聚集体含量X14个参数。凝胶体直径越小,含量越低,单体越容易脱附;聚集体直径越大,含量越高,越容易脱附,而聚氯乙烯树脂脱附单体能力以凝胶体影响为主,因此定义聚氯乙烯树脂脱附单体系数为d22X2,脱附系数越大,脱吸单体能力越难,反之越容易。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认为,由于VCM是一种极易挥发的物质,PVC树脂中残留VCM的脱吸机理同时存在着沸腾与扩散两种形式。并且这两种形式随着脱吸条件的不同而互分主次关系。当VCM浓度较高、脱吸温度较高和压力较低的情况下,以沸腾为主扩散为次;反之,以扩散为主沸腾为次。VCM的脱吸动力学方程为: -dC/dt=Kc(1)或lnC/C0=-Kt(2) CO式中CO与C分别为PVC试样中VCM的起始浓度及在脱吸时间t时的浓度。K为脱吸速度特性常数,主要决定于树脂颗粒结构特性及脱吸的温度与压力等。本文作者认为,相间的界面阻力、树脂颗粒形态及其外皮的结构特性,VCM与PVC大分子间的选择性分子间引力等,是影响悬浮PVC残留VCM脱吸的主要阻力,而温度与压力是脱吸的主要条件。化学法脱吸残留VCM的机理,就是利用化学助剂改进树脂颗粒结构特性以降低悬浮PVC残留VCM籍沸腾与扩散作用而脱吸的阻力,提高脱吸速率。 通过大量小试与工业试验证明,化学脱吸法不仅对于树脂中残留VCM的脱吸效果比较显著,而且通过大量脱吸动力学数据的测试和研究,进一步认识了化学法脱吸悬浮PVC残留VCM的机理及其动力学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4.
张素卿  韩冬林 《塑料工业》1991,(4):28-32,49
采用反向气相色谱技术研究了PVC树脂中单体的脱吸速率,提出了表征悬浮PVC树脂单体脱吸速率的双粒子扩散模型,并用新指标“吸附系数”来评价树脂单体脱吸的难易程度。结果表明,只要条件控制合适,反向气相色谱可用于PVC树脂中单体脱吸速率的测定;以聚集体和凝胶体为主体的双粒子扩散模型可较好地描述VCM单体的脱吸过程;所提出的吸附系数可用于表征树脂脱吸的难易程度。  相似文献   

5.
对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在加工中产生“鱼眼”的原因进行了较全面分析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 ,综合提出了聚氯乙烯生产中“鱼眼”的防范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标准系采用压延成膜法测定聚氯乙烯树脂(悬浮法)“鱼眼”数的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悬浮法生产的1~5型聚氯乙烯树脂。  相似文献   

7.
1973年笫一期(总1期)氯乙烯悬浮聚合减轻粘釜的研究…………………………………关于聚氯乙烯树脂“鱼眼”问题的调查报告……………………减少悬浮聚氯乙烯树脂“鱼眼”的研究(文献综述)…………国外有机化工氯产品概况………---………………………………1.2——二氯乙烷裂解制  相似文献   

8.
<正>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的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等。本标准适用于以恳浮法生产的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2 引用标准GB2913 塑料白度试验方法GB2914 聚氯乙烯树脂挥发物(包括水)的测定GB2915 聚氯乙烯树脂水萃取液电导率的测定GB2916 聚氯乙烯树脂干筛试验方法GB3400 聚氯乙烯树脂增塑剂吸收量的测定GB3401 聚氯乙烯树脂稀溶液粘数的测定GB3402 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命名GB4611 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鱼眼”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9.
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颗粒结构形态形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颗粒表面存在着一层皮膜,它是分散剂保护胶与氯乙烯的接枝共聚物。在树脂颗粒内部由粒径为1~2微米的亚粒子无规凝聚所组成,亚粒子又系由粒径为100~500埃的原始粒子相互重叠而形成,原始粒子系由很多个PVC大分子相互纠缠而成的无规线团。本文对于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颗粒“多粒子”结构的形成机理,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的生产工艺状况,从原料、设备、生产工艺、控制水平等多方面分析了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3聚氯乙烯树脂生产技术的新进展 3.1采用连续悬浮聚合法生产聚氯乙烯树脂的新工艺 在采用悬浮聚合方法生产聚氯乙烯树脂时,一般是在不锈钢衬里的聚合釜中加入去离子水、氯乙烯单体、分散剂和聚合引发剂等,在脱气后升温聚合,当达到所需的聚合转化率后,回收未反应的单体,经脱水、干燥生产出聚氯乙烯树脂.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我厂聚氯乙烯树脂热稳定性较差。自80年底起,我们着手进行降压期聚合对聚氯乙烯树脂热稳定性影响的探讨,初步收到了较好效果。其情况见表1。 讨论: 1、降压期聚合产生大量低分子物 我厂悬浮法聚氯乙烯生产采用ABIN—明胶体系,反应后期有一段“翘尾巴”过程(反应激烈期),此过程产生的PVC  相似文献   

13.
聚氯乙烯中残留氯乙烯的脱吸,同行业很多厂家用多种方法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我厂利 用简陋的设备,生产出颗粒结构疏松多孔的聚氯乙烯树脂。后处理添加助剂,在保证压力的情况下吹除后,抽真空处理,生产出残留量符合国标的聚氯乙烯,88%达到食品卫生级要求,食品卫生级PVC在89年11月通过了自治区级鉴定。  相似文献   

14.
从实验角度将本体法聚氯乙烯树脂与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在相同条件下的流变性进行了比较,为本体法聚氯乙烯确定了加工条件,并为其配方调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1973年第一期(总1期)氯乙烯悬浮聚合减轻粘釜的研究 …………………………锦西化工研究院(2)关于聚氯乙烯树脂“鱼眼”问题的调查报告 …………………………锦西化工研究院(9)减少悬浮聚氯乙烯树脂“鱼眼”的研究(文献综述) …………………………锦西化工研究院(14)国外有机化工氯产品概况…………锦西化工研究院(27)1.2~=氯乙烷裂解制取氯乙烯的技术简介 ……锦西化工研究院研究三室联合法组(42)内增塑聚氯乙烯树脂品种 ………………锦西化工研究院研究三室(65)西欧氯乙烯聚合引发剂的动向 ………………………锦西化工研究院译(74)1973年…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反相气相色谱技术测定PVC树脂中单体(VCM)脱吸速率,与双粒子扩散模型拟合,计算得到四个参数(X1、d1、X2、d2),并定义了吸附系数。结果表明,双粒子扩散模型能准确地描述悬浮PVC树脂的脱吸过程,吸附系数可以表征树脂脱吸VCM的难易程度,聚集体质量分数可以表征树脂的塑化性能;颗粒特性数据可以用来考察温度对树脂内部颗粒形态的影响,验证复合分散剂的调整方向,考察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对VCM脱吸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悬浮聚氯乙烯中的“鱼眼”就是树脂中比大多数颗粒塑化慢得多的那些粒子。它们在透明薄片上呈现为未塑化的斑点;在带色的薄片上呈现为未着色的斑点;在聚氯乙烯树脂某些用途,如作包装材料和瓶子时,它们是一个严重的缺陷。雷克托的论点仍为“鱼眼”起因的流行看法,即“鱼眼”是由外来物(如灰尘或纤维)和不同分子量或不同聚合经历(如釜壁粘结料)的聚氯乙烯的混合物所致。本文报导了除上述一些因素外的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消泡剂消泡的机理和类型,分析了悬浮法聚氯乙烯生产中如何选择适宜的消泡剂,以及使用消泡剂后对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般悬浮法生产的聚氯乙烯树脂中残留单体可达数十至数千ppm。因此,从树脂中脱除残留单体,成了生产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树脂的关键。为了满足市场急需,吉化公司电石厂试制成功了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树脂。产品质量达到了国家标准,该成果已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新疆天业天伟化工有限公司科技攻关小组,对照新修订的国标建议稿,起草修订了聚氯乙烯糊树脂落地料、聚氯乙烯特种树脂落地料、聚氯乙烯糊树脂除尘料、悬浮法可氯化聚氯乙烯特种树脂的企标修订工作,首次发布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科技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开门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