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攀西黑水河流域北部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地区。为深入研究该地区崩塌、滑坡灾害发育规律,基于现场调查和高精度遥感影像崩塌、滑坡解译,借助ArcGIS平台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研究区内崩塌、滑坡的分布规律。主要成果与结论为① 研究区共发育崩塌76个,滑坡487个,93.4%的滑坡分布于10°~40°斜坡范围内, 47.4%的崩塌发育于40°~50°斜坡;② 地层岩土体结构组合特征及力学强度在宏观上决定山地灾害的类型及其易发性;③尽管研究区现今处于地震活动的相对平静期,但断层对崩塌、滑坡的发育仍有一定的影响(滑坡约300 m,崩塌约500 m),断层切过处往往发育大型崩塌和滑坡;④研究区滑坡的分布宏观上受河网水系的控制;⑤公路对滑坡发育的影响范围约300 m。  相似文献   

2.
根据黄河三角洲2003—2020年卫星遥感影像,推算影像成像时潮位数据,筛选高潮和低潮两组影像,解译两组影像瞬时水边界;分析黄河三角洲整体和局部变化、新生沙洲以及入海口位置、方向的变化范围;提出海岸带变化表征指标,用以表征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一直处于淤积与侵蚀并存的状态,高潮时,淤积总面积66.39 km2,侵蚀总面积64.46 km2,8条断面中有5条断面呈淤积趋势,最大淤积距离10.30 km, 3条断面呈侵蚀趋势,最大侵蚀距离4.51 km;低潮时,淤积总面积90.36 km2,侵蚀总面积33.50 km2,5条断面呈淤积趋势,最大淤积距离9.62 km, 3条断面呈侵蚀趋势,最大侵蚀距离3.91 km; 2013年入海口处出现小规模沙洲,2020年沙洲最大面积达19.57 km2;2007年入海口改道北向,2020年入海方向最大方位角为336°,入海口最大向西北偏移12.3 km。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大渡河上游金川水电站工程及其所属区域的地质灾害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以该电站近坝区及库区近40 km的干流及其支流为研究对象,采用1∶10 000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无人机航空摄影、工程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剖面测量等多种研究手段,复核了地质灾害类型和数量,研究了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孕灾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发育地质灾害38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泥石流、崩塌、坍岸、不稳定斜坡及滑坡等,其中泥石流和崩塌最为发育,分别占比28.95%和23.68%;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堆积体、塌岸多发育于<2 600 m高程的大渡河河谷地带;滑坡、不稳定斜坡分布的地形坡度多介于25°~45°之间,崩塌发育坡度一般>50°,堆积体和塌岸发育坡度一般在20°~35°;地质灾害集中在起伏度200~500 m的地区;平面曲率为直线坡最为发育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48.1%,剖面曲率为直线坡最为发育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59.3%;研究区共分8个岩组;地质灾害多发育在距河流100 m范围内。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精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DEM、土地利用、土壤、气象等时空数据并结合GIS和RS技术,建立洱海流域SWAT模型,分析了2000年和2010年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对径流的影响,其结果为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径流的变化率为2.46%。以《云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为依据,结合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分布的实际情况,设置3种土地利用情景,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情景1中,66.06 km2的耕地转林地和89.16 km2的耕地转草地,模拟的年均径流值增加75.73 mm;情景2中,100.13 km2的裸地和105.74 km2的草地转为耕地,年均径流增加39.89 mm;情景3中,138.72 km2的草地和292.86 km2林地转耕地,年均径流减少20.36 mm。模拟表明在坡度15°以上,洱海流域森林和草地面积的增加将会增加径流量;在坡度15°以下,耕地的增加会一定程度上减少径流量。研究成果为洱海流域水资源空间合理调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处三个构造带间三角地带的茂县—银杏220 k V输电线路是四川电力网络中重要的输电工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等灾害,严重影响输电线路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为探究其与研究区内的崩塌、滑坡之间的关系,在线路沿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工程地质岩组、坡度、坡向、断裂构造、区域交通建设共5个影响因子,进行地质灾害成因与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变质岩类半坚硬岩岩组、岩浆岩类坚硬侵入岩岩组中灾害数量最多,达灾害总数的71.6%;20°~60°的坡度范围内灾害数量占总数的78.7%,滑坡仅分布于40°以下的斜坡中,而崩塌多分布于30°以上的斜坡;E、W向斜坡较其他方向更容易发生灾害;断层对崩滑灾害的显著控制范围约800 m;区域交通建设的影响范围在400m。研究成果对复杂山区输电线路的规划设计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后,大量同震滑坡松散物质堆积于坡体,为次生滑坡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物源,泥石流流域的滑坡物源的稳定性评价对于泥石流活动的防治预警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震后八一沟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LISEM模型实现了流域尺度的滑坡物源稳定性评价。模拟结果显示,八一沟流域内滑坡物源极不稳定占比6.28%,欠稳定占比55.28%,表明震后八一沟内滑坡物源稳定性很差,在降雨作用下极易起动,滑坡泥石流活动暴发频率高。同时,基于GIS分析了不同稳定性分级滑坡物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滑坡物源分布的优势高程、坡度、坡向、距沟道的距离分别为1 500~2 100 m、45~60°、偏南向、50~100 m。该研究模型在震后泥石流流域滑坡泥石流活动的危险评价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及参考性。  相似文献   

7.
以汶川县为研究区,通过对震后的高分辨遥感影像的遥感解译,获得了145条泥石流沟及流域中的崩滑物源的分布图。选择了坡度、坡向、地层岩性、地震峰值加速度、距水系距离、距断层距离作为评价因子,利用概率数学方法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145条泥石流沟在上述6个评价因子上的分值;再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各评价因子权重,建立泥石流敏感性评价模型,得到了研究区泥石流沟敏感性分级图。结果表明:研究区145条泥石流沟中,有60条泥石流沟属于高敏感性,43条泥石流沟为中敏感性,其余42条泥石流沟敏感性较低,研究成果对于认识该地区泥石流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与防灾减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处三个构造带间三角地带的茂县—银杏220kV输电线路是四川电力网络中重要的输电工 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等灾害,严重影响输电线路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为探究其与研究区内的崩塌、 滑坡之间的关系,在线路沿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工程地质岩组、坡度、坡向、断裂构造、区 域交通建设共5个影响因子,进行地质灾害成因与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变质岩类半坚硬岩岩组、 岩浆岩类坚硬侵入岩岩组中灾害数量最多,达灾害总数的71.6%;20°~60°的坡度范围内灾害数量占 总数的78.7%,滑坡仅分布于40°以下的斜坡中,而崩塌多分布于30°以上的斜坡;E、W向斜坡较其他 方向更容易发生灾害;断层对崩滑灾害的显著控制范围约800m;区域交通建设的影响范围在400m。 研究成果对复杂山区输电线路的规划设计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茂县斜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茂县是西南深切河谷地区地质灾害的重灾县之一,亦是对区域地质灾害进行特征分析及易发性评价的良好试验基地。在茂县斜坡地质灾害详查及遥感数据解译的基础上,选取高程、地形起伏度、坡形、坡度、地层岩性、水系因子及地质构造7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斜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与区划。结果表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占地面积约46.1 km2,占10.02%,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岷江干流沿岸及其部分支流沿岸等;中易发区面积约149.59 km2,占32.52%;低易发区面积约205.25 km2,占44.62%;非易发区面积约59.06 km2,占12.84%。评价结果与野外调查基本吻合,可为茂县斜坡地质灾害防治及土体规划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白龙江流域武都区段共发育329条泥石流沟。根据地形地貌、物质条件、外部激发因素三大孕灾条件,选取高程、坡度、岩性等9个孕灾因子,基于ArcGIS平台,分析研究区内泥石流分布规律,采用信息量法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地形地貌上,研究区泥石流主要分布在1 800~3 000 m和NDVI值为0.2~0.4的范围内,其优势坡度分布区间为15°~35°。(2)物质条件上,泥石流大量分布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的范围内,且在以千枚岩、板岩为主的软弱-坚硬中厚层-厚层板岩、碎屑岩组区内,与距断层距离呈负相关分布。(3)外部激发因素主要分布在1 h最大降雨量为36~40 mm区域内,与距河流、道路距离呈负相关分布。(4)运用信息量法对泥石流做危险性评价,得到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图,在中度、高度、极高度危险范围内的泥石流面积分别占总泥石流面积的21.77%,32.94%,31.49%,且较高等级危险区主要分布在白龙江的北岸。应用ROC曲线验证评价结果,AUC=0.737,表明评价结果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在野外调查之上,结合遥感影像,通过分析地质环境背景和泥石流活动历史,阐述鹅掌河泥石流的灾害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泥石流形成过程表现为则木河断裂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崩滑、面蚀-强降雨-山洪泥石流-滑坡坝堰塞体-洪积扇-浊流水下堤;灾害特征表现为1850年西昌7.5级地震后鹅掌河形成高频泥石流,且泥石流的活动受地震和强降雨耦合效应控制;泥石流的形成机理为流域内大量滑坡提供丰富物源,上缓下陡的凸形坡提供良好地势差,区域降雨集中且多暴雨提供充足水动力。因此建议加强雨季流域新增滑坡和水位的监测预警能有效防治泥石流造成灾害性损失。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泸定县兴隆镇2006年7月14日暴发了群发性泥石流 ,给当地人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此次群发性泥石流范围较小 ,降雨和地质条件基本一致 ,那么地形条件则是泥石流爆发的首要考虑因素.为了研究地形条件对滑坡型泥石流的影响 ,从泥石流形成机理出发 ,选取研究区各沟谷流域面积A ,沟床比降 J ,沟谷两侧斜坡25°~45°坡度所占百分比 S等3个重要地形因子进行研究对比 ,建立了此次泥石流暴发的临界曲线及综合地形因子 G,得出在降雨和地质条件都近似的情况下 ,地形因子 G越大 ,地形条件越有利 ,越容易暴发泥石流.因此可用地形因子 G划分区域内沟谷泥石流的易发等级 ,为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和监测预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汶川震区泥石流流域内滑坡物源量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群生  唐川  程霄  王帅永  张卫旭  卜祥航 《水利学报》2015,46(11):1298-1304
汶川地震后,震区山体破碎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而泥石流流域内滑坡物源量直接影响泥石流暴发规模。笔者经过野外实际调查,以研究区的35条泥石流沟的147组滑坡体积、平均厚度、面积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利用Matlab软件对泥石流流域内滑坡体积和面积、平均厚度和面积、平均厚度和体积分别进行单因子回归分析,发现泥石流流域内滑坡体积和面积之间具有明显的幂函数的相关关系,而滑坡平均厚度和面积、平均厚度和体积之间具有明显的对数函数的相关关系,从而建立泥石流流域内滑坡物源量的计算模型。该模型为汶川震区泥石流流域内滑坡物源量的快速计算提供科学有效的方程,并且为该区域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在滑坡物源因素上提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河段,处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向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部位,区内地质环境差异大,新构造运动强烈,生态环境脆弱,滑坡灾害频发。为研究金沙江上游滑坡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苏洼龙—奔子栏河段为例,通过现场调研,并搜集已有资料,对该河段发育的32处滑坡灾害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滑坡灾害空间分布不均,在苏洼龙—奔子栏河段滑坡灾害主要集中于金沙江干流王大龙、茂顶、斯木达和支流定曲河古学乡4个区域;②滑坡灾害以巨型、大型深层顺向基岩滑坡为主,第四系堆积体滑坡较少;③苏洼龙—奔子栏河段滑坡形成时代较早,加之新构造运动强烈,河流下切速度较快,因此呈现出滑坡剪出口高程明显高于河流水位高程的特征;④滑坡灾害与该河段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岸坡结构等地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中30°~35°坡度范围内的山体、绿片岩与蛇绿岩群、断裂带1km范围内和顺向岸坡条件下最容易产生滑坡灾害。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引发的流域管理新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和崩塌.巨型滑坡夷平了山谷,创造了平缓坡地.这些新生地非常不稳定,易引发泥石流.尽快稳定和开发新生地是一个新问题.滑坡造成的堰塞湖引起剧烈河床演变,对河流地貌和稳定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大量的崩塌体形成大石块堆积体,表面没有土壤,如何修复植被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野外测量和试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成果表明,采用阶梯-深潭结构稳定滑坡体,可以控制或减轻泥石流;发生于崩塌和滑坡体上的泥石流含水量小且大石块多,不是黏性泥石流而是两相泥石流,运动速度仅为黏性泥石流的1/10;堰塞坝发育成尼克点会显著改变河流纵剖面,稳定岸坡减少滑坡崩塌灾害;在花岗岩崩塌体上引种紫萼藓能显著加快植被演替,绿化裸露的石块堆积体.  相似文献   

16.
丹江口水利枢纽是综合开发汉江的大型水利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与支流丹江汇合口下游1.5 km处,分两期开发.初期工程投入运行20多年以来,库坝区地震活动具有水库诱发地震特征.库区除局部库段有崩岸及小规模滑坡活动外,库岸总体是稳定的,且基本不存在浸没问题.后期工程大坝加高后,水库诱发地震仍将存在,但地震活动强度水平和震中位置将不会出现太大变化.正常蓄水位抬高13 m使得水库延长约60 km,同时改变了水库运行现状.库区岸坡变形将集中发生在汉库库尾,将对移民迁建选址有一定影响;库岸再造将主要发生在汉库郧县盆地、李官桥盆地和淅川盆地库段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展布区;局部库段存在的浸没问题需进行工程处理.  相似文献   

17.
芦山地震诱发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建立土壤流失方程是进行区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估的最有效方法。通过对芦山地震水土流失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总结与提炼,介绍了芦山地震灾区土壤流失方程的基本形式,给出了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坡长坡度因子(LS值)、地表覆盖与管理因子(C值)、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值)的具体计算方法。本方程对芦山地震灾区水土流失调查与动态监测、水土保持规划、灾后生态恢复重建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宣汉县是四川省达州市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县区。为研究该区域滑坡分布及稳定性规律,通过实地调查滑坡数据信息,并结合GIS技术和确定性系数法,分析与滑坡分布及稳定性紧密关联的多个致灾因子(滑坡坡度、高程、坡向、岩性、水系和公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研究区滑坡灾害受到致灾因子影响区间多发生在:①400~1 000 m的高程范围内,其中400~600 m处于高度易发区;②滑坡坡度处于5°~25°的相对区间内,其中5°~15°区间更加敏感;③水系缓冲区和公路缓冲区均在800 m范围内,特别是公路缓冲区在400 m范围内的影响更大。同时,应用敏感性系数比值和敏感性指数进一步分析了致灾因子对滑坡分布和稳定性2个方面的影响程度。分析表明:坡度因子对降雨型滑坡稳定性起到重要的影响,但其对滑坡分布的影响程度要弱于公路因子。研究结果为今后类似条件下的滑坡危险性评价、防灾减灾计划等提供理论依托。  相似文献   

19.
汶茂公路地处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是汶川地震发生后重要的"生命通道"。为深入探究该类区域崩滑灾害的发育规律,并据此对公路选线和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对灾害最新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和资料搜集,运用Arc GIS平台,分析了汶茂公路走廊带的地表坡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断层、水系、道路影响共6个环境因子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计崩塌258个,滑坡127个,其在30°~60°的坡度范围内分布最广,E、W、SW、NW坡向范围内坡体稳定性较差,灾害频发。(2)地层及岩性在宏观上对灾害发生起着控制作用。(3)距断层越远,其受到的影响越小。(4)走廊带内崩滑灾害受区域水系的控制。(5)距道路400 m的范围内灾害点密度最大,在道路修建时,应重点考虑边坡、路基的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