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潘红超  商安全  刘晓明    王利新    魏军   《现代预防医学》2016,(16):3012-3015
目的 通过对OXA、AdeABC、CarO基因及生物膜在临床分离的亚胺培南耐药和敏感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B)中分布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探讨AB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 运用PCR技术对OXA、AdeABC、CarO基因进行检测;采用微量滴定板法制备生物膜模型及定量实验。结果 OXA-23在亚胺培南耐药和敏感菌株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9.1%和2.9%(P < 0.05);OXA-51基因在所有检测菌株中均被检出。AdeABC在耐药菌株中的检出率为98.1%,而在敏感菌株中的检出率仅为64.7%(P < 0.05)。CarO基因在耐药和敏感菌株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7.2%和99.0%,P >0.05。产生物膜菌株在耐药和敏感菌株分别为67.9%和75.5%, P > 0.05。结论 OXA-51基因是确认是否为AB的标志性基因;OXA-23基因在AB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AdeABC外排泵在降低AB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增强细菌耐药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外膜蛋白CarO的改变对于降低AB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的可能性不大;临床分离的AB所引发的感染多数与生物膜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生物膜对苯唑西林酶(OXA)和AdeABC外排泵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揭示生物膜的形成对OXA和AdeABC外排泵相关耐药机制的影响,探讨生物膜在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方面的作用机制及作用方式。方法微量滴定板法制备生物膜模型及定量实验;多重PCR技术对OXA及AdeABC外排泵基因进行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状态下OXA-23、AdeB基因表达量进行检测;E-test方法对产膜与非产膜菌株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测定。结果106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产生物膜和不产生物膜菌株分别占67.9%和32.1%;各耐药基因检出率分别为OXA-23:99.1%;OXA-24:0.1%;OXA-51:100%;OXA-58:0;AdeA、AdeB和AdeC均为98.1%;生物膜状态下的OXA-23、Ade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普通肉汤培养和浮游状态下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5);产膜比非产膜菌株亚胺培南MIC更高,P0.0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够促进OXA-23和AdeABC外排泵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耐药分析及部分基因型检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IRAb)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77株IRAb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及药∞敏,阿米卡星、米诺环素等部分纸片同时运用K-B法,PCR检测部分耐药基因。结果77株IRAb均为多药耐药株(MDRAb);仪器微量稀释法77株IRAb阿米卡星耐药率为7.79%,随机挑选39株K-B法却提示阿米卡星耐药率为67.56%;米诺环素100.00%敏感;OXA-23于39株IRAb中检出率为100.00%,5株亚胺培南敏感鲍氏不动杆菌未检出,OXA-51检出率为100.00%;全部菌株中均未检出OXA-24、VIM以及IMP基因。结论鲍氏不动杆菌一旦对亚胺培南耐药即可表现对其他多药耐药;仪器法阿米卡星药敏结果存在偏差,应参考K-B法;鲍氏不动杆菌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与OXA-23密切相关,OXA-51可能为鲍氏不动杆菌天然携带;米诺环素可考虑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亚胺培南不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分布与变迁情况,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5年5月-2009年8月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用K-B法筛选对亚胺培南不敏感的菌株;改良Hodge试验检测革兰阴性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情况;核酸扩增碳青霉烯酶相关基因NDM-1、KPC、VIM、IMP、OXA-23、OXA-24、OXA-51、OXA-58。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是碳青霉烯类药物不敏感的主要病原菌,54株亚胺培南不敏感的菌株中Hodge试验阳性5株,阳性率为9.3%。携带耐药基因包括IMP 2株,VIM 2株,OXA23 3株,OXA51 2株,OXA65 1株。其中有2株同时携带两种耐药基因。结论:我院亚胺培南不敏感分离株与产碳青霉烯酶IMP、VIM、OXA51、OXA23、OXA65耐药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研究耐亚胺培南菌株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方法利用VITEK-2系统检测85株鲍氏不动杆菌的药物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耐亚胺培南菌株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结果 85株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94.1%,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64.7%;亚胺培南的耐药的菌株中携带OXA-23基因有46株,占83.6%,携带OXA-64-like基因有32株,占58.2%,携带OXA-58基因有13株,占23.6%,以上阳性产物经测序比对与GenBank提供的标准序列99.0%同源;其余OXA-20、OXA-24、OXA-48基因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医院检测的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严重,并以携带OXA-23基因型碳青霉烯酶为主。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探讨延边大学医院临床分离的对亚胺培耐药的不动杆菌耐药性、同源性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及分布特点,以了解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趋势。方法 选择139株碳青霉烯酶耐药的和32株碳青霉烯酶敏感的不动杆菌进行进行多重PCR,对产blaOXA-51基因菌株151株分三群,1群(ISAba1阴性、blaOXA-51阳性)51菌株,II群(ISAba1阳性、blaOXA-51阳性)75菌株,III群(.ISAba1、blaOXA-51、OXA-23同时阳性)25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论 I群、II群、II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75%、99%、100%,携带ISAba1基因的II群和III群比无携带ISAba1基因I群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增高74%、75%。  相似文献   

7.
老年患者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目的 明确医院临床分离老年患者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件、同源性、碳青酶烯酶基因型及其基因周围环境.方法 收集医院2005年1月-2007年1月临床分离的142株鲍氏不动杆菌,纸片扩散法筛选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MIC值;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同源性;PCR扩增及克隆测序分析碳青酶烯酶基因及其周围基因环境.结果 142株鲍氏不动杆菌中筛选到97株耐亚胺堵南鲍氏不动杆菌;PFGE分型中全部菌株属于4个流行的克隆株;97株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中90株携带OXA-23-like基因,97株携带OXA-51-like基因,86株菌株OXA-23-like基因上游检测到插入序列ISAbal,6株OXA-51基因上游检测到ISAbal.结论 所有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均为泛耐药菌,克隆播散足最主要的传播方式,OXA-23组和OXA-51组D类β-内酰胺酶基因足最主要的碳青酶烯酶基因型,未检测到OXA-24组、OXA-58组、IMP型和VIM型碳青酶烯酶基因,OXA类碳青酶烯酶基因与插入序列ISAbal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3株鲍氏不动杆菌(ABA)的同源性、耐药性和blaOXA基因类型.方法 采用K-B纸片法药敏试验测定抗菌药物敏感率;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ABA的同源性;利用PCR扩增技术检测、分析OXA-23、OXA-24、OXA-51、OXA-58、OXA-143基因.结果 23株ABA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为65.2%,其次为米诺环素52.2%,庆大霉素为21.7%,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均为8.7%,对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头孢他啶3种抗菌药物敏感率均为13.0%;23株菌株主要是A、B两个基因型,A基因型10株,B基因型3株;23株菌株OXA-51均呈阳性,其中有21株OXA-23亦呈阳性,未检测到OXA-24、OXA-58、OXA-143基因型.结论 医院感染的ABA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耐药机制可能与OXA-23有关;有医院内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9.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谱,研究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方法 用VITEK60型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鉴定药敏系统及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酶三维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检测碳青酶烯酶VIM、IMP、OXA-23和OXA-24;SDS-PAGE方法研究外膜蛋白表达情况;利血平协同抑制试验检测膜外排机制.结果 156株多药耐药菌中有120株来自痰液(76.9%),其次是各种创面分泌物16株;病区分布则以ICU为主51株;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其次是亚胺培南,20株亚胺培南耐药菌中,ESBLs和AmpC酶阳性株分别为10株(50.0%)和20株(100.0%),PCR扩增VIM、IMP和OXA-24均阴性;OXA-23基因扩增显示19株(95%)阳性,PCR产物并经序列分析证实为OXA-23;与敏感株相比.部分菌株存在22×106、29×103、33×103的外膜蛋白缺失;利血平不能降低亚胺培南对鲍氏不动杆菌的MIC值.结论 ICU是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最主要的感染科室,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长期广泛应用使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不断升高;产OXA-23型β-内酰胺酶是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产AmpC酶合并外膜蛋白缺失与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流感染鲍氏不动杆菌(AB)生物膜形成能力、相关基因分布和耐药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流感染AB 271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价其生物膜形成能力,比较不同生物膜形成能力血流感染AB耐药性,并分析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分布情况。结果 271株血流感染AB中,213株(78.60%)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生物膜阴性血流感染AB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75%,对头孢类、碳青霉烯类完全耐药,生物膜阳性血流感染AB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65%,对青霉素类耐药率最高,生物膜阴性血流感染AB对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共11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生物膜阳性血流感染AB(P0.05);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结果显示,271株血流感染AB中,231株(85.24%)可扩增出Bap基因,206株(76.01%)Bfs基因,202株(74.54%)csuD基因,200株(73.80%)intI1基因,195株(71.96%)csuE基因,184株(67.90%)csuC基因,170株(62.73%)AbaⅠ基因。结论血流感染AB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其耐药情况严峻,且随着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其耐药性降低,Bap、Bfs、csuD、intI1、csuE基因可能参与了生物膜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某三甲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及同源性。方法 收集该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共40株CRAB,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同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其同源性。结果 40株CRAB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在90%左右,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为2.9%(未包括中介)。耐药基因ADC检出率为100%,其他耐药基因检出率较高的依次为OXA-51(36株,90.0%)、qacE△1-sull(32株,80.0%),未检测出KPC基因。每株CRAB菌株检出2~8种耐药基因,以检出6种耐药基因的菌株最多(15株,37.5%);检出的耐药基因组合中,以同时检出ADC+OXA-23+OXA-51基因最多(29株,72.5%),其次为ADC+intl1+qacE△1-sull基因(26株,65.0%)、ADC+qacE△1-sull+ant(3″)-Ⅰ基因(19株,47.5%),11株(27.5%)同时检出ADC+ant(3″)-Ⅰ+aac(3)-Ⅰ基因。PFGE同源性检测分出19种不同型别,每种型别1~9株不等,其中A5型有9株,A18型有8株,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结论 该院CRAB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OXA-23和OXA-51两种基因最有可能是引起该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主要因素,同源性分析显示该院不同病区存在CRAB医院感染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收集69株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病人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株,改良Hodge试验进行KPC型碳青霉烯酶初筛检测,PCR法进行HSV、OXA-1群、OXA-2群、OXA-10群、GES、VEB、IMP、VIM、SME、KPC、IMI/NMC、NDM基因检测,并对部分阳性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69株肺炎克雷伯菌改良Hodge试验阳性48株,阳性率63.8%。PCR检测结果为56株(81.2%)携带KPC基因,60株(87%)携带HSV,20株(29.0%)携带OXA-3基因;3株(4.35%)肺炎克雷伯菌携带OXA-1基因。对KPC基因测序结果为KPC-2亚型。结论本次检测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携带KPC-2基因为主,应加强院感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13.
张梅  刘娜  牟娜  于游游 《现代预防医学》2015,(14):2651-2653
摘要: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方法 分析2013年1-12月某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统计分析病原菌及体外药敏试验数据,调查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为以后的诊疗工作提供指导。结果 分离出359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301株(83.84%),革兰阳性菌43株(11.98%),真菌15株(4.18%)。革兰阴性杆菌检出产超广谱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41株占41.00%,大肠埃希菌15株占55.56%,奇异变形杆菌7株占38.89%,所有产酶菌株均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保持极高的敏感性,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革兰阳性球菌中耐甲氧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25.00%,对利奈唑烷、喹努普汀/达福普汀、替加霉素和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仍为100.00%,可作为治疗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的经验用药。结论 引起神经外科感染的病原菌以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规范操作,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本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91株,分析其科室分布、标本来源及耐药情况。结果: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布在神经外科病房、干诊三病房和呼吸病房,均为26.4%,以痰液分离最多,为87.9%;哌来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32.8%、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为34.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复杂,应加强医院耐药菌株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术后大肠埃希菌尿道感染现状,并对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方法选择亳州市中医院泌尿外科2017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术后尿道感染患者80例,收集尿样分离培养大肠埃希菌,并对大肠埃希菌株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使用聚合酶链反应提取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并对基因做分型处理。结果大肠埃希菌现状:收集尿样80份,培养出大肠埃希菌64株,检出率80.00%。大肠埃希菌耐药率:环丙沙星(67.19%)、氨苄西林(96.88%)、头孢噻吩(54.69%)、头孢他啶(64.06%)、头孢西丁(56.25%)、庆大霉素(51.56%)、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18.75%)、萘啶酸(10.94%)、呋喃妥因(1.56%)、亚胺培南(7.81%);78.13%为多药耐药。耐药基因阳性率:TEM(76.56%)、aac(3)-II(50.00%)、CTX-M(62.50%)、qacE△1-sull(43.75%)、OXA-1(17.18%)、PER(10.93%)、aac(6)-I(20.31%)、SHV(15.63%)、qnr(6.25%)、gyrA(64.06%)。(4)毒力基因阳性率:fimH(93.75%)、fyuA(68.75%)、traT(67.18%)、iutA(60.94%)、kpsMTII(57.81%)、aer(56.25%)、papC(18.75%)、papGII(15.63%)、hlyA(7.81%)。结论泌尿外科术后尿道感染患者尿样中大肠埃希菌株检出率较高,临床上应及时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AB)的耐药状况,以及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和整合子的分布情况,探讨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整合子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2019—2020年成都某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59株AB,采用微量肉汤法检测17种抗菌药物对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17个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Ⅰ、Ⅱ、Ⅲ类整合酶基因,同时对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可变区进行扩增和测序。结果 59株AB对米诺环素耐药率为1.69%,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7.80%、71.19%,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59.32%~84.75%。59株AB中XDR-AB 40株(67.80%),多重耐药菌株(MDR-AB)5株(8.47%),敏感菌株14株(23.73%)。59株AB 17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中,6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bfmR、bfmS、csuC、csuD、csuE、pgaD检出率为100%,其他11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检出率为74.58%~98.31%。XDR-AB 4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abaI、epsA、pglC、ompA检出率分别为100%、95.00%、87.50%、100%,高于敏感AB的64.29%、7.14%、42.86%、50.00%(均P<0.05)。intI-1整合酶基因检出率:AB为66.10%(39/59),XDR-AB为90.00%(36/40),敏感AB菌株未检出。39株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38株检测到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其中XDR-AB 35株,MDR-AB 3株。结论 AB中XDR-AB检出率高,推测XDR-AB携带的生物被膜相关基因abaI、epsA、pglC、ompA及Ⅰ类整合子与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引起血流感染鲍氏复合体的种类、分子分型及OXA型碳青霉烯酶的携带情况.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所有菌株进行鉴定分析,并统计药敏结果及相关感染指标,分析携带耐药基因情况.结果 经鉴定104株鲍氏复合体中有鲍氏不动杆菌89株,占85.5%,不动杆菌属基因型3群占5.8%,不动杆菌属基因型13TU群占2.9%,其他不动杆菌占5.8%;89株鲍氏不动杆菌PFGE聚类分型得到A型8株、B型13株、C型13株、D型11株、E型35株、其他型9株;89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58例,占65.2%,静脉导管53例,占59.6%,腹腔引流管37例,占41.6%,死亡21例,占3.5%;89株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82.5%、86.2%;89株鲍氏不动杆菌种有86株菌携带OXA- 51基因,74株菌携带OXA-23,未检测到OXA- 24和OXA- 58基因.结论 医院引起血流感染的鲍氏复合体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常规生化鉴定存在局限性;鲍氏不动杆菌菌株同源性较高,存在医院内交叉感染;创伤性手术和静脉插管是引起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给予重视;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较高,其耐药基因主要为OXA- 23、OXA- 51.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分析2008-2014年7年间某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有效预防及治疗医院感染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采用WHONET5.6软件对该院2008-2014年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标本来源主要是痰(1396株,89.8%),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外科、呼吸内科病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总体偏高,三、四代头孢菌素、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到75.0%以上,除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多粘菌素B显示出较低的耐药性外,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50.0%以上。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且上升迅速,呈现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现象,应当加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监测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颅脑手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及控制对策.方法 对2010年3-9月神经外科接受颅脑手术的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病原菌种类、相关危险因素等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465例颅脑手术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6例,感染率为12.0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及颅内感染居多,分别占46.15%、43.0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ICU住院天数及术前住院天数.结论 神经外科颅脑手术医院感染率较高,应重视颅脑手术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