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前臂骨间膜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臂纵向稳定的维持依赖于前臂骨间膜等解剖结构的相互作用。前臂骨间膜是从桡骨斜向至尺骨的腱性纤维组织,由中间1/3的腱性部分和两端的膜性部分构成,其中腱性部分是骨间膜的主要力学功能区,承担着大部分由桡骨传递至尺骨的应力。组织学和生化学研究显示,骨间膜由大量胶原纤维和少量弹性蛋白组成,这些成分使其既具有韧性又具有弹性,可承受很大的载荷,在前臂旋转运动时维持尺桡骨的稳定,并将应力由桡骨传导至尺骨。桡骨头切除后前臂的纵向稳定主要由前臂骨间膜维持,如果同时并发骨间膜损伤,将导致进行性桡骨向近端移位和下尺桡关节分离,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前臂的正常长度及重建骨间膜的功能。该文就前臂骨间膜解剖结构、组织学、生化学及力学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讨论其在临床方面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臂骨间膜(interosseous membrane,IOM)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从10个新鲜冰冻上肢标本中取出尺桡骨连同骨间膜结构,测量腱性部分的长度、宽度及厚度.测量完毕后将骨间膜腱性部分同其尺桡骨附着端一并分离,将标本的桡骨近端及尺骨远端分别用牙托粉包埋固定,标本夹持固定于MTS 858型生物材料试验机上.使用10000N力传感器进行测定,以50mm/min的速度拉伸骨间膜,直至骨间膜断裂.通过计算机采集数据描绘载荷一位移曲线,同时测定骨间膜的最大载荷和刚度.结果 (1)前臂骨间膜由三部分组成:中央腱性部分、两端膜性部分及背侧附属斜索.3个标本中未观察剑背侧附属斜索.骨间膜在前臂中立位时伸展,在前臂旋前及旋后时弯曲.(2)6个标本发生骨间膜腱性部分撕裂,最大载荷为(1021.50+250.13)N,刚度为(138.24±24.29)N/mm,骨间膜的拉伸长度为(9.77+1.77)mm;4个标本在腱性部分撕裂之前发生尺骨固定端骨折,最大载荷为(744.40+109.85)N,刚度为(151.17+30.68)N/mm,骨间膜的拉伸长度为(6.51+0.51)mm.结论 前臂骨间膜是尺桡骨之间具有韧带性质的结构,对维持前臂的纵向稳定至关重要.其解剖学及生物力学数据可以作为评估前臂骨间膜重建方法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3.
<正>肘关节分离脱位是一种尺骨近端、桡骨近端和肱骨远端同时存在分离移位的肘关节脱位类型。这种少见的类型由于上、下传导暴力集中于肘关节,前臂呈过度旋前位,环状韧带和尺桡骨近侧骨间膜被劈裂,引起桡骨小头、尺骨近端和肱骨远端的空间关系发生分离。肘关节分离脱位通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中,成  相似文献   

4.
桡-尺骨分离往往发生于高速暴力横贯前臂、腕部至肘部,造成桡骨头骨折、纤维三角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和骨间膜破裂三联征。桡骨是维持前臂稳定的主要结构,前臂骨间膜则可以使受力较均匀地分布于桡骨和尺骨之间,TFCC对维持前臂稳定也起一定作用。骨间膜的中央1/3段(腱性部分)要比两端膜性部分坚强3倍。急性前臂骨间膜损伤常有明确的上肢外伤史、腕尺侧疼痛和桡骨头骨折。查体可以发现腕尺侧压痛、前臂压痛和没有前  相似文献   

5.
1病例介绍 例1 女,15岁.2岁时发现左肘后有一骨状突起并屈肘障碍.检查:左前臂较右侧短缩约10 cm,左肘内翻畸形,肱骨髁上可扪及桡骨小头,左前臂尺侧中段扪及空虚感,屈肘45°受限,伸直5°.X线片示:左尺骨中段人部骨质缺如,远端发育细小;左桡骨弯曲,桡骨小头发育不良并向外前方脱位(图1 a).诊断:左尺骨纵向缺如并桡骨头脱位(Ogden Ⅱ型).术中见左尺骨中段骨质缺如,尺骨鹰嘴与尺骨远端间有纤维基质相连,切断纤维基质.咬除部分尺骨鹰嘴远端骨质,桡骨近端截断约5 cm,将桡骨断端与尺骨鹰嘴端对合,将三菱针打入骨髓腔崮定尺桡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正常和损伤的前臂骨间膜的MRI表现。方法:对2具前臂尸体标本进行回顾性MRI对比观察。结果:完整的骨间膜在MRI上呈现为从桡骨近端斜向尺骨远端的带状结构,在T1和T2加权像上表现为黑色低信号带,在T2脂肪抑制像上显示最清楚。断裂的骨间膜在MRI上显示出骨间膜的连续性中断,表现为波浪状、迂曲、移位的韧带纤维及前臂肌肉向骨间膜膨出。结论:MRI能清楚显示前臂骨间膜解剖结构,能准确诊断前臂骨间膜损伤。  相似文献   

7.
瘫痪性前臂旋后畸形发生于臂丛上干损伤、脊髓灰质炎和创伤性四肢瘫。其成因是主动的旋后肌与瘫痪的旋前肌肌力恢复的不平衡。一旦畸形固定,桡尺骨弓状畸形将引起远端尺骨和(或)近端桡骨头掌侧半脱位。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为肱二头肌止点改道并作骨间膜松解,但该手术不适用于肱三头肌瘫痪和桡骨头已切除的病例。该文作者介绍肱桡肌肌腱改道联合骨间膜松解手术,  相似文献   

8.
男, 40岁, 因传送带绞伤右前臂致完全离断出血、疼痛1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右上肢离断, 皮肤离断平面约为肘上8 cm, 肌肉等软组织离断平面约为肱二头肌腱膜止点平面, 尺桡骨离断平面约为远端1/3平面, 尺骨断端远端缺损。肘部至前臂可见残存肌肉组织挫伤较重, 仅屈伸肌群起点处活性尚可, 尚可见肌组织渗血;屈伸肌群近端存留少量腱性组织, 远端腱性组织呈马尾状撕脱。神经血管束长段抽出, 断端挫伤回缩, "鼠尾征"明显。尺桡骨断端不规整, 尺骨远端毁损。创面重度污染, 指端无血运。诊断:右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考虑截肢术, 截肢平面设计在肘关节上方, 但患者再植意愿强烈, 故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术中于肉眼及显微镜视下清除较重挫伤的软组织, 标记残存活性腱性组织。显微镜视下清创至神经断面神经纤维束整齐, 血管清创至神经内外膜无挫伤, 断端无血栓形成。尺骨于正常骨质处截骨, 旷置, 桡骨截骨后短缩约5 cm。钛板固定桡骨骨折断端, 术中透视见骨折对位及对线可。尺动脉近端毁损, 桡动脉远端毁损, 显微镜视下以8-0无损伤线吻合桡动脉近端与尺动脉远端、头静脉及前臂肘正中静脉。6-0无损...  相似文献   

9.
前臂骨间膜(interosseous membrane,IOM)损伤常作为前臂骨折的伴随损伤而出现(如Essex—Lopresti骨折、盖氏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等)。由于常规平片检查无法显示骨间膜,因而漏诊和误诊的病例较多,患者多出现长期腕部疼痛、握持力量减弱、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及肘关节活动障碍等严重并发症。IOM对于维护前臂的纵向稳定和旋转功能至关重要。Hotchkiss等研究指出,桡骨头切除后前臂纵向稳定强度的71%由IOM中央区维持。目前运用磁共振成像(MRI)对骨间膜进行研究已有报道,但在临床应用方面尚无太多经验。  相似文献   

10.
在解剖研究基础上设计出带村问背侧动脉蒂的尺骨远端骨块移植治疗尺、桡骨骨不连接。通过对70侧尸体上肢解剖观察,发现骨间背侧动脉在远侧段发出2~3个骨膜支营养尺骨远端。临床应用7例,术中紧贴尺侧腕伸肌桡侧.在其深面游离骨间背侧动脉连同周围1.0cm深筋膜,直至见到进入民骨的骨膜支,切取风骨远端,将此带血管蒂的尺骨块移植至近端尺、桡骨骨缺损处.随访6~12个月,3.5个月时均达到骨性愈合。骨块切取后保留了尺骨的连续性和下尺桡关节的完整性,不影响前臂及腕关节的运动。我们为治疗尺、桡骨骨不连接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207-2208
<正>桡骨头、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及骨间膜三者为前臂主要稳定结构[1,2]。继发性创伤、先天性畸形、骨肿瘤或骨髓炎等都可导致尺骨成角、旋转甚至骨缺损,破坏前臂的稳定结构[3-5]。对于发育中的儿童,长期的尺骨缺如首先导致桡骨头脱位、前臂内翻和短缩畸形,继而出现弓形桡骨及相应的神经损害[3,5]。  相似文献   

12.
前臂骨间膜在旋转中的作用及成角畸形对旋转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从应用解剖的角度研究尺、桡骨成角畸形对前臂旋转功能的影响,阐明骨间膜对前臂旋转功能的重要性。方法 尸体 9具,共 18个上肢。取 8个上肢标本,剔除前臂深、浅筋膜与屈、伸肌群,通过解剖旋前圆肌与旋后肌、骨间膜与斜索的纤维走向及起止点,确定前臂“旋前弓”和“旋后弓”的构成,并观测骨间膜及斜索与前臂旋转运动的关系。另取 10个上肢标本,保留旋转肌群、骨间膜、斜索与上下尺桡关节,固定标本于屈肘 90°位,造成前臂单骨或双骨中段骨折。用钢板、螺丝钉固定骨折,制成不同成角方向和不同角度的实验标本,模拟前臂旋转运动,观测成角畸形造成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的解剖学因素。结果 斜索和骨间膜的上部纤维控制前臂的过度旋前,骨间膜的中下部纤维控制前臂的过度旋后。前臂成角畸形,无论前臂单骨或双骨骨折,当其成角超过 5°即可发生旋转功能障碍。其主要原因为上下尺桡关节倾斜、骨性阻挡、骨间膜和斜索紧张。结论 骨间膜和斜索为前臂的旋转限定了一个最大范围。尺、桡骨成角畸形将造成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成角畸形越大,旋转功能障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尺桡骨融合前臂极度旋前,不能旋后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994年3月~2004年3月我院收治的9例先天性尺桡骨融合患者,进行桡骨远端截骨术联合尺骨近端截骨术,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患者前臂旋转状况。结果:术前9例患者前臂均极度旋前85°,不能旋后,术后36个月后,患者3例前臂旋前5°旋后5°,6例旋前5°,旋后15°,术前及术后随访患者前臂旋后功能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先天性尺桡骨融合患者行桡骨远端截骨联合尺骨近端截骨术可以改善患者前臂的旋后功能,术后无并发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EssexLopresti损伤包括桡骨头骨折、尺桡远侧关节分离和骨间膜撕裂,导致前臂活动障碍和纵向不稳定。Essex-Lopresti损伤发病率极低,容易漏诊而未予处置,使患肢功能受损;治疗不充分也会使前臂急性不稳定变成更为复杂的陈旧性纵向不稳定。及时诊断有赖于对此类损伤的充分了解和详尽的物理、超声及放射线检查。急性期损伤治疗旨在防止桡骨向近侧移位,需要正确处理桡骨头骨折,避免桡骨头切除,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骨间膜重建与否尚有争议;陈旧性损伤处理的中心环节是重建完整的稳定结构,恢复尺桡远侧关节高度,最终恢复前臂尺桡骨之间的正常关系,消除纵向不稳定,方法包括人工桡骨头置换、尺骨截骨短缩、骨间膜中央束重建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修复。  相似文献   

15.
前臂骨间膜对防止尺、桡骨远近端移位的重要作用已在伴有桡骨小头骨折的前臂损伤研究中得到证实。桡骨近端骨折合并骨间膜损伤的病人会出现远端尺桡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引起的腕部疼痛。确诊前臂骨间膜损伤对于制定外科治疗计划是很必要的 ,但是前臂骨间膜损伤的诊断困难。作者提出采用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核磁成像的快速自旋回波及脂肪抑制技术检查骨间膜损伤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作者在 1998年 1月~ 5月对新鲜尸体的 8个前臂 ,未受伤志愿者的 4个前臂及 5名伤者前臂进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核磁T1、T2加权成像。摄片时前臂体位采用肘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尺骨截骨结合环状韧带重建术治疗陈旧性儿童孟氏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回顾分析了自2010—2015年收治的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9~16岁,平均12.5岁。采用Boyd切口,显露肱桡关节、上尺桡关节及尺骨近端,对成角或短缩畸形的尺骨行截骨矫形,1/3管形钢板固定,切除嵌在肱桡关节或近端尺桡关节中残存的环状韧带和瘢痕组织,复位桡骨头后用克氏针固定,取前臂深筋膜绕桡骨颈重建环状韧带。如残存的环状韧带足够长可将其与纤维瘢痕视为一体合拢缠绕桡骨颈重建环状韧带。术后石膏外固定4~6周,拆除石膏,拔除克氏针后行功能锻练。结果随访10例,随访时间6~48个月。疗效评价:优8例,良1例,差l例,优良率达90%。肘关节由术前的屈25°~50°、伸5°~10°、旋前旋后5°~20°,改善为术后的屈90°~120°、伸0°~5°、旋前旋后75°~90°,功能改善明显。结论尺骨截骨矫正成角或短缩畸形,结合环状韧带重建治疗儿童陈旧孟氏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Essex-Lopresti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为诊治Essex-Lopresti损伤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取12具成人新鲜冰冻上肢标本予以处理,先将12具标本("完整状态组")分别在旋前位、旋后位及中立位三种状态下把标本夹持固定于MTS 858生物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力学测试,恒定加载100 N的压力负荷,每种状态持续30 s后减载.随后将12具标本随机分为2组,6具切除桡骨头为"切头留膜组";另6具切断前臂骨间膜(interosseous membrane,IOM)中间腱性部分为"留头切膜组".每组按上述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最后将所有标本均切除桡骨头并切断IOM("切头切膜组")按上述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前臂旋转状态或单纯切断IOM对桡骨纵向位移无影响.单纯切除桡骨头或联合切断IOM和切除桡骨头增加了桡骨的纵向位移.前臂中立位时的桡骨刚度比前臂旋前位大,但比前臂旋后位小.单纯切断IOM对桡骨刚度没有影响,单纯切除桡骨头或联合切断IOM和切除桡骨头则会使桡骨刚度下降.结论 桡骨头骨折合并IOM损伤可能是Essex-Lopresti损伤产生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其中桡骨头骨折是Essex-Lopresti损伤主要原因,而IOM损伤是次要原因.桡骨头切除后IOM是维持前臂纵向稳定的主要结构.  相似文献   

18.
尺骨近端截骨治疗少年陈旧性单纯桡骨头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采用尺骨近端截骨治疗少年陈旧性单纯桡骨头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了采用尺骨近端截骨治疗陈旧性单纯桡骨头脱位的6例患者,手术时的年龄从7~12岁,从受伤到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间隔为6个月~4年,平均为[(19.3±16.5)个月,x±s,下同],其中2例患者同时缝合了环状韧带,1例患者进行了桡侧侧副韧带的重建。重点分析了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前、术后的影像学改变。结果本组6例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6.5±8.7)个月。所有患者截骨部位均达骨性愈合,无异位骨化或其他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也无肘关节疼痛和桡骨头再脱位。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40.0±7.1)°,前臂旋转活动度为(129.0±18.4)°,患侧握力占健侧握力的百分比为(96.9±3.5)%。术后影像学提示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尺骨的再塑形非常明显,表现为截骨所致的向后成角逐渐圆滑,最终成角消失,以及损伤所致的“尺骨弓征”逐渐纠正。结论对于少年陈旧性单纯桡骨头脱位如果无明显桡骨头畸形,采用尺骨近端截骨治疗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后腕部尺骨撞击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后尺骨撞击综合征与遗留腕部功能受限的关系。方法对桡骨远端骨折后遗留腕尺侧疼痛、握力下降的患者进行仔细检查,结合Tamaino和Cerezal的诊断标准,确诊尺骨撞击综合征52例,并探讨腕关节功能评分(Sarmiento改良方法)与尺骨变异程度的关系。结果尺骨阳性变异38例(73.1%),其中变异超过10mm者31例(59.6%);优、良组的平均尺骨变异为(1.5±0.5)和(4.5±1.8)mm,可、差组的平均尺骨变异为(9.6±3.7)和(16.2±4.8)mm,腕部症状与尺骨变异程度关系密切(P<0.01)。MRI检查发现腕骨及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不同程度信号改变,腕骨坏死位于月骨尺侧部分的近端和三角骨腰部及底部。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后治疗不当可导致尺骨撞击综合征,遗留腕尺侧疼痛、握力下降,其病理过程是腕骨及TFCC损伤,而非单纯的软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髂骨植骨尺骨延长治疗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前臂畸形的疗效。方法:保留尺骨远端骨骺部分,使尺骨一次性延长1.5~4cm,根据临床分型辅加环状韧带重建术和桡骨截骨术以矫正前臂弯曲畸形。结果:除1臂外,全部随访病例前臂畸形均获明显改善,肘腕关节活动与正常侧比较无明显差异。X线片示尺骨发育与桡骨近于匹配。结论:保留尺骨远端骨骺,行尺骨远端骨软骨瘤切除,同时髂骨植骨,一次性延长尺骨治疗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的前臂弯曲短缩畸形、下尺桡关节脱位及尺偏手效果良好,可使患儿获得近于正常的发育,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