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海上宽频地震勘探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中国近海极具潜力的油气勘探领域。该区具有水深变化大、海底崎岖、断裂发育等特点,造成中深层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地震反射能量弱、同相轴连续性差、断层及基底成像不清晰等,影响了勘探目标的综合解释研究及凹陷的资源评价。本文介绍了在该区采用的宽频地震勘探—检震空变采集、处理技术及其细节,在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等地震数据采集环节及资料处理过程中采用不同于常规海上地震勘探的各项技术,增强了地震资料的低频能量、拓宽了频带,尤其是中深层地震资料品质明显改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中生界构造地质条件较新生界复杂,常规的二维地震资料成像较差,严重制约了油气勘探目标的落实。针对上述问题,在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A目标区开展了准三维地震处理技术攻关,形成了以自举法τ-p域稀疏反演鬼波压制技术、SWMA+SRME+RADON组合去多次波、匹配追踪傅里叶变换五维面元规则化和基于全波形反演(FWI)断控层析速度建模的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CBM)为核心的宽频高精度准三维处理集成技术。处理结果揭示:A目标区中生界地震资料品质得到显著改善,地层内部反射波组特征和断层发育特征清晰,为A目标区中生界圈闭落实和油气勘探潜力评价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宽频高精度准三维处理集成技术是一套能服务于南海北部潮汕坳陷复杂海况、复杂构造背景的油气资源调查的实用技术,可望为全球类似海域目标的油气调查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海地层岩石物理特征及其对地震勘探技术的挑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海海域发育新、中生界碎屑岩和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独特的地层构造及岩石物理特征,使得该地区地震勘探中长期存在海底多次波与层间多次波发育,碳酸盐岩与中、深层碎屑岩地层地震反射成像差、品质不好等问题。中详细分析了该地区的地震反射机制及地震勘探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具体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海海域发育新、中生界碎屑岩和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独特的地层构造及岩石物理特征 ,使得该地区地震勘探中长期存在海底多次波与层间多次波发育 ,碳酸盐岩与中、深层碎屑岩地层地震反射成像差、品质不好等问题。文中详细分析了该地区的地震反射机制及地震勘探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具体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泌阳凹陷深层系具有良好的剩余资源潜力,但是深层系地震资料能量弱、多次波严重,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偏移成像困难,资料品质较差,难以满足精细勘探的需求。开展以保护低频弱信号提高信噪比技术、高精度多次波压制技术、高精度速度建模技术以及高精度偏移成像技术为主的处理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改善深层系信噪比和保真度,提高深层系复杂构造成像精度,使目标地质体成像准确,寻找隐蔽性圈闭,解决今后较长时间内制约老区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增加地质储量、促进老区稳产增效。  相似文献   

6.
银额盆地是国内勘探程度比较低的大型盆地之一,对盆地深层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结果的不同,导致盆地现今结构认识不清,制约了盆地油气勘探方向认识。通过已钻井解剖、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以及盆地构造变形分析,厘清地层时代归属问题,明确盆地深层现今结构特征和盆地类型,指出盆地油气勘探部署方向。研究认为,银额盆地中生界与前中生界不整合特征明显,表现为连续的较强能量的地震同相轴;前期认为不整合面之下呈水平连续地震反射特征的石炭系—二叠系实为多次波成像,认为石炭系—二叠系在中生界覆盖之下呈水平分布是不合理的;不整合面之上为中生代断陷盆地,主体白垩系各层段反射特征清晰;不整合之下前中生界(主体为石炭系—二叠系)表现为一系列冲断构造、复式褶皱,地震成像不连续,与地层产状有关,信噪比低。总体来看,银额盆地是发育在海西期造山带褶皱基底之上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前中生界发生强烈的褶皱变形和冲断构造,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白垩系,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层系。地质与地震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正确认识复杂盆地或盆地复杂区。  相似文献   

7.
伊犁盆地近地表及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勘探难度大,现有地震资料难以满足勘探需要。为此,针对制约和影响反射品质的两大地质瓶颈开展系统研究与地震技术攻关:采用基于多次波压制效果的观测系统优化、巨厚砾石层下深井大药量激发、组合压制多次波、剩余能量补偿等技术,较好地压制了多次波,提高了强煤系地层下的有效反射能量,剖面品质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南海北部中生界勘探面临的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为改善该海域地震勘探难点区的资料质量,本文设计出6400in3的Bolt长寿枪震源,其特点是震源子波输出峰值和低频段能量得到加强,低频端由8Hz拓展到6Hz。通过对野外试验及实际海上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的效果的分析、对比,证实所设计的震源适用于南海北部中生界的油气资源探测。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盆地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然而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像品质不佳的问题突出,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破解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南黄海盆地中生界—古生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综合解释等3项关键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立体地震资料采集、 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地震综合解释等技术以及海上试验应用,获得了该盆地中部隆起和北部坳陷海相下构造层的有效反射和成像,满足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震成像的要求;②取得了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分布、构造特征等的一系列重要新认识,为该盆地海相地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探指明了方向;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SDP-2科学钻探井位,在海相中生界—古生界中钻遇厚度较大的烃源岩和多套储层油气显示,证实了该项技术的可靠性。结论认为,该项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可以为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广阔,并由此坚定了在该盆地进行海相油气勘探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伊犁盆地多套煤层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地震波能量的下传,屏蔽了侏罗系以下地层的有效反射,导致了目的层信噪比很低,能量很弱。更重要的是该地区多次波非常发育,多次波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地震成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干扰人们对有效波的识别,同时给后续的速度分析、偏移成像和地质解释带来很大的困难,导致地层分布不清,圈闭落实难度大。围绕伊犁盆地地震资料处理中存在的重点问题,结合以往处理经验,以有效识别和压制多次波为重点,以提高目的层信噪比为核心,以准确落实构造为目标,进行多次波衰减方法的综合研究,消除以上因素对成像的影响,为地质人员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伊犁盆地北部山前构造带地表地质条件复杂,激发和接收条件差,造成干扰波发育,原始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难以见到有效反射,偏移成像难度大,导致了地层分布不清,构造难以准确落实,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程。为此,开展了地震勘探宽线组合采集技术攻关,主要包括组合检波器参数设计、组合基距的设计、覆盖次数设计、宽线组合观测系统设计等,形成了一套适合伊犁盆地北部山前构造带地震采集技术,提高了北部山前构造带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准确落实了地层构造,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光明。但该区广泛分布的深水坡折带和崎岖海底导致其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侧面波发育,深部构造成像质量差。本文根据琼东南盆地深水陆坡区典型的地质剖面建立正演模型,采用高斯射线束照明模拟法分析、对比深部凹陷及复杂构造目的层不同炮检距的照明能量分布特征,得知对深部目的层成像最有效的排列长度是7000~9000m、最优叠加炮检距范围是4000~5000m。这对海上深水陆坡区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老爷庙地区火山岩有较大勘探潜力,但在新近系馆陶组和古近系东营组广泛发育的多期次的火山岩对地震波具有强屏蔽作用,地震记录存在大量强反射和多次反射,而且火山岩岩层和下伏地层岩体形状极不规则、物性横向变化快,造成了地震能量的大量散射,制约了火山岩及下伏地层的准确成像,严重影响了该区的地震资料品质和油气精细勘探。采用"六分法"保真去噪技术结合五维规则化,提高了地震数据信噪比,为速度建模及深度偏移成像提供了宽频高信噪比道集;采用沿层层析结合三维网格层析速度建模技术,建立了深度域速度模型。结果显示:火山岩层间细节成像、中—深层断裂、断面成像都有了较大改善,井-震吻合程度较常规处理方法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该技术为该地区地震解释和储层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潮汕坳陷是以中生界为目标的新的勘探领域 ,其地层时代、产状、岩性以及构造特征等都与珠江口盆地其它坳陷大相径庭 ,海水深度和目的层埋深也有很大差别 ,因此 ,该区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解释均有自己的特点。影响潮汕坳陷历年所采集的地震资料品质的主要因素有多次波、海底地形和礁体屏蔽、火成岩体干扰、不合理的采集参数以及不完善的资料处理手段等。近年来的地震资料采集中 ,使用合适的震源 ,采用合理的采集参数 ,避开恶劣的海况 ;在处理过程中 ,结合地质解释反复试验 ,选择正确的速度去除多次波 ,消除礁和火成岩体的干扰 ,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从而使地震资料的品质得到很好的改善。在此基础上 ,结合区域地质研究结果 ,在潮汕坳陷总计发现了 4 4个大中型构造圈闭 ,并提供了一口探井井位  相似文献   

15.
海南福山凹陷表层及浅层火成岩异常发育,以及海陆地区的复杂地理环境等因素,导致多次反射波、折射波等干扰波现象非常突出,其结果是地震有效信号成像困难,地震资料分辨率、信噪比低,地震资料品质差。针对火成岩分布区的地震资料采集问题,从分析以往地震采集方法入手,找出采集方法中存在的不足,研究火成岩与地震资料品质之间的关系,针对地质任务要求及目的层反射特点,通过对多个地震采集参数进行论证,并对不同采集方案进行优选,结合本地区特殊地理、地质条件,最终确定了野外观测系统设计理念:大炮检距、高覆盖次数、小面元观测;为保证激发能量和避免多次波干扰,采用在地表风化层和表层火成岩层下激发;不同区域采用不同覆盖次数的灵活多变的采集观测方法,以确保获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6.
川中地区前震旦系勘探程度不高,远远满足不了深层地质研究的需求。现今主要依据地震资料研究前震旦系,但由于地层年代久、地层压力大、波阻抗差异小,导致地震波能量衰减大、有效信号能量弱,中、浅层存在的强反射界面容易掩盖深层有效的弱反射能量,大大降低了深层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影响地震成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造成构造或地层假象,误导地质解释。为此,在详细分析川中深层地震资料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深层的地震反射特征,认为深层寒武系和震旦系地震资料存在强多次波,超深层前震旦系的连续层状反射结构主要源于中、浅层强反射层产生的多次波,致使深层和超深层信噪比很低。基于多次波的认识和压制难点,确定了叠前和叠后联合、组合压制多次波的思路,应用层控速度分析、高分辨率抛物线Radon变换、优势炮检距叠加和叠后F-X域滤波压制残余多次波等关键技术压制多次波。高石梯—磨溪三维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提高了深层地震数据和测井合成记录相关性,超深层低角度席状多次波强反射能量得到有效压制,地层结构特征更为清楚,地震成像质量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7.
潮汕坳陷地震资料的改善及中生界构造的新发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潮汕坳陷是以中生界为目标的新的勘探领域,其地层时代,产状,岩性以及构造特征等都与珠江口盆地其它坳陷大相径庭,海水深度和目的层埋深也有很大差别,因此,该区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解释均有自己的特点,影响潮汕坳陷历年所采集的地震资料品质的主要因素有多次波,海底地形和礁体屏蔽,火成岩体干扰,不合理的采集参数以及不完善的资料处理手段等。近年来的地震资料采集中,使用合适的震源,采用合理的采集参数,避开恶劣的海况;在处理过程中,结合地质解释反复试验,选择正确的速度去除多次波,消除礁和火成岩体的干扰,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从而使地震资料的品质得到很好的改善。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研究结果,在潮汕坳陷总计发现了44个大中型构造圈闭,并提供了一口探井井位。  相似文献   

18.
上下源、上下缆地震采集技术在珠江口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潮汕拗陷中生界地层以陆相湖盆沉积为主,但拗陷内岩浆活动普遍发育。该区水深变化较大(50~3000m)、断裂复杂、地层倾角较陡,以往采用常规地震采集方法所获资料存在中深层反射弱、同相轴不连续、信噪比低及成像质量差等问题,难以进行区域地层对比和综合解释。为此在该区进行了针对中生界目的层的以上下源、上下缆方式为主的地震采集方法试验,所获地震资料的品质令人满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南堡1号构造位于南堡凹陷西南斜坡,地震资料受馆陶组与东营组火成岩影响,中深层地震能量弱,多次波发育,信噪比低。针对火成岩发育区地震资料特点与地质需求,采用一套稳健保幅的处理技术,逐步提高地震资料品质:一是通过近地表Q补偿技术有效改善因近地表吸收导致的振幅、频率损失及相位畸变;二是采用交叉鬼波化双检合并技术有效压制鬼波,提高了一次波的能量;三是采用稳健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技术提高低信噪比资料的分辨率;四是采用高精度Radon变换压制了火成岩引起的多次波。实际资料处理效果表明,采用稳健保幅处理技术,克服了常规处理技术的不足,获得了较高分辨率和信噪比的成果数据,为南堡1号构造油气勘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区地震采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李林新 《石油物探》2005,44(5):529-537
我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区总面积200×101多km3,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区的面积达90×104多km2,但由于该区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干扰波发育,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因此,提高资料的信噪比是该区油气勘探的重中之重。为此,针对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区的地震地质特点,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地震采集所面临的问题和造成资料信噪比低的原因:①地表条件复杂多变,有平原水网区、碳酸盐岩出露区、砂泥岩出露区等;②地层时代老,地震反射信号弱;③地下构造复杂等。针对地震采集难点,从表层地质结构调查、激发接收因素、干扰波、观测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结合勘探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