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Planning》2013,(8)
<正>苏娉: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想成为作家的呢?格非:其实我从来没有想到要做一个作家。在大学期间我开始写一些东西,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学校里教书,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可以写小说,但是没有想到要做一个专业作家。我喜欢写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的性格有点孤僻,倾向于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同别人交流。如果我对所有的东西都感兴趣,在生活中对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满意,那也许我就不会去写作。苏娉:您为什么选择小说这样一种形式,而不是戏剧或者诗歌呢?格非:这个跟我对故事的着迷有关系。因为从小在农村,听的故事比较多,自己也比较喜欢讲故事,那个年代同今天有一些不同,大家闲下来没有什么事的时候,就会开始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会胡编  相似文献   

2.
UED:DC过去是在哪里办公的?是什么让你们想到换一个办公环境?平刚:我们过去是在复旦科技园那边办公的,就是很普通的写字楼,那个时候公司是40人左右,之所以想到搬是因为那里坐不下了。当时是2009年,我们做了个5年计划,公司的规模差不多是控制在100人以内,所以就租了个比较大的地方。我们刚到这里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就是一个很高很大的厂房空间,现在你所看到的这些楼层布局、水电管线、厕所什么的,都是我们自己加上去的。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发挥余地,其实这个项目一看就是搞建筑的人做的,因为注重的是空间的分割和布局,而不像做室内的人,更多考虑的是用材和装饰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公司抗战了八年,规模不见长。大家都想变一下工作环境,换一下心情。我们没有像其它单位买房办公又置业。我们租了杭州万松岭脚下南宋遗址旁的块院子。四亩地和幢七百平方的老房子,我用了九个月的时间改造。工程不需要赶时间,因为自己是甲方,找不到感觉,还可以推倒重来。过程中有很多插曲,空间中有很多故事,灯光下有很多情绪设计不是名词,它是一个动词,是个不断贯彻想法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高楼鳞次栉比的都市里,我家居住在其中一幢楼房的顶楼。在我家的楼顶上,这里原来象一片荒漠,没有一丝绿色,没有一滴露珠,似乎也没有生命的迹象,只有寒风瑟瑟,骄阳似火,尘埃满顶和一堆堆破砖乱石。居民们很少来楼顶光顾,就连小朋友也难得来这里玩耍。自从我建了一个楼顶花园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提起我这个楼顶花园,虽然耗资不多(约500多元),但我却煞费苦心,精心策划,精心施工,动员全家,自己动手。用了4个双休日和两个晚上的时间,完成了这个自鸣得意的“杰作”。虽然花园的档次不算高,但我总结起来有很多特点:一是这个楼顶花园是开放式的,既没有装门,也没有设栏,所有的绿叶、鲜花都显露在视野中。二是有4个花台,两  相似文献   

5.
自娱自乐     
公司抗战了八年,规模不见长。大家都想变一下工作环境,换一下心情。我们没有像其它单位买房办公又置业。我们租了杭州万松岭脚下南宋遗址旁的一块院子。四亩地和一幢七百平方的老房子,我用了九个月的时间改造。工程不需要赶时间,因为自己是甲方;找不到感觉,还可以推倒重来。过程中有很多插曲,空间中有很多故事,灯光下有很多情绪……设计不是名词,它是一个动词,是一个不断贯彻想法的实践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情绪换购店     
《Planning》2019,(35)
<正>我听说学校大门前开了一家情绪换购店,可以用自己的情绪换任何东西。下午放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来到情绪换购店一探究竟。这个情绪换购店没有门,只有一张用黑色纱布做成的门帘。我掀开门帘走进店里,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突然,一个阿姨举着一盏小灯从黑暗中走出来,温柔地对我说:"小朋友,你要换东西吗?"我点了点头。"你想换什么呢?"阿姨问我。我想也没想,就说:"我想换一个水  相似文献   

7.
从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毕业之后,我就创办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因为我在学校接受的不是教条主义的教育,因此我的观念里没有众多预先设定的规则:也不存在其他强加的,甚至是利益至上的问题困扰我。与此同时.不管建成与否.每一个项目对我而言都是一项实验。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
<正>我是一个很喜欢学的人,当年我在电视台做记者的时候,还是用胶片Film拍新闻,每次摄影记者拍的时候,我都会问他用什么"光圈",时间久了,我自己也能判断,甚至能拍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摄影记者没空的时候,我可以自己上场。譬如有一次采访某监狱,典狱长在采访前先请大家吃饭喝酒,所有的摄影记者都醉倒了,我因为哮喘,不能喝酒,结果别人不能拍,我拍,跑了个大独家。  相似文献   

9.
关献伟 《中州建设》2009,(15):40-45
其实.咱俩所有的谈话,所有的词汇.都没有褒义词没有贬义词。只是我努力要表达的一种状态。 假如建设者和市民能拿出自己的热情去热爱自己的城市。我敢保证大家都会改变对它的观感。你不拿出对这个城市的热爱。这个城市跟你就没有交流。  相似文献   

10.
卜一秋 《建筑创作》2006,(6):162-164
1993年末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作短期访问,在研究生工作室见到一幅漫画,一位建筑师坐在一台电脑上,操着丁字尺三角板画得正起劲儿。这幅漫画给我印象颇深,因为那时用电脑画图在国内也差不多是这样的尴尬状态。只可惜那时没有留下一个副本。结束访问回到单位,CAD便迅速普及开来。建筑师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了电脑这个革命性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在采访高妈妈的时候,我发现了她老人家的两个秘密:一个是她每天都要把高日芳的遗像换个地方收好,因为高妈妈每天都要端详着哭几回,所以其他子女就想把这张遗像拿走,于是高妈妈就想尽一切办法把它藏好,一个人在家时,就拿出来抱着哭;另一个是高妈妈晚上不熄灯,她说白天没有把儿子盼回来,晚上接着等……我想,烈士在天之灵也会惦记着妈妈的那份慈爱,一定也在深情地诉说——  相似文献   

12.
王晞 《百年建筑》2007,(11):166-167
南海意库(三洋厂房改造项目)是我回公司后负责的第一个项目.两年过去了.看着改造工程的一天天进行.回想起项目操作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非常的欣慰。因为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让所有人激动的项目。记得06年初的时候.9家著名的设计单位报名参与了这个项目的方案征集工作.在设计市场火热.好的设计公司都不愿意参加投标的时期.算得上是一个小小的创举了。没有优厚的奖金,也没有多大的规模.能够吸引如此之多的大牌设计师参与.根源就在项目本身。而作为方案征集的组织者.我们也同样的被这个具有挑战性和开拓性的项目激励着。  相似文献   

13.
无极     
“建筑是一门很有趣的专业或者知识,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才和方向的,所以此次专访我主要做的是展示我个人的东西,因为如果要讲商业项目的话大家都在做。我的设计方法是同中国的造宇方法六书相关的,另外一方面是我的液态建筑,液态建筑这词虽说大家并不是很常用,但是这个建筑潮流其实已经成型了。但是对于我来说,我的液态建筑是在92、93年开始的,可以说在电脑科技普及之前我就做的跟现在的电脑科技做的是一样的设计,这是个比较走在时代之前的,那个时候我还是用铅笔在画曲线的东西,那个时候用头脑想线条、空间的组合都是非常困难的,以前的设计基本上只要有平面,立面、剖面,你就可以知道设计是怎么回事了,但是现在的建筑设计如果只有二维的平面、立面、剖面是不够的,因为他们无法将建筑设计表达清楚,因为建筑是三维的东西,所以定要从三维的角度看,所以才出现电脑模型,从三维的角度看建筑设计。我在92、93年的时候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做设计,其实是一个很辛苦的学习过程,这个辛苦不是我个人的辛苦,我觉得我是比较早过这个人类进步的门槛的,那个时候工具还没有产生,虽说我走得很困难,但是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个是后来建筑发展的一个主流之一,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个满有成就感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张建民 《中国电梯》2007,18(23):11-14
每当工作闲暇时,我靠在椅背上眼望窗外新建起的高楼,手里不停转动一支笔,这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起一些往事.尤其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一桩桩老一辈革命家关于电梯的一件件平凡而又实在感人的事情。我好几次摊开办公桌上的稿纸,停下手上玩弄着的笔,想把这些事写出来,可又不知该从何下笔.立个什么题目。  相似文献   

15.
密码     
《Planning》2020,(32)
<正>今天,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让我待在家好好看书、写作业,不要玩电脑。经过大半天,我写完作业时,他们还没回家,于是我就想趁他们没回来打开电脑玩一会儿游戏。打开电脑时,我愣住了——需要密码。正当我发愁的时候,我在屏幕下方发现了一个密码提示,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这个提示是一道数学题!题目是这样的:1+2+.....+99+100=?这道题的答案就是开机密码。我一看题目,一脸懵,从没见过这么复杂的题目。但是算不出来,就不能上网。  相似文献   

16.
生活有爱     
正这个"热情夏日",我们的办公室乔迁新址,欧洲杯的大幕拉开,日子每天热热闹闹地过着。前段时间又窜出了一个网红,以1600元的租金租下一个两层毛坯房,花了3万元按照自己的理想栖居对其进行装修改造,然后在"知乎"里与知友分享了"喜欢宅的人,如何把家装修成全世界最舒服的地方",因为正如她说的那样"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初来深圳,我也有过租房的岁月,曾辗转换过几个租所,尽管颠沛离流,但没有辜负过每一个生活过的地方,每换一次住处,在气喘吁吁的整理之后我又会重新精心地布置,用诗意的情怀面对日复一日的平凡日子,最  相似文献   

17.
谭精忠 《家饰》2009,(2):168-168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要讥笑我的“落后”.因为至今我与电脑的关系都有点疏远.除非工作需要.我几乎是一个不碰键盘滑鼠的现代人。全球网路化的进程早已经进入高度成熟的阶段,它一方面让使用者似乎更加接近于对世事清晰的了解;而另一方面实际上是让人堕入模糊。各种资讯迅速涌来.没有太多时间思考就选择接受——是我们这个世代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监理工作从1988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全国几个城市试点,直到现在全面推广已经10年了。在这样一个阶段,咱们监理协会组织了这样一个中德研讨会,三位教授讲的是德国的建筑监理。今天我要讲讲我们中国的。大家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要我讲讲监理公司的发展,或者是我国建设监理事业的发展,因为大家来自企业的比较多,监理企业发展了,我们的事业也就发展了。所以我概略地讲一下监理公司发展的四个问题。1发展的大好机遇,这个机遇我想讲三点(1)今天这个时期是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间。我们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  相似文献   

19.
文化底蕴,流传久远──再读“文远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来过同济大学建筑系无数回,认真阅读它的系馆文远楼却是第二次,此番借建筑学专业教学评估之际再见文远楼,突出感到有两大改观:一是粉饰一新,二是换了主人(图1)。1982年起,我和窦以德先生①在龚德顺先生②的指导下,开始研究中国当代建筑(1949~),这个题目在当时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困难的课题,因为自1949年开始的这几十年间.政治背景是非难断;人、物具在不易畅言;何况自己有时亲历其间,不免有点儿个人情绪,难以客观、准确地描述其事。1983年我们对全国十几个重要城市做了调研,我们惊异地发现,在建国之初的3~4年间(…  相似文献   

20.
天使会看到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编辑给了我一个清单,都是关于对办公空间设计的一些直接的问题,我看完后反而变得迷茫。理由很简单,一直都在做各种各样的设计,也一直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是可以用简单地问和答就能解决的。很多的东西三言两语根本无法说得清楚。而且假如大家都是采用这样问和答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