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四磨汤灌肠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敏  王磊  曹燕 《淮海医药》2009,27(2):132-133
目的观察四磨汤灌肠后对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仅接受基本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基本治疗的同时给予四磨汤保留灌肠,观察各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肠呜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术后食欲状态、腹胀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四磨汤灌肠可以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且方法简单、方便、安全,可以作为一种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
陈莉  陈景伍  吴彩娣 《淮海医药》2009,27(3):260-261
目的探讨足底热敷按摩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肛门排气的影响。方法选择胃肠道手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术后6 h后无恶心、呕吐生命体征平稳即给足底热敷按摩,每日2次,每次10 min。对照组则按腹部手术后常规护理。结果2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腹胀发生率、应用开塞露或肛管排气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χ^2值分别为10.8、12.3,P值均小于0.01),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足底热敷按摩可促进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提前,预防术后腹胀,使正常饮食较快恢复。  相似文献   

3.
何翔  舒春梅 《中国药业》2009,18(9):60-6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妇科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对患者用自控镇痛泵后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按常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和腹胀等情况。结果肠功能平均恢复时间观察组为24h,对照组为48h(P〈0.01);观察组腹胀、恶心、呕吐5例,对照组腹胀12例(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很大影响,可使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显著减少腹胀、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技术应用于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行腹部手术后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技术,包括心理护理、功能锻炼、耳部按摩及大黄、元明粉等热敷腹部。评价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痛腹胀、便秘及肠梗阻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发生腹痛腹胀、便秘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肠梗阻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应用护理技术有利于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吴茱萸贴脐法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科室74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7例,采用腹部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37例,在腹部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吴茱萸贴脐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恶心呕吐症状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恶心呕吐症状控制情况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行吴茱萸贴脐方法,可缩短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降低控制恶心呕吐症状发生率,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此中医外治方法值得临床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腹胀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胃肠道并发症,术后腹胀的主要原因是手术麻醉或术中对腹腔器官的广泛刺激,术后胃肠蠕动受到抑制,肠腔内大量气体积聚所致,是术后临床常见且比较棘手的护理问题。如处理不当,对肠道吻合口和腹壁手术切口的愈合均有不良影响。缩短术后排气时间,尽早恢复饮食,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为观察早期功能锻炼结合腹部按摩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70例腹部手术患者采用早期功能锻炼结合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足部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足部穴位按摩观察其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手术后6h协助早期下床活动到自然排气。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足部穴位按摩,观察记录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足部穴位按摩能促进腹部术后肠蠕动,利于患者早期恢复正常饮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敷脐配合穴位按摩对促进腹部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0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加维生素B1肌注,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加中药敷脐配合穴位按摩。观察两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腹胀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早,腹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中药敷脐配合穴位按摩可以促进腹部手术后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胡凯燕 《中国药业》2013,22(5):121-122
目的观察腹部手术后红外线照射药物透入配合早期康复锻炼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18例腹部手术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红外线照射药物透入配合早期康复锻炼,对照组给予早期康复锻炼,观察两组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32.27±7.20)h,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为(93.26±4.32)h;对照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38.93±12.15)h,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为(123.79±5.48)h,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胀情况(腹围差)比较,除术后24 h外,48~96h等时间段治疗组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采用红外线照射药物透入配合早期康复锻炼,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提前,有利于降低腹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杨燕妮 《中国药业》2013,(12):149-15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四磨汤贴剂敷脐促进早期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12月医院行腹部手术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四磨汤敷脐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早期胃肠功能恢复及腹胀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术后禁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无腹胀和轻度腹胀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腹部手术后四磨汤贴剂敷脐患者早期肠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李风霞 《中国乡村医药》2010,17(2):47-47,54
腹胀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胃肠道并发症,手术造成肠道有效推进性蠕动消失,从而延迟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时间[1]。术后尽快恢复胃肠功能,预防腹胀及一系列并发症,对保障手术成功、减轻患者痛苦和促进康复十分重要。我们在传统穴位按摩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子午流注理论,采用择时选穴按摩的方法,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按压足三里穴位配合床上体操对外科腹部术后肛门排气的效果.方法 158例外科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9例,术前培训护士及实验组患者,手术后4h开始按压足三里,手术后6~8h协助患者进行床上体操运动;对照组按外科腹部手术常规护理,观察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结果 实验组术后24h内肠鸣音恢复有62例,24 ~ 48 h有17例,明显早于对照组(x 2=17.57,P<0.05);比较肛门首次排气时间,10~24h实验组肛门排气29例,24 ~ 48 h 38例,48~72h 12例,明显早于对照组(x2=23.82,P<0.05).结论 外科腹部术后按压足三里穴位配合床上体操运动可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促进肛门早期排气,有预防腹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胃肠动力药在腹部非胃肠手术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使用胃肠动力药对腹部非胃肠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疼痛、补液、并发症等的影响。方法  12 6例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术后即给予胃复安静滴 ,早期进流质 ,服吗丁啉 ,术后第 1d给予开塞露塞肛 ;对照组仅行对症处理。结果 试验组术后恶心、呕吐、腹胀发生率低且程度轻 ,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疼痛轻 ,补液时间缩短 ,术后恢复快。结论 胃肠动力药在腹部非胃肠手术后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辅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四磨汤口服液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对63例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按照随机配对原则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和对照组首先均进行手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增加四磨汤口服液的联合治疗,在术后6h后开始服用,8h服用一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腹胀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方面比较,前者明显短于对照组;在腹胀情况方面,前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磨汤口服液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妇科腹部手术后腹胀的影响。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腹胀情况、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干预组的术后腹胀发生率、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提前(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腹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愈脐胎毒清于围手术期,观察其对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先天性肠闭锁术后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缓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愈脐胎毒清敷脐治疗,观察两组患儿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腹胀及呕吐的发生率以评价两组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的74.0%(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自然排气时间、自然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愈脐胎毒清敷脐能有效促进新生儿肠闭锁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是新生儿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全方位的护理干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术后腹胀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此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腹胀发生率为%,对照组为%,两组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使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早日恢复,减轻腹胀,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六味汤对妇产科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148例分2组,治疗组98例以六味汤治疗,对照组50例用单纯西医疗法,观察术后病人的肛门排气时间、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纳呆等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六味汤能较好、较快地促进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相关并发症,疗效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胃肠手术后患者应用超声电导靶位透药技术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间我院外科收治的胃肠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补液、对症、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和护理;治疗组术后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超声电导靶位透药.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术后规律肠鸣音出现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进食开始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肠手术后患者采用超声电导靶位透药可加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且方法简单方便、无痛苦、安全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陈燕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4):2219-222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温水足浴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后腹胀发生情况、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胃肠开始蠕动时间.结果 对照组出现腹胀31例,腹胀发生率为20.7%;观察组出现腹胀6例,腹胀发生率为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胃肠开始蠕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5.24 ±4.87)h与(23.64±6.12)h、(7.61±2.43)h与(11.20±4.4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温水足浴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妇科手术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腹胀发生情况,缩短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胃肠开始蠕动时间,有效帮助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