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研究穴位埋线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取3月龄健康雄性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仅离断右侧颈外动脉,模型组和穴位埋线组制作局灶性脑缺血90 min再灌注大鼠模型,穴位埋线组缺血再灌注90 min后于百会穴、右侧顶颞前斜线进行穴位埋线。再灌注1 d、3 d、7 d、14 d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网屏实验;再灌注14 d后,TTC染色比较各组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损伤;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突触素I的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t > 11.851, P < 0.001),网屏实验时间显著缩短( t > 6.190, P < 0.001),GFAP阳性表达增加( P < 0.05),突触素I阳性表达下降( 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增加( t > 3.464, P < 0.001),网屏实验时间显著增加( t > 3.642, P < 0.001),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 F = 93.426, P < 0.001),GFAP阳性表达降低( P < 0.05),突触素I阳性表达增加( P < 0.05)。 结论 穴位埋线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增加缺血半暗带内轴突的再生,加强突触间连接与传导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在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影区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56只分为正常组(n = 14)、假手术组(n = 14)、模型组(n = 14)和VNS组(n = 14)。模型组和VNS组线栓法建立缺血1 h再灌注模型,VNS组于缺血0.5 h时行左侧VNS。再灌注24 h后,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体积,Longa评分观察大鼠神经损伤程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Beclin-1水平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Ⅱ/Ⅰ比值,并检测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水平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 (Sirt1)蛋白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缺血半影区Beclin-1、LC3-Ⅱ/Ⅰ、AMPK磷酸化水平和Sirt1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 < 0.001)。与模型组相比,VNS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 P < 0.001),Longa评分降低( P < 0.05),缺血半影区Beclin-1水平和LC3-Ⅱ/Ⅰ比值显著上升( P < 0.001),AMPK磷酸化水平和Sirt1蛋白水平显著上升( P < 0.001)。 结论 VNS通过调节AMPK-Sirt1自噬通路,减轻大鼠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压氧舱治疗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和Beclin-1表达的影响,探究高压氧修复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机制。方法 54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n=18)、高压氧组(n=12)和抑制剂组(n=12)。模型组、高压氧组和抑制剂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损伤模型。高压氧组和抑制剂组建模后予高压氧舱治疗;抑制剂组治疗前侧脑室注射3-甲基腺嘌呤。损伤后72 h,各组进行伊文思蓝染色,观察梗死区伊文思蓝含量;模型组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LC3在CD31+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梗死区皮质微血管段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梗死区伊文思蓝含量明显升高(P < 0.01);与模型组相比,高压氧组梗死区伊文思蓝含量明显降低(P < 0.01);与高压氧组相比,抑制剂组梗死区伊文思蓝含量增高(P<0.05)。模型组损伤区CD31+血管内皮细胞可见LC3表达;模型组梗死区微血管段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 < 0.01);高压氧组的LC3-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升高(P<0.05);抑制剂组较高压氧组和模型组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损伤区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自噬现象,高压氧舱治疗能够上调梗死区血管内皮细胞自噬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从而促进血脑屏障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运动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心肌保护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3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 12)、模型组(n= 12)和运动预处理组(n = 12)。运动预处理组造模前给予4周运动预处理训练。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再灌注1 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缺血区Beclin 1、LC3蛋白表达;TUNEL染色观察心肌缺血区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运动预处理组心肌缺血区LC3-Ⅰ蛋白表达上升,Beclin 1、LC3-Ⅱ蛋白表达下降,LC3-Ⅱ/LC3-Ⅰ下降(P< 0.05),心肌缺血区凋亡细胞指数减少(P< 0.05)。结论 运动预处理能上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缺血区LC3-Ⅰ表达,下调Beclin 1、LC3-Ⅱ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短波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纹状体和运动皮质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Bcl-2 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造模组、超短波治疗组,每组6 只。脑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 法),观察TNF-α和Bcl-2 在脑组织中表达的变化。结果造模组大鼠海马、纹状体和运动皮质TNF-α和Bcl-2 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超短波治疗组TNF-α表达低于造模组,Bcl-2 表达高于造模组(P<0.05)。结论超短波治疗通过影响TNF-α和Bcl-2 的表达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施万细胞增殖、髓鞘修复以及坐骨神经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Smad2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6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 = 22)、模型组(n = 22)和观察组(n = 22)。模型组和观察组采用夹持法制备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造模后第8天,观察组每天以点法、拨法、揉法定性定量刺激大鼠术侧殷门、承山、阳陵泉。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21 d测量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干预前,干预7 d、14 d、21 d行斜板测试;干预21 d,免疫荧光染色观察S100、TGF-β1、Smad2的表达;干预前,干预7 d、21 d,Western blotting检测TGF-β1、Smad2和p-Smad2蛋白表达。结果 干预前,模型组和观察组SFI和斜板测试角度低于假手术组(P < 0.05);干预21 d,观察组SFI和斜板测试角度均高于模型组( P< 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干预21 d,模型组坐骨神经S100表达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 < 0.01),观察组高于模型组( P < 0.05),且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Western blotting显示,干预前和干预7 d,模型组TGF-β1、Smad2和p-Smad2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 P < 0.05);干预21 d,三组间各蛋白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结论 “三法三穴”推拿手法能促进施万细胞增殖,促进髓鞘恢复,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但该作用可能与TGF-β1/Smad2通路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补气益血中药黄芪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11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实验室进行。取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模型组:以生理盐水10mL/(kg·d)灌胃,1次/d,7d后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模型,6只在再灌注6h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法与医学图像分析结合的方法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剩余6只在再灌注24h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TUNEL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②黄芪组:以黄芪煎剂6g/(kg·d)灌胃7d,其余处理同模型组。③假手术组:不阻塞大脑中动脉,其余处理同模型组。结果:3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TUNEL阳性神经细胞数目: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49.9±9.8),(1.6±0.6)个/视野,t=12.05,P<0.01],黄芪组低于模型组[(30.2±2.1)个/视野,t=4.81,P<0.01]。②Bcl-2阳性细胞数目:模型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12.5±1.2),(1.7±0.6)个/视野,t=19.71,P<0.01],黄芪组显著高于模型组([16.4±2.2)个/视野,t=3.17,P<0.01]。③Bcl-2蛋白平均灰度:模型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182.8±13.6,205.9±11.5,t=3.18,P<0.01),黄芪组显著低于模型组(160.8±10.2,t=3.82,P<0.01)。结论:黄芪通过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可抑制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推拿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延缓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42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 = 6)、模型组(n = 18)和推拿组(n = 18)。假手术组游离右侧胫神经,模型组和推拿组游离并切除右侧胫神经约1 cm。术后第2天起,推拿组在损伤局部行推拿干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固定不干预。模型组和推拿组分别于术后14 d、21 d、28 d各处死6只大鼠,假手术组术后28 d处死,取术侧腓肠肌测定湿重比,HE染色观察腓肠肌细胞直径和面积,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时间点配对盒转录因子(Pax7)、成肌分化抗原(MyoD)和肌细胞生成素(MyoG)表达,以及21 d时microRNA-1、microRNA-133a、microRNA-206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推拿组各时间点腓肠肌湿重比、肌细胞直径、肌细胞面积(除14 d推拿组)均下降(P < 0.05);与模型组相比,推拿组各时间点腓肠肌湿重比、肌细胞直径、肌细胞面积均升高( P < 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14 d时Pax7表达升高( P < 0.05)、28 d时表达降低( P < 0.05),推拿组各时间点(除28 d) Pax7表达明显升高( P < 0.05);与模型组相比,推拿组各时间点Pax7表达升高( P < 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推拿组各时间点MyoD、MyoG表达均升高( P < 0.05);与模型组相比,推拿组各时间点MyoD、MyoG (除14 d)表达均升高( P < 0.05)。21 d时,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推拿组microRNA-1和microRNA-133a表达明显下降( P < 0.05),microRNA-206表达明显升高( P < 0.05);与模型组相比,推拿组microRNA-1、microRNA-133a和microRNA-206表达升高( P < 0.05)。 结论 推拿可能通过上调肌特异性microRNA的表达,促进Pax7/MyoD/MyoG通路转录,从而促进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延缓失神经肌萎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电针百会、神庭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白质纤维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32只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假手术组(n = 8)不结扎,其余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n = 8)、非穴组(n = 8)和电针组(n = 8)。电针组电针百会和神庭穴,非穴组刺激腋下非经非穴点,每天1次,共28 d。干预前后采用新物体识别试验进行评定,弥散张量成像观察大鼠脑白质纤维。 结果 干预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非穴组和电针组新物体偏爱系数降低(P< 0.05),后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干预后,电针组新物体偏爱系数较模型组增高(P < 0.05)。干预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非穴组和电针组胼胝体、扣带回、海马白质纤维各向异性分数(FA)降低;干预后,电针组海马、扣带回、胼胝体、外囊白质纤维FA较模型组增加。 结论 电针百会、神庭能改善VD大鼠记忆功能,可能与前额叶皮质、海马等脑区白质纤维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黄芪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报道的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10 ml·kg-1·d-1灌胃)、模型组(生理盐水10 ml·kg-1·d-1灌胃)和黄芪干预组(黄芪煎剂6 g·kg-1·d-1灌胃),每组12只.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与医学图像分析结合的方法检测Bcl-2、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TUNEL阳性神经细胞及Bcl-2、FasL阳性细胞表达增多(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黄芪干预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TUNEL阳性神经细胞及Fas-L阳性细胞表达减少,Bcl-2阳性细胞表达增多(P<0.01).结论:黄芪可增强Bcl-2蛋白表达,下调Fas-L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这可能是黄芪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认知功能及前额皮层神经元核抗原(NeuN)和突触素1 (SynapsinI)表达的影响,探究运动对缺血再灌注后认知功能改善的机制。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假手术跑台组(SE组)和模型跑台组(ME组),每组10只。线栓法制备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1 h再灌注模型,SE组和ME组行跑台训练14 d。训练后,采用旷场实验和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价大鼠认知功能;尼氏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大鼠前额皮质中神经细胞的数量及分布情况,通过ELISA观察血清SynapsinI表达。结果 与S组相比,M组旷场实验活跃度、穿格次数、总距离、中央区域活动时间,新物体识别实验认知指数和总距离均下降(P < 0.05);与M组相比,ME组旷场实验活跃度、穿格次数、总距离、中央区域活动时间及新物体识别实验认知指数和总距离均提高(P < 0.05)。M组较S组尼氏体计数减少(P < 0.05),排列紊乱;ME组较M组尼氏体数量增多(P < 0.05);M组NeuN阳性细胞数表达较S组降低(P < 0.05),ME组较M组增加(P < 0.05);M组SynapsinI阳性细胞数较S组降低(P < 0.05),ME组较M组增加(P < 0.05);M组血清SynapsinI表达较S组降低(P < 0.05),ME组较M组增加(P < 0.05);行为学实验结果多与尼氏体、NeuN、SynapsinI表达量呈正相关(r > 0.221, P < 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会导致大鼠认知功能损伤,运动训练能减轻神经损伤,改善认知功能,可能与促进NeuN和SynapsinI表达,增加前额皮质神经元和突触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以及海马区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C57BL/6小鼠42只,接受永久性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术。术后3 d,将造模成功的小鼠32只随机分为标准饲养组(n=16)和丰富环境组(n=16)。另选8只小鼠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组和标准饲养组置于标准环境中饲养,丰富环境组置于丰富环境中饲养。21 d后,行Morris水迷宫测试,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区Bcl-2和Bax蛋白水平。结果与标准饲养组相比,丰富环境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目标象限内停留时间、停留距离和穿过原有平台次数增加(P<0.05);Bcl-2水平升高(P<0.05),Bax水平降低(P<0.05)。结论丰富环境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可能与抵制海马区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神庭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大鼠脑区功能活动和工作记忆的影响。方法18只Sprague-Dawley大鼠,其中12只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造模,假手术组6只不结扎。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6)和电针组(n=6),电针组电针百会和神庭,共4周。干预前后采用Y迷宫、Morris水迷宫进行评定;干预后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计算局部一致性(ReHo)。结果干预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Y迷宫交替率显著降低(P<0.001),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升高(P<0.05);干预后,电针组Y迷宫交替率较模型组增高(P<0.05),Morris水迷宫工作记忆逃避潜伏期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双侧海马、嗅觉皮质、感觉皮质、听觉皮质,左侧纹状体ReHo降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双侧前额叶、海马、嗅觉皮质,左侧杏仁核ReHo升高。结论电针百会、神庭可改善VCI大鼠工作记忆,可能与调节前额叶、海马、杏仁核等脑区功能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芳香烃受体/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2/核转录因子-κB (AHR/SOCS2/NF-κB)信号通路在隔日限食(EODF)疗法减轻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3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EODF组,每组12只。后两组复制C5脊髓半侧钳夹模型。术后EODF组予24 h禁食和摄食交替,不限水,共2周。术前和术后1 d、7 d、14 d行梳理试验。术后14 d取各组脊髓组织,每组4只行HE染色观察病理损伤,4只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AHR、SOCS2和NF-κB水平,4只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HR、SOCS2、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 (IκBα)、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的mRNA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另两组各时间点梳理试验评分降低(P < 0.05),出现空腔、水肿、结构紊乱等病理改变;与模型组相比,EODF组术后14 d梳理试验评分增加(P < 0.05),损伤减轻。与模型组相比,EODF组AHR、SOCS2 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P < 0.05),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 < 0.05),IκBα mRNA表达增高(P < 0.05),TNF-α、IL-6 mRNA表达降低(P < 0.05)。结论 EODF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患侧前肢运动功能恢复,减轻损伤和炎症反应,可能与激活AHR/SOCS2/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3N-ammonia PET/CT脑血流灌注显像结合醋甲唑胺负荷试验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储备(CVR)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单侧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56例,在基态和醋甲唑胺负荷后分别行13N-ammonia PET/CT脑血流灌注显像,评估CVR情况;治疗后6个月再次行基态脑血流灌注显像。根据CVR将患者分为CVR正常组(n = 29)和CVR下降组(n = 27),随访24个月,观察两组脑缺血事件发生率和治疗前后基态脑血流(CBF)的变化。结果 CVR下降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高于CVR正常组(χ2 = 4.389, P < 0.05),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略高于CVR正常组,但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CVR正常组治疗后基态CBF改善 ( t = 2.409, P < 0.05);CVR下降组治疗后基态CBF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 t = 0.648, P > 0.05)。 结论 13N-ammonia PET/CT脑血流灌注显像结合醋甲唑胺负荷试验能很好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VR变化,并估计预后,对早期干预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7)和试验组(n = 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行常规物理治疗30 min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30 min。训练前、训练8周后、训练结束后随访1个月,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测试D区和E区、压力中心包络面积、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脱落4例。试验组训练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t| > 3.219, P < 0.05),1个月随访时除10MWT明显降低外(|t| > 3.491, P < 0.01),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t| < 1.565, P > 0.05);训练后和随访时,除6MWD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 2.108, P < 0.05)。结论 在传统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平衡和步行,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