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矫治模式下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的变化,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分为不拔牙组(30例)、拔除第一前磨牙组(30例)和拔除第二前磨牙组(30例),矫治前后分别拍摄曲面体层片,测量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萌出间隙,预测其萌出情况。结果与不拔牙组相比,拔牙组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显著改善(P<0.05)。拔牙组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明显增大(P<0.05)。3组间矫治前后萌出间隙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拔牙组下颌萌出间隙差值大于拔除第一前磨牙组,而拔除第一前磨牙大于拔除第二前磨牙组。预测拔除第二前磨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关系最好,其次是拔除第一前磨牙组,最后是非拔牙组。结论拔除下颌前磨牙利于矫治后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萌出间隙的改善,拔牙位置越靠后,其改善越显著,萌出概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2.
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后第三磨牙萌出情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拔牙方法矫治后第三磨牙萌出的情况,评价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取拔除第一磨牙矫治、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3组病例(上颌各20例、下颌各30例),对全颌曲面断层片中测得矫治前后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变化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及其与牙冠近远中径的比值变化量在3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2)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变化量在3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改变量在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颌拔除第一磨牙矫治较常规矫治能明显增加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并改善其萌出角度;下颌拔除第一磨牙矫治较常规矫治能明显增加第三磨牙萌出间隙,而对于第三磨牙萌出角度3组间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对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和萌出间隙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行直丝弓正畸治疗的41例安氏Ⅰ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第二前磨牙及第二磨牙完全萌出,第三磨牙牙冠已形成但均未萌出。按治疗方法分为拔牙组(21例,均拔除4个第二前磨牙)和非拔牙组(2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第三磨牙的倾斜角度和萌出间隙。结果    治疗前后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可以增加上、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并使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更加直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正畸拔除下颌前磨牙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和间隙的影响.方法:选取23 例正畸非拔牙矫治病例(男性12 例,女性11 例,平均年龄13.5 岁),23 例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矫治病例(男性12 例,女性11 例,平均年龄13 岁),21 例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矫治病例(男性11 例,女性10 例,平均年龄14.07 岁),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测量下颌第三磨牙的轴倾角度和萌出间隙,使用SPSS 17.0软件对3 组病例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组患者RS,LS,Rratio,Lratio在治疗后显著增大(P<0.01);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组患者RM3,LM3等指标在治疗后增大(P<0.05),RS,LS,Rratio,Lratio等指标在治疗后显著增大(P<0.01).结论:正畸拔除下颌前磨牙较非拔牙矫治可以增加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可以改善第三磨牙的萌出角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正畸采用不同拔牙模式后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后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择拔除下颌第一磨牙(15例)、第一前磨牙(20例)及非拔牙(20例)的3组青少年病例,3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及保持2年后拍全颌曲面断层片,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变化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正畸治疗前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畸保持2年后萌出间隙变化量虽均有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变化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可增大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第三磨牙更加直立,对第三磨牙的萌出有利。  相似文献   

6.
拔除第一前磨牙对第三磨牙倾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和非拔牙矫治对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倾角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上下颌第三磨牙均存在的青少年正畸患者,按拔牙与否分为拔牙组(30例,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和非拔牙组(26例),通过术前术后曲面断层片来测量患者上下颌第三磨牙长轴和平面的交角,第二磨牙与平面的交角以及第二、第三磨牙长轴的交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拔牙与非拔牙组矫治前后第三磨牙倾角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非拔牙组相比,拔牙组上下颌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交角的变化量更大,2组间年平均变化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矫治前后上下颌第二、第三磨牙长轴交角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但其年平均变化量在2组间则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上颌第二磨牙与平面交角的年平均变化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下颌第二磨牙与平面交角的年平均变化量则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拔除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有利于第三磨牙倾角的改善,对第三磨牙萌出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同正畸方法对成人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的正畸治疗方法对成人患者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正畸治疗结束的成人患者80 例,共有下颌第三磨牙154 颗.按照下颌单侧拔牙的情况分为非拔牙组40 颗,拔第一前磨牙组66 颗,拔第二前磨牙组48 颗.对术前、术后的曲面断层片测量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及萌出间隙,并且根据术后X线片选取116 颗下颌第三磨牙判断其萌出水平.结果:正畸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改变量在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下颌第三磨牙间隙的变化量在3 组之间均有高度的统计学差异(P<0.01),拔第二前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拔第一前磨牙组大于非拔牙组.拔第二前磨牙组正畸后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水平显著优于非拔牙组和拔第一前磨牙组(P<0.05).结论:成人正畸患者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变化与治疗方法关系不大,但其萌出间隙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支抗越弱,间隙增加越多,萌出状况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拔牙模式正畸治疗后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对发育中的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 选择39例青少年患者,并分为3组:下颌第一磨牙拔除组、第一前磨牙拔除组及不拔牙组,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均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比较研究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 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和萌出角度在正畸治疗前后的年平均变化量,第一磨牙拔除组>第一前磨牙拔除组>不拔牙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年平均变化量,3组分别为(2.38±1.62)mm、(1.61±0.90)mm和(1.08±1.49)mm;萌出角度的年平均变化量,3组分别为1.89° ±1.93°,1.37° ±1.16°,和0.83° ±1.74°.结论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可使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明显增加并使其萌出角度有所改善,对第三磨牙的萌出有利.  相似文献   

9.
朱庆  马君力 《口腔医学》2011,31(8):500-501
目的 探讨青少年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对患者第三磨牙萌出位置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门诊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并以同期我院收治的未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的5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第三磨牙位置均有不同程度改变,观察组主要表现为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增大,长轴与平面的交角变化量大。结论 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明显增大,有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正常萌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正畸拔除第一前磨牙对第三磨牙倾斜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37例拔牙和32例非拔牙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曲面断层片上测量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的交角以及第二、第三磨牙长轴的交角。用U检验来比较两组患者第三磨牙倾斜度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拔牙组和非拔牙组间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和第二磨牙长轴交角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和非拔牙组治疗前后上颌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和第二磨牙交角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牙组,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比上颌第三磨牙更直立。结论 拔除前磨牙的正畸治疗能够改善第三磨牙的倾斜角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正畸拔除第一前磨牙对第三磨牙的影响。方法:37例第一前磨牙拔除和33例非拔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拍摄术前术后的全景片,测量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及第三磨牙长轴与第二磨牙长轴的夹角,对治疗前后夹角的变化以U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结果显示,拔除第一前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的的萌出角度得到了改善,而对上颌第三磨牙萌出改善并不明显。结论: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后,第三磨牙萌出角度会更加直立,从而可能减少其阻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或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用回顾性分析,纳入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以关闭第一磨牙或第二前磨牙缺牙间隙的患者38例,共51颗下颌第三磨牙。在正畸治疗前(T1)和已关闭拔牙间隙且第三磨牙被施力前(T2)拍摄曲面断层片,记录矫治前下颌第三磨牙的Nolla stage分期,对相关线距和角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的影响因素。结果:下颌第二磨牙后间隙增加(5.84±2.03) mm ( P<0.001);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4.67±2.87) mm ( P<0.001);远中直立2.90°±10.58° ( P=0.026),垂直向变化(-1.27±2.43) mm ( 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矫治前的第三磨牙Nolla stage分期越大(B=0.26, P=0.025),矫治中获得的磨牙后间隙越多(B=0.82, P<0.001),第三磨牙距离 平面越近(B=-0.272, P=0.021),其自发性近中移动越大。 结论:正畸近中牵引下颌第二磨牙关闭拔牙间隙时,下颌第三磨牙会自发近中移动。发育更成熟、距离 平面更近以及萌出间隙增加更多的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更多。  相似文献   

13.
磨牙倾斜角度和萌出间隙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第三磨牙阻生或萌出的一些客观因素。方法选择86例(男37例,女49例)平均年龄25.4岁,上下颌第三磨牙均存在的患者,将其分为萌出组和阻生组,利用曲面断层片对患者上下颌第三磨牙的近中倾斜角、牙冠近远中径、磨牙后间隙、磨牙后间隙和牙冠近远中径的比值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上颌萌出组萌出间隙较阻生组大1.95mm,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长轴交角相差12.53°,萌出组第三磨牙近远中径比阻生组小0.69mm,有统计学差异。下颌萌出组萌出间隙L-ES(R)较阻生组平均值大3.33mm;第三磨牙与牙合平面交角阻生组较萌出组大32.48°;萌出组与阻生组的磨牙后间隙/牙冠近远中径平均值分别为1.05、0.85,3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下颌第三磨牙近远中径相差0.3mm,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第三磨牙萌出受萌出间隙和磨牙间交角的影响,对于上颌第三磨牙,磨牙交角影响更大,对于下颌第三磨牙无足够的间隙萌出,是导致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The effects of first premolar extractions on third molar angulations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linations of second and third molars during a two- to 2.5-year period in patients treated orthodontically both with and without premolar extractions. Records of 37 first premolar extraction patients and 33 nonextraction patients were examined. The pre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panoramic radiographs were analyzed. The angles were measured between the long axis of the third molar and the occlusal plane and between the long axis of the third molar and the long axis of the second molar. Changes in third molar angulations from pretreatment to posttreatment for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y Mann-Whitney U-test. 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showed an improvement in angulation relative to the occlusal plane in the first premolar extraction group.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To test the null hypothesis that orthodontic therapy with or without premolar extraction does not result in any difference in third molar impac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Two groups were formed: 22 patients in one group with first premolar extractions and 22 patients in the other group without extractions. All patients were nongrowing subjects who had normal gonial angles and were skeletal Class I at the beginning of treatment. The available space for third molars, inclination of second and third molars, and angle between the second and third molars were evaluated. Also, the correlation of measured parameters and type of orthodontic therapy with the eruption of third molars was evaluated.Results:Of the third molars, 81.8% were impacted in the nonextraction group and 63.6% were impacted in the extraction group. Impaction of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the pre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inclination of third molars 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 second and third molars. In the extraction therapy group, the retromolar distanc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a mean of 1.30 ± 1.25 mm.Conclusions:When the inclination of the third molar is inconvenient, the tooth may remain impacted even if there is enough retromolar sp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