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晶  史会娟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8):2198-2200
食管癌(噎膈)的根本病理机制是血液衰耗,胃脘干槁。瘀血、痰阻、逆气只是其不同阶段派生的不同表现,而非噎膈之本质。以甘润濡养立法的启膈散,从食管癌的本质着眼,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启膈散中应用了理气、化瘀、祛痰之品,造成了很多医者对启膈散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故笔者还原启膈散甘润濡养之本质,并总结其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通下法包括通便和泻下(亦称为攻下),是中医重要治疗法则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谓“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等,是其理论依据。广义的通下包括通便、泻水、攻瘀、逐痰等,故此法是祛除顽固病邪的一种治法,狭义的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胃通阻散的主要药理学作用.方法:采用小鼠碳末推进法、碳末排出时间测定法及在体家兔回肠活动观察法,观察和胃通阻散的药理作用.结果:和胃通阻散可使肠道推进速度加快,肠内容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并具有维持肠腔内水份的作用,具有加强家兔回肠蠕动,促进粪便排泄的功能.结论:和胃通阻散含有润滑性成分,可使粪便松软、湿润,表面光滑,易于排泄,从而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宏新老师通过对癌性肌无力综合征病因病机的深入剖析,认为该病的发生责之体内有虚,外有邪风,病位主要在于脾胃,且与肝肾密切相关。孙老师认为患者因久病体虚,五脏六腑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经络、筋脉失于濡养;肾精虚损,肝血亏虚,宗筋失于气血濡润;体虚则诸风皆从腠理而入,停滞经脉,扰乱气机,影响气血津液输布四肢,故发为痿证。孙老师认为治疗该病关键在通,可以采用补通、通散的方法,故方选续命汤以补气养血祛风,使气血和,经络通,则疾病自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拟通便散外敷腹部配合摩腹法治疗痔术后便秘的疗效。方法 25例用自拟通便散外敷腹部配合摩腹法治疗。结果显效22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结论自拟通便散外敷腹部配合摩腹法治疗痔术后便秘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6.
自1991年~1999年,我院骨伤科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后便秘49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方法概述如下。1 清热润肠法 本法适用于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面赤口臭,渴欲冷饮,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等症。《景岳全书》云:“气实者,阳有余,阳结也。”宗“阳结者散之”之旨,治以清热润肠法,方选脾约麻仁丸加减。药用枳实、大黄散积破滞,泻热通便;杏仁、火麻仁、郁李仁、瓜萎仁润肠通便,降气通腑;玄参清热生津润滑大肠。取效甚捷。2 活血逐瘀法 凡骨折后大便干结,数日不行,腹部…  相似文献   

7.
肺目相关 肺居于胸中,状如华盖,五行属金。因肺居胸中而又具肃降之功能,故肺为阳中之阴脏。肺主气,与心主血相辅相成,故肺为相傅之官(肺朝百脉,辅助心脏司血脉之循行);肺司呼吸,后天水谷精微经脾运化,与肺吸入之大气相结合而敷布全身以濡养各脏腑组织;肺主肃降,通调水道,可以推动水液循环。若肺气充盛,全身气机通调,则脏腑之气得以上注于目,则目自得其明。故《灵枢·决气》篇说:“气脱者,目不明。”但是,肺为娇脏,既不耐寒又不耐热,既畏湿又恶燥。故肺易得病又易对眼造成损害。1 肺主气 肺主一身之气。如气实则目胞浮肿…  相似文献   

8.
便秘从肺论治五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便秘属大肠病变,唐宗海《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中云“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又《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大肠司燥金,喜润而恶燥……与肺相表里,故病多治肺之法治之。”验之临床,言中肯綮,今就便秘从肺论治总结五法如下。1宣肺通秘法肺的宣发功能是保证津液、水谷精微布散全身的关键。肺与大肠相表里,经脉上相互络属,肺的正常宣发是大肠濡润和运化的基础。肺失宣发,津不布肠,临床见大便干结不通,腹满胸闷,咳喘气逆,咯痰白粘或黄,口干不欲饮水,苔白厚而干等。治当宣发肺气,润肠通便。方用《类证活人书》桔…  相似文献   

9.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与祖国医学的“瘀”、“痹”证的表现相一致 ,可将本病归属于瘀血范畴。《诸病源候论》指出 :“血之在身 ,随气而行 ,常无停积。若因坠落损伤 ,即血行失度 ,随伤损之处 ,即停积……”。瘀血形成 ,“卒然致损 ,故血气隔绝 ,不能周荣”。故血行失度 ,壅塞不通致瘀而疼痛。血瘀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理基础。只有活血化瘀才能使瘀血散去 ,经络通畅 ,骨得营血之濡养。根据肾主骨生髓的理论 ,肾精虚少 ,骨髓空虚 ,则骨骼失养 ,故还应注意补肾壮骨。在活血化瘀的同时 ,佐以补肾壮骨 ,扶正祛邪。长春中医学院附属…  相似文献   

10.
下法具有通腑泻热 ,荡涤积滞 ,通瘀破结等作用。适用于温病热结肠腑或湿热积滞交结胃肠 ,以及血蓄下焦等证候。常用的具体治法有 ,通腑泻热法 ,导滞通便法 ,增液通下法 ,通瘀破结法等等。温热之邪伤阴是温病的基本矛盾 ,故温病之治重在救液。然救液之法 ,不外祛邪与扶正。其祛邪之中的下法尤为历代温病学家所重视 ,因此有“伤寒下不厌迟 ,温病下不厌早”之论。清·柳宝诒指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 ,位居中土 ,最善容纳……温热病热结胃腑 ,得攻下而解者 ,十居六七。”可见下法在温病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吴鞠通作为温病大家尤善使用下法。…  相似文献   

11.
11 半夏干姜散 原文治干呕,吐逆,吐涎沫者.半夏、干姜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方议 "干呕吐逆,吐涎沫",乃胃阳不足,寒饮内聚所致.半夏干姜散即小半夏汤以干姜易生姜,盖小半夏汤目的在于止呕散饮,故用生姜;本方证胃气虚寒,目的在于温中,故用干姜.且以浆水煮散,以加强调中止呕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1.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 (1)治法:散寒祛湿,宣肺利水. 本证是肺之布达、通调为风寒之邪受阻,致水之上源壅闭,故用疏风宣肺以促肺之宣降、水道通调之恢复,俾通调正常则水自下趋,尿自外排,水肿自消矣,正如<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及后世"提壶揭盖"之谓.  相似文献   

13.
脾胃升降失司,郁遏于内,发为脾胃伏火而致脱屑性唇炎。王彦刚认为,从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入手,升散与通降两法合用以消解伏火。常用的升散之法有芳香透散法、升举清阳法、健脾升阳法、解表散火法;通降之法除通降胃气外,还常配合条达肝气、清降肺气之法。实践证明,"调升降、解伏火"治疗脱屑性唇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腑泻热法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大黄、枳壳.结果:大黄、枳壳可以导滞通便,达到泻热的作用.结论:通腑泻热法可以有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日益加重、抽烟人群数不断上升等原因,肺系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说法,即二者在生理与病理方面相互影响,故临床在肺系病的治疗中,常加入通腑之剂,调畅腑气,从而"通腑以调肺",使肺部气机通畅.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入手,探究其中西医学理论依据、临床应用效果,探讨分析通腑法在肺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6.
著名风湿病专家朱良春教授认为,阳虚失煦、外邪乘虚入侵所致不通为痹证病机关键,故治宜"温"、"通",强调治痹证必须从其本出发,以复壮肾督之阳气、发挥其温柔濡润之功为基本大法。温而通之及发挥虫蚁类药的搜剔窜透的特殊作用使瘀去滞开、经络通畅是朱老临证的特色。从痹证的根本病机着手采用"温通"原则并应用虫类药以开痹通络的方法,可为临床治疗痹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叶天士亦云"阳气贵乎通".在风湿病临床中,阳气起着主导作用.风湿病属中医痹证范畴,是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三气所致阳气失于宣达,不通则引起肢体关节疼痛、运动障碍等病症.故通阳法为治疗风湿病的根本大法.<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湿亦有此启示,以通为主,意在使闭阻之阳气得以宣通,达剑通经活络的目的,其具体治疗方法主要是发汗、驱风、散寒、除湿、清热、利小便和通经活络等.下面结合风湿病治疗方法,略述其关系如下.  相似文献   

18.
论肺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经脉别论》[1]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肺的生理病理来论述肺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归纳从肺论治水液代谢异常病证的证治方药。水液运行之升降出入,随肺气之宣发肃降而行。上归于肺之水液,通过肺的宣发,向上、向外输布,布散全身,外达皮毛,濡养鼻窍、皮毛,并将部分浊气从口鼻、汗孔排出。通过肺的肃降,水液向下、向内输布,清中之清者,若雾露之溉,濡养体内脏腑;清中之浊者,通过…  相似文献   

19.
“胃不和”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发病有密切相关性,肺胃二脏生理功能方面表现为经络相通,五行相生,气机相合;肺以宣肃为顺,胃以通降为和,此乃肺胃相和之理.胃之气机不和,胃气失于通降或胃之气 阴不足,均可病及于肺,胃不和而致胃之气阴耗伤,胃津不能上输养肺,土不生金,可致肺燥津枯,肺失濡养,肺燥阴竭,日见枯萎.“胃不和”是IPF发病原因的重要部分.阴虚者宜补胃津以润燥,使胃津能上输以养肺;气虚者宜补脾胃之气以温养肺体,使精气上承;胃气上逆者,治宜理气和胃降逆.胃气和顺,则气血充足,肺得濡养.和胃之法有利于改善IPF患者症状,促进患者恢复.从胃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是对其多脏腑辨证论治的有效补充,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乌药始载于<开宝本草>,味辛性温,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的功效.<日华子本草>指出乌药"治一切冷,除一切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认为"辛温香窜,能散诸气",<药品化义>更明确地指出:"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痛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满,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籍其气雄之功也."由此可见乌药辛开温通,善理气机,散寒气,止疼痛.笔者参考了前人的用药心得,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归纳了乌药在妇科诸多方面的应用及配伍方法.现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