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疗效及适应症,讨论手术并发症及其预防并与自动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APLD)及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MED)比较。方法 采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2例,平均年龄39岁,病程平均16个月。全部病人都有腰痛和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及麻木,部分病人有间歇性跛行。CT及MRI检查7例合并中央椎管狭窄症。结果 术后47例获得随访,平均时间16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治疗优良率为94%。结论 认为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与APLD、MED比较,具有适应证广泛、手术优良率高、后期并症少、不损害脊柱稳定性、价格经济等优点。不失为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有效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和经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经后路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按手术方法将2016年6月~2019年7月接诊的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分别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腰椎功能、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手术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镜下侧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手术中的护理配合。方法对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间孔镜下侧入路髓核摘除术。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结果患者较术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适应证、精细操作、护理配合是椎间孔镜下侧入路髓核摘除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入路选择、手术技巧等相关问题。方法:对50例确诊为单间隙、特殊类型(突出物巨大、脱垂、部分钙化、极外侧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所有患者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MacNab标准评估疗效,并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结果:NRS由术前8.65±1.21降至术后3个月的2.01±0.53(P=0.00)和术后6个月的1.86±0.25(P=0.00)。术后3个月与6个月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4.0%和87.5%。术中发生渗血1例、术后足下垂1例,均经积极对症处理获满意效果。结论:在严格适应证、选择最佳入路和精细操作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某些常用微创技术难以奏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指导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案的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6月~2019年3月收治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功能障碍评分、腰椎功能改善评分及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功能障碍评分较对照组低,腰椎功能改善评分较对照组高,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比较,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较佳,更有利于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减轻功能障碍,降低疼痛强度。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观察疗效。方法应用椎间盘镜治疗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椎间孔突出型14例,椎间孔外侧突出型9例,分别经椎板间入路及经小关节外侧入路,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椎间盘髓核摘除。结果全部病例镜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6min,平均术中出血75mL。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远期疗效:优1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1.3%。结论应用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8.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腰腿痛常见的病因之一,早期多采用保守治疗,当保守治疗失败,就应考虑手术[1]。传统的手术治疗包括椎板切除、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减压等。本科采用微创通道辅助下髓核摘除术治疗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本院1997-2003年间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分为椎间孔内型与椎间孔外型,分别采用经椎板间入路与经椎板外缘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于L3~4、L4~5间隙的椎间孔内型及L5S1间隙的椎间孔外型病例采用经单侧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28例(2例为再手术),对于L3~4及L4~5间隙的椎间孔外型突出采用经椎板侧方入路摘除髓核6例(1例为再手术)。结果:本组共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8年。临床症状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应针对不同的突出类型分别采用经椎板间入路与经椎板外缘入路,便于操作且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  相似文献   

10.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特征为突出的髓核组织多为破裂游离型,往往位于椎间孔或椎间孔外区域,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剧烈,而腰痛症状往往较轻“。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6例,其中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27例,行单纯经椎板侧方入路手术治疗12例,联合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8例。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