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宏  王国华  俞一彪  芮贤义 《信号处理》2005,21(Z1):284-287
本文提出一种与小波变换结构近似的嵌入式编码-SADSPIHT.将图像8*8子块进行DCT变换后的系数按照小波变换结构重新组合,运用误差和去除法降低低频段系数的冗余度.之后,运用基于分层树集合分割排序的编码算法对图像进行压缩编码.实验表明,采用SADSPIHT处理的图像,在相同压缩比的情况下,与其他编码方法相比,图像质量得到改善.当码率为1.00bpp时,EZW,MSEDCT,SPIHT,SADSPIHT,峰值信噪比分别为39.55dB,39.75dB,39.97dB,40.17dB.  相似文献   

2.
基于DCT系数小波重组的图像压缩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提出一种与小波变换结构近似的嵌入式编码—MSESPIHT。将图像8×8子块进行DCT变换后的系数按照小波变换结构重新组合,运用均值去除法降低低频段系数的冗余度。之后,运用基于分层树集合分割排序的编码算法对图像进行压缩编码。实验表明,采用MSESPIHT处理的图像,在相同压缩比的情况下,图像质量得到改善,当码率为1.00bpp时,EZW、MSEDCT、SPIHT、MSESPIHT、峰值信噪比分别为39.55dB、39.75dB、39.97dB、40.12dB。  相似文献   

3.
基于边缘信息测度的自适应分块DCT压缩算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梁蔚华孔祥维  梁德群 《光电子.激光》2003,14(10):1081-10,841,093
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信息测度的四叉树自适应分块的DCT压缩算法。该方法首先对原始图像建立的边缘信息测度图进行四叉树分块,继而根据分割好的各个块的大小和块内包含边缘点的多少来进行不同压缩比的:DCT压缩编码。尺度大的块内压缩比较高;尺度小的块内压缩比相对较低.计算机模拟实验证明,单位bit恢复信噪比(SNBR)比非自适应法提高了30%。  相似文献   

4.
在比较编码性能时,许多人分析了图像和视频编码的离散余弦变换(DCT)和小波变换性能差别,普遍认为图像的小波编码在压缩比和编码质量方面优于传统的DCT变换编码.说明了研究图像和视频压缩算法应当从全面的系统观点来考虑,即把重点放在各要素之间的量化、熵编码和编码系统中的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模式识别的图像编码方案:(1)利用模式识别对图像进行预测,然后进行DCT编码;(2)将图像分为高频和低频两个区域分别进行模式库的训练,以提高图像预测效果.实验表明,该算法具有更好的预测编码性能.在压缩比为30:1时,重建图像的平均峰值信噪比有1.3dB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杨弋  王冠宇 《电子科技》2012,25(10):93-96,100
在基于DCT压缩编码系统中,DCT都是基于模块的。即首先将图像分成8×8的像素块,然后对每块进行DCT得到64个DCT系数。但由于是分别对每块进行DCT,块与块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导致所谓的“块效应”。文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后处理的去块效应方法。在图像重建时,首先在块与块之间提出了4种模式,包括了3个与频率相关的模式和4个块拐角处的拐角模式。然后对不同模式下采用低复杂度的去块效应滤波器,最后重建图像。不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图像质量都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数字水印抗击各种图像攻击的性能和保持图像的稳健性和不可见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小波变换(DWT),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奇异值分解水印图像和原始载体图像的离散余弦变换(DCT)的自适应水印嵌入算法,主要是将水印图像的两次小波变换后的低频分量潜入到原始图像分块经过SVD分解的S分量矩阵中,同时根据图像的JPEG压缩比的不同计算各个图像块的水印调节因子。实验证明该算法在抗击JPEG压缩、中值滤波、加噪等均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嵌入后的图像的PSNR达到38,具有良好的视觉掩蔽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DCT变换的快速分形编码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佳  刘政凯 《电子学报》2001,29(6):748-750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CT变换加速相似块匹配的分形编码方法.通过图像块与相似块在DCT变换域少数低频系数的比较,来确定匹配的相似块.并根据DCT变换的性质,方便的确定对比度因子和亮度偏移量.并采用将图像块与相似块的DCT变换系数预制成查找表的方法减少重复运算.结果表明,编码时间大幅度减少,而PSNR只是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9.
贾茉 《电子技术》2008,45(3):86-88
文章以基于分块的离散余弦变换(BDCT)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改进的DCT图像压缩算法.首先,将源图像分解为32×32子图像并对每一图像块进行DCT运算,进而对量化后的DCT系数进行位平面编码以消除编码冗余,最后利用分块效应图像在小波域中的特性,进一步对分块效应进行消除.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获得的解压图像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上都拥有较之JPEG2000更好的压缩效果.  相似文献   

10.
离散余弦变换编码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4年由Ahmed和Rao提出的离散余弦变换,至今已有30年历史。此间,DCT编码已发展成为JPEG、MPEG、H.26x等图像/视频编码标准中的核心。尽管Shapiro的EZW以及Said等人的SPIHT小波编码的成功应用,对传统的DCT编码提出了挑战,但Xiong等人利用嵌入式DCT块变换之间的直流相关性,以及对DCT后的系数进行策略性重组或层式DCT同样具有小波多分辨率图像的分解特性。此外,基于层次嵌入式DCT、形状自适应DCT、截短DCT、感兴趣区域支撑DCT以及形态DCT等改进形式的编码,都是将基于DCT变换编码推向更高层次。就DCT改进的变换,以及DCT系数的应用,如利用DCT系数实现信息隐藏等,也使得基于常规的DCT变换编码有了更广阔的应用与发展空间,文章就此作了广泛的比较和深入的研究,并指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