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浙江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等数据,对浙江省主要作物的化肥利用现状和减施潜力进行分析与估算。结果表明,近年来,浙江省化肥总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89.72万t下降至84.48万t。蔬菜是浙江农作物化肥使用总量的主要贡献。2004—2016年,浙江省水稻化肥总用量呈下降趋势,但单位面积投入量呈上升趋势。浙江省水稻、蔬菜等主要作物上,化肥过量施用现象普遍存在,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化肥减施潜力:早稻可减施9.7%,晚稻可减施6.2%,单季稻可减施6.9%,蔬菜可减施15%。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基于浙江省县级单元的面板数据,测算浙江省2014—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表明:2014—2019年浙江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科技进步率的提升,至2019年,浙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30%。2014—2019年,浙江农业的狭义科技进步率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主要依靠中性技术进步。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技术的应用和生产经营规模,从而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产生影响。将浙江农业划分为平原型、沿海型、山地型3种农业发展类型,资本和土地对山地型农业发展的影响较大,劳动力对平原型农业发展的影响最大,沿海型农业的技术效率变化率最大。  相似文献   

3.
根据福建省及其地级市2009—2016年的粮食生产数据,对其粮食生产和耕地利用情况进行时空分析,并采用LMDI模型分解各耕地利用因素对粮食产量的贡献,比较和分析不同耕地利用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效应,以探究不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2009—2016年粮食产量约下降2.4%,其中,粮作比下降8.8%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2009—2016年,福建省各地级市中仅龙岩和三明2地实现粮食增产。厦门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降幅最大,龙岩和漳州粮食单产增幅明显,泉州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明显,所有地级市的粮作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构效应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影响省内各地级市粮食产量变化的因素则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吴九兴  王晓妹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0):1920-1924
本研究以建设用地的数量为切入点,对建设用地转型的幅度和速度进行实证研究,详细分析了安徽省2004—2016年建设用地的演变趋势与原因。研究发现,安徽省建设用地的数量形态经历了快速而非平稳的转型过程。2004—2016年安徽省建设用地增加了3 777.36 km2,增长幅度为23.4%,转型幅度和转型速度分别为2.7%和5.6%。由于不同时期的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安徽省建设用地转型幅度和转型速度均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由于各个地级市之间行政区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差距的变动,使得部分地级市建设用地变化较为明显。同时,因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对各个地级市的建设用地转型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乡村是由人口、土地、产业等核心要素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复杂巨系统。为了探究乡村人—地—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面板数据,选取“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度刻画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地—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土地、产业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差异较大、不均衡的特点;大部分县域乡村人—地—业发展处于协调耦合阶段,形成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东部岳阳市发达区域为核心并以圈层的形式逐渐向外扩散的空间格局,呈整体水平逐年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呈现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4个类型,乡村人—地—业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出由初级协调向中度协调发展的逐年上升特征。  相似文献   

6.
李娥  赵锦  叶清  高继卿  杨晓光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8):3847-3859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敏感区域内的降水条件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可能影响,为当地春玉米种植品种熟型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1985年为时间节点,将1961—2017年分为2个时间段(1961—1985年和1986—2017年)。基于东北三省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敏感区域内的2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6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点1981—2007年玉米生育期的观测资料,分析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水分条件的变化特征,并运用作物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法计算降水条件变化对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1)1961—2017年,东北三省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的敏感地带内实际播种期呈提前趋势,成熟期呈推迟趋势,实际生产中品种熟型的调整导致实际生育期延长。(2)敏感区域内春玉米品种熟型的调整,使生育前期(播种—拔节)和后期(开花—成熟)需水量增加,生育中期(拔节—开花)需水量减少;同时,生育前期有效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生育中期和后期有效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3)品种熟型调整后,春玉米生育中期有效降水量满足率最低。(4)品种熟型调整后,气候生产潜力在中晚熟品种调整为晚熟的区域5南部和西部的宽甸和通榆站点呈减小趋势,波动性增加,在特早熟品种调整为早熟的区域1和早熟品种调整为中熟的区域3北部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且波动性降低。【结论】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东北地区敏感区域内有效降水量满足率在生育中期和后期降低,气候生产潜力在研究区域的西部和南部减小、东部增大且不稳定性高。因此,在敏感区域的东部、西部和南部仍要进一步关注品种熟型的选取,同时在春玉米生育中期和后期,及时进行灌溉补充水分,确保春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广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05-14307,14310
利用浙江省30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和粮食产量统计数据,揭示了浙江省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特征和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78~2007年浙江省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均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此期间粮食供需差距越来越大。通过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发现,粮食总产量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驱动下,随之下降,并且下降幅度快于耕地面积的减少率。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耕地压力、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研究主题进行“趋势—比率”二维分析,识别学科领域的研究缺口。基于国内情报学领域5种核心期刊的数据,形成16个研究主题,从中国知网的引文数据库获取这16个主题在2007年—2016年10年的发文量以及引用情况。用发文量表示研究趋势、引用情况表示用户需求。通过分析用户的引用数据来评估所有主题的发文趋势,最后依据发文趋势(Trend)和比率(Rate)两个维度形成四个区域,分析每个区域中的研究主题,确定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缺口,并给出研究优先级。研究结果表明:“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信息生态”等在情报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优先级。  相似文献   

9.
基于《河南省统计年鉴2000-2018》数据,对河南省18年来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引入土地利用动态度反映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与10个省直管县耕地资源的空间差异,并提出耕地资源保护政策落实与发展的对策。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面积呈阶段性变化特征,2000-2003年间全省耕地面积增加,2003-2008、2009-2016年间耕地面积均呈现连续下降趋势,2016-2018下降趋势有所缓和,但对于耕地资源仍需保持谨慎态度;空间上2012-2018年间13个市(州)耕地面积减少,其中郑州市减少幅度最大;耕地面积的保护需加强监管体制,发挥农民主体性,实现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体现了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导向,开展“四化”同步研究对于经济统筹发展、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及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浙江省“十二五”期间的“四化”发展进程,揭示其区域内部差异,评价了“四化”协调发展,以期为后续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均稳步推进,工业化步入实现阶段的后期,城镇化与信息化双双进入平稳发展的后期阶段,农业现代化则处于初步实现阶段。浙江省“十二五”期间“四化”发展步调不一,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关联松散;与此同时,“四化”发展仍然存在显著的省内差异,浙西南城市发展水平总体滞后于浙东北。因此,今后浙江省应注重突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瓶颈,增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并逐渐消弭省内“四化”进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探究2000—2017年中国9大农业区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的空间分布,从省域层面分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除外)地均农业机械总动力空间分布的演变特征,并运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耕地变化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变化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0—2017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快速提升,整体由“一强多弱”向“多强并存”格局演变,但省域发展不均衡,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第一产业增加值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735,说明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长会带动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提高,与耕地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478。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耕地被大量占用,如何协调耕地与经济变化发展,是当前乡村振兴、土地整治领域研究的热点。基于脱钩理论及模型,本文运用2011年、2014年北部湾经济区耕地面积、农业生产总值、农村居民纯收入、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运用脱钩指数模型对其耕地与农业经济变化关系进行脱钩分析。结果表明:(1)2011—2014年北部湾经济区耕地面积增加了147.76千公顷,南宁市、崇左市的耕地呈增加上升趋势,而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玉林市等的耕地面积则出现下降,耕地变化空间差异大。(2)北部湾经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了2159.66亿元,变化率为40.90%。(3)各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总值均增加,其中南宁市等的农业生产总值增幅较高,而防城港市、崇左市增加幅度较小。(4)北部湾经济区各地级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出现增长,其中防城港市、玉林市增加幅度较大。(5)北部湾经济区耕地面积与农业生产总值呈双向变化,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玉林市的耕地面积与农业经济变化分别呈强脱钩关系,南宁市的呈弱脱钩关系,崇左市呈扩张负脱钩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呈贡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1996、2001、2007和2011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在ENVI 5.1和ArcGIS 10.1平台下提取呈贡区1996—2011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信息,基于FRAGSTATS 4.2软件提取研究区的斑块指数、形状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1年,呈贡区的景观格局变化表现为种植土地和其他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集聚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种植土地斑块数量总体增加,但总面积减少,景观趋于离散分布;林草覆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波动幅度较大;水域没有较大波动;其他用地总面积呈现减少趋势。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因素是当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4.
张泽民  吕昌河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11):2135-2149
【目的】 准确评估青藏高原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以为合理开发地区农业资源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首先基于文献数据资料,在对WOFOST模型进行参数校验的基础上,利用青藏高原113个气象台站1958—2017年的逐日气候数据,逐年模拟了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并进行空间分析,然后利用Theil-Sen Median 坡度、Pearson相关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等方法,统计分析了不同积温条件下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化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结果】 1958—2017年,青藏高原各个气象台站春小麦的多年平均光温生产潜力在3.20—8.68 t·hm-2之间,其中5—9月多年平均活动积温在1 600—3 400℃·d区间的潜力相对较高,并且呈轻微上升态势,主要分布在西藏“一江两河”、青海“河湟谷地”、四川甘孜州北部等,而<1 600℃·d和>3 400℃·d区间的生产潜力相对较低,且分别呈显著上升和下降态势(P<0.01)。青藏高原作物生长季的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并且最低温度的上升速率高于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温度日较差和太阳辐射则均呈下降趋势(P<0.01),下降速率分别为0.08℃·(10a)-1和8.96 MJ·m-2·(10a)-1。不同积温区间,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积温的增加,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的上升速率均呈下降态势,日较差的下降速率也呈减小态势,而太阳辐射的下降速率则为增加态势。青藏高原及各个积温区间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化与太阳辐射变化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积温区间从<1 600℃·d到>3 400℃·d,生产潜力对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的响应程度逐渐下降,且对最低温度的响应由正向变为负向,与日较差和太阳辐射的正相关性程度也呈先升高后下降的态势。在<1 600℃·d积温区间,平均温度变化是影响光温生产潜力变化的关键因素,平均温度每升高1℃,光温生产潜力可增加885.71 kg·hm-2P<0.01);而在1 600—3 400℃·d区间,太阳辐射变化对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化起决定作用,太阳辐射每升高1 MJ·m-2,生产潜力可增加3.42 kg·hm-2P<0.01);而在>3 400℃·d区间,日最低温度和太阳辐射每升高1℃和1 MJ·m-2,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可分别下降和升高398.65和3.07 kg·hm-2P<0.01)。【结论】 青藏高原不同积温区间的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及其对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不同积温条件下春小麦产量潜力水平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区域春小麦布局和增产潜力开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探讨基于县域单元的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定量评价方法。首先,分析研究区“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耕地占补平衡的实施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耕地占补平衡的数量、质量、地形坡度、地类、耕作便利程度等5个方面构建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根据耕地占补地类、质量、坡度、耕作便利程度、不同地块的粮食产能等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评价模型,并利用人均耕地面积系数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婺源县“十二五”期间虽然实现了耕地占补的数量平衡,但呈现出不可持续的趋势,据此提出拓宽耕地占补平衡途径、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和分析怀远县气候变化趋势,采用怀远县1961—2014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年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怀远县平均气温增大,其中春季增温幅度最大;年降水总量整体略有增加,在21世纪初,降水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增加和气温的升高,表明怀远的气候变化呈暖湿化的发展态势。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均呈下降趋势,对3个气象要素下降贡献率最大的季节分别为夏季,春季和春季。21世纪初是气象要素年代际变化最明显的时期,春夏是年内气象要素变化幅度最大的季节。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是气象类灾害频发的省份之一,气象类灾害预警信息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地发生灾害的风险。本文通过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气象类灾害预警信息数据,从预警信息的时空分布上得到如下结论:浙江省气象类灾害预警的高发期为每年的6月至9月,与浙江省汛期吻合。浙西北丘陵(杭州)和浙东沿海丘陵(台州)是浙江2个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高发地区;浙江发布的气象类灾害预警中暴雨和雷电预警最多,说明午后局地短时强天气过程是影响浙江的主要气象灾害;浙江省气象类预警主要存在3个高发时段,一是汛期14:00—17:00的暴雨、雷电预警高发时段,二是7—8月8:00—10:00的高温预警高发时段,三是春秋季5:00—6:00的大雾预警高发时段。自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以来,随着浙江省综合防灾减灾理念逐渐成熟,非气象类灾害的预警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定位监测试验,研究4年有机肥、无机肥配施下水稻土壤速效钾、缓效钾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2014—2017年速效钾占比变化相对稳定,2014—2017年都为配方+有机肥区>配方区>常规区,配施有机肥对土壤缓效钾也有一定的积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结合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从城郊、平原、海岛、山区4个维度,提出可复制、可推广的4种乡村振兴典型模式,总结了高质量推进浙江乡村振兴“全域秀美”“融合精美”“生态富美”“要素活美”的创新路径,提出了浙江省进一步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与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贵州水稻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等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研究基于贵州80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USDA)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有效降水量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计算贵州水稻不同生育期内的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并分析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缺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5年,贵州水稻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为324 mm,呈递减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是有效降水量最大的阶段,呈递增趋势,其他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均为递减趋势;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为737 mm,呈递减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抽穗—灌浆期需水量呈递减趋势,其他生育期需水量呈递增趋势;水稻全生育期多年平均缺水量为413 mm,呈递增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缺水量呈递减趋势,其他生育期呈递增趋势。全生育期作物水分盈亏指数为0.56,其中,抽穗—灌浆期对灌溉依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