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在冠状断面上的配布规律。方法利用加例胸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和4例成人胸部多层螺旋CT图像,追踪观察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结果在冠状断面上有6个识别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关键层面:1.升主动脉层面,切及尖段静脉、后段静脉、外侧段静脉、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上舌段静脉;2.肺动脉权层面,于肺动脉权或左肺动脉下方可见到左、右上肺静脉注入左心房,在ll例(55%)标本中出现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舌静脉干同时汇入左上肺静脉的情形;3.气管权层面,于气管权下方可见到左、右下肺静脉汇入左心房;4.中间支气管层面,可见到两肺下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起源;5.胸主动脉层面,主要为两肺上段和外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6.脊柱层面,两肺下叶主要表现为上段、外侧底段和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结论在胸部冠状断面上,以支气管分支为向导可准确辨认肺段和亚肺段的肺动脉和肺静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在冠状断面上的配布规律。方法:利用20例胸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4例多层螺旋CT图像,追踪观察了肺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结果:肺段支气管和血管主要分布于从胸骨角至脊柱的10个断面里,气管权层面是在冠状断面上追踪观察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最佳开始层面。在冠状断面上有5个识别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关键层面:①升主动脉层面,出现尖段静脉、后段静脉、外侧段静脉、尖后段静脉、左前段静脉和上舌段静脉;②肺动脉权层面,于肺动脉权或左肺动脉下方可见到左、右上肺静脉注入左心房,在11例(55%)标本中出现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舌静脉干同时汇入左上肺静脉的情形;③气管权层面,于气管权下方可见到左、右下肺静脉汇入左心房;④中问支气管层面,可见到两肺下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起源;⑤胸主动脉层面,主要为两肺上段和外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结论:以支气管分支为向导可准确辨认肺段肺动脉和肺静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左肺门支气管和血管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方法:在44例成人胸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10例多层螺旋CT图像上,追踪观察了左侧第1、2、3肺门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及其毗邻关系。结果:在气管权层面上,尖后段静脉居中,其前方,前段动脉居前段支气管的内前方;其后方,尖后段动脉上行于相应支气管内侧。在肺动脉权层面上,左肺动脉发出尖后段动脉和前段动脉,其外侧可见尖后段支气管和前段支气管。在27例(61、4%)断层标本上,左肺动脉与前段动脉一起呈“鱼钩”状勾绕左上肺静脉。在左肺上叶支气管层面上,左肺上叶支气管居中,其前方,前段静脉汇入左上肺静脉;其后方,上段动脉发自左肺下叶动脉。在左肺下叶支气管层面上,上段支气管发出。于上叶内,下舌段支气管居中,其前方,舌静脉干汇入左上肺静脉;其后方,舌动脉干发自左肺下叶动脉。在底段上、下静脉层面上,内前、外侧和后底段支气管呈顺时针排列,各底段动脉相对同名支气管呈周围性分布,底段上、下静脉呈向心性走行。结论:通过寻找标志性结构,在横断面上可准确识别左肺肺段和亚肺段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相似文献   

4.
肺段的冠状断层解剖:断层标本与多层螺旋CT图像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肺段在冠状断面上的划分及分布。方法:利用20例胸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2例多层螺旋CT图像、5侧游离肺剥离标本和7侧肺管道铸型,追踪观察了肺叶和肺段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并据此在冠状断面上划分了肺段。结果:肺段主要分布于从胸骨角至脊柱的10个断面里,气管权层面是在冠状断面上划分肺段的最佳开始层面。在冠状断面上有6个划分肺段的关键层面:①升主动脉层面,划分肺段的标志性结构尖段静脉、外侧段静脉、尖后段静脉、左前段静脉和上舌段静脉均出现;②肺动脉权层面,于肺动脉权下方可见到左、右上肺静脉,在Il例(55%)标本中m现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舌静脉干同Here入左上二肺静脉的情形;③气管权层面,左、右肺上叶支气管及其分支显示清晰,于气管权下方可见到左、右下肺静脉汇入左心房;④中间支气管层面,可见到两肺下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起源;⑤胸主动脉层面,主要为两肺上段和外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⑥脊柱层面,两肺下叶主要表现为上段、外侧底段和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结论:通过仔细辨认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可在冠状断面上精确划分肺段。  相似文献   

5.
左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矢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左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在矢状断面上的配布特点及左肺肺段在矢状断面上的划分。方法利用15例胸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2例多层螺旋CT图像,追踪观察左肺肺叶、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并据此寻找在矢状断面上划分肺段的方法。结果左侧肺段内的支气管和血管主要分布于从左主支气管权至心尖左侧的4个矢状断层里:1.在左主支气管权层面上,左肺下叶支气管向后发出上段支气管,其下方,上段静脉与底段总静脉在此合成左下肺静脉。2.在左肺动脉叶间部层面上,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舌静脉干于左肺上叶支气管前方合成左上肺静脉,下叶基底干支气管发出内前底段支气管、外侧底段支气管和后底段支气管。3.在心尖层面上,左肺上叶支气管发出全部肺段支气管,可用尖后段静脉后段间支、前段静脉下支和舌静脉干区分相邻肺段,左肺下叶动脉分出的肺段动脉居相应支气管上方。4.在心尖左侧层面上,在左肺上叶内,从后上至前下依次可见尖后段静脉后段间支、前段静脉下支和上、下舌段静脉;在左肺下叶内,肺段支气管居中,上方为相应动脉,下方为相应静脉。结论在矢状断面上,肺段内支气管和血管相对集中,且容易显示其起源和长轴,故矢状断面是显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及血管的优势断面。  相似文献   

6.
肺门区横断面CT与解剖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正常肺门断层解剖及CT表现。方法:结合20例胸部边疆横断层标本,研究56例肺门区的CT表现。结果:右侧:右上肺静脉法支位于尖段支气管和动脉与上腔静脉之间,肺门外侧为右上肺静脉后支,后方为后段支气管和同名动脉分支。左侧:左肺静脉尖后支位于尖后段支气管和动脉的前方,或组成肺门外侧。以上观察与CT表现一致。85.7%(48例)左肺静脉尖后支位于尖后段支气管和动脉的前方;14.3%(8例)位于肺门外侧。85%(17例)右上肺静脉后支则位于前、后段支气管二者的夹角内,15%(3例)在此层面远离肺门;CT上,92.9%(52例)右上肺静脉后支则位于前、后段支气管的夹角内,7.1%(4例)在此层面远离肺门。结论:右肺门上、中区的形态与上肺静脉尖支和后支的位置和汇入上肺静脉方式有关。左肺门上区的形态与肺动脉和上肺静脉之间的关系有关;左肺门中区的形态则取决于左肺动脉舌支的发支情况。双肺门下区的形态取决于下叶肺动脉的分支形式。  相似文献   

7.
右肺门支气管和血管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有肺门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方法:在44例成人胸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5例螺旋CT图像上,追踪观察了有侧第一、二、三肺门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及其毗邻关系。结果:从气管权开始,至底段上、下静脉出现,以7个典型横断面便可清晰显示有肺门管道结构的配布规律:①在气管权层面,尖段动脉、尖段支气管和后段静脉于奇静脉弓右侧由内向外依次排列;②在右肺上叶支气管层面,后段静脉居后段支气管与前段支气管之间;③在中间支气管层面,右肺上叶动脉上行于中间支气管前方,两者的深面为尖段静脉、前段静脉和后段静脉;④在叶间动脉层面,右肺上叶静脉、叶间动脉和中间支气管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在33例(75%)标本中可见到下叶上段动脉的起源;⑤于中间支气管权层面,中、下叶动脉走行于中、下叶支气管外侧;⑥于基底干支气管层面,在11例(25%)标本中可见中叶静脉直接汇入左心房,内侧底段支气管常与上段静脉段问支同时出现;⑦于底段上、下静脉层面,以各底段支气管为中心,相应动脉呈周围性分布,底段上、下静脉呈向心性走行。结论:通过寻找标志性结构,在横断面上可准确识别有肺门处肺叶和肺段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正常引流肺静脉的解剖变异率及其变异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220例两侧肺静脉均引流至左心房患者的胸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资料,对肺静脉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及VR重建,观察段以上肺静脉引流区域,以及双侧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模式。两侧肺静脉分别以上、下肺静脉独立开口于左房,右中叶肺静脉回流至上肺静脉者为正常肺静脉引流模式;一侧单支或多于两支肺静脉引流、跨叶引流者为肺静脉解剖变异。结果 220例正常引流肺静脉中,左右肺静脉总变异发生率22.7%(50/220)。右肺静脉解剖变异38例(17.3%,38/220),共见8种变异模式,分别为:(1)上、下叶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中叶静脉汇入下叶肺静脉 4例(1.8%,4/220);(2)上、下叶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上叶后段汇入下叶肺静脉2例(0.9%,2/220);(3)上、中、下叶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16例(7.3%,16/220);(4)上叶后段、尖前段、下叶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中叶静脉汇入尖前段肺静脉4例(1.8%,4/220);(5)上叶、下叶背段、下叶基底段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中叶静脉汇入上叶肺静脉2例(0.9%,2/220);(6)上叶、 中叶内段、中叶外段、下叶肺分别静脉汇入左心房6例(2.7%,6/220);(7)上叶后段、上叶尖前段、中叶、下叶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2例(0.9%,2/220);(8)上叶、中叶、下叶背段、下叶基底段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2例(0.9%,2/220)。左肺静脉变异12例(5.5%,12/220),共见2种变异模式,即上、下叶肺静脉组成共干汇入左心房8例(3.6%,8/220),上叶、舌叶、下叶肺静脉分别汇入左心房4例(1.8%,4/220)。220例患者中,左右肺静脉解剖变异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33, P<0.01)。结论 MSCTA上正常引流肺静脉解剖变异常见,右肺静脉解剖变异发生率显著高于左肺静脉,且变异模式多样。  相似文献   

9.
正常情况下,肺动脉干为一粗而短的动脉干,在相当于左侧第3胸肋关节后方起自右心室,在升主动脉根部的前方向左后方斜行,至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肺静脉左、右各有一对,分别称为左上、左下肺静脉和右上、右下肺静脉.这些静脉均起自肺门处,收集左、右肺叶静脉的血液,注入左心房.我们在解剖一具未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严重畸形变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活体左肺上叶尖后段静脉在螺旋CT上的配布特点. 方法:利用Volume Wizard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160例成年男性肺部多层螺旋CT图像进行重建,并分析左肺上叶尖后段静脉及其周围结构.结果:(1) 尖后段静脉的存在率为71.25%,缺如率为28.75%,此时尖段静脉汇入左上肺静脉,而后段静脉则与前段静脉汇合成后前段静脉,再汇入左上肺静脉;(2) 尖段静脉一般有1~6条属支,而后段静脉有1~7条属支.结论:多层螺旋CT是在活体上研究肺段静脉及其属支的理想方法;左肺上叶尖后段静脉的属支数目和走行差异较大;尖段静脉与后段静脉可以共干形成尖后段静脉,尚有尖后段静脉缺如情况,这与传统解剖学的观点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张银萍  吴菲  余慧  唐瑶  张慧  陈伟 《解剖学报》2022,53(2):217-224
目的 对肺内血管予以三维重建后探讨其解剖结构的走形变异对肺段切除术术式的影响,为临床肺段切除术提供影像解剖学基础。 方法 随机抽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9~2020年100例肺部增强CT未见明显异常的成年人样本,分别予以三维重建后进行肺血管主干及分支走行的全方位观察。 结果 左肺动脉主干变异率为1%;尖后段、前段动脉变异率为18%,舌段动脉变异率为10%,背段动脉无变异,基底段动脉变异率为1%。右肺动脉主干变异率为1%,尖后段、前段动脉变异率为17%,舌段动脉变异率为22%,背段动脉无变异,基底段动脉变异率为13%。左肺静脉主干变异率为3%,尖后段、前段静脉变异率为20%,舌段静脉变异率为16%,背段静脉变异率1%,基底段静脉变异率为19%;右肺静脉主干无变异,尖后段、前段静脉变异率为25%,内侧段、外侧段静脉变异率为16%,背段静脉变异率1%,基底段静脉变异率为28%。 结论 肺内血管解剖结构复杂多样,尤以尖后段与前段、各基底段的组合较为多样化,内侧段与外侧段不符解剖位置关系,背段走形较为固定。影像三维重建技术能准确清晰地反映肺内血管走行,为临床影像学定位诊断及肺段切除术前评估血管解剖提供了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健康人左肺上叶肺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分型,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提供帮助。 方法 收集200例肺无异常胸部CT影像资料,通过容积重建(volume reconstruction,VR)获得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图,统计各静脉分型出现率;重建5 mm轴位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density projection,MIP)图,辨识对应各分型。 结果 左肺上叶静脉根据共干情况不同可分为:V1+2型,V2+3型,及V1+2a V2+3bc型,其出现率分别为69%(138/200)、17.5%(35/200)、13.5%(27/200)。其特点为:V1+2为V1与V2共干,其各自发出属支相互无联系;V2+3型中V2与V3共干,V1与V2+3分别汇入左上肺静脉干;V1+2a V2+3bc型,此型主要是V2变异较大。左肺上叶舌段静脉V4、V5共干时,其属支各自无联系,V4存在与V3b共干的情况,并各自具有不同的引流特点。 结论 左肺上叶因舌段的存在,其静脉分型更为复杂,MSCT所得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图结合5 mm轴位MIP图可清楚显示肺静脉解剖分型,作为其解剖识别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13.
解剖一成年男性标本时,见右肺静脉有三支.该标本的心脏大小、外形.左、右肺的外形及肺裂均无异常.察看出人心的大血管.见肺动脉较粗.左肺动脉直径24mm;右肺动脉直径21mm,肺静脉共有五支.左肺静脉2支,上支直径15.5mm.下支直径15mm.右肺静脉三支,其中两支较粗大,上支直径16mm,下支直径13mm,第三支较为细小.直径5.4mm,来自右肺上叶,注入左心房后上部,距右肺上、下静脉注入左心房的入口约10mm.实属罕见.此种肺静脉异常,在肺手术时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4.
<正>在解剖一具成年尸体(男,约60岁)时,发现头臂静脉与冠状窦异常交通支一例,此种变异十分罕见,详细报告如下(附图1)。该静脉起自左头臂静脉,在距离静脉角约2.4cm,此处管径约0.45 cm;距离左右头静脉汇合处约6.8 cm,此处管径约0.71 cm;经纵膈左侧,跨过主动脉弓前方,左主支气管和肺静脉之间,穿心包,沿冠状沟与心大静脉一同汇入冠状窦。此静脉  相似文献   

15.
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矢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在矢状断面上的配布规律.方法:利用15例胸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和2例多层螺旋CT图像,追踪观察了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并据此寻找在矢状断面上划分右肺肺段的方法.结果:在右主支气管杈层面上,右肺上叶动脉发出尖段动脉和前段动脉,右肺下叶支气管向后发出上段支气管、向下发出内侧底段支气管.在叶间动脉层面上,右肺上叶支气管发出尖、后、前段支气管,基底干支气管发出前、外侧和后底段支气管.在叶间动脉分叉层面上,后段静脉居前、后段支气管之间,尖段静脉与前段静脉合成尖前静脉,中叶支气管分为外、内侧段支气管,下叶动脉发出的段级动脉居相应支气管的上方.在右心房右侧第二层面上,右肺上、中叶的支气管和血管已为亚段级,在右肺下叶内,肺段支气管居中,其上、下方分别为相应的肺动脉和肺静脉.结论:在矢状断面上,右侧肺段内支气管和血管相对集中,且容易显示其发出处和长轴,故矢状断面是显示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优势断面.  相似文献   

16.
用解剖法观察了50例中国成人左肺上叶的外形、肺段支气管和血管。左肺上叶支气管的分枝型式以二分枝型为主,占96±2.77%。多数上干支气管分为尖后段支气管(B~(1+3))和前段支气管(B~2)两枝(68+6.60%)。讨论了尖后段支气管分枝的命名问题。尖后段支气管分枝型式以B~(1+3)a,B~(1+3)b的型式较多,占68+6.60%。前段支气管分裂的颇多,占48±7.07%,分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B~2a移位所致。舌干及其两个肺段支气管的变异比上干少。左肺上叶的动脉有2—6枝,其中以三枝及四枝的例数较多,共占82±5.43%。左肺动脉的第一个分枝多分布于前段或前段和尖后段,共占76+6.04%。前段动脉来自前部的占60±6.93%,有前、后部两个来源的占40±6.93%。舌段动脉多来自后部,占80±5.66%,来自前部的占10±4.24%,兼有前、后两源的占10±4.24%。在左肺上叶各肺段厢,多有跨段动脉存在,占94±3.36%。分布至舌段的动脉的起点平面,常低于左下叶尖段动脉(A~6)发出点,或与A~6相平,两者共占80±5.66%。左肺上叶的静脉通常汇集为三个干(60±6.93%)。尖后段静脉的后枝(V~(1+3)a)行经B~2后方的较多,占48±7.07%。左肺上叶支气管的变异性较小,静脉次之,动脉较多。三者在分枝数目、分枝型式和分布的关系上,以舌段较为稳定,前段次之,尖后段变化最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活体左肺上叶前段静脉(V3)在多层螺旋CT(MSCT)上的分布特点。方法:利用Volume Wizard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160例成年男性肺部MSCT图像进行重建,并分析左肺上叶前段静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①前段静脉(V3)的属支有上、下两部,上部汇入尖后段静脉(V1+2)或尖段静脉(V1),下部直接汇入左上肺静脉或与低位后段静脉(V2)汇合后再注入左上肺静脉;②上部属支多为1条,下部属支一般有1-6条,其中前支较粗大。除尖支和下支外,余均呈水平或近水平位排列。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段和亚段级肺静脉,可为临床医生提供较为确切的影像学资料;左肺前段静脉的属支数目和配布类型与传统观点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孙建永 《解剖学杂志》2020,43(4):372-372
正笔者在局部解剖的过程中发现左头臂静脉位于升主动脉后方变异标本1例,老年男性标本(身高161 cm)的左头臂静脉于主动脉弓下方行于升主动脉后方注入上腔静脉。解剖过程与测量参数报道如下。开胸后发现,双肺癌变,脏胸膜与胸壁粘连,心大小测量数值为,右缘95.80 mm,下缘134.90 mm,左缘150.76mm。进一步解剖发现,左头臂静脉与右头臂静脉之间有一交通静脉。上腔静脉长65.50 mm,上腔静脉管径19.80mm,左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距右锁骨中线距离46.56mm。右头臂静脉长58.65mm,左头臂静脉长107.28mm,左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管径12.08mm,左、右头臂静脉间右一交通静脉位于主动脉弓前上方走行,距离左头臂静脉末端17.48 mm汇入右头臂静脉。交通静脉长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解剖法考查了50例成年左肺下叶的支气管和血管。左下叶恒定的段支气管有四支,即尖段支气管(B~6),前内侧基底段支气管(B~(7+8)),外侧基底段支气管(B~9)和后基底段支气管(B~(10))。额外的尖下段支气管(B~*)的出现率为14%。 B~6常见的型式是单干类二分支型(B~6b,B~6a+c),为48%。基底干支气管以二分支型B~(7+8)、B~(9+10)式最多,占60%。本文讨论了B~7在左肺下叶是否作为独立肺段支气管而存在的问题。外侧基底段支气管后支(B~9C,即BX~*(9))的出现率为64%,后基底段支气管后支(B~(10)c,即BX~*(10))的出现率为88%。与右下叶相比较,左下叶各基底段支气管的分布范围有向反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左下叶的动脉由叶间动脉发出,动脉的起源和分支型式较支气管复杂,但在分布上,动脉与支气管却紧密伴随。尖段动脉(A~6)的常见分支型式与尖段支气管一样,是单干类的二分支型(A~6b,A~6a+c),为30%。基底动脉干仍以二分支型(A~(7+8),A~(9+10))为最多,占34%。尖下段动脉(A~*)的出现率为14%,以起自A~9最多,为6%。A~*与B~*同源者仅发现一例。此外,有两例后基底段动脉移位与尖段动脉合干,与支气管B~(10)移位和B~6合干一致,此种变异值得临床注意。左下叶的静脉也行于肺段间或肺亚段间,和右下叶一样,汇集成尖段静脉、上基底静脉和下基底静脉三大支。后二者先汇集成总基底静脉,再与尖段静脉组成左下肺静脉。总基底静脉以V~(7+8)a+V~9形成上基底静脉,V~(10)形成下基底静脉的型式最多,占36%。左下叶的支气管与动脉在组合型式上多不一致,支气管的变异较少,动脉的变异较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MSCT准确显示肾上腺静脉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为临床提供影像解剖数据。 方法 回顾分析上腹部CTA患者108例。薄层MIP/MPR评估测量肾上腺静脉管径、长度及走行路径。 结果 ①右侧:显示率64.81%(70/108),变异5.71%(4/70);汇入下腔静脉7点至8点间占优势42.42%;其管径Rr (2.19±0.56) mm,腺外段长度RD1 (5.02±1.82) mm,汇入下腔静脉距右肾静脉汇入距离RD2 (40.69±12.96) mm,汇入口开口向下角度RA (60.25±17.85)°。②左侧:显示率97.22%(105/108);变异14.29%(15/105);肾上腺静脉管径Lr (2.39±0.56) mm,腺外段长度LD1 (7.28±4.01) mm,膈-肾上腺静脉干管径LR (3.65±0.93) mm,膈-肾上腺静脉的共干段长度LD2 (14.07±6.77) mm,膈-肾上腺静脉汇入左肾静脉点至下腔静脉左侧缘距离LD3 (32.89±4.85) mm,膈-肾上腺静脉汇入左肾静脉开口向内的角度LA1 (118.06±18.49)°,肾上腺静脉与膈静脉共干段开口向下的角度LA2 (156.15±13.81)°。 结论 MSCT可显示大部分右侧肾上腺静脉及绝大部分左侧肾上腺静脉正常走行及变异,测量相关影像解剖数据,为AVS等手术方案提供影像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