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抗战时期,内迁重庆的复旦大学“复新社”,崛起于北碚夏坝,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社刊鲜明独特的“抗日”文本主题;战时大学教育教学相长的有力中介;联系校园与社会媒体的坚实桥梁。  相似文献   

2.
为确保抗日战争的物资供给,国民政府内迁至重庆后的首要任务便是动员上海的资本、工厂内迁。然而由于战时需求陡增,上海的纱厂获得了空前利润。此时内迁至环境恶劣的国统区违反了资本家的意愿,实现起来困难重重。后方地区生产设施短缺,加之战后沦陷区民众内迁,日本封锁内地经济,国统区棉制品需求激增,进而引起了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于是棉业统制成为国民政府战时经济统制的核心,通过农本局、平价购销处、物资局等机构推行统制政策,投放储备棉,欲藉此保障供给、平抑物价。然而资本家不仅不积极配合,反而勾结投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更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封锁,花纱布价格飙升,黑市猖獗,市场一片混乱,国民政府对棉业的控制流于失败。由此可见,抗战时期的国家权力和纺织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矛盾,从那时起,资本家对国民政府的支持和协助就已经开始动摇。  相似文献   

3.
田洪远 《理论界》2013,(6):112-114
陈立夫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曾一度控制国民政府的党政和特务大权,尤其是在党务方面更是技高一筹。但很少有人关注他曾在抗战时期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并为中国教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拟定战时教育方针政策、组织高校内迁和改进高等教育,以及推进中等教育和调整社会教育等方面做了许多贡献。本文论述了陈立夫在抗战时期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作,希望能够为公平客观地评价陈立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贵阳城市战略地位空前提升,随着大量人口的内迁以及不同人口之间存在着一定文化差异的现实,贵阳城市文化建设成为必然.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建设城市文化的措施,并将城市文化建设与市政建设、城市社会建设、城市精神的塑造等相结合,多措并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使不同文化事项之间存在的差异得到了调适,而且促进了战时贵阳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战时贵阳文化的繁荣与城市的发展为服务抗战作出了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5.
从“云南三村”看费孝通社区研究与本土方法论的贡献官欣荣1938年费孝通英伦留学归国,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国华北、华东以及华南大片土地相继沦陷,京、津、沪、德等地高校陆续内迁,各大学的社会学系师生及一批社会学者颠沛流离,偏居西南,一时西南成了战时我...  相似文献   

6.
陈艳 《南方论刊》2011,(7):99-100
"特殊群体"是高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倾注精力较多的一大学生群体,也是关系到高校校园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赏识教育"的观点出发,着重探讨对待"特殊群体"如何更好地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1937-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工业化的缓慢进程,造成工业生产能力的极大破坏,八年抗战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辉煌篇章,为了坚持长期抗战,保存战时有限的工业生产能力,沿海沿江地区的大批工矿企业奉命内迁,依靠武汉会战赢得的宝贵时间,中国工业完成了重要工业装备跨区域转移的空前壮举,从而奠定了战时工业的基础,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曹敏华 《东南学术》2003,(5):148-153
全面抗战爆发后 ,东部和中部的数家钢铁厂内迁西部。以此为契机 ,在国民政府的主导下 ,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建立了许多冶金工矿企业 ,冶金工业获得全面的历史进步 ,其产品源源不断地供应兵工企业 ,对战时军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为中国抗战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9.
国立中央大学不仅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学府,也是抗战时期国内规模最大、系科最全的大学。中央大学在抗战期间实施的配合抗战、服务抗战的措施,诸如院系的整合与课程的调整、各类培训班的建立、以科研服务抗战以及对抗战建国活动的直接投入等,不仅发挥了大学教育的人才优势,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而且折射出了学术与政治间的互动。中央大学的内迁及其抗战救亡运动是内迁高校抗战运动的一个缩影和典范。  相似文献   

10.
从 1 937年 7月到 1 945年 8月 ,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此期间 ,中国的数学教育状况是十分复杂的 ,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 ,同时并存着国民党统治区、伪“满洲国”统治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不同的数学教育。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数学教育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党消极抗日 ,丢失大片国土 ,教育遭受重大损失。据统计 ,有 40 %的中学在沦陷区或战区。但在原有基础上 ,国统区的中学教育还是有所发展的。 1 0年间(1 937— 1 946年 )中学增加了 4.8倍。由于抗战期间学校教育比较发达的华北、华东地区有经验的教师大量内迁 ,这对提高…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的人口内迁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内迁运动,至少超过一千万的沿海人口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入西部大后方。大量人口内迁,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城市化、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习俗现代化。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于外部。抗战时期西部现代化属于中国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类型。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校教师群体存在着明显的边缘化趋势,这影响了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不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避免这一趋势,需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采取精简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清初为了对付台湾郑氏政权, 清廷在沿海地区实行了残酷的迁海措施。迁海实质是防内之海防。防内几成为清前期海防之国策。迁海期间, 各种海防工事的构筑与严密防守, 对宋明以来蓬勃发展起来的广东海洋经济是一次灾难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14.
李辉 《社会科学论坛》2007,(10):111-113,117
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战时教育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而制定的,具有战时性特点。但同时又是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和思想的自身变化发展的结果。对该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政策尤其是高等教育政策的变化进行历史考察,可以窥见历史表层背后的现代民族国家与教育之间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个崭新的世纪——21世纪已近在咫尺。在这世纪之交,我们高等教育战线正在进行一场教育思想的大变革,它预示着我国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阶段。高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我们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教育部在1999年的工作安排中,提出了十大任务,其中之一便是“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本文结合琼大教师队伍的状况,对当前高校教师素质的有关问题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教师承担着培训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由于高校教师从事的是一种高起点、高标准、高素质、高境界的特殊职业,使得对于他们的职业道德要求必须超越一般职业道德,对高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更高的要求。但有的教师丧失了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严重地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因此,高校要首先下大力气很抓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其次,…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迫于战争压力采取了一系列的“转移”政策,包括工业、人口、教育及其他各种社会要素的内迁,形成了一个现代化导向的西进运动,对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整合与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作了相对调整。内迁运动尽管带有被动和暂时的特点,却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全面抗战爆发后,沿海大量民营工业迁入大后方,内迁企业通过改造、合作、出租出售、扩建及新办民营工业等方式,大后方民营工业获得了一个嵌入式发展的良机。但1942年后民营工业陷入衰退,究其原因,国民政府的政策导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笔者从民营工业的贷款情况、税收负担以及政府对民营工业的统制三个维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战时大后方民营工业嵌入式发展的成败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闫洁 《南方论刊》2015,(4):65-66
大学生的信仰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高校教师在大学生信仰教育中则起着主导作用。本文拟从教师的三个群体加以分析,即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教师。只有教师充分重视,并细化在教学或生活中,才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教育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创新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有必要通过自主学习、集中培训等途径,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专业教育、创新能力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技能教育等,不断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