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用BUdR替代胸腺嘧啶核苷的体内实验方法检验棉酚对小鼠精原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的影响。雄性昆明小鼠连续口服棉酚(4毫克/公斤/日)2周,随之一次腹腔注射吸附于活性炭上的BUdR。经过54小时后,取精原细胞制备中期染色体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服棉酚组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的畸变率和SCE频率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而作为阳性对照的致突剂丝裂霉素C(Mitomycin C)所诱致的SCE则明显增高。因而从生殖细胞SCE达一敏感指标提供了证据支持已有报道中认为棉酚不是致突变剂的观点。对所应用以分析精原细胞SCE的体内方法及其在检查避孕药物遗传效应上的意义予以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选择6例健康人(其中3例吸烟、3例无吸烟嗜好)为对象,研究棉酚诱发淋巴细胞SCE频率的影响。实验分为加或不加S-9的0.5,1,3,5,7μg/ml 5个棉酚剂量组,比较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的各棉酚剂量组,诱发体外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除例2的1μg/ml,例3的1,7μg/ml等个别棉酚组SCE频率与各自的对照组比较,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05)外,3例大部棉酚组的SCE频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相同方法,改用二甲基亚砜作溶剂,对上述3例重复实验的结果,亦无显著差异(P>0.05)。有吸烟嗜好的3例正常人中,加S-9的各棉酚组SCE频率,差异非常显著(P<0.001)。不加S-9的各棉酚组,除少数棉酚组SCE频率有明显升高(P<0.001)外,大多数棉酚组SCE频率虽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05)。分析上述结果,棉酚对正常人无诱变作用。吸烟者3例,其SCE频率升高可能与人吸入烟凝结物中的苯并芘等致癌物与S-9相互作用形成环氧化物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的研究,来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染色体畸变率(Chromosom alaberration,CAR)、染色体脆性部位(frahglg site)、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 dexchanges,SCE)、微核发生率(micronuclei,MN)及核仁组织形成区(Nucieolus organizer regioil,NOR)的相关性。方法对84例乳腺癌患者和110例正常人进行外周血染色体培养,常规收获细胞、制片,观察正常人和乳腺癌患者的染色体畸变率、染色体脆性部位、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微核发生率、核仁组织形成区,并比较结果。结果①84例乳腺癌患者染色体结构畸变出现较多的的是i、3、5、6、10、11、17。②CAR、SCE频率、MN、AgNOR分别为11.07%、12.76±1.73、2.42±0.68‰、42.74%。③乳腺癌CAR、fra、SCE频率、MN、AgNOR各指标间呈正相关。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存在着数目及结构畸变,染色体畸变是导致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肿瘤患者淋巴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发生是其必然的表现,通过染色体不稳定性检测有助于发现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4.
已经知道有几种物理的和生物学的因素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的SCE和染色体畸变的形成有影响,这是常常用来作为人类和哺乳动物染色体损伤的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在这些影响因素中,个体年龄是重要的生物学因素,在各种方法中都显示年龄明显影响SCE的自发频率.虽然Galloway和Evans及其他学者报道过年龄对SCE的基线频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近几年有一些学者报告年轻人的SCE水平确实比老年人要低些,而新生儿脐带血的淋巴细胞SCE还没有报道.本  相似文献   

5.
SCE频率分析是研究环境诱变剂和致癌剂引起人类遗传物质损伤的有效手段。本文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为指标,研究了香烟烟雾水溶物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的影响。结果表明香烟烟雾水溶物引起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SCE数的增加,证明香烟烟雾水溶物具有诱发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观察14例胃癌患者和14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SCE和染色体畸变,结果发现胃癌患者微核率,SCE频率和染色体对畸变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表明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认为染色体不稳定可能是胃癌发生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形成的相关性,为进行病因学研究和采取干预措施打下基础。方法对30例NOA患者及20例已经生育的男性,按照外周血淋巴细胞SCE检测方法进行培养检测,分别计数SCE频率。结果实验组SCE频率为8.39±1.58%;对照组为5.17±0.53%,两组对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NOA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明显增高,表明其染色体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表明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和染色体畸变的形成受一些物理和生物因素的影响。有报告指出淋巴细胞的辐射敏感性,不同种系之间乃至同种系的不同个体存在差异。年龄也能明显地影响体外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和SCE率。但个体的生理变化是否影响染色体损伤的敏感性却尚不了解。妊娠期间,尤其是妊娠晚期,雌性体内的某些激素,如孕激素、雌激素的水平变化显著,本研究旨在了解孕妇和妊娠黄鹿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人和黄麂妊娠与非妊娠者作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比较,旨在研究妊娠期外周血淋巴细胞自发的SCE,X-射线诱发染色体畸变及添加外源性孕酮、雌激素、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有关情况。分别采集各3只妊娠(20~24周)、非妊娠及雄性同龄的印度黄麂与6例妊娠、5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38例大厂矿井下矿工、40例井上工作人员和27例非矿区正常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差异情况,发现井下矿工的SCE频率和染色体畸变率显著高于井上工作人员及非矿区正常人,微核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合矿区肺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比分析,认为井下矿工长期接触的生产性粉尘中可能存在一些致癌物质,导致机体细胞遗传物质受到一定程度损伤。  相似文献   

11.
HBsAg携带者母亲及新生儿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HBsAg阳性携带者母亲及所生新生儿的遗传物质损伤情况.方法用常规法培养淋巴细胞,对20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母亲和20例正常对照组女性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和染色体畸变频率及其新生儿的染色体畸变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 HBsAg携带者的SCE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高度显著(t=3.170,P<0.01),HBsAg携带者的染色体畸变频率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t=2.319,P<0.05),新生儿的染色体畸变率在两组间则差异不显著(t=0.214,P>0.05).结论 HBV感染可导致HBsAg携带者的遗传物质不稳定,但对新生儿的遗传物质损伤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细胞学小白鼠艾氏腹水癌细胞Mg 一ATP酶的细胞化学观察(光学及电子显微镜)吕桂芝等(2):174,1981体外人食管癌上皮细胞经高温作用后的损伤与恢复潘琼靖(2):1791981双丁酞环磷腺普及氨茶硷抑制人体肝癌细胞系Bl几一7402的生长及超微结构的观察章静波等(2):187,1981离体鸡胚胚盘外胚层对肿瘤组织的反应章静波(2):192,1981电离辐射及化学致癌剂(BP)诱发鼠胚培养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互换及染色体畸变的研究朴长青等(2):22。,1981棉酚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影响的研究蔡有余等(3):293,1981大白鼠肝癌细胞株FSK 7…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染色体不稳定性。方法:取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常规培养,GTG显带分析染色体畸变,Brdu法分化染色分析SCE改变。结论;子宫内膜癌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及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率增高,提示其染色体不稳定性增高。  相似文献   

14.
人类血淋巴细胞中姊妹染色体互换(SCE)的发生频率是相当恒定的,也不因年龄和性别而有差异。但是无论是体内或是体外用一系列广为不同的致变剂—致癌剂处理都可使SCE大大增加,比起正常人来,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Bloom氏综合征患者的SCE也增加许多倍。为研究恶性肿瘤或白血病患者SCE是否也有改变。本文作者对采自19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患者及10例正常人的淋巴细胞进行了培养与比较。结果表明,接受治疗的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观察分析驻守昆仑山高原环境官兵的遗传学损伤。方法选择驻守昆仑高原一年20~25岁的官兵60例(观察组),选择驻守乌鲁木齐一年20~25岁的官兵60例(对照组),染色体的培养,标本全部统一编号,双盲法阅片,每例分析200个M1期细胞,统计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细胞微核率和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频率(SCE)。结果观察组的染色体总畸变、细胞畸变率和倒位频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个体分布中,染色体畸变数在2个以上的个体,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细胞微核率0.58‰±0.56‰,对照组的细胞微核率0.051‰±0.048‰。淋巴细胞微核率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SCE频率为10.56±0.98/细胞,分布范围在9.9~10.7/细胞,对照组SCE频率为4.6±0.47/细胞,分布范围在4.3~7.1/细胞,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昆仑高原的特殊环境对官兵的遗传学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建议搞好高原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低强度微波辐射对人细胞非热生物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选用频率2450MHz分别在1,3,5,7mW/cm^2的功率密度下使用新型宽带横电磁传输室辐照人外周淋巴细胞和红细胞以及Hela细胞。采用细胞遗传学实验技术,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发生率、染色体畸变率、SCE值及有丝分裂指数;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辐照后细胞膜骨架蛋白的变化;运用软琼脂细胞克隆形成法测定微波辐射对Hela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mW/cm^2和7mW/cm^2的功率密度下能使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染色体畸变率、SCE值显著升高,使人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发航天部份解离,对Hela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7mW/cm^2功率密度下,辐射使人淋巴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显著降低,染色体发生明显的解螺旋现象,最后对细胞的非热效应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应用TC199培养基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获取中期分裂的染色体,观察和分析了76例癌患者和40例正常人外周血染色体畸变的情况,对44例患者进行了化疗前后染色体观测。结果表明,癌患者畸变细胞数、染色体畸变率及代表畸变率的三个参数:畸变细胞率、细胞断裂率、染色体断裂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治疗后病情的变化,染色体的畸变与临床病情程度有明显的平行关系。作者认为,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情况,可作为癌患者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许多作者从染色体畸变和粉碎化方面报道了病毒引起的遗传性损伤。此外还观察到大量的病毒诱发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虽然诱发的程度不相同。本研究试图测定脊髓灰质炎患者的SCE和染色体畸变的频率。选择25名年龄相近的脊髓灰质炎患者。对照组为20名在近期内未服用过任何药物并未受病毒感染的健康者。在作出临床诊断6星期后,患者尚未服药前采集血样,做两组全血培养。将BrdU加入一组培养基中,最终浓度为10μg/ml。37℃培养48小时后收获标本,气干  相似文献   

19.
对11例白血病和10例MDS患者外周血进行CA、SCE、CK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白血病及MDS患者染色体畸变率及SCE频率增高,细胞增殖周期延长及白细胞超微结构异常等改变具有一致性。这对白血病及MDS的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电离辐射和化学致癌剂对鼠胚原代培养细胞SCE和染色体畸变发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说明SCE可以作为检测化学致癌剂的一个比较敏感的指标。电离辐射和化学致癌剂对SCE及染色体畸变的诱发具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可能与它们致癌作用的机制和致癌作用的强弱有关。此外,本实验说明鼠胚原代培养细胞,在研究电离辐射和化学致癌剂对SCE的诱发中是一个较好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