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正古代石里有洞天,诗词歌赋呈眼前。今朝盛世年景好,吟石咏矿出新篇。散发着墨香的《中国古代吟石咏矿诗选》,如一桌丰盛的地矿文化大餐,摆在我的案头,让我忍不住大快朵颐。人类历史就是矿的利用史,也是逐渐认识自然、开发自然的历史。一切人类文化、文明都是从"石"开始的,古代文人、雅士看到了矿石带给人类的福音,对"石""矿"情有独钟,不免发出感叹并咏物寄情,留下了丰富的诗篇。但以诗歌形式描述、赞颂石、矿的专著却没有,其内容都是赋存于不同  相似文献   

2.
<正>11月11日,我收到老茹送给我的一本书。老茹是我们单位退休的一名中层干部,也是我的老同事、老前辈。那天刚好是周一,上午很忙,老茹托人把书送到我的办公室。书的封面设计很对我的胃口,一片灰色的树叶斜躺在白色的封面,书名写在树叶上:我的生命不能没有你。谁啊?不能没有谁呢?看看再说。翻了几页,看到老茹两个女儿晶晶、欢欢为这本书写的序,很是感人。读了几篇,不敢读了,一是刚上班要  相似文献   

3.
<正>文学博士、诗人唐欣在兰州不定期出版的以书代刊的《敦煌诗刊》上主持一个"经典重读"栏目,每期介绍几首中外名诗,每诗附之以几百字的精彩评语。作为《敦煌诗刊》的读者,这个栏目也是该刊最吸引我的内容。同时,作为一个出版社的文学编辑,我也意识到一个问题:该刊影响有限,出版周期不固定,有一搭没一搭的,大大影响热爱这个栏目的读者持续和完整阅读的兴趣。如果将这些内容装进一本书,岂不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唐欣是我老友,  相似文献   

4.
《青海国土经略》2010,(2):55-57
<正>迟来的忏悔——周宏伟的《悔罪书》"我恨自己为什么不早点醒悟,为什么要鬼迷心窍?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死也不会做这样的傻事、蠢事。"周宏伟在自己的《悔罪书》中有这样的表白,"希望所有党  相似文献   

5.
正阿里巴巴上市了,互联网经济又缔造了一造富神话。用户体验是互联网经济的核心。传媒领域,读者是媒体的用户。新媒体时代,你是我们的核心。我们也发现,之前与你互动存在一定的问题。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和"我说你听"导致了对你需求的忽视。我说我的,你说你的。而你的来稿往往不能符合我们文体和风格的要求。在这次改版后,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层面的处理,增强与你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正>("四个一"活动体会和感想类三等奖)2016年9月18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国耻日"。同时,也是我手抄《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完成日"。难吗?我花费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见缝插针,挤出时间,一字一句抄写出来的。多吗?这是我第一次完整抄写完一部《中国  相似文献   

7.
近日,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原厅长卫斌著述的《中国石器时代藏品鉴》一书出版。河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为该书题词:"寻中华文明之根,探中原文化之宝"。  相似文献   

8.
石砚与砚石     
砚,是中国传统的书写绘画工具,在大中华文化圈的文明进化中曾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砚起源自古人类在岩洞上或崖壁上创作岩画时研磨天然矿物颜料的研磨器,原始形态即是较为平整的石块或河卵石等,逐渐演化成为今天的石砚。西安临潼出土过一件55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石质研磨器,外形已酷似今天的砚了,考古界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石砚。砚在古代称“研”,《说文解字》一书中有“砚,石滑也”,到了汉代始称“砚”。汉刘熙《释名》一书记载:“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随着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砚作为书写绘画的工具渐渐普及开来,得到广泛使用。涉及砚的书籍也日渐丰富,如《砚史》、《唐询砚录》、《古砚论》、《砚林》、《论砚》……。制砚的材料随之也多了起来,如:陶、瓷、铜、铁、漆、玉等。在许多收藏的古砚中也可以见到铜砚、漆砚,在精美的铜或漆盒中镶嵌砚石。非石质砚中只有陶砚曾流行一时,但古往今来,  相似文献   

9.
地质之秀     
<正>读过艾青的《鱼化石》一诗,这些诗句让你记忆犹新:"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也读过徐迟《地质之光》一文,这些文字留下诸多回忆:"它在地质上也是相当破碎的,半岛、岛屿、岬角、港湾相间。"但还是有许多人对地质停留在概念上,那些"艰苦、偏远、朴素"等等词汇,往往成为其代名词。而在地质工作者和热爱地质的人们之镜头下,留下了精彩一瞬,彰显地质之秀。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近日,鹤壁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王德信编著的《国土资源管理》一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教授亲笔为该书作序。该书是我国地市局长编著的第一部系统介绍国土资源管理知识的图书,也是河南省国土资源工作的又一硕果。 《国土资源管理》一书共14章,41万字。书中对土地资源管理、矿产资源管理、测绘管理等国土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对长期分列的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的管理进行系统化,介绍了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管理经验;并结合工作实践列举了一些工作实例…  相似文献   

11.
正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有幸接触了人与地球丛书,是由中国地质协会和沈阳出版社共同策划的科普丛书,单位一共发了四本有《走近沙漠》、《解读森林》、《触摸山脉》、《凝望海洋》。说实话,单位刚刚发下来的时候,一直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偶尔翻开其中一本《走近沙漠》,书中内容却给我带来很大震撼,也直接影响了我对所从事的工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正古琴,也称七弦琴、瑶琴,也就是古代文人所说的"琴棋书画"中的"琴"。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三千年的悠久历史。萧,唐至今专指竖吹之萧,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中爱不释手的器物,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其他思想和艺术形式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一名刚加入国土队伍不久的"新兵",工作伊始,主任就告诉我:"在咱们局里,无论哪个科室,《资源导刊》是必读必学的宝贝,要好好钻研学习,时间久了,你自然会知道她的好处。"当时的我半信半疑,抱着"开卷有益"的心态打开了这本属于"国土人"的杂志,这一看就再也没有放下来。最初吸引我的是《文化沙龙》。这里的文章语言质朴,感情却十分丰沛,读来让人感慨良多。那天,读到《母亲在,天天都是中秋节》这篇文章,瞬间我被拉进了对童年的美好回  相似文献   

14.
读书之乐     
<正>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悠悠岁月,滚滚红尘,唯有以书为伴,心情最为惬意,心态最为平和,心胸最为豁达。和很多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一样,在那个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极度贫乏的年代,我的读书生涯除了读教科书,就是从读几本很破旧的小人书、连环画开始的,虽然只有小小的几本《水浒传》,但我却百读不厌,视若珍宝。书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童年生活最美好的回忆,伴我度过了简单而又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15.
<正>最近又细读了一遍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这虽然是一本管理学方面的著作,但是我觉得对廉洁修身也有很好的启示意义。书中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真理。从细节入手,把小事做好,这不仅是一、注重细节,做到慎始、慎微、慎好  相似文献   

16.
『问:邓院长您好!恭喜您的散文集《回望故乡》获得了第五届宝石文学奖,您怎么看待这次获奖?或者说,这次获奖在您的写作生涯中,甚至是整个人生历程中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答:我对这次获奖有预感。我的这部作品比较集中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和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从内容来说应该有一定的"厚度";当然也没有十成的把握,毕竟已经停笔很多年了,质量要打个折扣。大学毕业以后,我在创作上还坚持了6年多的时间,1997年是我的文学创作丰收年,在《青  相似文献   

17.
儿子,首先我想对你说声抱歉,在没有征得你的同意,就让你呱呱坠地。其实,是因为我和爸爸觉得这个世界还蛮不错的,所以决定让你也来看看它。  相似文献   

18.
正我花了6个小时,一口气看完了30分钟一集的十集电视纪录片《邕江》,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太震撼了。为什么震撼?震撼在哪?我一时不知从哪说起。我的思绪没有逻辑地起伏着、联想着……一、树立了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纪录片《邕江》讲了一个中国西部自治区首府城市发展的好  相似文献   

19.
有关"和"字,《说文解字》口部书作"",解为"相应也",系与入口之饮食有关;"禾"乃是"和"的观念的基本喻象,"和"同"禾"一起诞生于土地之上。而如今,"和"又被株洲国土资源文化引用为核心价值观。《孙子兵法》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不诡也。"文化建设即可理解为传"道"途径之一。株洲国土资源文化通过以"和"为"道","令民与上同意",从而"上下同欲者胜"。  相似文献   

20.
亲,当你拿到新年第一期《资源导刊》时,你是不是眼前一亮,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是的,新年新貌新气象,《资源导刊》——你的老朋友,在新年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全新改版,全彩印刷。时光飞逝,"变"是永恒的主题。《资源导刊》一路走来,也在不断寻求嬗变。改变,是为了更好。我们总希望用最好的自己,告诉陪我们一路走来的你们:我们一直在努力,不曾辜负你们的希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自始至终,我们抱定一个心愿:用我们的真心、真诚,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把最好的内容呈现给最好的你们,以回报大家对我们的关爱和信任。一路走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捕捉读者的阅读需求,挑选每一篇文章,推敲每一个词语,都怀着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