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乡村的低碳化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发展高碳排放加剧,同时亦展现了生态系统碳汇资源与新能源发展的空间资源优势。碳中和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应构建“碳中和-新乡村”战略耦合机制,推动城市资本、人才、技术与乡村的丰富的生态碳汇资源、广袤的空间资源的良性互动,开辟城乡资本、资源流动的新途径。基于新的视角,依托广东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存量农房数量巨大的资源特性,探索了建设“乡村分布式光伏”的技术体系、实施路径及运营模式。最后从乡村新能源发展延展到对乡村绿色发展新模式——“碳中和新乡村”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张丁 《四川建材》2024,(2):19-20+23
建筑业电力能源全面电气化是降低碳排放的关键。须创新技术来处理热力间接性碳排放的问题,进而完成碳中和。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的经营碳排放(包含立即碳排放和间接性碳排放)为21亿多t二氧化碳,约占国内总产量的20%。是城市完成“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关键载体。城市是由工程建筑构成的,各种建筑物的集合产生了城市存在的具体方式。针对全世界解决气候问题,建筑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尤为重要。怎样在不影响居住环境和提升人民幸福感的条件下,迅速完成建筑行业碳排放峰值和深层节能减排,是我国解决气候问题的主要课题研究。因而,讨论和解析了建筑行业完成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邱红  金广君  林姚宇 《规划师》2011,27(5):21-27
将碳排放评估技术融入现有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体系,是低碳城市建设背景下规划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从碳足迹计量和碳排放审计的基本原理出发,针对城市的四类低碳物质要素,可提出适用于中微观尺度城市设计项目的碳排放评估方法,包括固定碳源碳排放评估、移动碳源碳排放计量、过程碳源碳排放计量、自然碳汇碳清除计量.  相似文献   

4.
李昱烨  唐红 《园林》2024,(2):111-118
居住区景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城市绿地,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景观不仅具备植物碳汇功能,且涵盖了景观材料的生产、建造、使用和维护周期的碳排放。以甘肃省白银市国际城小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及参考相应标准碳排放因子,计算景观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揭示出景观材料生产阶段占总碳排放量的比重最大(47.08%),其次是景观使用阶段(27.68%)。参考植物单位叶面积和单位叶面积固碳量,计算居住区植物景观全生命周期碳汇量为2 530.36 t。分析碳源和碳汇的相互转化过程可得,居住区景观在建成的第48年达到碳平衡状态。基于对居住区景观全生命周期碳平衡的分析,提出了低碳理念下居住区景观的减排和增汇策略,进而初步探讨低碳景观评价体系,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晶懋  齐佳乐  韩都  罗宜帆 《风景园林》2022,29(12):100-105
小尺度绿地在城市绿地中分布广、数量多,在全球应对碳排放问题的大背景下对于达成“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价值。鉴于既有城市小尺度绿地低碳设计缺乏系统性的指导与流程,以景观碳排放和碳汇为切入点,对景观材料生产、景观建造、景观日常使用和景观维护管理全过程进行分析,将小尺度绿地在景观全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碳排放和碳汇过程进行量化计算比较,认为景观营建中要侧重高固碳地被植物模式的选取和低碳材料的运用,筛选出6种乡土高固碳地被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可用于小尺度绿地增加碳汇,减少景观维护管理中的碳排放。提出改善城市小尺度绿地碳平衡的设计及营建方法,总结针对城市小尺度绿地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性策略,为绿色碳汇网络构建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于梦晴  翟俊 《华中建筑》2023,(2):119-124
随着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减碳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话题。城市景观将有望通过景观生态系统作为新的碳汇手段,融合自然景观与城市建成景观为碳中和做出贡献。然而要提高景观碳汇效果不能单纯依靠植物,而是要综合考虑植物群落对于土壤固碳、蓝碳系统固碳、乃至整个景观生态系统碳汇的整体效益。但是如何在具体的设计项目中提升景观碳汇效率仍缺乏一个可操作的整体思路及设计模式。为此,该文在对景观碳汇发展历程、机制进行梳理,结合实证研究提出综合性景观系统碳汇的设计策略,以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新思路与可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碳"目标的提出必将推动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碳要素的约束对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机制,5位笔谈专家主要从基于碳治理的国土空间规划过程、面向生物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竞争与碳排放机制、多目标下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路径、试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措施、能源领域碳减排与国...  相似文献   

8.
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对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利用CBCEM模型对我国建筑运行碳排放进行中长期预测,研究了我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目标和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建筑领域按照现有发展模式,建筑运行碳排放将在2038-2040年达峰,碳排放峰值约为31.5亿tCO2,到2060年碳排放量仍将有27.2亿tC02,无法实现建筑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及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通过现有技术措施的组合实施,可将建筑领域碳达峰时间提前至2030年左右,峰值强度约为26.5亿tCO2;通过测算不同情景下建筑碳排放量,综合考虑技术难度、成本和可推广性,建议技术措施的优先级是:提升新建建筑能效>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本研究为我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提出了2030碳达峰年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建筑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积极减排,对于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建筑行业碳排放的特点,结合实践分析建筑领域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基本路径,提出建筑行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实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市要实现2030年GDP总量和C02排放强度目标,在未来18年内需要实现全领域的减排和增加碳汇.按照哈市总规2030年预规划方案,到2030年碳排放与碳汇平衡21805万t,是哈市CO2减排规划2898万t的7.5倍.因此,2030预规划方案必须做很大的调整才能满足国家提出的碳减排目标.为此提出将哈市2030年碳排放结构调整为:工业(含电力生产)50%、道路交通30%和居民生活和商业20%.提出了基于哈市总规2030年预规划基础上的低碳导向方案,即: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比预规划方案减少50%;适当减少建筑碳排放量149万t;增加交通部门碳排放量123万t;大力发展碳汇增加2567万t用于碳中和.以此基本构架编制了低碳情景下总规方案,同时满足2030年GDP总量和CO2排放强度目标.  相似文献   

11.
梁另娃  叶玉聪 《建筑》2023,(1):100-102
传统的建筑活动要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建材生产、建筑施工以及建筑运行等环节产生的污染排放和碳排放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因此,建筑业必须加快绿色创新,全面谋划发展绿色建筑,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格局安全,城市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保鹭一定量的生态绿地系统,以使释氧吸碳过程与碳排放取得平衡。长沙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城市,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碳氧平衡方法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缺口指标,以指导城市生态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利用计算模型对长沙城市发展过程的碳排放进行定量处理,寻找长沙城区2000年以来的城市碳排放足迹,得出城市碳排放总量和碳吸收量,找出长沙城区目前碳平衡缺口情况。从控制碳排放、优化生态格局、保护生态资源、建立生态廊道、增强碳汇功能等五个方面提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府提出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中国城市未来发展以碳中和理念为引领,城市减排不仅在于降低城市碳排放、提倡清洁能源、加大绿色建筑比例等,还涉及到城市空间结构是否合理,职住是否平衡,亟需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中权衡考虑碳中和因素。文章指出碳中和视角下优化土地空间布局的措施与建议,提出了完善绿地低碳规划建设体系、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优化城市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建立碳中和绿色技术碳排放评估体系,从城市规划过程中更多融入碳中和的理念,对未来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森林植被固碳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区域碳中和发挥着重要的碳汇作用。以生物量法和CASA模型法相结合,评估杭州市三江汇地区森林植被固碳能力;采用CEADs县级碳排放清单估算三江汇地区的能源碳排放量;综合碳汇和碳排评估该地区森林植被固碳对能源碳排放量的抵消率。从碳减排和增汇2个方面,对森林植被抵消能源碳排放的能力进行未来情景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2017年三江汇地区森林植被固碳量为4.98×104t,能源碳排放量为2.07×106t,森林植被能源碳排放的抵消率为2.41%,三江汇森林植被能源碳抵消率呈现出“东低西高、北低南高”的空间格局;2)研究设置9个情景对2030年森林植被碳抵消率进行定量预测,预测结果显示研究区森林植被面积增加有利于提升森林植被对能源碳排放量的抵消能力,森林面积每增加5%,森林植被对能源碳排放量抵消率可提高0.12%~0.29%;减少人均能源碳排放对提高森林植被碳抵消能力的效果更为显著,人均能源碳排由2.77t/人降低为0.90和0.72t/人,森林植被碳抵消率可分别提高2.21%~2.43%和3.36%...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整体布局,并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有专家指出:建筑行业是城市能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而绿色建筑更是重中之重. 从减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看,绿色建筑应该增加减碳技术措施,把各类建筑的减碳排放量纳入到绿色建筑建设标准中.用统一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居住建筑和各类公共建筑提出相应的碳排放量达标标准.  相似文献   

16.
"碳达峰、碳中和"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彰显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节能降耗"既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之一,通过降低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源系统碳排放.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为本刊撰稿,谈"城市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精打细算. 首先要算大账.城市建筑能耗大头在哪里?仇保兴根据相关研究指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约占全社会排放量的一半,并且主要集中在建筑运行和建材生产过程,而建筑施工碳排放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建筑运行过程中,公共建筑的能耗、采暖都占有较大比例.说到碳汇能力,海洋远远超过森林.算完大账,相信大家明白应该怎么做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梳理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现状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设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碳排放现状,从能源消费总量、能源结构和碳排放总量等方面开展比较研究,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9.
城市蓝绿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了多种类型的调节和支持服务.笔者以天津市域范围内的蓝绿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和相关研究资料为基础,通过选择科学的固碳释氧评估方法,计算了1990—2020年间,天津市中心城区、都市发展区和城市远郊区3个研究区域的蓝绿基础设施在碳汇服务方面的价值收益.最后,在碳中和、碳达峰导向下,对蓝绿...  相似文献   

20.
面对全球变暖的危机,中国作出战略部署:将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并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以应对气候变暖.建筑业作为能耗大户,理应对此积极响应.该文通过分析中国建筑碳排放现状,针对建筑建造和建筑运行两大部分的巨大碳排放量,探讨建筑行业要达到碳中和的可能途径.认为应以提升建筑节能为基础,同时改变用能方式,推行完全的"电改气",大力发展风电光电,这些都是减少建筑运行过程碳排放的有效途径.除了建筑运行的间接碳排放外,通过改变"大拆大建"模式,减少由建筑建造造成的碳排放和建筑领域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同样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