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低氧气氛下利用热分析技术进行了高挥发分混煤的慢速氧化特性实验,借助动力学分析理论,计算得出低温阶段的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活化能和指前因子随着反应过程的深入而增加,与单煤相比,高挥发分混煤的自燃倾向性发生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吸氧增重阶段主要为物理吸附,氧化放热量很少;混煤的挥发分析出较单煤提前,着火温度介于单煤之间。如果制粉系统中含氧量低于16%,可以达到高挥发分混煤的防爆效果。  相似文献   

2.
煤粉着火温度与煤的元素分析及工业分析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粉着火特性对煤粉炉的设计和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煤粉的着火温度是其着火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采用热天平研究了煤样升温速度对煤粉着火温度的影响;同时给出了煤粉着火温度与煤的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测定及计算方法对煤粉着火点数值的影响能够为理论研究及工业应用提供指导。文章选取了3种具有代表性的煤——铁岭褐煤、内蒙古烟煤、河南无烟煤,经超细化粉碎得到了不同粒径的样品,分别置于空气、纯氧、二氧化碳富氧、氮气富氧等气氛中,在热显微镜下研究样品的着火点;利用热重分析仪,在空气气氛下获得了10和20℃/min升温速率下的热重曲线,使用切线法及固定失重率法获得了着火点数据。结果表明:氮气富氧气氛比二氧化碳富氧气氛更有利于着火,超细化对无烟煤着火改善的作用最明显;在相同升温速率下,热重切线法得到的着火点数值高于固定失重法,且明显高于热显微镜直观观测到的数值;利用热重法分析着火点发现,升温速率越大,着火点数值越高,但是着火所需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4.
卫燃带对着火和燃烧稳定性影响的分析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判断煤粉气流稳定着火的着火热模型及热平衡模型,并据此分析了卫燃带对煤粉气流燃烧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敷设合适面积的卫燃带能够减小煤粉火焰向水冷壁的辐射传热量,提高燃烧器附近区域内的烟气温度,在低负荷时能够保证入炉煤粉气流获取足够的着火热量,使煤粉火焰维持在稳定着火燃烧的热平衡状态。为进一步改善锅炉对煤种、负荷变化的适应性,提出了可调卫燃带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针对分解炉低温燃烧工况,采用高温热天平和煤悬浮燃烧试验台,进行混煤燃尽特性实验方法及混煤燃尽时间与不同掺混比例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混煤燃尽评判指数和实验方法,结果表明:在静态燃烧试验中,在低挥发分煤中掺入少量烟煤,明显改善煤的燃尽性能;悬浮燃烧时,混煤中的各单煤在混煤燃烧过程中基本保持其自身的燃尽特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实际生产线上的涡流式分解炉,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DPM模型、有限速率燃烧模型等对炉内的垃圾衍生燃料燃烧特性和煤粉燃烧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合分解炉内温度场、组分浓度场及燃烧速率等展开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煤粉的燃烧特性相比,RDF的燃烧过程以挥发分燃烧为主,且其具有着火点低,燃烬速率快,燃烧温度低等特点;RDF与煤粉混烧时可促进煤粉的燃烧,且炉内温度均匀、稳定分布,未影响窑炉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以N125MW直流燃烧器固态排渣煤粉炉燃烧着火稳定性为研究对象,根据煤粉气流着火方式以及对影响煤粉气流着火因素的分析,提出提高煤粉气流着火稳定性以及低负荷燃烧不投油的控制措施,从而保证了煤粉的稳定着火,以保证锅炉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8.
针对水泥分解炉进行系统的煤粉着火实验研究,是提高分解炉燃烧效率,改善运行工况至关重要的问题,为全面了解分解炉工况下煤粉的着火过程,采用失重分析法,对煤粉的着火方式进行研究,进而对煤的低温燃烧着火机理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煤粉的低加速速度、低温燃烧条件下,无烟煤是非均相着火,贫煤是非均相一均相联合着火,烟煤有均相、联合着火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工业废水水煤浆燃烧特性的热分析综合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TG-DTG-DTA(热重-微分热重-差热)热分析技术研究了工业废水煤的燃烧特性并与煤粉燃烧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工业废水水煤浆在着火温度,燃尽温度方法比煤粉低;水煤浆燃烧速度最大时的湿度略高于煤粉燃烧速度最大时的温度;水煤浆中挥发物与固定碳发热量之比与煤粉基本一致工略高;说明用工业废水生产水煤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污泥的热解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热重分析仪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造纸厂废弃污泥的热解特性进行了实验性研究,考察热解温度、升温速率和混煤比例等不同操作参数下的污泥失重特性.实验结果发现,污泥热解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水分挥发阶段,挥发分挥发阶段和固定碳燃尽阶段;污泥与煤混合物的热解速率在固定碳燃尽阶段与单独污泥热解相比较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混煤后污泥的活化能与频率因子都有显著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