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门71区块地震资料采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也门71区块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激发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资料成像困难,尤其是山地资料更是如此。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给地震采集带来施工和技术上的困难。为此,通过分析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及以往资料质量等,对71区块地震资料采集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优选观测系统、激发因素,采用混合震源采集、弯直线施工,地震资料品质大幅提高,该项目的成功经验也可为类似条件区的地震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山地高陡构造地震资料采集质量分析、评价及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山地高陡构造区地震地质条件可描述为地表起伏大、地层倾角大、变速和非均匀介质 ,不满足多次覆盖的假设条件 ,因此限制了现行的多次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 ,制约着地震资料反射品质。地震资料采集质量不仅与野外施工质量有关 ,还取决于地震地质条件。本文根椐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应用非零炮检距模型正演 ,模拟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过程 ,结合实际资料 ,全面深入地分析影响山地高陡构造地震资料品质的因素 (构造几何形态、地层及岩性变化、地形起伏和表层地质结构 ) ,提出山地高陡构造地震资料的品质评价标准及采集建议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黄瓜峁—黄石高陡构造区,近年来采用高密度二维采集,资料品质有所提升,但在一些区域资料仍无法满足地质任务需求。分析以往地震资料,运用模型正演分析了影响柴达木盆地高陡构造区地震资料品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适合该区的二维宽线高密度采集技术及一系列提高地震资料品质的措施,包括单点低频激发、小道距接收、合理选择线距等。这些技术措施为柴达木盆地高陡构造带地震勘探带来了新的技术思路,解决了该区资料品质多年来一直较差的技术瓶颈。  相似文献   

4.
海上宽频地震勘探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中国近海极具潜力的油气勘探领域。该区具有水深变化大、海底崎岖、断裂发育等特点,造成中深层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地震反射能量弱、同相轴连续性差、断层及基底成像不清晰等,影响了勘探目标的综合解释研究及凹陷的资源评价。本文介绍了在该区采用的宽频地震勘探—检震空变采集、处理技术及其细节,在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等地震数据采集环节及资料处理过程中采用不同于常规海上地震勘探的各项技术,增强了地震资料的低频能量、拓宽了频带,尤其是中深层地震资料品质明显改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巨厚沙漠覆盖区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及侏罗系和白垩系岩性油气藏勘探需求,进行了可控震源高密度采集试验,通过采用炮点预设计、可控震源低频设计、可控震源滑动扫描、地震资料快速检查评价等技术,实现了沙漠区可控震源高效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资料品质得到明显改善.试验证明,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巨厚沙漠区采用可控震源高密度采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深水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水区域地质环境和地震资料采集方式为出发点,总结了深水地震资料的特征,包括海水速度变化大、地层各向异性影响突出、多次波复杂和崎岖海底成像困难等。同时,针对深水地震资料的特征,结合实际资料处理,对冷水校正、长电缆地震资料各向异性动校正、多次波压制和崎岖海底成像等深水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针对长岭断陷区的复杂表层结构及复杂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分析了地震采集对岩性油藏的影响及提高岩性油藏信噪比和分辨率采集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高精度表层调查技术、激发技术、接收技术方面的系统研究,确定了适合长岭断陷区岩性油藏高分率勘探最佳的地震采集方法,很好地解决了长岭断陷区地震采集面临的复杂地表、复杂油藏区分辨率提高的技术难题,有效地提高了资料的品质,在复杂的地表区获得的地震剖面有较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满足了岩性油藏勘探的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8.
张振波 《海洋石油》2015,35(1):9-15
总结了近年来南海北部深水区地震勘探中遇到的挑战,包括海水深度大、海底崎岖、硬质海底产生的强烈多次波和地下地质构造复杂等。从采集和处理入手,分析研究了其影响地震资料品质的根本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采集方面包括选择更有利的采集方向、优化震源设计、改变拖缆方式、缩小炮间距和增加电缆长度等;处理方面包括三维SRME技术、各向异性速度分析及高阶动校正技术、倾角共反射面叠加技术、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等。此研究为今后深水地震采集和处理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三维地震二次采集资料的地质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济阳坳陷的三维地震资料在主要的油气聚集带上已经连片,这些资料采集时间跨度大,品质参差不齐。针对勘探进程明显受到资料品质约束的地区,开展了三维地震的二次采集。通过对济阳坳陷二次采集地震资料的系统分析,认为二次采集的资料品质都较原资料品质有大幅度的提高;从其应用效果看,大多数资料在发现油气地质储量、建设油气产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资料仍然不能很好地完成地质任务。所以,加强二次采集资料的地质效果分析,对于济阳坳陷今后二次采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琼东南盆地有限的地质资料,采用邻区浅水区钻井资料与深水区地震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组三维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结合盆地区域地质概况和前人对琼东南盆地物源分析所做的工作,充分运用浅水区岩心观察描述的岩性序列特征及深水区地震剖面上前积反射等地震反射指向特征,并综合沉积相和地震反演砂体预测研究成果,对古近系陵水组物源发育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浅水区发育来自海南岛上的区域性大范围物源;深水区陵水组发育来自南部永乐隆起上区域性大范围物源,与此同时在局部高部位也存在一些小范围的剥蚀区,这些剥蚀区提供了呈放射状由高部位指向低部位的局部物源。在物源分析的基础上推断了扇三角洲、滩坝及浊积扇等有利砂体可能存在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