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作家库切的代表作《耻》是一部振聋发聩的作品。在小说史上库切的独特贡献是把现实主义小说写实性的叙事传统与库切式的诗意品质完美地结合起来,成就了一部超越性的现实主义力作。库切对20世纪的制度与人性的双重异化有着先知般的预见力,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作品文本以文明社会的生命本能为出发点,凸现20世纪末制度与人性的双重异化;以简朴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真实呈现后现代社会人之困顿;以其深邃的思辨、简洁的语言、犀利的笔调描绘了现代社会西方文明中虚伪的道德和残酷的理性主义;展示作家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其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女性文本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离家出走"者。面对苦难和冷漠的生存环境,他们断然逃亡了;逃亡是一种自救,期盼改善生活,然而逃亡也充满了无奈,没有人能全新地"重建"。这种逃亡者,与以前文学中追求个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逃亡者不同,他们更真实地揭示了潜在的社会心理;如此写作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学的本体性。  相似文献   

3.
"情真事真"一语为王夫之诗歌创作真实论的简要概括,有其唯物哲学思想以为基础."事真"即"得物之真","情真"即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情真"与"事真"密切关联,交互作用,故"内极才情,外周物理"乃诗歌创作之要谛.  相似文献   

4.
一个画家就应该是一个用色彩描画印象的人,一个诗人就应该是用语言描写印象的人,一个批评家就应该是通过哲思发掘和道说作品之"作品性"的人。凡高的画对于诗人波德莱尔就仿佛对于哲学家海德格尔,它作为存在者开启了处于不同境遇中之存在者的真实感受,那是对存在之现实的真实感受,也恰恰是诗与画的真实意义之所在。同样,文艺批评既不是单一视角的观念游戏,也不是理论框架限制下的空泛概念,而应该是祛除一切遮蔽之后的灵魂碰撞。  相似文献   

5.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历史哲学的重要成就。在书中,海登.怀特认为自己获得了两项理论成果,一是确立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的诗学本质;二是展示了一种被称为"历史的"思想模式的一般性结构理论。史学有文学的特征;但史学不等同于文学。历史学是一个追求真实而又无法达到完全真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历史哲学的重要成就.在书中,海登·怀特认为自己获得了两项理论成果,一是确立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的诗学本质;二是展示了一种被称为"历史的"思想模式的一般性结构理论.史学有文学的特征;但史学不等同于文学.历史学是一个追求真实而又无法达到完全真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成见与良知     
作为无限者的道,通过一个有限化以达确定化的过程完成其自我实现,这同时造成了作为"观念结果"的物,与作为"观物要求"的成心两种结果。成心观物,固不免有种种不牢靠的是非之论发生出来,但并不能根绝真实之是非的可能。即便全然为"假是非",其中亦必有是非的必然之理的真实表现;更何况,对于是非、善恶,良知可以获得一种确知,而是非的必然之理与良知之良,都被道的至善性所保证,这就使得要把一切是非之论一概无谓化的论说难有成立的余地。  相似文献   

8.
这是我在旧货市场收辑来的一个老笔记本,从第一眼我就注意它了:一本封皮烫金注明"1949·10·1国庆纪念手册"的罕有之物,翻开笔记本,本文的这位主人公用工工整整的笔迹写下了大量笔记,成为半个世纪前他内心世界和生活轨迹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9.
孙桂荣 《东方论坛》2012,(5):104-109
池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秉持的是一种非极端个性化的"‘大众’真实"观,表现为居于"常态"的人物塑造、普世化的主题与情节设置、以大众化叙事手段讲述"世俗道理"、将时代呼声进行到底等。"‘大众’真实"是与"‘小众’真实"相对应的,是一种执着于"当下"与"此在"的真实观,以受众的数量取胜,更容易与普遍、普泛、普世、普适价值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牛酒之会"是发生于唐末刘仁恭割据幽州时期的一件大挫契丹人的事件。主要考证了在此事件中被刘守光所擒的舍利王子的真实身份,认为舍利王子即萧敌鲁(室鲁);说明了萧敌鲁"王子"称呼之由来应与迭剌部有关;并对力主赎回舍利王子的人到底是谁及契丹之所以未大举进犯幽州的原因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1.
根据致使结构理论对"使"字句的表意特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将"使"字句的句式意义概括为:致使者A无意识地引起被使者B的一个不自主的变化C。致使者的无意识性、致果变化的非自主性以及"使"字的弱动力性使得"使"字句体现出客观致使、静态致使的特点,同时"使"字句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这个分析结果对指导留学生正确掌握"使"字句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素质教育的出路,将孔子的“学”与“思”的思想中蕴含的教育理念与当前中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孔子强调的“学”侧重于知识的累积与继承,而“思”侧重于知识的创新、发展与批判,在教育过程中将“学”与“思”结合起来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当前,充分认识孔子的“学”与“思”的价值对推进素质教育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不是对其随后展开的逻辑学范畴、内容及阐述顺序的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而是全面阐述其本人的哲学观。这既是真切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理论前提,也是准确把握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和要害。概括而言,黑格尔主要是将哲学理解为: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性和现实的和解";以及哲学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  相似文献   

14.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动物叙事”这一特殊叙述方式与表达形式成功地介入到“底层文学”当中,无疑给“底层写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陈应松的努力与尝试就是一个很好的表征,他的《太平狗》很具有说服力,也提供了一个相对较为完备的写作范式。当然,还有诸多优秀的作家参与到该题材类型的创作当中,并呈现出了底层“动物叙事”所可能达到的向度。作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一个重要考查维度,“底层写作”中的“动物叙事”显示出了其特有的题材优势与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5.
在周作人的文学理论体系中,"言志"与"载道"是一对核心概念。而且,对"载道文学"的批评是周作人20世纪30年代"言志文学观"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分三部分展开论述:其一,对载道文学所维护的专制思想进行批判。质而言之,载道文学实际上就是为文化专制主义张目。其二,对载道文学所蕴含的"政治作用"的批评。过分相信和夸大"文字有灵"以及对于政治有大作用是载道文学的弊病。其三,反对模拟。周作人认为,封建专制是模拟之风久盛不衰的根源,其结果便是"无定见"。  相似文献   

16.
尼采和马克思学说的最高指向都是"人","超人"和"自由人"分别是他们构想出来的理想人,两种理想人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尼采拒斥普遍性,马克思则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尼采和马克思学说这种整体指向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超人"和"自由人"在具体特征、具体追求和实现途径等方面的不同。马克思的"自由人"设想更具现实性,"自由人"的发展更全面;尼采的"超人"体现了精神的解放与生命本能的释放,对人的发展亦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观就是指柏拉图对政治与哲学的关系的看法和思想。鉴于正义与智慧的关系在柏拉图"政治-哲学"观中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正义与智慧的关系这个视角探查柏拉图政治与哲学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柏拉图"政治-哲学"问题的缘起;柏拉图"政治-哲学"观的正义与智慧视角;柏拉图"政治-哲学"问题的消解,即正义与智慧、政治与哲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18.
以全球性语境下的比较诗学意识和拓展维度为参照,从基础“文类”和“相对主义”的视角看,厄尔·迈纳对比较诗学的阐释无疑便另具深刻意蕴.它势必对当下比较诗学研究建构体系中的得与失视境的探寻提供突破性的认识、借鉴和有益的启示。揭示此点的同时,旨在透过厄尔·迈纳对“文类”与“相对主义”两大概念进行暗合性的梳理、阐释和涵括。激发当下的中西比较诗学理论的汇通性拓展和开放性观照,显然对比较诗学的未来探讨有着重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仁宇在其众多著述的一些篇目中对中国长期革命进行了阐述,他所倡言竹中国长期革命是指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和改造。长期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它的过程复杂曲折。在20世纪长期革命实现突破性的发展,这表现为国民党重建了高层机构,共产党改造了低层组织,邓小平及其后继承者重订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在“大历史”观的指引下,黄仁宇以长期革命论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做了重新审视,颇有新见。长期革命论的形成与他的经历有着密切关联。从学术研究的视角来看,长期革命论也有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宋代诗论中有两种“换骨”说,即黄庭坚提出的“夺胎换骨”法和陈师道提出的“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的诗论主张。前者源于佛禅话语,是以禅喻诗的著名诗论;后者出白道教内丹学说,是以仙道论诗的典型诗论。陈师道“换骨”说与黄庭坚“夺胎换骨”法截然不同,而与黄庭坚“学诗如学道”有联系,是指学诗的艺术修养过程,通过勤奋、艰苦的研习,最终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陈师道“换骨”说与内丹炼养有共通性,突出表现在勤奋苦修和养气静心两方面。“学诗如学仙”与“学诗如参禅”相辅相成,是宋代文学诗论中不可偏废的两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