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江苏泰兴市1045例麻风患者进行了眼病的配对调查,发现眼病率为63.92%,以眼前部和外眼损害为主。视残率为27.18%,盲占12.07%。视残的主要原因是白内障(41.2%)、角膜病(33.45%)和虹膜病(17.25%)。配对者的眼病率为9.95%,视残率为1.53%,视残者以常见的老年性眼病为主。麻风眼病者中42.51%有视力损害,70.44%伴有手足的Ⅱ级畸残,明显地影响生活和劳动能力。麻风眼病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主要与型别、反应、面瘫、病程及抗麻风治疗是否规则有关,年龄、职业和居住地亦有影响。麻风眼病可防可治,但需要眼科医生的参予和提高麻风工作者识别眼病的能力,还要教育患者自觉地保护眼睛。  相似文献   

2.
麻风眼病—1045的配对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泰兴市1045例麻风患者进行了眼病的配对调查,发现眼病率为63.92%,以眼前部和外眼损害为主。视残率为27.18%,盲占12.07%。视列珠主要原因是白内障、角膜病和虹膜病。配对者的眼病率为9.95%,视残率为1.53%,视残者以常见的老年性眼病为主。麻风眼病者中42.51%有视力损害,70.44%伴有手足的Ⅱ级畸残,明显地生活和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兔眼和下眼睑外翻是麻风常见的眼病之一,系面神经受累眼轮匝肌部分或完全麻痹所致.其发生率达34.42%,致盲者占麻风病人的70%~80%[1].麻风性眼病多隐袭性发生,初期时几乎症状常被忽视,当发展严重病变时后果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4.
2007年5月对4个地(州)9个县(市)的56例麻风病畸残患者实施了兔眼、睑外翻、面瘫、垂足矫治和截肢术,并于6个月后进行了随访.双侧兔眼矫治疗效达优良者占87.50%;单侧兔眼矫治优良者占93.75%,2例面瘫矫治均为优;9例单侧面瘫矫治均为优良;10例单纯性睑外翻、4例垂足矫治、8例截肢术均为优良,说明麻风所致的不可逆畸残,手术矫治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1692例麻风病人的眼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广东17个县麻风院中的1692例现症和治愈病人进行了10个方面75项眼科检查,发现眼病患病率为90.9%,患者平均53岁,多为老残患者,无性别差异,但致盲和低视力者却女明显多于男,可能与女性寿命长有关;治愈者多于现症病人;麻风病程愈长,眼患病率愈高,致盲和低视力率也愈高,但在麻风反应期或眼病早期及早诊治可保持正常视功能,说明麻风致盲可以预防。麻风性眼病以眼前部占绝大多数,致盲和低视力者以少菌型为多,这与少菌型易发生暴露性眼炎及其后遗症有关;多菌型发生虹睫炎者不多,但白内障的患病率却明显高于群体中的患病率,可能与麻风菌产生多巴(致障物质)、虹睫炎及晶体营养差有关。广东麻风院中约有6000例眼病,600多盲人,近1000人低视力。全国4万余住院病人,院外者过30万,有眼疾者更多,应有计划地分期训练麻风医生並发动眼科界共同做好麻风眼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动眼神经麻痹是由提上睑肌瘫痪伴随多条眼外肌同时受累的眼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因麻风而发病者少见,易漏诊且愈后极差.我们在对麻风畸残病人进行眼病调查时发现了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了解贵州省麻风受累者的畸残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截止2008年底贵州省所有存活的麻风病人及治愈者进行入户调查.共调查麻风病人27 544例,其中10 429例存活麻风病人中,畸残病人5655例,占存活病人54.22%,麻风畸残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少菌型患者的Ⅱ级畸残比明显高于多菌型患者(P<0.001);不同职业之间畸残有差异(P<0.001),以农民的畸残率最高54.91%;麻风村病人的眼、手、足Ⅱ级畸残率均明显高于家庭治疗病人(P<0.001);麻风Ⅱ级畸残者使劳动及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贵州省10 429例麻风受累者中畸残率较高,与年龄、麻风型别、职业等因素有关,提示需加强病例的早期发现,规则进行抗麻风联合化疗,控制麻风反应、神经炎,推广麻风康复技术,仍然是贵州省降低麻风畸残率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麻风眼病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凉山州和攀枝花市现存的现症麻风患者和治愈者随机抽样调查,在2145人中发现1570人患有各种眼病(73.19%),其中麻风性眼病465人(21.68%);最常见的是角膜感觉障碍和兔眼,与患者的年龄及文化程度及诊断时的年龄和麻风病期、型别、细菌指数与麻风反应等密切相关。对白内障的分析证明,本组患者的白内障与麻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麻风村存活病人畸残康复需求,为开展针对性康复干预服务。方法参照《全国麻风畸残康复需求调查登记表》并结合麻风村实际适当增加部分内容由驻村医护人员现场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现存麻风畸残病人121例,有106例要求提供防护用具,占87.6%,以防护鞋,防护手套,轮椅,护目眼镜需求较大;有42例(占34.71%)要求康复训练,对能够促进经济收入有关的职业训练需求较高;有47例患者要求做相关康复手术,占38.84%,以溃疡的矫治手术最多,其次为白内障摘除术,兔眼矫正术等。结论麻风村存活患者对麻风康复需求较大,患者对麻风溃疡及白内障等眼病的康复比较迫切,建议采取提供防护用具,开展职业训练,推广矫正手术等综合措施推进麻风村康复工作。  相似文献   

10.
对四川凉山州和攀枝花市现在的现症麻风患者和治愈者随机抽样调查,在2145人中发现1570人患有各种眼病(73.19%),其中麻风性眼病465人(21.68%);最常见的是角膜感觉障碍和兔眼,与患者的年龄及文化程度及诊断时的年龄和麻风病期、型别、细菌指数与麻风反应等密切相关。对白内障的分析证明,本组患者的白内障与麻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98例麻风畸残者自我护理3年效果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英麻风康复合作项目任务的要求,我县自1995年5月至1998年5月间共对100例麻风畸残患者实施了眼手足自我护理训练,随访观察3年期间2例死亡。现将资料完整的98例自我护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对象选择按Watson所介绍的方法,对患者眼手足进行保护性感觉检查和肌力测定,凡确诊有神经损害者为自我护理的对象。98例中男性71例,女性27例;院内6例,院外92例;年龄18~69岁,其中50岁以下者62例,占63.26%;少菌型66例、多菌型32例;麻风畸残I级4例,Ⅱ级94例。自护方法 按W…  相似文献   

12.
调查1522例用 MDT 的麻风患者中的畸残,发现畸残率为57.9%,其中Ⅰ级63.3%,Ⅱ~Ⅲ级36.%。Ⅱ~Ⅲ级畸残者在手、脚、眼及面部以爪形指、足底溃疡、兔眼和面瘫的发生率最高分别占39.6%、28.5%、13.6和3.7%。Ⅱ~Ⅲ级畸残主要发生在 MDT 前,他们在用 MDT 后发生新畸残的也较多。建议对有畸残者用 MDT 时并用6个月的强地松。引起畸残的主要是无痛性神经炎。  相似文献   

13.
麻风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障碍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内障是一般人群中致盲的首要原因 ,亦是麻风患者致盲的重要因素之一。白内障摘除手术可使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较为理想的视力 ,亦可使多数麻风并发白内障的患者视力明显改善。本文对术后矫正视力仍低于或等于 0 .3者进行分析 ,探讨其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临床资料 一般情况 :共手术 2 6例 ,2 9只眼 ,术后矫正视力等于或低于 0 .3者15眼 ,其中男 10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6 2 .3岁 ,术后随访 3~ 5 8个月 ,采用囊内摘出术者 2例。囊外摘出术者 3例 ,现代囊外摘出 +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者 10例。术后低视力分布情况见表 1。讨论 据国内外文…  相似文献   

14.
1989~1998年中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状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中国近10年来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989~1998年全国各县、市的22437例麻风现症病例初诊登记个案资料,由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疫情监测系统提供数据.结果1989年全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比为46 .49%,到1998年为32.31%;Ⅱ级畸残比由1989年的25.55%,到1998年的20.23%;有18个省(市)畸残比超过40%.畸残者中,Ⅰ、Ⅱ级畸残分别为37.86%和60.64%,另1.5%为仅有脱眉、面瘫、塌鼻等其他畸残,Ⅱ级畸残人数超过50%的有25个省(市).年龄在15岁以下的畸残比为24%,15~65岁者为39.85%,65岁以上者为53.33%.麻风病期在2年以内发生畸残比为29.85%,超过2年和5年者为48.82%和61.17%.有过麻风反应发生畸残比为52.9 %;神经损害3条以上者发生畸残比为46.1%.少菌型患者的Ⅱ级畸残比(28.99%)明显高于多菌型(22.04%).结论中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比较高,近10年虽有下降,但其程度无变化.因麻风诊断的延迟、麻风反应及麻风型别的不同,畸残比差异非常明显,与性别、年龄间差异无显著性.早期发现患者,规则进行抗麻风联合化疗,有效处理及控制麻风反应是预防新发患者发生畸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眼手足自我护理是防止麻风畸戏加重及发生新畸残的重要方法。盐城市自1990年11月起参加卫生部与 TLMI 的麻风康复试点合作项目,对337例畸残者进行了自我护理训练,并连续随访至今。采用 Watson 的方法.检查患者眼手足的感觉与运动功能,以有神经损害者为自我护理训  相似文献   

16.
对住院的128例麻风病人调查眼病发现,患病率为82.81%,其中免眼和下睑外翻各占眼病的29.07%和25.47%,因此二者及其后遗症致盲者占48.15%。可见矫治兔眼及睑外翻是防治麻风性眼盲的关键。1988年11月和1990年11月我们对院内病例10人15眼做了兔眼及下睑外翻矫正手术。其中男8人11眼,女2人4眼;多菌型4人、少菌型6人,年龄39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扬州及东台11个县市14257例麻风中2114例兔眼。单侧兔眼1214例,双侧900例,共占病人总数的14.83%,占麻风眼损害的72.92%。兔眼组中下睑外翻、暴露性角膜病变及视力丧失,明显高于无兔眼组。年龄、型别和病期与兔眼有明显的关联。少菌型患者发生兔眼时,麻风病期不超过4年者占58.93%,以单侧为主(972/1500);多菌型发生兔眼时,麻风病期超过10年者占69.95%,以双侧为主,(371/609)。双侧发生兔眼的间隔时间在6个月之内的占90.88%。兔眼与面瘫同时存在者占72.23%。60%的兔眼发生于不知不觉之中。作者强调兔眼引起的暴露性角膜病变及失明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麻风患者白内障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4例麻风治愈后留院者逐一进行白内障检查,同时调查13个可能危险因素的变量,然后使用Logistic回归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危险因素。结果204例麻风愈后留院者中,发现白内障病例73例,患病率35.8%。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与使用糖皮质激素为麻风患者白内障的危险因素,同时II型麻风反应也与麻风患者白内障有一定程度关联。结论年龄、使用糖皮质激素和II型麻风反应与麻风患者白内障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9.
经过30余年的努力,我国的麻风患者总数已从50万下降到不足10万人。治愈患者日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麻风所导致的畸残问题。由于麻风菌有嗜神经性,所以麻风不仅是一种皮肤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忽视,导致麻风畸残的发生率比较高。畸残发生率各地报道不一,与分级标准不统一有关。据一些地区的统计,在新发现的现症患者中有畸残者占22.72%(湖北,江陵,1986)、43.59%(江苏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麻风受累者手部畸残现状及接受手术矫治的意愿.方法: 对江苏11个市/县麻风院内、外存活的14 137例麻风受累者手部畸残现状、畸残相关因素和对手术矫治的需求进行了调查.结果: 麻风受累者手部畸残5627例(39.8%),单手(28.58%)高于双手(11.22%),现症及复发者(53.9%)高于治愈者(39.23%),多菌(65.02%)高于少菌(35.73%).麻风反应者的畸残手增高(78.25%).畸残手常见爪形指和猿掌. 1951只手有手术适应证,1152例(60%)的患者愿意接受手术矫治.结论: 麻风受累者的手部畸残常见,需要建立相应策略开展手术矫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