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DSA表现及其解剖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DSA表现,着重分析引流静脉与海绵窦的解剖结构。方法回顾性的分析经DSA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76例,观察分析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引流静脉的显示情况及其解剖学基础。结果76例均经DSA血管造影作出了准确的诊断。经眼上静脉引流为主者72例(占94.7%);经岩上、下窦引流者18例;经基底静脉引流者5例;经皮层静脉引流者15例;经海绵间窦向对侧海绵窦引流者8例。眼上静脉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主要引流静脉。结论正确认识CCF的引流静脉与海绵窦的解剖结构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引流静脉与CCF临床及DSA表现的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5,(6):708-70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MRI及MRA影像表现,以及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均行CT及MRI平扫、MRA检查。结果:CT及MRI平扫显示:患侧海绵窦扩大8例,眼上静脉扩张8例,不同程度眼球突出8例,眼外肌增粗6例,球后脂肪浑浊3例,伴有颅脑损伤7例,其中CT显示颅底骨折7例。8例MRA原始图像及MIP图像可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口的位置,以及增粗的眼上静脉,部分患者可见眼下静脉、岩上窦、岩下窦、海绵间窦扩张,并可显示侧支循环情况。结论:CT、MRI平扫结合MRA检查没有创伤,无需对比剂,安全可靠,可以完成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64层CTA表现及其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行64层CTA检查的结果。结果:①常见CT表现:眼球突出;海绵窦扩大;眼上静脉扩张;眼眶内斑片状阴影及眼外肌肥厚。②容积重建显示20例动脉早期眼上静脉显影并扩张,13例动脉早期大脑中静脉显影并扩张。③血管分析软件技术显示直接型瘘12例,其中5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Ⅱ段,2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Ⅲ段,4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Ⅳ段,1例瘘口位于海绵窦V段,瘘口呈线条状8例,呈非线条状4例,间接型瘘5例。显示眼上静脉及大脑中静脉直接与海绵窦相通。结论:64层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的颈动脉海绵窦痿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了我院5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5例病例全部在CT检查中得到确诊。结论:CT检查是诊断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寞瘘的实用、准确方法。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眶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分析14例经CTA及临床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眶CT表现。方法本组14例,其中外伤11例,颈内动脉海锦窦瘘10例,硬脑膜动脉海绵窦瘘4例。结果主要CT表现①眼球突出,②眼上静脉扩张,③海绵窦扩大,④眼外肌增厚,⑤眶尖软组织肿胀。结论对突眼病人进行CT扫描发现上述表现时可考虑颈动脉海绵窦瘘,CTA可明确瘘的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疑诊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患者进行TCD检测.所有病例由血管造影(DSA)证实均存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果:18例TCD均有异常改变,2例TCD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未见明显改变.其中患侧颈内动脉虹吸段血流速度增高16例,轻度增高2例.以舒张期血流速度增高,搏动指数降低为主,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7例患者有频谱紊乱或频谱边缘不清伴有吹风样血管杂音等频谱形态异常改变.与DSA比较,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TCD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7例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明确瘘口部位,采用可脱性球囊或电致血凝性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进行栓塞.结果:7例中,3例球囊栓塞成功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2例表现为假性动脉瘤,用球囊闭塞患侧颈内动脉;1例因瘘口太小,用GDC填塞海绵窦;另1例两次试放球囊入海绵窦均破裂失败,其中一枚瘪陷球囊滞留于海绵窦,患者不愿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未予进一步治疗,但术后一周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结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瘘口部位、大小,首选治疗方法是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海绵窦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海绵窦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82例海绵窦区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其中CT检查47例,CT血管造影(CTA)27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4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7例。结果1)血管性病变:海绵状血管瘤7例,动脉瘤20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7例;2)炎症性病变: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1例,副鼻窦炎症侵及海绵窦2例,硬膜外脓肿侵及双侧海绵窦1例;3)肿瘤性病变:脑膜瘤8例,三叉神经瘤3例,肺癌海绵窦转移2例,侵袭性垂体瘤累及海绵窦25例,垂体癌1例,鼻咽颅底恶性淋巴瘤1例,蝶窦腺样囊性癌侵及1例,脊索瘤侵及3例。结论海绵窦血管性病变以CTA诊断最为满意,可以行DSA检查同时给予介入治疗。海绵窦肿瘤和炎性病变,则以MRI多方位成像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外伤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MRA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月~2004年7月MRA检查诊断并经DSA或临床确诊的16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影像学资料.16例均进行二维相位对比法(2D-PC)和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检查.结果 16例患者2D-PC法显示海绵窦异常及扩张的引流静脉31个,3D-TOF法显示50个.16例中,对海绵窦扩大和扩张、迂曲的眼上静脉,3D-TOF MRA 100%显示,2D-PC MRA显示分别占总数的81.2%(13/16)和86.6%(13/15).结论 MRA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估外伤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周围血管情况,多数情况下可作为介入治疗前的筛选诊断和治疗后随访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患者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A影像表现。结果本组9例均见海绵窦扩大及引流静脉动脉期提前显影的CCF表现,5例为直接型CCF。结论CTA对CCF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为临床治疗方案和时机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眼部表现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引起眼部改变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方法:对5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患者从病史、眼部表现及特殊检查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有外伤史、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及眼球运动障碍。眶区闻及与脉搏一致的血管性杂音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眼部特征性表现。结论:常规做眼球、前额、乳突部位的听诊,积极进行眼部多普勒探查,及时行DSA检查,可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 ,着重分析引流静脉与海绵窦的解剖结构之关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经DSA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76例 ,观察分析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引流静脉的显示情况及其解剖学基础。其中 2 1例行可脱性球囊、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 ,5例行外科手术。结果 76例均经DSA血管造影作出了准确的诊断。 2 6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和外科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消失。结论正确认识CCF的引流静脉与海绵窦解剖之关系 ,有助于正确合理的选择CCF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癌APS的16层螺旋CT表现,分析影响16排螺旋CT显示肝癌APS影像征象的因素。方法:分析175例肝癌患者的16层螺旋CT扫描影像表现,对16层螺旋CT双期扫描显示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有无癌栓、分流位置等征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门静脉癌栓的相对危险度为1.05,肿瘤位置的相对危险度为1.60。其他相关征象在本研究中不是16排螺旋CT相关的肝癌APS显示影响因素。结论:影响16排螺旋CT显示肝癌APS影像征象的因素分别为门脉癌栓和肿瘤位置。  相似文献   

14.
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 (CTPV)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ripheral collateral pathways or recanalizations after a complete or partial obstmction Of the main portal vein and/or its intrahepaticbranches. It is a compensatory response to the loss ofportal blood flow. The pathogenesis of CTVP is multiple and the cases rare clinically. The commonly useddiagnostic methods include selectiv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ography, ultrasound sonography (U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i mage,CDFI)和脉冲频谱多普勒(pulse wave Doppler,PWD)超声技术对95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CF,TCCF)和25例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spontaneous CCF,SCCF)患者的颅内外相关血管进行检测,比较分析两组间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对照。结果DSA提示TCCF组中有87例为高流瘘,8例低流瘘,SCCF组中有24例为低流量瘘,仅1例为高流瘘。高流瘘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患侧颈内动脉呈明显高流速低阻力频谱;瘘口远端的大脑中、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健侧,盗血明显。而低流瘘患者的双侧颈内动脉各血流参数相比无明显差异,有11例患侧颈外动脉及其分支呈高流速低阻力改变;颅底各动脉流速、PI值及频谱形态正常且基本对称,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明显。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与DSA造影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无创、系统地观察到CCF因瘘口引起的颅内外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病人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CT诊断该病的价值。方法:6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病人均做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均经DSA证实,1例同时经手术证实分析其CT表现,并与DSA所见进行比较。结果:主要CT表现为门静脉走行区结构紊乱,正常结构消失;在门静脉走行区出现血管样或迂曲、扩张窦隙样血管结构,其在门静脉期明显强化;而DSA主要表现为与门静脉平行,迂曲扩张呈蛇行的静脉网,结论:CT是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有效方法。DSA可证实CTPV的存在。对CT表现不典型病例,结合DSA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外科手术结果对比,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5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16层螺旋CTA图像与DSA和外科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结合CTA?DSA和术中所见,在356例患者中的195例患者颅内发现215个动脉瘤?5个动脉瘤CTA漏诊,9个动脉瘤在DSA检查中未能清楚显示,但被CTA发现,其中5个得到手术证实,另外4个未行手术治疗?16层螺旋CTA对于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检出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在颅内动脉瘤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8.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全部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 ,2例行CT检查 ,2例行DSA检查。结果  7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为等、低信号 ,6例在T2WI呈均匀明显高信号 ,1例呈混杂信号。病灶形态呈哑铃形或卵圆形 ,边界清楚。注射造影剂后肿瘤显著强化 6例 ,不均匀强化 1例。 2例CT检查表现为均匀较高密度影 ;2例DSA缺乏明显的肿瘤染色。结论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MR图像上有其特异性 ,综合分析临床点及MRI、CT和DSA等影像表现 ,有利于正确诊断 ,确定手术入路 ,指导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