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此类患者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纳入自2015-01—2018-10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6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分为膝关节僵硬组与膝关节未僵硬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预测列线图模型。结果 16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有33例并发膝关节僵硬,发生率为2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度肥胖、合并膝关节周围损伤、合并皮肤软组织损伤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绘制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过度肥胖为13.4分,合并膝关节周围损伤为97.1分,皮肤软组织损伤为10.8分。结论过度肥胖、合并膝关节周围损伤、合并皮肤软组织损伤将增加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的风险。采用列线图模型预测此类患者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一致性良好且具有较好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Meta分析总结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胫骨骨折和预防术后感染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2017-04以前发表的关于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感染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2位研究者独立提取被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采用Revman 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8篇文献,共1 925例胫骨骨折,其中243例术后感染,感染率平均12.6%(7.6%~23.6%)。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吸烟、肥胖(BMI30 kg/m~2)、糖尿病、开放性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外固定、双钢板、双切口、受伤至手术时间是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种族不是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吸烟、肥胖、糖尿病、开放性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外固定、双钢板、双切口、受伤至手术时间是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更加关注以上相关危险因素以避免胫骨骨折术后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术后感染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9—2015-03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39例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探究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439例中,13例术后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P=0.001)、骨筋膜室综合征(P=0.000)、手术时间(P=0.001)是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开放骨折(P=0.002)、骨筋膜室综合征(P=0.001)是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开放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观察封闭负压引流(VSD)联合持续灌洗治疗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6-12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96例髌骨骨折,术后14例出现感染,采用VSD联合持续灌洗治疗后获得满意的效果,并分析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4例治疗17~27 d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未复发,细菌培养阴性,切口愈合。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4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合并基础疾病、粉碎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有张力性水泡、未使用层流手术室、纵形切口、术中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90 min、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均是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较大、合并基础疾病、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未使用层流手术室、切口选择不当、术中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过长、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252例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并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收集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和感染相关危险指标(包括创伤及手术相关指标);根据是否发生深部感染分为感染组(14例)和未感染组(238例);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结果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14、64.29%),其中44.44%(4/9)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延长[(31.3 ± 16.5)d vs. (16.6 ± 4.8)d,t = 21.162、P < 0.001]、术中失血量增多[(455.2 ± 713.1)ml vs. (255.7 ± 330.8)ml,t = 4.115、P = 0.016],手术时间延长[(196.4 ± 98.0)min vs. (124.5 ± 56.4)min,t = 10.522、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高体重指数(BMI)(> 26.4 kg/m2)(χ2 = 12.428、P < 0.00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 3级(χ2 = 10.333、P = 0.001)、Schatzker Ⅴ和Ⅵ(χ2 = 4.166、P = 0.041)、手术时间延长(χ2 = 9.175、P = 0.002)均为发生深部感染的高危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MI> 26.4 kg/m2(OR = 1.192、P = 0.011)、手术时间> 148 min(OR = 3.769、P = 0.008)和ASA分级≥ 3级(OR = 1.240、P = 0.020)均为发生深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发生率较高,高BMI、手术时间延长以及ASA分级≥ 3级为深部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8-06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72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单因素分析各观察指标与膝关节僵硬的相关性,有意义的变量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确定膝关节僵硬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工人、吸烟史、高能量损伤、开放性骨折Gustilo分型、术后镇痛、术后引流、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术后膝关节僵硬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hatzkerⅥ型、合并伸膝装置损伤、外固定架固定时间60 d、需植皮或皮瓣修复的软组织损伤、清创术超过2次、合并异位骨化、未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与术后膝关节僵硬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伸膝装置损伤、外固定架固定时间60 d、需植皮或皮瓣修复的软组织损伤、清创术超过2次、未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14.5%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僵硬;膝关节僵硬各危险因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延迟患膝早期主动功能锻炼从而增加了膝关节纤维化或粘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年肱骨髁间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12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98例成年肱骨髁间髁上骨折,于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后采用Mayo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将患者性别、年龄、损伤侧别、损伤类型、骨折AO分型、合并损伤(同侧骨折或神经损伤)、合并糖尿病、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入路、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并发症作为影响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8例随访6个月后骨折均愈合,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优41例,良35例,可14例,差8例,优良率7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开放性骨折、AO-C3型骨折、合并同侧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合并糖尿病、开始功能锻炼时间≥14 d、术后出现并发症是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年肱骨髁间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部分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差,这与高龄、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合并损伤、合并糖尿病、未早期功能锻炼及术后出现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引流量增多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62例,女91例,年龄20~85岁,平均(49.25±12.96)岁。记录患者从术毕放置引流管至拔出为止的总引流量,定义引流量大于等于中位数为引流量增多。并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既往手术史、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D-二聚体、受伤至手术时间、ASA麻醉分级、Schatzker分型、手术时间、切口数量、术中出血量、单/双侧钢板等。统计学方法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变量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平均术后引流量为(262.19±185.47)mL,引流量增多12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OR=1.850,P=0.021)、Schatzker分型(OR=1.774,P=0.034)及手术持续时间延长(OR=2.003,P=0.007)是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引流量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引流量增多与吸烟史、Schatzker分型及手术时间密切相关,临床医生应制定有效措施预防术后引流量增多,以促进切口早期愈合,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9.
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3采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38例(MIPPO组),与同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0例胫骨干骨折(切开复位组)进行比较,观察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2个月Johner-Wruhs评分。结果 68例均获得平均18.3(12-24)个月随访。MIPPO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方面优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12个月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PO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符合生物固定原理,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具有一定优势,是治疗胫骨干骨折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L形切口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及跟骨外侧皮瓣血运的保护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12—2016-12诊治的126例跟骨骨折,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后23例切口愈合不良。采用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骨折类型、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与切口愈合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对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骨折类型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术前等待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骨折类型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禁烟、术前充分消肿、缩短止血带使用时间、做好切口设计避免损伤跟外侧动脉有利于降低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马炬雷  徐云钦  申屠刚  李强 《中国骨伤》2017,30(10):896-900
目的:分析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5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93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99例,女94例;年龄17~80岁,平均47.3岁。将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有无糖尿病、骨折类型(开放/闭合)、开放性骨折分型(Gustilo-Anderson分型)、闭合性骨折软组织损伤分级(Tscherne-Gotzen分级)、骨折分型(SchatzkerⅤ型/Ⅵ型)、是否有骨筋膜室综合征、ASA分级、麻醉方法、手术时机(急诊/择期)、手术时间(≤150 min/150 min)、手术切口入路、是否联合入路、内固定部位等纳入可能的危险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分析其相关性。结果:293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12例,感染率为4.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χ2=14.496,P=0.001),骨折分型(χ2=4.560,P=0.033),骨筋膜室综合征(χ2=15.631,P=0.001),手术时间(χ2=11.233,P=0.001)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开放骨折(χ2=9.696,P=0.002),骨筋膜室综合征(χ2=9.119,P=0.003)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开放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对开放骨折患者进行彻底清创,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影响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短期不良结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7—2013-12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86例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记录术后短期不良事件、住院时间延长、30 d内再住院及感染发生情况,并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BMI、ASA分级、合并症、吸烟史、功能状态、开放性骨折、骨折移位程度、手术时间对术后短期不良结果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23例(12.4%)术后出现严重不良事件,11例(5.9%)出现轻微不良事件,14例(7.5%)出现感染并发症,39例(20.9%)住院时间延长,9例(4.8%)30 d内再住院。多元分析得出,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与男性(RR=2.2,P=0.015)、ASA≥3级(RR=3.6,P0.001)显著相关,轻微不良事件发生率与ASA≥3级(RR=3.8,P0.001)、糖尿病(RR=1.9,P=0.012)、吸烟史(RR=1.8,P=0.016)显著相关,术后感染发生率与男性(RR=3.0,P=0.010)、ASA≥3级(RR=3.3,P=0.005)、肺部疾病(RR=2.9,P=0.018)、吸烟史(RR=2.8,P=0.012)独立相关,住院时间延长与年龄≥60岁(RR=2.1,P=0.014)、ASA≥3级(RR=2.0,P=0.001)、肺部疾病(RR=1.8,P=0.001)、糖尿病(RR=1.6,P=0.025)、手术时间≥178 min(RR=1.6,P=0.031)独立相关,30 d内再住院与ASA≥3级(RR=3.9,P=0.024)、糖尿病(RR=2.9,P=0.030)、非独立功能状态(RR=8.1,P=0.001)独立相关。结论高ASA分级是导致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短期发生不良结果的高危因素,男性、吸烟史及肺部疾病也是影响术后短期结果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Pilon骨折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621例Pilon骨折患者,全部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按照术后是否感染分为两组,其中感染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20~72岁,平均(43.4±13.5)岁。非感染组582例,男303例,女279例;年龄19~71岁,平均(42.1±12.0)岁。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饮酒、软组织损伤情况、手术时间、输血、引流时间等纳入可能的危险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学方法先采用单变量分析,有显著意义的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ilon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率为6.28%,单变量分析发现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的糖尿病患者、手术时间以及软组织损伤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却发现仅手术时间与手术部位感染显著相关(P0.01,OR=0.121)。结论手术时间是Pilon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预测指标,而严重软组织损伤虽能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却不是Pilon骨折切开复位钢板接骨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关节镜辅助小切口和切开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01—2019-01间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8例。观察组行关节镜辅助小切口内固定术,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内固定术。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小切口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性好、术后恢复迅速、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和分析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降低结直肠癌术后感染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203例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03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者30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778%。经Logistic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切口感染与患者手术部位、切口类型、急诊手术、麻醉评分分级、手术风险分级、住院时间和合并糖尿病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和合并糖尿病为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手术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和合并糖尿病为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风险因素的评估和干预,使患者更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小切口长钢板胫骨骨折内固定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小切口长钢板内固定术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对胫骨骨折小切口长钢板内固定术式组43例与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胫骨内侧面置钢板)4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比较。结果胫骨骨折小切口长钢板内固定组在术后肢体肿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胫前皮瓣坏死率、感染率,平均住院时间上与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胫骨内侧面置钢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骨折小切口长钢板内固定术式符合微创原则,术后恢复较快,临床可行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关节镜监视下螺丝钉固定治疗胫骨平台Ⅲ型骨折。方法将胫骨平台Ⅲ型骨折分成两组,观察组予采用关节镜监视下经皮螺钉固定治疗22例,对照组18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缩短(P0.01),切口相比对照组(P0.01)。观察组优良率为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1%(P0.05)。结论关节镜监视下经皮螺丝钉固定治疗胫骨平台Ⅲ型骨折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尺骨鹰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僵硬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9-01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40例尺骨鹰嘴骨折,32例术后肘关节屈伸运动范围≤100°或前臂旋转运动范围≤100°(僵硬组),208例术后肘关节屈伸运动范围>100°或前臂旋转运动范围>100°(非僵硬组)。分析性别、年龄、损伤侧别、损伤能量、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Mayo分型、固定方式、是否使用CPM机、是否合并其他骨折与尺骨鹰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僵硬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僵硬组与非僵硬组在损伤能量、骨折Mayo分型和固定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能量损伤、MayoⅢ型骨折是尺骨鹰嘴骨折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创伤性肘关节僵硬的发生常常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能量损伤和MayoⅢ型骨折为尺骨鹰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肘关节僵硬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12-2018-01间在新郑市人民医院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的90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各45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L"形切口,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小切口。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跟骨骨折采用微创小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创伤轻、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01—2013-01诊治的190例Schatzker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其中40例(21.1%)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术中、术后共22个临床评估因素,对上述有意义的影响因素(P0.05)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的高危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导致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的相关因素包括:合并膝关节周围损伤、高能量损伤、肥胖、关节面复位质量、石膏制动时间、伤口感染、软组织缺损、关节异位骨化、规范康复指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导致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的高危因素包括:合并膝关节周围多处损伤、关节面恢复质量差、术后长时间石膏制动、术后缺乏规范化的康复治疗、膝关节周围异常骨化、皮肤软组织广泛缺损。结论关节面恢复质量欠佳、长时间石膏制动、膝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及缺乏积极主动功能锻炼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质量,并可能导致膝关节僵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