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地名不仅是表明一地的文化方面的标志,而且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从另一个维度反映当地居民的社会生产活动,在文化脉络所织就的网中,地名则是不可缺少的文化细胞,地名的命名有其所在地的自然与文化的印记,是自然和人文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以上海市乡镇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图法、统计法、分类及归纳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等方面对乡镇地名进行分类整理,并分析上海市乡镇地名的命名规律.  相似文献   

2.
地名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长时间定居并进行生产和生活等各项活动而形成的划分地理区域的产物,可以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可以了解和认识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发挥地名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本文以晋城市8 187个自然村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法、分类及归纳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把晋城市各个乡镇中包含地形要素文字的自然村进行分类统计,总结村名的形成规律,分析自然类地名在的地形方面的形成原因,为促进区域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地名的色彩是客观存在,按感情意义、社会文化标志、自然和经济标志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在历史发展中它发生过变化,它与地名的音、形、义都有联系,尤其是与意义的关系更为密切。研究地名色彩,对研究现代和古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民族和人口的迁移,以及对地名的标准化都有重要意义。一九八四年五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地理学卷编辑组,在北京举行了地名学条目审稿会议,对地名的要素问题,会上提出了几种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地名具有音、形、义三  相似文献   

4.
地名是文化的传承,它的命名、更名、发展、演变始终受着当地自然因素和人文环境的制约,地名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地域性的特点,决定了研究当地地名对了解当地的文化、社会状况和地理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分类统计法和GIS技术,对西藏自治区各行政级别的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和成因进行研究,希望对探索与研究西藏的历史与文化有借鉴意义,揭开西藏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5.
地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承载着一定地域历史时期以来的地理、历史或文化状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上海市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统计法和GIS技术,对各行政级别的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和成因进行研究,对探索上海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借鉴意义.研究指出:自然景观类地名多分布于东部、西南部,与上海的自然地理特征相吻合;东部与东南部是文化类地名的集中区,但各类文化地名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上海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反映出历史以来上海市独特的盐文化、海防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以及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6.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的意义有指代意义和组成地名的各个构词成分的意义,它的指代意义又分为指位义和指类义.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不但所在的位置总是专一的,且必属于一定的类型.因此,地名的分类具有一定的原则,能够反映地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地名分布关系.本文主要通过统计分类以及图文结合对河北邯郸市行政村名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7.
地名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遗留的文化足迹,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地名的来源和地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特色有关,承载着先人的历史足迹,从侧面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热情.本文通过采用历史文献法、统计法、分类及归纳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石家庄4 903个行政村名进行了统计分类,进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石家庄市行政村名的命名和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中的资料为依据,基于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国范围内的动物类行政地名进行数量统计分类.本文分析全国动物类行政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动物类行政地名不仅能够更好地反映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还能间接的指示该地区历史、经济、社会、文化、民族、经济、生活,对于指导我们分析和探究地区的地域性差异和地名的归并具有参考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地名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以日照市具有详细来源信息的村落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查阅、数理统计和GIS等方法,对地名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地名与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村落地名的区域景观特征.研究发现:地名的分类与自然环境、人文地理要素关系密切.日照市自然类地名景观在空间上表现为以五莲县中西部为主核心、莒县东北部为次核心向东港区和岚山区沿海一带扩散,与日照市地势形态空间特征相吻合;人文类地名景观在空间上表现为以莒县南部为主核心,五莲县中东部为次核心,莒县北部和岚山区北部相对集中的格局,反映了日照市人文历史演化由西向东、由陆地向临海扩展的空间特征.总体上,村落地名景观在空间上表现为以五莲县中南部、莒县中西部为主核心,东港区和岚山区交界地区为次核心向周围地区扩散,体现了区域自然要素空间态势与人文演化的复合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湖南长沙市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法、分类及分析与综合法等研究方法,对村级地名所体现的地理要素特征进行研究.将湖南长沙市村级地名分为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两大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对村级地名形成的影响,探索长沙市地名的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名文字学的开创性著作——评《说文解字》的地名研究成就@严军$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杭州310012  相似文献   

12.
南海诸岛琼人俗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年4月24日,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公布了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所公布的地名,有些采用当地渔民习用名称作为标准地名,有些采用当地渔民习用名称与标准地名相对照.本文着重对当地渔民习用名称的出处和含义进行考证,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当地渔民习用名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叙述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一词的由来和土地名形成年代的基础上,介绍《更路簿》和《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记载的土地名具体名称和数量,进而论及土地名在证明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政区角度来看,重复地名有两种情况,一是同级地名重复,二是跨级地名重复。从语言文字角度来看,重复地名有三种不同的体现形式。重庆市政区名称的重名现象比较普遍,重复地名179个,占了政区地名总量的17%。重复地名应当认真研究,周全考虑,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5.
南海诸岛地名的权力关系及地方反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过南海诸岛现存标准地名,审视民间地名及地名主体的生存状况,为地名规划提供依据,并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及海洋安全提供证据.以《更路簿》为数据来源,从批判地名学的视角,分析南海诸岛渔民地名与标准地名的关系,并调查渔民对地名的认知状况,得出结论:(1)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现存2套地名系统关系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包容、融合的关系;(2)标准地名更讲求秩序,以大事、名人命名,渔民地名讲求方便,命名更为直接、通俗;(3)海南渔民可以识别2套地名系统,但在使用层面上更倾向于渔民地名;(4)历史时期的地名内涵通常滞后于实际情况,近现代时期情况相反,而内涵与实际相符才是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三峡古诗中地名特点和英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因特殊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在古诗中经常出现。三峡古诗中的地名不仅体现了地域性,更寓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象征性。如果仅是从译法上研究,恐是难以历数。但地名属于专有名词,如果从可否译成专用名词来看的话,地名的英译就清晰地分为了四种情况:译成专有名词、译成普通名词、译成不对等的专有名词、原诗中的地名在译文中不出现。  相似文献   

17.
以黄山市三区四县的地名为研究对象,在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263个地名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方法对黄山市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制图表达,并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了黄山市地名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徽州方志丛书分析了黄山市不同类型地名景观空间分异的成因.结果表明:黄山市地名以自然景观类地名为主,蕴含着丰富的徽州地域文化.黄山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主要是人口因素)决定了不同类型景观的地名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分布在黄山市西部,北部和东部边缘地区,呈现出与自然地理特征高度吻合的特征;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黄山市中部,呈现出沿盆地(谷地)集聚,且与人口分布趋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地名是语言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语言学有密切的关系,不少从事地名研究的学者对地名起源的考证都运用了语言学的理论:扣方法。文章从语言学和地理学角度分析西藏地名的语言结构,认为藏语地名特色鲜明,具有排他性、重复性、相似性、特殊性、社会性、传承性以及审美性和贬义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网络给人们提供了自由、随意构造网名的条件。为了让网名更具吸引力,更与众不同,网民在网名的构造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谐音、借代、超常搭配等修辞格。本文在对网名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对其构造过程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这些修辞手法所具有的修辞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廖涛 《长春大学学报》2012,(9):1095-1097
地名和公示语的英译已有"国标"及相关地方标准。小区名称具有地名的指位性,同时又具有特定的语言功能,其英文译写目前尚无章可循。小区名称的英译应考虑其信息、表情及祈使功能,实现语言功能的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