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与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的异常沉积有关。在Aβ25-35聚集体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炎症模型上,探究了连翘酯苷A对神经炎症损伤的改善作用。用MTT法检测了HT22细胞的存活率;用Griess Reagent法检测了HT22细胞NO的分泌量;通过荧光光谱法和透射电镜法,确定了Aβ25-35的聚集状态。1~40μmol·L-1 Aβ25-35聚集体组比单体组的细胞存活率更低、NO的释放量更多,对HT22细胞的损伤更大。此外,与Aβ25-35聚集体模型组相比,连翘酯苷A组细胞存活率得到显著提高,NO的释放量显著减少,表明连翘酯苷A对Aβ25-35聚集体引起的神经炎症损伤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典型的PD病理表现为脑中黑质多巴胺神经元退行性变和路易小体沉积,但这些改变不能完全解释PD产生的临床症状,目前PD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尚未建立系统的早期诊断及保护治疗方式。随着诊断及治疗技术的提高,生物学标记物、脑网络及神经调控等有望为PD早期诊断、机制探索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基础。本文综述了PD在生物学标记物、脑网络研究及神经调控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Aβ蛋白显像剂11C-PIBPET成像技术用于评价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中的作用,以9只Aβ1~40注射模型大鼠和10只生理盐水对照大鼠采用HE染色及Aβ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来检测大鼠脑内病理改变。11C-PIB及18F-FDGPET显像在体观察两组大鼠脑内Aβ蛋白分布及葡萄糖代谢情况。结果发现:模型组海马区出现神经元减少及淀粉样斑块的形成。同时模型组PET显像可见注射侧葡萄糖代谢减低及11C-PIB摄取增加。对照组仅见轻微神经元损伤及PET所显示的葡萄糖代谢轻度减低。11C-PIB及18F-FDGPET显像结合行为学及病理学观察可以作为评价AD模型检验方法,该方法为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断AD提供了一种分子成像工具。  相似文献   

4.
通过合理的设计实验,使学生了解了科研的科学性及严谨性,培养了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了综合素质。实验采用Aβ诱导的神经元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利用原代神经细胞培养技术、免疫印迹技术检测Aβ诱导后海马神经元自噬变化的规律。结果显示:Aβ处理后,海马神经元细胞自噬水平逐渐增高,2小时到达最高峰,然后逐渐降低。提示:自噬在A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Aβ神经毒性的来源和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制备了Cu(Ⅱ)Aβ1-40复合物,并对该复合物体内外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Cu(Ⅱ)Aβ1-40复合物ESR波谱呈现蛋白束缚Cu(Ⅱ)的谱线特征,提示:Cu(Ⅱ)已以某种方式与邵结合。Cu(Ⅱ)Aβ1-40复合物可利用水溶液中分子氧以及XO/X系统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形成过氧化氢;而单纯的Aβ1-40却无此作用。CD谱显示:与单纯的Aβ1-40比较,Cu(Ⅱ)Aβ1-40复合物的α-螺旋百分含量有所降低。Cu(Ⅱ)Aβ1-40复合物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的生长抑制作用要比单纯Aβ1-40作用出现的早。大鼠脑海马微量注射Cu(Ⅱ)Aβ1-40复合物后行为学改变要比单纯Aβ1-40作用更为明显。结论:Aβ与Cu(Ⅱ)结合后启动活性氧系统进而造成神经细胞损伤,这可能是Aβ在AD脑内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量老年斑沉积在脑神经细胞外是老年性痴呆的一个重要病理特征。现已证明老年斑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一种小片段肽Aβ,另外,发现老年斑中也存在一些过渡态的金属离子如Zn(II)和Cu(II)等。近年的一些实验研究提示,Aβ与Cu(II)络合成复合物可能是Aβ神经毒性作用的机制之一。以A1β-40为例,对在体外条件下研究AβCu(Ⅱ)复合物性质及生物学活性的实验方法进行介绍,这将有利于对Aβ神经毒性作用机制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大量老年斑沉积在脑神经细胞外是老年性痴呆的一个重要病理特征.现已证明老年斑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一种小片段肽Aβ,另外,发现老年斑中也存在一些过渡态的金属离子如Zn(Ⅱ)和Cu(Ⅱ)等.近年的一些实验研究提示,Aβ与Cu(Ⅱ)络合成复合物可能是Aβ神经毒性作用的机制之一.以Aβ1-40为例,对在体外条件下研究AβCu(Ⅱ)复合物性质及生物学活性的实验方法进行介绍,这将有利于对Aβ神经毒性作用机制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雌激素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雌激素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方法:对国内外近年文献进行复习和综述.结果:雌激素能对抗β淀粉蛋白的沉积和毒性作用、促进胆碱能神经元的存活和突触可塑性、抗氧化和维持神经元的钙稳态、调节载脂蛋白E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增加脑血流量和脑的能量代谢,从而影响AD的发生、发展.结论:雌激素可通过多条途径影响AD的发生、发展,雌激素替代治疗对于防治AD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铜锌等过渡金属离子与Aβ肽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痴呆症的一个主要病理学特征是脑部出现淀粉样沉积,其主要成分是由40~4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淀粉样β多肽(Amyloidβ- peptide,简称Aβ).铜锌等过渡金属离子与Aβ肽的沉积直接相关,研究这些金属离子与Aβ肽的作用对理解老年痴呆症的病理过程并开发相应的治疗药物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过渡金属离子Cu、Zn和Fe与Aβ肽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淀粉样蛋白沉积疾病是由错误折叠的蛋白在细胞内外聚集而引起的一类蛋白质构象类疾病.淀粉样肽β(Amyloid β,Aβ)被认为是引起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致病蛋白,Aβ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经一系列分泌酶切割而产生的,由于切割方式不同产生多种不同的肽段类型.人胱抑素C(Human cystatin C,HCC)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体体液和组织液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HCC可与可溶性的Aβ结合,它与Aβ的原纤维共定位于AD病人的脑部病灶组织,表明它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at B)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主要存在于脑内胶质细胞的溶酶体中.Aβ含量的增加可以刺激胶质细胞释放Cat B,对Aβ浓度进行调节,但Cat B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Aβ前体蛋白处理和Aβ42代谢中发挥的作用仍有待确定.本文阐述了HCC-Cat B轴可能在AD进程的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的观点,以期为A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脑黑质注射鱼藤酮对大鼠行为和丘脑VL核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运用网格、斜板和开阔试验检测大鼠行为改变;微电极记录丘脑VL核神经元自发电活动.鱼藤酮脑内注射28 d后,大鼠在网格上的移动潜伏期明显增长,沿斜板下滑次数显著增多,自主活动减少,而静止性蹲坐时间显著增多;丘脑VL核神经元自发放电频数显著降低,电频谱峰向低频区聚集,Ⅰ型簇状放电型式减少,更多的表现为规律型放电或Ⅱ型簇状放电.结果表明黑质注射鱼藤酮能诱发大鼠出现肌僵直、行动迟缓、震颤等类帕金森病征状,丘脑VL核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相应减弱,放电型式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2.
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迄今为止,已经有较多关于AD发病机制的报道,但是尚未发现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研究者相继在AD患者脑中检测到口腔病原体,并据此提出了口腔病原体感染引发AD的假说.从机制上来说,口腔病原体侵入脑后,病原体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 OMV)或其代谢产物引起脑区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发炎,从而导致神经元变性及β-淀粉样蛋白(amyloid-protein, Aβ)沉积.重要的是,靶向AD相关口腔病原体的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对于AD具有潜在疗效.综合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口腔病原体感染如何与AD发病相关联及抗菌药物用于AD治疗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氏症分子病理学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氏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近10年来,人们对其病因、病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自由基氧化胁迫和蛋白质的错误折叠是最基本的分子病理学机制,Aβ淀粉样沉积和tau蛋白引起的神经元纤维缠结是后的具体表现.综述了近10年对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及目前对其进行治疗的中西医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地黄饮子含药脑脊液对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地黄饮子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体外原代培养海马神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把离体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VE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分别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和MTT自动比色微量分析,观察中药地黄饮子脑脊液对受损神经元的影响.表明中药地黄饮子脑脊液能明显降低Aβ25-35诱导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培养液中LDH含量,提高细胞生存活力.地黄饮子有效成分能穿透血脑屏障,对抗Aβ25-35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损伤,表现出对海马神经元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和小鼠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的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克隆了小鼠神经元标志性微管蛋白βⅢ基因,从核苷酸序列推导出小鼠与人两者之间在其羧基端有相同的EAQGPK六肽,进一步证实用抗人微管蛋白βⅢ单抗可检测小鼠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的神经元细胞,免疫组化鉴定显示小鼠神经干细胞在体积分数为1%胎牛血清(FBS)诱导下,可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同时培养了13周龄胎儿脑来源的人类神经干细胞,用特异性的抗人nestin抗体鉴定,全部为阳性细胞,但它们经诱导分化产生较不同寻常的细胞分化细胞和分化程度,在生长因子减半和1%FBS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而无少突胶质细胞分化,NF单抗检测证实为早期分化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6.
Alzheimer病研究进展--β淀粉样蛋白学说与主要防治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lzheimer病(AD)是严重危及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以淀粉样蛋白学说占主导地位.该学说认为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沉积是AD发病的中心环节;减少Aβ沉积或清除已形成的淀粉样蛋白斑块的措施可以预防和治疗AD.淀粉样蛋白形成主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淀粉样蛋白基因突变引起Aβ生成增加,早老蛋白基因突变除了使Aβ生成增加外,还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使细胞易于凋亡.ApoEε4是AD发病的遗传学危险因素.认识到淀粉样蛋白沉积在AD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后,人们设计了一系列策略预防淀粉样蛋白沉积,并清除已形成的斑块以防治AD.综述了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影响因素和干预Aβ沉积措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AD患者脑神经细胞外的老年斑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症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老年斑内过渡态金属离子Cu与小肽段β-淀粉样蛋白(Aβ)络合形成Aβ-cu复合物,加剧Aβ神经毒性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致病机理的关键环节.壳寡糖是一类能络合Cu离子且能自由透过血脑屏障的低分子寡糖,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研究在体外条件下壳寡糖与Aβ-Cu复合物作用的研究方法,这将有利于对金属螯合剂缓解Aβ-Cu复合物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进行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PD)是一种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的神经变性疾病,病理上以黑质致密带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的变性缺失、不同程度的胶质细胞增生、细胞内α-突触核蛋白沉积和残存路易小体(LBs)出现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运动缓慢、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步态异常。由于PD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严重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能力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生存期会明显缩短,晚期因长期卧床而死于肺炎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可是,对于PD和非典型帕金森综合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仍然存在很大困难,特别是疾病的早期诊断。有病理研究表明,PD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脑内多巴胺神经元已丢失70%以上。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检测方法为PD的临床诊断、处理和疾病进展情况研究提供客观的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存在下红花黄色素对Aβ_(1-42)诱导的神经元突触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Aβ_(1-42)损伤海马神经元模拟体外AD,不同浓度(0.01、0.1、1 g/L)红花黄色素进行干预,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选择最佳浓度。建立纯化海马神经元培养体系(NE-S)和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共混合培养体系(MIX-S),两种培养体系分别设立正常对照组、Aβ_(1-42)(15μmol/L)模型组、红花黄色素给药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神经元内SAP10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红花黄色素(0.01、0.1、1 g/L)能够显著提高神经元的存活率,且具有剂量依赖性;(2)神经元形态结果显示在MIX-S的模型组中神经元突触萎缩状态较NE-S的模型组稍微有所改善。红花黄色素(1 g/L)能明显改善NE-S和MIX-S中的神经元突触萎缩状态,但NE-S和MIX-S中的红花黄色素1 g/L给药组神经元形态没有差异性;(3)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MIX-S的模型组中SAP102蛋白表达较NE-S的模型组有所增加。在NE-S和MIX-S中的红花黄色素1 g/L给药组SAP102蛋白表达都明显上调,但NE-S和MIX-S中的红花黄色素1 g/L给药组SAP102蛋白含量没有差异性。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的存在可增加Aβ_(1-42)损伤的神经元突触蛋白的表达,但并不提高SY对神经元突触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在鱼脑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苷二核苷酸—黄递酶组化法,研究了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在鱼脑内的分布。结果显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存在于硬骨鱼纲的鳙鱼脑内不同部位,数量较少,集中分布;胞体呈圆形或三角形,着色较深,发出突起。由此可见,低等脊椎动物鱼类脑中也存在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较哺乳动物而言分布集中且数量少,表明一氧化氮的存在与动物脑的进化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