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膀胱造影膀胱CT扫描方法,提高膀胱CT仿真内镜图像质量。方法将94例膀胱检查患者分为三组:A组30例,盆腔增强扫描后,将尿液排完,再口服300 ml水,上检查床翻转两次后行膀胱扫描;B组32例,扫描同A组相同,但喝水量则根据扫描时所测膀胱充盈后的体积口服等量的水;C组32例,盆腔增强扫描后,不排尿,等候30 min,上检查床后反转两次后行膀胱扫描。测定膀胱腔内不同区域液体密度的CT值;对膀胱仿真内镜图像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结果 A组和B组膀胱腔内不同区域所测CT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膀胱内对比剂均匀性较好。C组膀胱腔内不同区域所测CT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显示膀胱内对比剂均匀性差。三组CT仿真内镜图像评分之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及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和B组图像明显优于C组。结论盆腔增强扫描后,将尿液排完,再口服300ml水,上检查床反转两次后行膀胱扫描,可获得良好的CT仿真内镜图像。  相似文献   

2.
CT增强扫描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T增强扫描是提高CT诊断率的重要手段。扫描过程中造影剂的使用又必不可少且具有过敏反应的风险,特别是离子型造影剂。因此检查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1268例患者的离子型造影剂CT增强检查的护理配合体会,主要讨论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过敏反应的处理及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造影剂不良反应的急救护理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急救护理与预防措施。方法:对4711例CT增强检查患者碘造影剂所致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急救护理与预防措施。结果:本组使用离子型造影剂363例,出现中度反应1例,轻度反应34例;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4348例,发生轻度反应29例,均未发生重度过敏反应。结论:充分做好造影剂使用前的准备,造影剂注射过程中加强病情观察,是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增强扫描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学诊断技术(CT)在国内的广泛开展,为增强病变组织之间显示密度的差别,使断层扫描图像更加清晰,对一些疾病如血管疾病,脑部、胸部、腹部及脏器良、恶性肿瘤,胸腹部动脉瘤,肾及膀胱、前列腺疾病等在CT扫描的同时需静脉注射造影剂做CT增强检查。但是,造影剂造成的不良反应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在增强扫描时,快速静脉注射大剂量的高渗离子型碘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更为严重,如何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造影剂的毒副作用,是CT室护士的重要工作,通过实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求小儿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使用GE公司Hispeed螺旋CT进行检查,检查前作好充分的胃肠道准备,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在整个检查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的护理,300例小儿顺利完成了腹部增强CT检查,获得了良好的CT质量图像,为医生的正确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结论对行小儿腹部增强CT检查的患儿,在检查前采取合理的护理程序及措施是检查顺利完成并获得良好图像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增强扫描CT(contrast enhancement scanning CT,CECT)中应用两种造影剂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将600例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应用离子型造影剂300例与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300例。比较两种造影剂增强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种造影剂的增强效果基本一致,但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患者局部过敏反应和全身机体过敏反应率明显低于使用离子型造影剂。结论 CECT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离子型造影剂低,应针对造影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给予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便减轻或避免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刘玉春  单鑫  杨晶 《护理研究》2005,19(23):2090-2091
[目的]观察老年人盆腔B超检查前适量饮水后膀胱充盈与膀胱内尿量的关系,为做好检查前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行盆腔B超检查的95例住院老年人为受试对象,B超显示膀胱充盈度并测量膀胱容量;检查后立即排空膀胱并测量尿量;记录病人憋尿时的感受.[结果]膀胱充盈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者分别为63例、16例、16例;B超测膀胱容量及尿量分别为>300mL、>110 mL、<100mL;膀胱充盈满意度与B超测膀胱容量、排出尿量密切相关;膀胱充盈满意者膀胱容量大、尿量多,较基本满意者、不满意者均有统计学差异;膀胱充盈满意者B超测膀胱容量及尿量均>300 mL.憋尿时的感觉主要为烦躁出汗、小腹胀痛、急于解出小便及小量解出.不同膀胱充盈度者憋尿时的不适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膀胱充盈满意者中憋尿时的不适发生率较高.[结论]膀胱充盈度与膀胱内尿量密切相关,为使检查顺利进行,盆腔B超检查前应对饮水量给予指导,以保证膀胱内产生一定尿量;同时根据憋尿时的感受判断膀胱内充盈情况;急诊或不能耐受憋尿者可经导尿管注入150 mL~300 mL生理盐水以满足检查需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CT的普及应用,CT扫描检查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对疑有盆腔病变的患者已是十分重要的诊断手段。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检查前准备工作十分重要,除了肠道准备及膀胱准备外,女性患者阴道准备工作亦十分重要。对已婚妇女,于阴道内放置阴道塞扩张阴道,以显示阴道与宫颈的界线。我科室2008年起试用双腔气囊导尿管作为阴道塞,对已婚妇女盆腔CT检查前放置阴道内并向气囊内注入适量造影剂,以扩张阴道,显示宫颈与阴道的分界,不仅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清洁卫生,且取得了满意的影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CT扫描中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副反应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的选择和造影剂副反应的预防。方法 将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3136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1850例应用离子型造影剂(76%泛影葡胺),1286例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观察给药后的副反应发生率及其程度。结果 离子型造影剂组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7%,非离子型造影剂组为1.0%,前者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离子型造影剂组4例出现重度副反应,表现为全身抽搐或休克,经抢救均获得成功。非离子型造影剂组仅2例出现中度副反应,表现为局部荨麻疹。结论 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组的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应用离子型造影剂组。如果属于高危病例,应选择非离子型造影剂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应用造影剂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有无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过敏反应的处理及检查后的注意事项。方法:对1159例CT增强扫描患者中出现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及检查后的护理,副反应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本组有轻、中度不良反应者79例,重度反应1例,无1例死亡。结论:虽然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应用大大减少CT增强扫描时副反应的发生,检查前严格做好准备工作,检查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正确对症处理,密切配合医生,确保检查安全顺利的完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胸部强化CT检查中低碘含量对比剂在管电压100 kVp时的辐射剂量、强化效果、图像质量以及对影像诊断的影响.方法:200例初次行胸部强化检查住院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8,随机分为4个观察组,每组50例.A组采用管电压120 kVp,碘对比剂使用碘海醇(欧乃派克300 mgI/mL);B组采用管电压120 kVp,碘对比剂使用碘克沙醇(威视派克270 mgI/mL);C组100 kVp,碘海醇(欧乃派克300mgI/mL);D组100kVp,碘克沙醇(威视派克270 mgI/mL).分别记录每例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并计算出有效放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主观图像质量分别由1名低年资和1名高年资影像医师进行评定.客观图像质量通过测量增强后肺动脉的CT值、噪声并通过计算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来评价,并对4组中有明确组织病理学结果的病例进行符合率分析.结果:管电压100kVp时使用碘海醇(300 mgI/mL)的C组肺动脉CT值(204.9±32.4) HU要比120 kVp时的A组(172.1±24.4) HU高19.1%;在管电压100kVp时使用碘克沙醇(270 mgI/mL)的D组肺动脉CT值(188.7±26.0) HU要比120 kVp时的B组(154.9±21.4) HU高21.8%.100kVp条件辐射剂量C组(3.9±0.6)mSv和D组(3.9±0.8)mSv低于120 kVp条件的A组(4.8±1.3) mSv与B组(5.1±1.3)mSv(P<0.01).A组和B组图像评价要略好于C组与D组图像,4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2名医师对4组图像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6±0.05).与病理诊断随访结果显示,200例中有明确病理诊断的137例,占68.5%,4组病理诊断符合率均在82.1%~86.8%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964).结论:管电压在100 kVp时使用低碘含量对比剂碘克沙醇(270 mgI/mL)进行强化胸部CT检查,强化效果及影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且有效辐射剂量比常规检查能减少18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低浓度碘对比剂联合多模型迭代重建(ASIR-V)在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左心房(LA)和肺静脉(PV)CT成像中的运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确诊经导管射频消融的所有心房颤动患者,并按管电压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143例/组。A组使用低管电压100 kVp,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L,ASIR-V 10%~100%间隔10%重建;B组使用常规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碘帕醇370 mgI/mL,ASIR-V 50%重建。LA和PV图像质量客观评价采用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进行比较,主观评分采用双盲法以5分法评价。对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辐射剂量、碘摄入量、LA和PV解剖变异显示率及相关测量指标及图像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A、B两组比较,LA和PV的CT值、解剖变异显示率以及相关测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有效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分别较B组减少约37.4%、29.9%(P < 0.05)。随ASIR-V重建比例的增加,A组的SD值逐渐降低,而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逐渐升高(P < 0.05);A组重建图像中,70%和80% ASIR-V的主观评分最高(P < 0.05)。  结论  低管电压(100 kVp)、低浓度碘对比剂(300 mgI/mL)联合70%或80% ASIR-V扫描方案可用于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对LA和PV解剖及相关指标的评价,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显著降低电离辐射并减少碘剂摄入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低碘含量对比剂上腹部增强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接受上腹部增强CT扫描患者,随机分为A组(管电压120 kVp、碘含量300 mgI/ml)、B组(管电压120 kVp、碘含量270 mgI/ml)、C组(管电压100 kVp、碘含量300 mgI/ml)及D组(管电压100 kVp、碘含量270 mgI/ml),各25例;均采用40%ASiR算法和FBP算法混合图像重建。测量并分析各组门静脉期图像相同部位CT值、CNR、图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按4分制对所得图像进行总体图像质量评价,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CT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D组与A组比较,腹主动脉CT值、肝实质CT值、CNR腹主动脉、CNR肝实质、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D组CTDIvol分别为15.73±5.59、15.34±4.20、12.57±2.55、11.23±2.57,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45%、90.00%、90.48%、90.91%。4组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45%、90.00%、90.48%、90.91%(P>0.05)。结论 采用低管电压(100 kVp)结合低碘含量(270 mgI/ml)对比剂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所得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且可降低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8F-FDG hPET/CT腹部肿瘤显像中引入对比剂的方法及以之鉴别肠道生理性浓集与腹腔内转移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进行18F-FDG hPET/CT 腹部显像患者31例随机分为两组,无对比剂组15例,引入对比剂显像组16例,两组均口服20%甘露醇进行肠道准备,后者检查前口服1.52%水溶性碘剂.两组均按常规方法显像,根据重建图像对所有可疑浓集点进行分析诊断,计算L/B值.结果在肠道恶性病变与生理性浓集的鉴别诊断上,引入对比剂后诊断特异性与准确率明显提高(P<0.05).腹腔肿瘤原发灶L/B值与腹腔转移灶及肠道生理性浓集点L/B值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腹腔转移灶与肠道生理性浓集点L/B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配合肠道准备,在hPET/CT检查时引入对比剂可通过增强CT图像中解剖定位的精确性来提高胃肠道生理性浓集的检出率,提高了hPET/CT肿瘤显像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移植肾活检术前行腹部加压卧床排尿训练对术后排尿方式的影响。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1年110月移植肾活检术患者45例,采用术前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观察组23例。对照组穿刺前1d进行常规卧床排尿训练;观察组在穿刺前1d在移植肾区放置0.5kg沙袋腹部包扎再进行卧床排尿训练5次以上,直至患者感到自然顺畅地排出尿液为止。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排尿方式(自行排尿、诱导排尿、导尿)。结果观察组23例患者中有20例自行排尿,3例诱导排尿,无一例需留置导尿;对照组22例患者中有13例自行排尿,5例诱导排尿,4例需留置导尿。观察组自行排尿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移植肾患者穿刺活检术前进行腹部加压卧床排尿训练,可以促进患者术后正常自行排尿,减少术后排尿困难、尿潴留的发生,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CT仿真膀胱内窥镜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仿真膀胱内窥镜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17例患者的膀胱充盈高密度造影剂,然后行螺旋CT容积扫描。17例中13例经静脉注射造影剂,半小时后进行扫描;另4例经导尿管注入造影剂后立即扫描。将获得的容积数据经软件处理成仿真内窥镜影像,并与膀胱镜及手术结果比较。结果 CT信真膀胱内窥阄能够显示膀胱内壁、输尿管口及憩室内壁。9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中,仅1例病灶呈广泛粟粒状而漏诊。另1例膀胱炎亦漏诊。结论 CT仿真膀胱内窥镜可作为膀胱镜的补充手段,有其一定的优越性,尤适用于不宜做膀胱镜检查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血液循环速度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增强效果的相关性,并分析对比剂优化方案。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4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患者161例,按照血液循环速度分为快速组(n=32)、中等组(n=35)和缓慢组(n= 94),分析血液循环速度与增强效果关系,并将缓慢组分为A、B、C 3个亚组,A组与快速组、中等组使用的对比剂浓度和注射速率相同(均为碘浓度320 mgI/mL,速率5 mL/s);B组采用对比剂的碘浓度为350 mgI/mL,速率5.5 mL/s;C组采用对比剂的碘浓度为370 mgI/mL,速率5.5 mL/s,比较各组伪影发生、室间隔显示、冠脉CT值及图像质量情况。  结果  快速组、中等组、B组、C组产生伪影概率均低于A组,且快速组低于中等组,C组低于B组(P < 0.05);快速组、中等组、B组、C组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质量评分、室间隔显示评分均高于A组,且快速组高于中等组,C组高于B组(P < 0.05)。  结论  血液循环速度能增加冠脉CTA增强效果,清晰显示室间隔,对于血液循环较慢者可适当增加对比剂浓度和注射速率以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低管电压与低浓度对比剂的“双低”扫描方案在不具备迭代算法的CT机上行肾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可行性.方法:将136例腹部CTA受检者按管电压和对比剂浓度随机分为4组.利用原始图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测量计算肾动脉的客观指标及辐射剂量结果.以Sahani 5分法评价肾动脉及分支血管显示程度.统计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4组之间两两比较,图像血管强化CT值及对比噪声比(CNR)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管电压不同时,100 kV较120 kV背景值升高、噪声增大(P<0.05);肾动脉血管信噪比(SNR)值仅C组与D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342);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电压不同时,100 kV较120 kV辐射剂量降低了约39%(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270 mgI/mL对比剂组较350 mgI/mL对比剂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使用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的扫描在不具备迭代算法的CT机上也可以获得满意的肾动脉CTA图像质量,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及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