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女性保留内生殖器膀胱全切患者行原位回肠新膀胱尿流改道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2012年5月48例女性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取保留内生殖器的膀胱全切术并行原位回肠新膀胱尿流改道术。48例患者中移行细胞癌46例,腺癌2例;原发肿瘤32例,复发性肿瘤16例;多发性非肌层侵犯肿瘤17例,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31例。结果:48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260(210~360)min,平均输血量280(0~1200)ml。术后4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6~84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12个月白天控尿率为97.9%(46/47),夜间控尿率为93.6%(44/47)。新膀胱尿道吻合口漏3例。术后6个月IVU检查输尿管狭窄2例。无子宫、子宫附件及阴道转移复发。结论:对于符合适应证的女性膀胱癌患者,保留内生殖器、阴道前壁、自主神经及完整尿道,行膀胱全切并行原位回肠新膀胱尿流改道术,临床疗效满意,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高,可作为广泛开展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CarneyⅡ式原位回肠膀胱术后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膀胱移行细胞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CarneyⅡ式原位回肠膀胱术患者33例.采用美国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量表(FACT)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衡量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充盈期膀胱压力等尿动力学结果评估回肠膀胱功能.结果 33例患者中,术后10个月因肿瘤尿道复发死亡1例,失访2例.30例患者随访12~60个月.术后尿动力学检查回肠膀胱容量(380±65)ml、最大尿流率(12.6±2.3)ml/s、残余尿量(25±11)ml,充盈期膀胱压力明显低于尿道闭合压[(20.4±8.7)cm H2O(1 cm H2O=0.098 kPa))与(57.2±10.5)cm H2O,P<0.05].并发肾功能不全1例、尿瘘2例.术后1年28例患者白天控尿均满意,夜间控尿满意26例.FACT评分为(110.5±16.0)分,IPSS评分(14.5±4.2)分.结论 CarnyⅡ式原位回肠膀胱术式是一种效果良好、并发症较低的尿流改道术,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女性原位尿流改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总结女性膀胱全切患者行原位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9月至2003年12月34例女性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患者的临床资料。34例患者,年龄53~64岁,平均58岁。其中移行细胞癌30例,腺癌3例,鳞状上皮癌1例。原发肿瘤30例,复发肿瘤4例。34例患者均行膀胱全切,其中24例保留自主神经。所有患者均截取末段回肠,行回肠代膀胱。术后随访观察临床效果。 结果 34例手术时间平均360min(280~420min),输血量平均600ml(300~1000ml)。术后30例获随访,随访6~108个月,平均61个月。术后6个月昼夜控尿率分别为90% (27 /30)和86% (26 /30)。一次性排空膀胱23例, 2例排尿可控过度,需定时导尿,另5例需采用手压下腹部排空新膀胱。23例行尿动力检查结果显示:贮尿囊容量300~520ml,充盈期囊内压<23cmH2O(6~23cmH2O, 1cmH2O=0. 098kPa),最大尿道压35 ~70cmH2O,功能性尿道长2. 6~3. 5cm,剩余尿量0~38ml。IVU检查贮尿囊球形,无输尿管狭窄,轻度输尿管返流1例,肾盂输尿管轻度扩张1例。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无肠膀胱或尿道残端复发者。 结论 女性膀胱癌患者行原位尿流改道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可作为该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保留性神经的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膀胱术在年轻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998年 l 月至2010年6月我院诊治的年轻膀胱癌患者34例,平均(37.0±2.4)岁.患者入选条件:肿瘤均未侵袭膀胱颈、后尿道、前列腺,无合并前列腺癌,且患者均行保留性神经的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膀胱术治疗,实现原位尿流改道.观察入选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随访情况并采用男性性功能量表(BMSFI)进行术后调查.结果34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280~410 min,平均(310.0±10.2)min.随访6~80个月,34例均存活,无尿道复发,无转移.术后2个月20例(58.8%)有晨间自发性阴茎勃起现象.治疗后28例(82.4%)可有性生活.结论年轻膀胱癌患者采用保留性神经的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膀胱术治疗效果理想,能维持患者勃起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访探讨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疗效。方法 61例行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膀胱癌患者,随访1~24个月,每月定期门诊复查、电话等方式详细记录术后自主排尿情况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42例患者于拔除尿管后28~35d自控通畅排尿,每次尿量约180~410mL,每次间隔60~180min;13例患者出院后仍有不同程度日间尿失禁现象,6例有夜间尿失禁现象;3例术前性功能正常男性患者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彩超及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发现4例单侧肾积水,2例双肾积水。结论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肿瘤控制好,患者术后可具有较好的控尿功能和较低的尿失禁发生率,部分有效保存性功能,能够有效确保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邢氏原位回肠新膀胱的可行性和术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9年8月41例行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邢氏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北京朝阳医院31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0例。年龄平均59(44~78)岁。体质指数平均25.3(20.1~34.7)kg/m^2。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分平均3(2~6)分。术前检查均无尿道狭窄,无尿失禁。核素骨扫描、胸部X线片、B超等检查均未发现远处转移。所有患者行膀胱镜检查取活检或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前病理诊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0例(73.2%),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9例(高危或反复复发)(22.0%),原位癌2例(4.9%)。41例均在全麻下先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之后在体腔内采用邢式原位回肠新膀胱进行尿流改道。距回盲部约30 cm向近端截取末端回肠约60 cm,将已截取的回肠近端10 cm移至远端,作为右侧输入襻,之后将中间40 cm肠管去管化,U形缝合后反折缝合成球形,构建成顺蠕动双输入襻回肠新膀胱即邢式原位回肠新膀胱。记录围手术期相关资料、术后<30 d和30~90 d并发症情况、术后尿控恢复情况(日间、夜间控尿满意均定义为需要尿垫≤1个)及预后。比较手术开展的前21例和后20例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的差异。结果本研究4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总手术时间平均324.9(210~480)min。出血量平均177.6(50~700)ml。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时间平均105.5(60~178)min,邢氏新膀胱构建时间平均179.7(121~298)min。前21例与后20例的总手术时间[(365.1±61.7)min与(290.9±41.8)min,P<0.01]、邢氏新膀胱构建时间[(211.7±44.5)min与(170.1±29.1)min,P=0.001]和出血量[(207.1±144.3)ml与(128.0±63.2)ml,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诊断尿路上皮癌40例(2例合并原位癌),小细胞癌1例。清扫淋巴结数量中位值为19(11~58)枚。淋巴结阳性7例(17.1%)。切缘阳性3例(7.3%),分别为输尿管切缘阳性1例,膀胱切缘阳性2例。病理分期Ta^T1期16例,T2期10例,T3期13例,T4期2例。41例术后下地时间中位值为1(1~4)d,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中位值为3(1~18)d,术后正常饮食恢复时间中位值为7(3~18)d,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值为9(3~23)d,输尿管支架拔除时间中位值为15(13~35)d,尿管拔除时间中位值为20(6~30)d,总住院时间中位值为21(11~35)d,术后住院时间中位值为14(7~29)d。术后1例进入ICU病房。术后<30 d Clavien 1~2级并发症19例(46.3%),分别为低白蛋白血症15例、感染2例、低钾血症1例、不全肠梗阻1例,对症处理后均好转;Clavien 3~4级并发症1例(2.4%),为空肠穿孔行手术治疗治愈。术后30~90 d Clavien 1~2级并发症2例(4.9%),分别为切口感染和低白蛋白血症各1例,对症处理后好转,无Clavien 3~4级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7.6(2~64)个月。36例(87.8%)生存,其中2例(4.9%)转移,1例(2.4%)复发;5例(12.2%)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骨转移1例、多发转移2例,心脏疾病2例。术后12个月复查血肌酐平均77.2(54.3~104.1)μmol/L;影像学检查40例无肾积水,1例出现肾积水。41例拔除尿管后均能自行排尿,无需导尿,术后12个月37例(90.2%)日间控尿满意,29例(70.7%)夜间控尿满意。结论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邢氏原位回肠新膀胱的构建方法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尿控恢复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女性膀胱全切患者行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6年2月36例女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年龄48~65岁,平均56岁。其中移行细胞癌34例,腺癌2例。原发肿瘤22例,复发性肿瘤14例。多发性非肌层侵犯肿瘤(Ta~T1)12例,浸润性膀胱肿瘤(T2~T3)24例。结果:36例手术平均时间270min(210~330min),输血量平均400ml(0~1000ml)。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6个月昼夜控尿率分别为94%(34/36)和92%(33/36)。2例排尿可控过度,需间歇导尿。术后6个月IVU检查无输尿管狭窄和反流。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无尿道残端肿瘤复发。结论: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治疗女性膀胱癌患者临床疗效满意,可作为广泛开展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浆膜间隧道技术(the serous-lined tunnel principle)在回肠原位膀胱输尿管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浆膜间隧道技术行原位回肠膀胱输尿管再植32例,其中膀胱癌27例,间质性膀胱炎5例.取40~45 cm末端回肠w成形原位新膀胱,双侧输尿管分别埋植w回肠新膀胱外两根浆膜间隧道中,以最小的张力吻合于回肠新膀胱.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6个月行膀胱或储尿囊造影和IVU进行评价,造影显示64根再植入回肠新膀胱的输尿管功能良好,无梗阻或反流.结论:应用浆膜间隧道技术进行回肠原位膀胱的输尿管再植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根治性膀胱切除中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与回肠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1—2018-07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100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按照不同代膀胱术式分为2组,原位新膀胱术组患者55例,回肠膀胱术组45例。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排便时间、胃管保留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回肠膀胱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2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膀胱容积、充盈期膀胱压力、最大尿道压、残余尿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上述尿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肠原位新膀胱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回肠膀胱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中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与回肠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均有良好效果。但前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生活质量较高。可作为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Studer原位回肠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方法 2003年2月至2006年12月采用膀胱全切Studer原位回肠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患者24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0岁,其中移行细胞癌23例,T1 6例、T2 12例、T3 5例,鳞癌1例.术中近端回肠输入袢改为10cm;远端袢完全去管道化后排列成W形,输尿管直接与回肠输入袢的近段端侧吻合.观察随访术后排尿及肾功能等情况.结果 24例手术时间220~330 min,平均270 min术中出血量400~1600ml,平均600 ml.患者围手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可自行排尿,13例发生遗尿.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3~36个月).2例膀胱剩余尿>100 ml,合并输尿管轻度扩张;1例术后12个月出现肾功能不全;23例肾功能正常,无电解质紊乱.结论 Studer回肠代膀胱术技术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术中一般不做预防性输尿管抗反流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改良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排尿情况、肿瘤控制情况和生存质量等。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50 min。术中输血量平均470 mL。术后3例出现早期并发症,其中电解质紊乱2例,尿瘘1例。18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时间20个月,1例发生单侧输尿管反流,1例死于脑梗死,1例死于肿瘤转移,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满意。结论改良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手术术式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和代膀胱功能好,是浸润性膀胱癌较为理想的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女性可控性回肠膀胱术的远期随访疗效.方法 女性膀胱肿瘤患者19例,年龄45~66岁,平均52岁.病程16 d~1.9年,平均4.4个月.临床表现均有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血尿.肿瘤单发14例,多发5例.活检病理均为移行细胞癌.分级:G1 10例、G2 7例、G3 2例,UICC分期:pT1 5例、pT2 12例、pT3a 2例.肿瘤距膀胱颈部>2cm.尿道无肿瘤,无尿失禁.19例均采用改良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不切除子宫及阴道前壁,保护支配尿道的神经,清除盆腔脂肪淋巴组织,切除近端尿道0.8~1.2cm.应用末端回肠30 cm制作新膀胱.原位尿道吻合.结果 19例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术后失访3例.16例随访6~102个月,平均71个月.无瘤存活15例,术后17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术后9个月昼、夜控尿率分别为100%(16/16)和93%(14/15).术后9个月,15例行尿动力学测定,新膀胱容量(519.0±53.0)ml,残余尿量(29.2±4.9)ml,最大尿流率(18.6±2.8)ml/s;平均充盈压力和排尿压力分别为(16.7±3.5)和(53.0±5.0)cm H2O(1 cm H2O=0.098 kPa).术后9个月IVU检查单侧上尿路轻度积水1例,血BUN、Cr、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正常.肿瘤无复发.结论 女性可控性回肠膀胱术后控尿功能良好,新膀胱容量大、压力低、顺应性好,并发症少,是女性膀胱原位重建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回肠与乙状结肠2种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原位新膀胱术,按手术方式不同,接受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51例患者分为A组,接受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35例患者为B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均随访满18个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周控尿能力及术后6个月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多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3周夜间可控尿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膀胱剩余尿和最大尿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6个月的膀胱最大储尿量明显高于B组,而膀胱充盈压和排尿压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肿瘤复发率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较简单、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术后夜间控尿率较满意,膀胱储尿量大,顺应性好。2种原位新膀胱术均能取得满意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Clavien-Dindo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8个月肿瘤复发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上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医生擅长术式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CO2气膀胱经尿道电切膀胱肿瘤(TURBT)的初步研究。方法:2007年4月~2007年8月采用CO2气膀胱对20例膀胱肿瘤患者行TURBT。肿瘤平均直径为1.7 cm(1.2~2.5 cm)。初发患者8例,复发患者12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2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1 min(5~17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5 ml(2~7 ml)。术后病理: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2例、Ⅰ~Ⅱ级4例、Ⅱ级12例,乳头状瘤2例。肿瘤切缘及基底无肿瘤残留。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5天(2~4天),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8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CO2气膀胱TURBT视野清晰,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尿道复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40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患者资料,总结尿道肿瘤的复发率、原凼、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6例患者出现尿道肿瘤复发,复发率为1.5%,均为男性。2例浸润性尿道肿瘤和1例尿道广泛表浅性乳头状瘤行全尿道切除术和新膀胱造瘘术,3例尿道表浅性乳头状瘤行经尿道肿瘤切除术和尿道内灌注化疗,术后2例复发,再次行全尿道切除术。2例浸润性尿道肿瘤和1例尿道广泛表浅性乳头状瘤在2年内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结论:膀胱多发原位癌、肿瘤侵犯前列腺尿道和基质、女性膀胱颈部是尿道复发主要原因。原位新膀胱的尿道复发率低于其他尿流改道术,全尿道切除术是尿道复发更可靠的治疗方案,尿道表浅性肿瘤的预后明显好于浸润性肿瘤。  相似文献   

16.
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疗效观察(附25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7年来行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5例男性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结果:25例患者中有2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84个月,平均84个月。手术时间平均240min,输血量平均550ml,手术并发症少,23例患者白天可控制排尿,其中14例夜间自控排尿。3例有肾脏或输尿管积水,2例肾功能异常。膀胱排尿造影均未发现输尿管反流。血生化检查除2例发现低血钾外,其余血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未发现肠膀胱或尿道肿瘤复发。结论: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是值得选择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17.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15 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除术后原位M形回肠新膀胱的疗效.方法 膀胱恶性肿瘤患者15例行膀胱全切除术,采用M形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进行尿流改道.结果 围手术期无1例死亡,随访3-20个月(平均12.4个月).膀胱容量(340±23.71)mL(210-430 mL),膀胱充盈压为(20.12±0.64)cmH2O(13.50-33.91 cmH2O),排尿膀胱压为(77.02±12.11)cmH2O(53.21-87.09 cmH2O),残余尿(15.43±34.33)mL(3-88 mL),最大尿流率(18.16±5.60)mL/s(11.38-19.17 mL/s).无明显输尿管梗阻及返流.未发现尿道残端复发肿瘤.无排尿困难者,白天均可控制排尿;术后大于6个月者无夜间遗尿,术后半年15例复查B 超无肾积水表现,复查生化指标,肾功能电解质在正常范围内,1例术前肾积水及肾功能异常者术后为正常.结论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较理想的膀胱全切术后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膀胱癌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后再发尿道癌的治疗方法.方法 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患者89例,术后发生尿道癌5例(5.6%),再发尿道癌平均时间18(9~32)个月.5例患者病理分期为T1~T2.因复发性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术4例,因膀胱多发癌行全膀胱切除术1例.采用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3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2例.5例患者术后因排尿不畅(3例)、肉眼血尿(1例)、血性分泌物(1例)再次就诊.尿道镜检查发现尿道肿物位于前列腺部尿道2例、阴茎部尿道3例.肿物呈菜花状向尿道腔内生长,可见基底部,肿物直径1~3 cm.尿道镜活检报告均为尿道尿路上皮癌,病理分期为T1~T2.5例均行TUR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尿道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Ⅰ~Ⅱ级.术后辅以羟基喜树碱尿道灌注,每周1次,共6周.结果 5例TUR术后平均随访37(24~52)个月,控尿满意,血尿和血性分泌物均消失,尿细胞学检查均为阴性,尿道镜检查无阳性发现.肿瘤未见复发、转移.结论 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再发尿道尿路上皮癌可以选择保全尿道的TUR术和尿道灌注治疗,疗效较满意且生活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自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开展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确诊为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其中男18例,女4例,对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6.5 h,平均出血量为362 ml,无中转开放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随访12~106个月,随访期间死亡7例,其中与肿瘤相关死亡5例。结论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在具有腹腔镜技术的综合医院开展是可行的,其并发症较少及具有较好的新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20.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与Bricker术的比较及近期并发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患者膀胱全切除术后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及Bricker术(回肠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近期并发症。方法 分析2001年1月~2007年4月68例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术后采用原位回肠新膀胱术31例及Bricker术37例的临床资料,就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日、再手术率及手术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除平均手术时间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258min)明显长于Bricker术组(212min)外,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与Bricker术组在术中出血量(542ml与523m1)、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6.1%与16.2%)、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23天与20天)、再手术率(3.2%与2.7%)及手术死亡率(均为0)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膀胱全切术后膀胱替代的理想术式,具有手术安全,手术后早期并发症少,可自主控制排尿,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