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当规模报酬不变时,资本产出弹性等于资本收入份额,劳动产出弹性等于劳动收入份额,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采用1978—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79—2013年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在大部分年份呈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上还是以中性技术进步模式为主;1997年前各地区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偏向型,而1997年后表现为资本偏向型;1997年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抑制作用。技术进步偏向直接影响到我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提高劳动产出弹性、降低资本产出弹性有助于减缓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下滑,进而促进各地区经济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我国沿海五大城市群的低碳物流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五大城市群48个城市2008—2020年的数据利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slacks-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对低碳物流效率进行评价,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低碳物流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指出:低碳物流效率受地区经济水平、物流投入强度、创新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镇化水平等外部环境变量影响;剔除影响因素后五大城市群低碳物流效率值明显上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提升;劳动力投入冗余、货运量、物流业增加值产出松弛的下降对低碳物流效率值的增长起着正向作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提升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低碳物流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和聚类分析法,首先测算了泛长三角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且进一步对Malmquist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2年泛长三角城市群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技术效率是有效率的,而技术进步指数拉低了TFP指数;"泛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服务业增长呈现两种类型特征,分别为效率型和规模型。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产前沿理论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不仅将技术无效率和环境代价纳入了分析框架,而且还与"物质平衡思路"一致;该模型将绿色经济增长的源泉分解为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资本深化3大部分。对重庆市27个制造行业的经验分析结论表明:经济增长中普遍存在着技术无效率现象,但50%以上行业的技术效率都得到了改善或维持不变;资本深化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进步主导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在其中的贡献相对较小;技术进步是引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为充分发挥重庆市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潜力,后续发展中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环境约束下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路。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8-2013年的数据测算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偏向,并基于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框架,将就业增长分解为资本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性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三部分,分析表明:1979-1989年,我国技术进步的偏向不太明显,但在1990-2013年,我国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资本投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远大于技术进步偏向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度;因此,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是我国就业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应优先构建以促进就业增长为目标的宏观政策体系,大力发展与我国资源禀赋结构相匹配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并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BCC模型及Malmquist指数的方式系统化、全方面的展开了工业绿色化发展效率在动态以及静态方面的分析工作。研究表明,我国工业的绿色发展效率稳步上升且处于中高等水平附近,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区域化程度比较明显,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比较大;同时,在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我国整体呈现的是一种上升的趋势,且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大于技术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要素增强型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87—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制造业部门中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1987—2013年整个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偏向资本的,并且其各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基本偏向资本;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对整个制造业就业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但与1987—1999年相比,2000—2013年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明显下降;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资本替代劳动特征,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对劳动的替代较小,而工资上涨进一步诱导行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为保障就业稳定增长,应加强对前沿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降低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评价港口上市企业的经营效率,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13家港口上市企业2008—2010年经营绩效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的港口上市企业在总体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存在地区差异.2009—2010年我国港口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较2008—2009年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的降低.同时,我国港口上市企业的技术进步率也在下降,表明我国港口企业在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还有改善空间.通过对我国13家港口上市企业2008—2010年经营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证实Malmquist指数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促进地区间要素流动而对经济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采用2005—2015年我国30个样本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慢于GDP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直接效应,高速公路密度和铁路密度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短期溢出效应尤其明显,但各等级公路密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中部坍塌"现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实现各地区间的协同,以充分发挥其促进要素流动的作用;同时,要努力减少交通基础设施原材料生产、建设施工和维护使用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公路运输效率是衡量公路运输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中的BCC模型,结合超效率模型,对长三角地区2014年16个城市公路交通运输有效性进行评价,从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两方面分析非DEA有效单元存在的问题。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全面分析2007-2014年长三角地区公路运输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异,得到下列结果。1)长三角地区2014年公路运输综合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南北分异突出,南部地区明显高于北部地区;有效性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2)2007-2014年公路运输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了一定的波动,总体较为稳定;公路运输技术进步的波动是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从时空演化来看,长三角地区2007-2014年时间段内,Malmquist指数先升后降,区域差异先缩小后增大。北部地区区域差异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