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田间节水灌溉新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喷灌喷灌是喷洒灌溉的简称,是利用专门的设备(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等)把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水滴,均匀散布在田间进行灌溉。喷灌系统可分为固定式、移动式和半固定式喷灌,各有千秋。1  相似文献   

2.
在农田喷灌中实际均匀度与喷洒均匀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到达田间的水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喷水量,一部分是降水量。喷洒均匀度指的是喷灌水量分布的均匀程度,而实际均匀度指的是喷水量与降水量之和分市的均匀程度。目前,对均匀度的研究仅限于喷洒均匀度,对实际均匀度缺乏研究。但是,对作物产量来说,实际均匀度比喷洒均匀度更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实际均匀度与喷洒均匀度、喷水量及降水量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改均匀度规范的几点初步设想和建议。1实际均匀度的我学表达式喷洒均匀度通常用克里斯琴森均匀度系数表示。式中Cu—均匀…  相似文献   

3.
恒压喷灌系统除泵站系统外,基余部分与常规喷灌系统基本相同,所不同之处是恒压泵站由二台以上水泵组成,此外还必须设置调压系统,用水量与供水量始终相互平衡,达到节能、喷洒质量高、防水锤、自动运行目的。该系统比常规喷灌系统平均节能12%~13%,省工50%~70%,喷洒均匀系数约高1%~3%、消除水锤,保证管网的安全等优点,特别适用于不具备自压喷灌条件而又需发展喷灌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一、节水灌溉制度和指标的确定(一)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喷灌工程。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喷灌工程,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90%,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85,喷灌均匀系数应大于0.75。卷盘式喷灌田间工程布局为喷头车走向与作物种植垄向一致。移动式喷灌田间工程布局为一般支管与作物种植垄向一致。(二)灌溉制度的确定根据当地有关资料确定喷灌灌水定额和灌水周期。其公式为:  相似文献   

5.
喷灌洒水与施肥均匀性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久生  饶敏杰 《水利学报》2002,33(1):0028-0035
喷灌均匀系数是喷灌系统设计的重要参数,而喷灌洒水与施肥的均匀性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是确定均匀系数设计值的重要依据。1998~1999、1999~2000两年的喷灌洒水与施肥均匀系数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冠层以上均匀系数小于76%时,冠层以下喷灌均匀系数大于冠层以上喷灌均匀系数。灌溉季节内,累计灌水量均匀系数大于平均喷灌均匀系数,因此用平均喷灌均匀系数表示灌溉季节的灌水均匀程度会低估实际灌水的均匀性。喷灌施肥的试验结果表明,化肥施入量与灌水量的分布都可以用正态分布来表示,且它们的分布比较接近。田间试验还表明,对华北平原种植的冬小麦而言,在试验的喷灌均匀系数变化范围内(62%~82%),喷灌洒水及施肥的均匀性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喷灌     
喷灌是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并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象天然降雨一样灌溉。由于喷灌对地形土壤的适应性强,机械化程度高,灌水均匀,灌溉水利用系数高,并可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因此,被作为一种先进灌水技术而受到广泛重视。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喷灌三大技术要素之一的喷灌均匀系数的几种常用计算方法,提出以计算机模拟喷灌均匀系数的发展趋势,有效地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喷灌施肥器是在喷灌机喷水灌溉的同时,将可溶于水的肥料、土壤改良剂、除草剂、杀虫剂等均匀连续注入喷灌机系统,充分混合后随灌溉水喷洒到控制作物叶面及土壤上,从而达到增加作物根部和叶面的营养吸收,促进作物生长,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喷灌施肥不仅能起到叶面施肥的功效,而且是把作物的营养临界期、最大效率期和  相似文献   

9.
喷灌均匀系数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久生  饶敏杰 《水利学报》2000,31(1):0009-0015
为了确定作物喷灌条件下灌水量和产量的空间结构及统计分布规律,定量评价喷灌均匀性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对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冠层上、下喷灌水量、土壤水分、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在生育期内累计灌水量的相关距离约为5m,产量的相关距离为7--10m,但叶面积指数不存在空间结构。累计灌水量、叶面积指数和产量都可以用正态分布来表示。尽管在冬小麦灌溉季节内喷灌均匀系数变化于57%--89%,但土壤储水量均匀系数始终大于90%.喷灌均匀系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比预想的要小。  相似文献   

10.
果树集中喷药系统就是利用喷灌工程的原理把在蓄药池中搅拌均匀的药液利用加压泵注入到田间输水管网中,由管网把药液输送到果树下,再由人工操作多个喷枪把药液均匀地喷洒到果树上,从蓄药池到喷枪的整个系统称为“集中喷药系统”。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农村家庭承包的灌溉要求,目前我省很多地方推广应用了微型喷灌。这种喷灌小巧玲珑,由喷咀雾化而出的细细雨滴均匀地喷洒在田面上,成为有控制的小型人工降雨,它给群众致富创造了比较理想的条件。现在用微型喷灌有以下三种型式: 1.喷咀管路喷洒。它是由带许多小喷咀的管路,构成管路网,覆盖在受益地块上。管路可直接铺设在地面上或高出地面。  相似文献   

12.
结合农作物种植结构,本着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为原则,采用半固定式喷灌,该灌溉方式除了具有一般喷灌省水、增产、省工、减轻农民负担和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等优点以外,还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投资低、对田块大小和形状适应性强,是目前较适合我国国情、可以大力推广的一种微型喷灌形式。  相似文献   

13.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衡量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灌溉水源多、灌区管理粗放,开展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工作的难度较大,测算精度较差。以杭州市余杭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为参照,总结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对策和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系数测算精度。  相似文献   

14.
半固定式喷灌是一种较成熟且适用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传统地面灌溉相比,可以有效减少输水渗漏,提高输水效率,一般不会产生径流和深层渗漏,田间水利用系数高,容易实现自动化,节省劳力,适应性强,且半固定式喷灌系统支管可重复使用,能降低投资,操作方便,占地少。文章以蔬菜地半固定式喷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例,对半固定式喷灌工程设计方案的各环节进行了详细论述和分析,对类似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做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科学评价农田灌溉用水效率,本文以2019年温州市为例,共选择了26个样点灌区进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计算得出2019年温州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并与2018年系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温州市2019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948是科学合理的;通过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加强高效节水和五小工程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提高温州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相似文献   

16.
喷灌是利用自然水头或用加压泵加压后,通过输水管道由喷洒器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上的一种灌溉方法。它的优点很多:如节水量大、能扩大浇地面积、适应性强、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产效益明显、省工高效等,因此成为近年备受关注的一种节水工程形式。现就其未广泛推广的原因及今后的发展前景谈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与实践证明,喷灌比一般条件的地面灌溉省水30%左右,比大水漫灌省水50%左右;滴灌比喷灌更省水,比一般条件的地面灌溉省水70~80%;低压管道输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95~97%,比土质渠道输水灌溉可节水30~45%。上述三种灌水方法还具有适应各种地形,占地少,省工,增产等优点。据统计全国灌溉面积已达到7.2亿多亩。其中98%采用地面灌溉(包括淹灌、畦灌、沟灌等)。全国喷灌面积已发展到1000万亩;滴灌面积全国已近20万亩;低  相似文献   

18.
喷灌时,喷洒水舌末端雨滴直径的大小是喷头雾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尽管用末端雨滴直径的大小来描述喷头的雾化程度还不尽完善,但在现阶段,由于测试技术的制约,还须用末端雨滴直径来间接表征喷洒雨滴对土壤或作物的打击效应。喷洒水舌末端雨滴直径的影响因素很多,诸如喷头及喷嘴的结构、喷嘴的形状和大小、喷头工作压力、喷头及喷嘴加工工艺的优劣  相似文献   

19.
刘爱军  王栋柱 《江苏水利》2023,(1):51-53+58
渠系水利用系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水资源配置、管理和调度影响较大,对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进行既科学又经济合理的评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充分考虑渠道组成、灌溉农田分布、渠道防渗状况、土壤渗透特性、地下水水位的基础上,通过对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推导,得到较为科学的评价无实测资料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分布式模型,通过引入灌区修正系数,使得模型参数率定简单易行。同时,根据江都沿运灌区的实际观测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研究。  相似文献   

20.
喷灌具有灌溉水利用系数高、灌水均匀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然而喷灌过程中一部分灌溉水不能进入土壤,进而引起了喷灌是否节水的争论。文章着重讨论了在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条件下,不同学者就喷灌对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养分分布转化规律、喷灌对冠层内温度、湿度变化规律、喷灌对作物生长的研究概况,为回答喷灌节水增产的科学问题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