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包龙  杨楠  刘雁勇  左萍萍 《金属学报》2004,9(2):153-156
目的: 观察慢性轻度应激(CMS) 小鼠模型的自发活动与认知行为变化, 中枢胆碱能毒蕈碱型(M) 受体的改变及药物脱氢表雄酮(DHEA) 的干预作用。方法: 连续3 wk 对小鼠采用7 种不可预知的应激原建立CMS 模型, 设DHEA 低、高两个药物治疗组, 用自发活动和水迷宫法测定行为改变, 用放射性配基法测定皮层、海马、下丘脑和小脑的M 受体改变。结果: CMS 组小鼠自发运动明显减少, 寻找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 DHEA 补充后可有效改善上述行为变化;CMS 组小鼠大脑皮层、海马的M 受体特异性结合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P<0.05) 。使用DHEA 后, 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CMS 可使动物的自发运动减少, 并使其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减退,该变化与脑内胆碱能受体活性低下有关。补充DHEA 可有效缓解上述变化, 以低剂量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陈新梅  李心沁 《金属学报》2008,13(9):981-984
目的:研究伊文思蓝鼻腔给药壳聚糖载体的促吸收作用及其对鼻腔黏膜的毒性。方法:小鼠鼻腔给伊文思蓝的壳聚糖溶液后, 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脑部伊文思蓝的分布;紫外法测定小鼠脑部其含量;通过鼻腔黏膜切片考察壳聚糖对大鼠鼻腔黏膜毒性。结果:壳聚糖对伊文思蓝经鼻吸收入脑具有促进作用, 伊文思蓝在脑前、中、后部均有分布;壳聚糖载体对大鼠鼻黏膜毒性较小。结论:壳聚糖是水溶性药物经鼻吸收入脑的优良载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非选择性毒蕈碱(M)受体拮抗剂东莨菪碱、选择性M1 受体拮抗剂哌拉唑嗪以及选择性M2受体拮抗剂美索四氨对吗啡戒断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吗啡依赖大鼠模型侧脑室注射上述药物, 并用腹腔注射纳洛酮诱发戒断反应, 记录60 min 内戒断症状。结果 侧脑室注射东莨菪碱(25, 50 μg)、哌拉唑嗪(20 μg)和美索四氨(25 μg)可明显抑制由纳洛酮诱发戒断反应, 东莨菪碱减轻吗啡戒断症状呈明显量效关系。结论 侧脑室注射东莨菪碱能减轻吗啡戒断反应, 提示中枢胆碱能神经毒蕈碱(M)受体在吗啡依赖和耐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组胺及其受体阻断药对离体家兔脑及外周血管的作用;并观察钙离子在组胺效应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取家兔基底动脉和肠系膜动脉,分别在不同剂量苯海拉明、西咪替丁和硝苯地平存在的情况下, 观察组胺量效曲线的变化。结果: 组胺可引起基底动脉和肠系膜动脉收缩;苯海拉明可拮抗组胺的上述作用;西咪替丁小剂量时即可增强组胺所致的基底动脉的收缩, 而大剂量时才对组胺引起的肠系膜动脉收缩有增强作用;硝苯地平对组胺引起的两种动脉的收缩都有抑制作用。结论: 组胺对离体家兔脑及外周血管均有收缩作用, 这种缩血管作用主要通过Ca2+内流引起。同时, 实验结果提示两种血管上组胺受体的分布密度有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L) 的两个差向异构体α-GL 和β-GL 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其特征。 方法 运用HPLC-UV 法检测小鼠单次iv α-GL 或β-GL 53 mg·kg-1后5、15、30、60 和180 min 时体内各组织脏器中的药物含量, 比较、评价两者的分布差异及特征。 结果 α-GL 和β-GL iv 后分布迅速,除血外, 肝中含量最高, 肺、肾、脂肪、心、卵巢、肠、脾、睾丸、肌肉中药物含量依次减小, 脑中最低;肠肝循环的第二峰现象出现在30 min 时;α-GL iv 后早期肝含量显著高于β-GL, 血及其余组织脏器药物含量明显低于β-GL 或与其相近;随时间的延长药物含量迅速降低的同时肠浓度渐高, 至180 min 时α-GL 各组织脏器(除肠外) 药物浓度接近或低于检测限, β-GL 则仍维持较高浓度, 是峰值的30 %~ 70 %。 结论 小鼠iv α-GL 后在体内呈肝分布特异性, 转化成GA 的速率高于β-GL, 无组织蓄积;而β-GL 在体内分布广泛, 代谢较慢, 有蓄积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杜荣辉  管立  戴德哉  张媛  吉民 《金属学报》2004,9(12):1357-1360
目的: 建立内皮素受体拮抗剂CPU-0213 在小鼠和大鼠血清中的检测方法, 测定单次静脉注射(iv) CPU-0213 80 mg·kg-1后在小鼠和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用HPLC 测定小鼠和大鼠血清中的药物浓度, 3P97 程序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 CPU-0213 在0.4~200 μg·L-1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 最低检测浓度为35 μg·L-1。日内差小于2.7 %, 日间差小于6.3 %, 方法回收率大于95.9 %。CPU-0213 在小鼠和大鼠体内的药-时数据均符合二室模型, 消除半衰期分别为83.0±1.8 min 和96.6±11.5 min 。结论: 该方法灵敏、简单, 专属性强, 重现性好。单次iv CPU-021380 mg·kg-1后, 在小鼠和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未见种属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付良青  黄丰  唐欣  钱平利  刘泽源 《金属学报》2004,9(9):1016-1018
目的: 研究盐酸托烷司琼胶囊的人体药代动力学。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二极管阵列紫外法测定18 名健康志愿者口服剂量10 mg 盐酸托烷司琼胶囊后受试者血浆中的盐酸托烷司琼的浓度, 并应用3p97 软件对盐酸托烷司琼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 求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盐酸托烷司琼胶囊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达峰时间(Tmax ) 2. 33±0. 43 h, 峰值浓度(Cmax ) 10. 48±2. 70 μg·L-1, 曲线下面积(AUC0-24 h ) 111. 89±39. 86 μg·h-1·L-1结论: 盐酸托烷司琼胶囊在志愿者体内分布及消除都很快, 10 mg 单次给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川芎嗪对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取豚鼠气管制成气管片, 用体外实验方法分别记录川芎嗪对豚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以及在钙通道和不同受体阻断剂孵育的条件下对豚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的变化。 结果 川芎嗪对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舒张作用(P <0.01), 呈剂量依赖性(10-5.5 ~ 10-3 mol·L-1), 其作用可以被普萘洛尔(心得安) 所拮抗;其与硝苯地平有协同舒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M 受体阻滞剂阿托品对川芎嗪的作用无明显影响。 结论 川芎嗪对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舒张作用, 其机制很可能是通过作用于气管平滑肌上的β2 受体, 抑制细胞外Ca2+的内流而导致气管平滑肌的舒张。  相似文献   

9.
李琳  张炜  沈陈林  张平  黄晓晖 《金属学报》2015,20(5):486-492
目的: 考察阿司匹林与华法林联用肠吸收变化情况。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分肠段单向肠灌流模型,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阿司匹林、华法林对映体的浓度,分别计算其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定量比较单用组、联用组和诱导组中阿司匹林、S-和R-华法林的肠吸收差异。结果: 与单用华法林组相比,合用阿司匹林组中S-和R-华法林的吸收无明显变化(P>0.05),阿司匹林诱导组中S-和R-华法林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段的吸收显著降低(P<0.05);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合用华法林组和华法林诱导组中阿司匹林在各肠段的吸收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对华法林对映体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段的吸收有抑制作用,且不存在立体选择性,而华法林对阿司匹林的吸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刘艳红  熊利泽  王强  张宏 《金属学报》2005,10(8):909-912
目的: 观察异氟醚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活体脑片细胞内游离钙的影响,探讨异氟醚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阻闭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并于缺血2h后拔出栓线给予再灌注。利用细胞内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再灌注2h后大鼠脑片细胞内荧光强度。比较异氟醚预处理1h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活体脑片额顶叶皮质及纹状体区域Ca2+浓度的影响。结果: 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侧脑片皮层及纹状体Ca2+荧光强度明显升高。脑缺血前给予异氟醚预处理1h可抑制缺血侧大脑皮层细胞内Ca2+含量的增加,对纹状体细胞内Ca2+含量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缺血前给予异氟醚预处理可有效减轻额顶叶皮层细胞内的钙超载,对纹状体区域脑细胞内游离钙水平影响较小,提示异氟醚的脑保护作用在不同脑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徐隽  余涓  王晶  林春  陈崇宏 《金属学报》2004,9(3):294-298
目的:探讨蕲蛇酶(acutobin) 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 模型, 缺血3 h 后恢复血流再灌24 h 。观察蕲蛇酶对脑梗死面积、脑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活性、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 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的影响。结果:蕲蛇酶能有效减小脑梗死灶, 缓解MPO 升高、降低MDA 含量、抑制iNOS 活性, 降低NO 含量。结论:蕲蛇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缓解MPO 升高以及抑制脑组织中iNOS 活性, 降低NO、MDA 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1, 6-二磷酸果糖锌(Zn-FDP)和葡萄糖酸锌(Zn-G)的药动学参数, 以探讨Zn-FDP 药动学特征, 为该药临床应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小鼠口服Zn-FDP和Zn-G 后的血锌含量分别进行药动学测定。结果:Zn-FDP 和Zn-G 的Ke 分别为0.27 ±0.12 和0.41 ±0.03 h, tmax 分别为1.65 ±0.04 和1.43 ±0.05 h,Cmax分别为9.27 ±0.25 和13.46 ±0.16 mg·L-1,AUC 分别为47.45 ±2.11 和57.67 ±5.80 mg·h-1 ·L-1结论:Zn-FDP 给药后血锌低于Zn-G 给药后血锌含量,但心、肝、脑、肾4 个脏器锌含量却无显著差异, 表明Zn-FDP 吸收不及Zn-G, 但由血液转运进入组织却优于Zn-G。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使用氯胺酮是否延迟盲肠结扎穿孔(CLP)所致脓毒症小鼠的死亡时间。方法: 60只CLP小鼠,分别于术后1、6 h 腹腔注射氯胺酮0、3、6、12 mg·100 g-1,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并比较累计生存率。结果: 氯胺酮延长CLP小鼠死亡时间(P<0.05);氯胺酮6 mg·100 g-1组小鼠生存时间明显长于3 mg·100 g-1组和12 mg·100 g-1组(P<0.05)。结论: 氯胺酮延迟CLP小鼠死亡时间,并呈现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氯法拉滨注射液单剂量及多剂量静脉滴注的人体药动学过程。方法: 4例白血病患者单剂量恒速静脉滴注氯法拉滨注射液 52 mg·m-2·d-1 ,单剂量试验结束后进入多剂量给药试验, 52 mg·m-2·d-1 ,连续给药 5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及尿液中氯法拉滨的浓度,并采用DAS药动学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求算有关药动学参数。结果: 4例受试者单剂量静脉滴注氯法拉滨注射液后,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414±205) μg/L,tmax(3.0±1.4) h,t1/2z(4.4±2.0) h,AUC0-t(2475±659) μg·h·L-1,AUC0-∞(2566±606) μg·h·L-1,CLz(21.2±5.1) L·h-1·m-2,Vz(142±97) L/m2,MRT(0-t) (6.3±2.2) h,Zeta(0.18±0.07) h-1,24 h 平均尿液累积排泄率为(39.53±20.98)%。52 mg·m-2·d-1静脉滴注氯法拉滨注射液,连续给药5 d,第5日达稳态,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581±126) μg/L,tmax(2.0±0.8) h,t1/2z(6.4±3.1) h,AUC0-t(2451±349) μg·h·L-1,AUC0-∞(2603±409) μg·h·L-1,CLz(20.4±3.7) L·h-1·m-2,Vz(187±80) L/m,Zeta(0.13±0.05) h-1,MRT(0-t) (5.1±1.8) h,Css(102.14±14.53) μg/L,蓄积因子R(1.04±0.28),血药浓度波动度DF(576.26±226.89)%。结论: 氯法拉滨注射液静脉滴注给药 52 mg·m-2·d-1 ,连续给药 5 d,药物在体内无蓄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丁洁卫  王建平 《金属学报》2013,18(11):1233-1237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形成及载脂蛋白A-I(ApoA-I)和B族1型清道夫受体(SR-B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抑制AS病变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 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A组),ApoE-/-小鼠30只高脂饮食饲养,随机分为ApoE-/-高脂模型组(B组)、阿托伐他汀小剂量组(10 mg·kg-1·d-1,C组)和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20 mg·kg-1·d-1,D组)。给予生理盐水或药物干预12周后,测定小鼠血脂水平,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胸主动脉粥样斑块的病理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肝组织ApoA-I和SR-B1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组织ApoA-I和SR-B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A组相比,B组血清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分别为(2.93±0.18) mmol/L vs (0.59±0.09) mmol/L;(21.78±2.03) mmol/L vs (2.13±0.24) mmol/L;(2.86±0.26) mmol/L vs (0.57±0.10) mmol/L;(18.92±1.87) mmol/L vs (1.54±0.21) mmol/L;P<0.01]。与B组相比,C组和D组TC、LDL-C明显下降 [TC B组:(21.78±2.03)mmol/L,C组:(11.79±0.98) mmol/L,D组:(10.07±1.03) mmol/L;LDL-C B组:(18.92±1.87) mmol/L,C组:(8.76±1.15) mmol/L,D组:(7.91±0.77) mmol/L;P<0.01]。胸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明显减小[B组:(23.12±3.46)×104 μm2,C组:(11.42±1.25)×104 μm2,D组:(7.34±1.03)×104 μm2,P<0.01];肝组织 ApoA-I和SR-B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ApoA-I B组:1.08±0.10,C组:1.36±0.11,D组:1.78±0.14;SR-B1 B组:0.72±0.07,C组:1.46±0.14,D组:1.50±0.21, 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降低ApoE-/-小鼠胆固醇水平,上调ApoA-I和SR-B1表达,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司帕沙星在肾功能异常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0 例住院患者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司帕沙星后血清和尿药物浓度, 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经PKBP-N1药代动力学软件模拟和计算, 司帕沙星的药物动力学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 主要药动学参数:单剂量T1/2(ka)=(1.02±0.22)h, T1/2(β)=(15.73±3.20)h, Tpeak =(3.88±0.75)h, Cmax =(0.59±0.17)mg·L-1,AUC0-∞=(11.25±2.13)mg·h·L-1, 尿中24 h 原形药物排除率为(10.58±1.47)%;多剂量T1/2(ka)= (1.25±0.27)h, T1/2(β)=(16.90±4.13)h, Tpeak =(4.18±0.78)h, Cmax =(0.79±0.21)mg·L-1,AUC0~∞=(13.34±2.25)mg·h·L-1, 尿中24 h 原形药物排出率为(11.08±1.94)%。多剂量Cmax 和AUC 明显高于单剂量(P<0.05), 蓄积因子为1.19。结论 中度肾功能异常不改变司帕沙星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利鲁唑片生物浓度的固相萃取后HPLC-UV 检测方法, 研究其在健康男性人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20 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随机交叉口服150 mg 利鲁唑片剂和进口参比制剂后于不同时间点静脉取血, 血浆经固相萃取, 甲醇洗脱吹干后用少量甲醇溶解后,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 应用内标法计算利鲁唑浓度。结果: 利鲁唑片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 分别为930 ±321 和798 ±306 μg·L-1, tmax 分别为0. 8 ±0. 5 和1. 2 ±0. 7 h, AUC0 ~ t 分别为3361 ±890和3301 ±886 μg·h-1·L-1,AUC0 ~ ∞分别为3661 ±886和3614 ±885 μg·h-1·L-1, t1/2 分别为8. 2 ±2. 8 和8. 1 ±2. 6 h 。AUC0 ~ t 和Cmax 的90 %置信区间为:96. 11 %~ 107. 77 %和101. 6 % ±135. 9 %。AUC0~ t 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 8 %±15. 5 %。结论: 国产利鲁唑片剂和进口片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国产双氯芬酸钠缓释栓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20 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给予100 mg 双氯芬酸钠缓释栓,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双氯芬酸钠的浓度。用3p87 程序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 为1.1 ±0.3 mg·L-1;Tmax 为1.7 ±0.7 h;T1/2(ke) 为2.4 ±0.6 h;CL 为27 ±6 L·h-1;Vd 为74 ±25 L;AUC0-∞为4.0 ±1.2 mg·h-1·L-1结论:双氯芬酸钠缓释栓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单室模型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Beagle犬血浆中氧化苦参碱的LC-MS测定法,测定它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Beagle犬6只,随机分为2组,采用单剂量双周期自身交叉设计,分别给犬单剂量静脉注射或灌胃氧化苦参碱,用LC-MS法测定给药后的血浆中药物浓度。结果: 氧化苦参碱在2~5000μg·L-1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0),最低检出限达0.6μg·L-1,日内和日间误差均小于4.2 %,方法回收率大于96.7 %;氧化苦参碱的药-时数据符合二室模型,Cmax为2.42±0.97μg·L-1,Tmax为1.0±0.3 h,T1/2β为5.54±1.58h,AUC0→∝为6.12±1.08μg·L-1·h-1,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9.4±9.01)%。结论: 该法灵敏、简单,专属性强;氧化苦参碱在Beagle犬体内绝对生物利用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