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军旅作家开始把目光转向军人自身,把笔触伸向军人群体的个案和人性深处.作为当代皖西籍著名军旅作家的徐贵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把握军人,辨证地表现军人的共性和个性、自然性和社会性,大胆地描写军人性格的二重性乃至多重性.本文从作家对战争、历史、未来的理性表现中,分析徐贵祥军旅小说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在1983年被山东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电视剧《水浒》。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其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塑造,并通过人物出场的独特设计、人物内心的影像透视、人物形象的有意增加和反面形象的人性化塑造等不同方面来使小说人物更显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人物形象的创造,是小说创作的中心。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就十分重视小说的形象塑造。他提出过创作以人物为“本位”论,把人物形象塑造“尊为第一义”。①关于他自己的创作,则说过:“‘人’——是我写小说时的第一目标。”②由此可以见出形象塑造在他创作中的位置。对于形象的具体要求,茅盾提出过一系列精辟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活人”的主张。他认为,小说描写的不是“‘标本式’的人物”或“纸剪的傀儡”,提倡“写出来的人物是立体的复杂性的活人。”③这就对形象创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茅盾的创作就是遵循这一原则,从而为小说的形象塑造提供了重要经验的。在这篇短文里,不可能对此作全面阐述,只能着重就表现性格的复杂性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简论九十年代军旅小说中军人性格的深层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中,军旅小说创作十分繁荣昌盛,优秀作家作品层出不穷。一大批个性鲜明、性格复杂、情感丰富的军人形象,成为军旅文学画廊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文章重点从军人的战争情结、尊严和荣誉感及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三方面论述九十年代军旅小说中军人形象的性格刻画,特别是因身份、地位、经历、学识等因素所引发的军人价值观、情感和言行等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张菊 《科技信息》2012,(6):208-209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开拓小说意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6.
英雄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时代环境。随着对“文学即人学”观念的深入思考,当代军旅作家们开始注重在作品中展示英雄人物的成长与具体历史时代环境的关系,塑造了一批具有个性和丰富内涵的英雄形象。徐贵祥在《历史的天空》中塑造了一位另类英雄人物——梁大牙(梁必达)形象。文章从四个方面对梁大牙的出身、经历、性格和情感进行分析,揭示了其体现出的人性复杂性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妮 《科技信息》2009,(9):256-256
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文章主题,是许多小说所采用的写作技能。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精心刻画人物形象可以达到揭示主题思想的目的。因为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部分。塑造人物形象是为揭示主题思想服务的,它是刻画人物性格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的描写,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如何才能塑造好人物形象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军旅小说经历了一个解构-重建-发展的过程。解构时期的“农家军歌”和“大院小说”侧重对军人的世俗化写作,重建时期作家再次意识到英雄出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努力寻找当代英雄。新世纪前后,一系列长篇小说出炉,英雄以群体方式亮相文坛,英雄形象得以重塑,英雄叙事走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许金玉 《科技资讯》2013,(7):205-205
小说的定义是这样说的: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对小说这种文体的教学,就要充分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进行.而对初中生来说,环境描写对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现有何作用,我们的学生却不是很明白,因此要让学生明白环境描写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  相似文献   

10.
《红日》是一部“红色经典”的代表之作,小说在激烈且规模宏大的战场描写中成功塑造了一批解放军的英雄群像。然而,即便在革命的语境之下在英雄背后默默支持他们的女性也不容忽视,巾帼不让须眉,从花木兰就开始的英雄形象在这里得到延续。文章试图在革命的语境之下对于《红日》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并探讨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过程中文本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1.
战争是文学不竭的创作源泉,战争文学更是能反映人的本真。作为战争文学的主力干将徐贵祥近年来佳作迭出,新作《马上天下》更是将战争写得出神入化,两种不同的战争观交相辉映。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战争频仍,对战争的思考从未间歇,老子、庄子的战争观虽是两千年前的智慧结晶,在两千年后依然熠熠生辉;现代高科技战争形势下,对战争的形态、战争的准备、战争的胜负、战争的本质等战争的深层思考,作为有担当有责任的军旅作家,徐贵祥对此义无反顾地进行了文学观照。  相似文献   

12.
徐小斌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在她的中短篇小说中,我们总能感到很浓厚的迷幻色彩。徐小斌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可分为妖化、神化、妖化与神化相结合这三类,通过这三类女性人物形象的探讨,展示了徐小斌作品浓郁迷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多面手,他是诗歌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同时,还是小说翻译家。通过比较分析可知:许氏将其诗歌翻译理论不折不扣地运用到其小说翻译当中,从而形成了其小说汉译的特色与风格:亦雅亦淡,亦蔓亦简。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人格是热爱生命、对战争有所反感的,他从人性的、文化的角度研究战争,反省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在湘西土著部队五年的士兵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呼唤人们抗击战争对人的奴役,亦即必须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信守精神自由,追求在“美·爱与神”中实现人格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 ,蒋桂暂时放弃内争 ,联手抗日 ,然而他们的根本矛盾并未从此消除。蒋介石集团总想借把难题留给新桂系之机 ,达到削弱新桂系的目的。台儿庄战役期间 ,李宗仁远离广西、担任危机重重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最难驾驭的部队 ,对抗日军精锐 ,也渗透着蒋借机削桂之心。  相似文献   

16.
人格退行: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创作心理,是一种新的视角。沈从文在乡土小说中所建构的理想的生存图式,心理根源是其人格发展在童年时期出现的“停滞现象”,在都市遭受精神挫折后,出现了“退行”。这种“人格退行”决定了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的创作基调和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才华横溢且颇有争议,他的小说、散文、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人格精神也值得后人探究。本文试从他的成长历程和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斗争意志与必胜信心探讨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简·奥斯汀小说的主人公以女性为主,男性人物往往充当女性的配角.他们虽然略微平淡简略,缺乏反映心理活动的深度刻画,不过,同样不乏鲜明的个性.以《理智与情感》为例,从女性视角出发分析其中的男性人物形象,会发现奥斯汀对男人的态度很纠结,这一方面显示了奥斯汀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体现了她对男性的依附心理.  相似文献   

19.
"迷惘的一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欧内斯特·海明威以他非凡的才华和真实的情感写出了一部部几乎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是其中之一.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充分反映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理想破灭、精神空虚与孤独的"迷惘一代"的坎坷命运.笔者通过对美国战后的一代人的精神危机,着重从男女主人公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对爱情的态度与追求截然不同出发,分析了海伦的无私给予、哈利的麻木索取;海伦的温柔体贴、哈利的冷酷无情;指出是战争毁了人们的理想与爱情,战后的和平与繁荣亦无法抚平他们心灵上的创伤;小说中男女主人公都曾想与命运抗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高大、宏伟、洁白无暇的乞力马扎罗山被哈得看作是"上帝的庙殿",但对于海伦却是渴望而不可及的地方.透过<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无望与无爱的"爱情",海明威激起了我们对战争的痛恨与谴责、对自由与和平的追求、对爱情的珍惜及对妇女前途、命运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孙犁的小说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显示时代和社会的特征 ,创造美的意境 ,充分体现艺术的含蓄 ,人物性格、风习民情等方面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 ,用质朴的语言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 ,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